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讓子彈飛寓意

讓子彈飛寓意

發布時間: 2020-12-23 23:04:51

❶ 讓子彈飛的含義

片名暗合劇情 姜文新片自2009年初傳出開拍後,不斷有「葛優加盟」、「力邀發哥」等重磅消息傳出,不過影片的片名卻遲遲沒有曝光,也成為影片演員陣容之外另一大引人關注的懸案。戛納電影節期間,一張在戛納賣片市場意外曝光的英文海報透露出片名的部分信息,影片英文名《Let the bullets fly》和海報上羽毛加子彈的組合令人驚艷,而眾多媒體則根據自己猜測給出《讓子彈再飛一回》、《讓子彈飛吧》等多個譯名。據悉,片方經過反復考慮,最終確定影片中文名為《讓子彈飛》。超強陣容加巨額投資,姜文新片打出「西部傳奇」等惹
電影《讓子彈飛》劇照集錦(13張)眼招牌,不過劇情卻一直雲遮霧罩,影片的片名酷勁十足卻沒有透出更多實際信息。對於影片片名的由來,製片人馬珂首次正式回應,影片英文名《Let the bullets fly》其實是根據中文名翻譯,之所以是「讓子彈飛」是因為這句話是片中很重要的一句台詞,姜文、葛優等人的角色在不同場合都會說到這句話,而且效果各有不同,「讓子彈飛」這句暗含暴力黑色幽默,又有詩意畫面感的台詞,給了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也將是統領全片點睛之筆。片名由來 對於影片片名的由來,製片人馬珂昨天回應說,之所以叫「讓子彈飛」是因為這句話是片中很重要的一句台詞,姜文、葛優等人的角色在不同場合都會說到這句話,而且效果各有不同。「讓子彈飛」這個片名也透露出了姜文新片中的暴力元素和黑色幽默。《讓子彈飛》是姜文作為導演第一次嘗試年代劇和西部題材,也是他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現大規模的正面戰斗場景,這次姜文將在他作品中展現暴力美學。據了解,影片中有大量的槍戰、馬戰、巷戰的鏡頭,幾位主要演員都已經進組開始學習騎馬和射擊。 據稱,姜文這部片本來想叫《火燒雲》,這個片名頗具大場面的畫面感,而且和片中火燒遍野的戰爭場景相吻合,但因為這個名字「太瓊瑤」而被最終棄用。而另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一部仍在拍攝的電視劇與此片名重名,一貫獨樹一幟的姜文自然不願與別人分享片名。片名PK 《火燒雲》太文藝出局。《讓子彈飛》將正式開機,影片籌備已近一年,之前卻遲遲沒有對外公布片名。片名難產其中另有隱情,姜文對於籌備兩年推出的這部新作非常看重,影片片名曾有多個備選,除了選用的《讓子彈飛》,另一片名《火燒雲》也曾非常接近正式用名。與《讓子彈飛》不同,《火燒雲》的片名頗具大場面的畫面感,而且和片中火燒遍野的戰爭場景相吻合,因此一度被廣泛看好。《火燒雲》最終被棄用的原因是片名雖然很有場面感但稍嫌文藝,部分人認為這個名字甚至有些瓊瑤色彩。《讓子彈飛》的新片名保持了姜文作品一貫詩意特點,但子彈元素也讓觀眾對姜氏暴力美學的詮釋充滿期待。影片製片人馬珂則透露,之所以定名《讓子彈飛》,是因為這句話是影片的重要台詞,將統領全片成為「題眼」。 子彈取代太陽 新片名闡釋「暴力美學」。僅從片名而言,《讓子彈飛》依舊保持了姜文強烈的個人色彩,藝術感強並且充滿想像力,這次片名的核心元素是「子彈」,充滿藝術氣息同時,也增加了鐵血風格。此前曝光
電影《讓子彈飛》劇照集錦(15張)的英文版海報已經突出了西部、喜劇、傳奇等要素,而影片片名則為影片加入了帶有浪漫色彩的暴力元素。《讓子彈飛》是姜文作為導演第一次嘗試年代劇和西部題材,也是他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現大規模的正面戰斗場景,據了解,影片中有大量的槍戰、馬戰、巷戰的鏡頭,幾位主要演員都已經進組開始學習騎馬和射擊,姜文本身陽剛硬朗的個人氣質,將如何在他作品中展現暴力美學將值得期待。有關新片的劇情,姜文及片方一直沒有對外曝光,只是片方曾對外證實這將是一個發生在北洋軍閥時期,土匪和騙子之間的一段傳奇故事。此前網上曾經流傳了一份所謂的劇本段落,馬珂昨天也正式回應說「那個劇本寫得有點兒意思,但和真實劇本完全沒有關系,裡面的演員陣容也是作者自己的臆斷」,他稱《讓子彈飛》不僅有大量幽默色彩,也不乏馬戰、巷戰等大場面鏡頭,極具商業價值,而敲定這個片名,也意味著影片將拍出不一樣的戰爭感覺。

❷ 《讓子彈飛》結局的寓意是什麼

先看一下當時的上海和浦東。上海是遠東最大金融中心,工業中心,資本家的天堂版。浦東還是川沙縣,權屬於農村地區。
那麼「去上海還是浦東?」去城市還是農村?不再革命還是繼續革命?
「浦東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東。」革命者遲早也會成為不革命者,二者是相互轉化合二為一的。
還有火車後面那個貌似周潤發的白色的身影。他已經混入了革命者的隊伍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待機而起吧~~~~~
真正的革命者(姜文),仍然孑然一身,獨立前行。他改變了什麼???似乎有又似乎沒有。
但是他(革命者)仍然在繼續前行。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❸ 《讓子彈飛》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劇情簡介 打出西部、喜劇、傳奇三大要素的姜文新片於2009年月初開機,一直懸回而未決的影片答片名最終確定為《讓子彈飛》。影片中還將出現大量暴力元素,姜文將首次帶來大規模的正面戰斗場景。《讓子彈飛》片方用中文版片花全中國首播的形式揭曉上映日期為2010年12月16日,成為和觀眾見面最早的賀歲片。 有關新片的劇情,片方證實這將是一個發生在北洋軍閥時期,土匪和騙子之間的一段傳奇故事。此前網上曾經流傳了一份所謂的劇本段落,馬珂昨天也正式回應說「那個劇本寫得有點兒意思,但和真實劇本完全沒有關系,裡面的演員陣容也是作者自己的臆斷」,他稱《讓子彈飛》不僅有大量幽默色彩,也不乏馬戰、巷戰等大場面鏡頭,而敲定這個片名,也意味著影片將著重表現戰爭的感覺。

❹ 讓子彈飛最後什麼意思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❺ 讓子彈飛有啥特殊含義么 我有點沒看懂。

額。。貌似沒有吧,不就是賀歲么
下面是另一個知道問題的回答,你可以看看,有點多

一、一些有趣的細節
才華橫溢的導演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會有相當多很個人的喜好和知識領域,並會把它用在自己的電影里。本次姜文一如從前一樣,在電影里融入了很多的個人志趣。

馬拉火車
很多人看到片頭馬拉的火車可能覺得很奇怪。其實最早的鐵路跑的都是這種車。鐵軌最早是給馬車設計的,特別是礦區有很多馬拉的煤車在軌道上跑。後來才有了蒸汽機車。
當然在1920年的中國用馬拉的火車還是比較奇怪的,這里一來是配合情節,二來營造一種奇異感,三來馬在視覺上自由、奔放、有沖擊力,也是姜文想給予本片的風格。
說點題外話,中國無論拍古裝片還是現代片,用的馬種基本都是國外的體育用馬。中國馬個頭都比較矮小,皮毛也沒有那麼好,有時候看起來覺得很穿越。不過拍電影么,也是合理的。

鐵血十八星旗
這面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本片中大量出現。其中紅色與黑色代表血與鐵,黃色代表炎黃子孫,九個角指禹貢九州,內外十八個圓點指當時漢族居住的內地十八省(當時東北和內蒙漢人還不算多)。它最早是武昌起義的旗幟。
後來袁世凱加入以後方針從「驅除韃虜」變成「五族共和」,加之領土超出了原本18省建國的計劃,這個旗就只作為陸軍旗。
1920年這面旗除了陸軍以外應該很少有用。大概姜文很偏愛這面很有民族主義風格的旗幟。

蔡鍔和小鳳仙
這個故事估計大家都知道,這里就貼兩句二人的對話
小鳳仙說:「現在舉國萎靡,無可救葯,天下滔滔,國將不國,貴在哪裡?美在哪裡?才在哪裡?我所以獨獨看重你,是因為你有英雄氣概。」
蔡松坡故作不解地問:「何以見得?」
小鳳仙道:「我仔細看你的樣子,外似歡娛,內懷郁結。我雖女流之輩,倘蒙你不棄,或可為你解憂,休把我看成青樓賤物!」
姜文是很喜歡英雄人物,有英雄主義情懷的人,電影里人物說「追隨松坡將軍」,「變成小鳳仙」,應該是在表達自己。

開平碉樓
片中的鵝城在廣東江門開平取景。江門是著名僑鄉,早年美國加州的鐵路基本都是江門人修的。後來這幫人賺了錢回到家鄉就修了這個中西合璧,防澇防匪的碉樓。

介錯
日本切腹都會有介錯人,自裁的人切腹後非常痛苦,就由自裁者熟悉而信任的劍道高手在身後將其斬首,以縮短其痛苦,這就叫介錯。

艷陽樓
戲本,又名《拿高登》,高俅之子高登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被水滸好漢子弟殺於其居所艷陽樓。

二、姜文一貫的幾個主題的第三次表現

姜文到現在一共拍了四部電影,風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學流派來分析,《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意識流,《鬼子來了》是現實主義,《太陽照常升起》是魔幻現實主義,到了《讓子彈飛》就比較荒誕派。但是扣去比較特殊的《鬼子來了》是為全體中國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實都是在講姜文自己(某種程度上這可以構成一個自傳體三部曲,事實上看了子彈以後我從「太陽」中讀出來了不少3年前沒讀出來的東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題。這里說說我感觸比較深的幾個。

英雄主義
在姜文的世界觀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變社會,英雄創造歷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英雄。
所以張麻子拿了錢還不夠,他還要除掉黃四郎,給百姓一個公平,給鵝城一個太平。
姜文年少時嚮往英雄,成年後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電影里,英雄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兒。英雄一定被濃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揚英雄主義的時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義的弱點,所以夏雨在砸過人磚頭以後,需要為大規模群架負責。六子剖腹取涼粉,要以生命為代價。
只有當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點時,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愛它。愛一個女子時是,愛一個國家時也是。

雄性沖動
本質上來講,英雄主義其實完全是一種雄性性沖動。但是這里要講的是更直接的沖動。比如打架和性沖動。姜文沒有宣揚這些東西,但你看的出他認為這些東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沒有了男人氣概。
不過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沒有把這部分東西交給自己的角色(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個化身)去承擔,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後面講到「克制」的時候會說。

對女性的迷戀
姜文影片中主角對女性的迷戀,一部分是基於性沖動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種純粹的美和自己內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太陽照常升起》再到《讓子彈飛》,前面一種的成分越來越少,後面一種的成分越來越多。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鏡頭會對准寧靜豐滿的胸,大腿和腳,從偷窺直到強暴。可是到了《讓子彈飛》,張麻子對花姐(周韻飾)的迷戀,只剩下淡淡的一條線,含蓄得甚至讓很多人到了結尾張麻子給花姐送槍時,會覺得突兀。鏡頭的焦點也相應地變成了臉,笑容,和眼睛。
全片有三處比較專注地描寫了張麻子對花姐的迷戀,除了最後的分別,一處是在進城初見時,花姐在領頭擂鼓,張麻子的眼神和望遠鏡的鏡頭的移動說明了問題(姜文是真的喜歡用望遠鏡來表現影像,它在他全部四部片子中都大量出現,這次尤其多);另一處是花姐雙槍一槍指自己一槍指張麻子要當土匪,同樣是姜文的眼神,還有雖然低緩卻充滿了感情的配樂。
在《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裡面,周韻雖然戲份都不多,但是都做了最為用心的處理。姜文鏡頭下的周韻,不像人間應有的女子。她出現的時候,帶著笑容,和說「我也想跟你們一起去發錢,聽他們笑」的聲音,就像你原本以為只存在於內心理想深處的人,突然真的就出現在你面前。她是那麼的遠,遠到不可及,卻又是那麼的近,近到就在你心裡。
一個男人得有多愛他的妻子,才會這樣的去拍她。

浪漫主義
這里的浪漫主義指的是藝術流派。盡管幾部片子敘事流派各不相同,但是除了《鬼子來了》以外,影像的表現都有很突出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體現在鏡頭上,就是在靜態場景的構圖(經常鏡頭上方恰恰少一塊頭皮)和動態場景的運鏡上都非常隨性。這造成一種非常濃烈的效果。

理想
在姜文的電影里,理想有時是一種很虛很模糊的東西。張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張麻子的理想卻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張麻子的理想是什麼?恐怕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理想在內心最深處,在遠處的青山和夕陽里。你知道它在那兒,卻永遠不知道如何去追尋它。可是當碉樓已破黃四郎已擒,你們抽著煙聊著天的時候,你就明白它依然在那兒等著你。

三、讓子彈飛里的姜文

克制
張麻子開始是受師爺勸告沒有當場殺掉胡萬給六子報仇,後來是在碉樓主動讓弟兄們撤,姜文在裡面扮演的人物變得越來越克制。這其實也就是姜文在學著克制自己。也許可以理解為姜文在「太陽」失敗以後的一種反思和內省。
可是成熟了以後,也就無法再那麼快意恩仇。所以剿匪之後,姜文騎著馬的背影,是悵然的。

政治隱喻
在葛優扮演的師爺死後,劇情突然離開了勉強算安分守己的商業片節奏,進入了一種癲狂之中,講了一個有關革命的寓言。這里說說我讀到的故事。
錢鋪在街道上,卻沒有百姓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黃四郎開馬車出來收,又全部交還。張麻子再把槍彈鋪在街道上,同樣是晚上偷偷拿了,第二天黃四郎開馬車來收被張麻子把馬打死。可是當張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號召大家去進攻黃四郎時,卻沒人響應,他們等著看誰能贏。直到張麻子抓了黃四郎回來,他們又一擁而上,跑到黃府搶東西,順民轉眼間變成了暴民。武舉人平日里幫著黃四郎欺壓百姓,這個時候他卻沖的最猛。整治黃四郎,他也最狠。
有人批評姜文還在宣揚「打土豪分田地」這一套價值觀,其實就算姜文跟張麻子一樣,信奉結果公平,鼓動群眾鬧革命,他也把這個事件中各方的真實情況反映出來了。所以不同的人,可以從他的作品中讀到不同的觀點。這是姜文談政治的高明之處。
就像鬼子來了,很多人說是在批判國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時候,卻是幾為我的民族落淚。

首尾的呼應和對比
本片的首尾幾乎是完美的對應。翱翔的鷹,長亭外古道邊的歌聲,鐵道,馬拉火車,有節奏感而激動人心的音樂。
然而,開始的時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車,恣意江湖,鬥志昂揚。結尾卻是物是人非。仇雖然已經報了,但人死無法復生;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是理想卻依然遙不可及;弟兄們都走了,還帶著自己深愛的人。張麻子一代豪傑,此刻卻只剩鐵軌,青山,夕陽,和背影。
本片表面來看是個喜劇,但其實卻是悲劇。

姜文的日本情結
影片中多處表現出姜文的日本情結:送六子留洋,先說的是東洋;黃四郎要跟張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紅樓人物,卻組成日本名。
其實作為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思想,並很看重男性氣概和尊嚴的人,會欣賞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懷疑姜文參觀靖國神社其實並不是因為對記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於姜文對於武士道精神的認同。

四、說說電影技法

關於表演
這次主要角色中有6個人出彩,葛優,廖凡,姜武,劉嘉玲,周韻,還有不知道演員名字的老五。
葛優至關重要,如果最終的票房能如我所料拿到4億甚至更多的票房,起碼有一半得歸功於葛優。葛優一臉嚴肅地到位地完成了大部分的搞笑任務。而且沒有葛優,周潤發和姜文斗爭的戲出不來。這次的念白和臉部表情造型實在是太絕了,很多腔調的拿捏令人拍案。
發哥現在一般都說是票房毒葯,不過這個角色可能也非他莫屬。發哥表演基本到位,就是念白還是太差,沒聽出來是本人的還是別人配的。
姜文基本就跟他演的大部分影片一樣,在本色基礎上略有針對性的傾向。
陳坤此次用力夠大,略有點不自然。
姜武的演技我以為還在姜文之上,戲路很寬。武舉人雖然只是個配角,但是角色對於前面提到的政治隱喻卻至關重要。
劉嘉玲戲份很少,但是角色需要的勾畫全出來了。
廖凡這次承擔了表現雄性氣質的重任,到位了,有些句子的語氣很不惹眼的用了點北京腔調,效果很好。
周韻比太陽照常升起里水準更高,沒那麼出格,但是平凡處更見功力,特別是眼神。不知道是不是夫妻說戲尤其到位。
不知名的老五把那股憨勁兒刻畫的入木三分。期待以後再在大銀幕上看到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眾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個最後管張麻子拿椅子的富人胖子。兩次看時我都特別觀察了群眾起義時中間各個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邊的幾個特別出色。群眾表演沒有看出假來,這很不容易。

攝影
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側逆光的鏡頭來用光暈表現張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氣概。
鴻門宴那場戲在飯桌外面布了一個圓環,等距放了3台攝像機,慢速的逆時針轉動,結合正反打,效果極佳。類似的方法後面還用過一次。
山上打土匪一段堪為影史經典。

音樂
沿用了久石讓給《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因為有足夠的情節的緣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個規律,凡是姜文在很商業的說笑話或者發展必須的故事時,沒有配樂;每到姜文玩段風格了,配樂就上來了

剪輯
從頭到尾一路都很快,讓觀眾一直都保持很high,但是也讓一部分人來不及思考,注意不到細節,指責片子瘋癲而膚淺。

五,暗喻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干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葯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准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准時下電影界,對准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鍾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後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❻ 《讓子彈飛》是什麼意思

姜文從前的工作方法,往往是找到一個合適的故事,然後加入大量自己的表達。比內如令人震動的《鬼子來容了》,對於姜文來說,他把35年來對恐懼、對愛、對死亡的感受,全部放進《鬼子來了》裡面。時至《讓子彈飛》,雖然姜文和製片人馬珂均表示觀眾的聯想可以很豐富,但他們的表態,卻杜絕了「影片背後有深意」的主觀可能。製片人馬珂代姜文回答稱,該片「僅僅」是講述了一個好玩的北洋故事,別無他指:「《讓子彈飛》改編自馬識途的《夜譚十記》,影片里三個主角的人物關系、年代背景和中心思想,甚至起承轉合都來源於馬識途在小說原著里所表達的東西。」
所以只是一個無比簡單的故事 並無什麼深意 如果有 也只是黑色幽默而已

❼ 讓子彈飛有什麼寓意

《讓子彈飛》,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姜文說了一句「讓子彈飛一會兒」,然後就倒頭去睡。發射後不管,令子彈 自動尋的。讓觀眾的思緒像子彈一樣飛去,攻破各自思想深處的清晰或依稀之堡壘,而不同的人,都射中了不同的 目標,或者是奔跑的白馬,或者是倒斃的黑馬。這是電影之所以成功的地方。
以姜文的才氣,以他一慣青睞和擅長的黑色幽默,這部電影應該不會只是表面熱烈那麼簡單。不過倘若過於復雜和 深刻,就可能重蹈《鬼子來了》的老路,於是他狡黠地多次打了空槍,而把槍甩給了觀眾。但凌厲的殺招兀自於關 鍵之時關鍵之處時隱時現,卻又點到為止,如同高手出刀,只劃破衣衫而不傷及皮膚,令人不得不感染其匪氣,而 又贊嘆其高明。
粗粗來看,《讓子彈飛》留給觀眾的思考題很簡單,無非是「革命與人性」。細細品味,又似乎不止於此。故事的 政治寓意,當是在說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但對於一個原本荒誕傳奇的故事,倘若一定要對號入座,那就是庸人自擾 了。其實影片之中所要表現的革命與人性,應該是一個跨度很大內涵很深的話題,應該有不同人群不同時代不同意 義的理解。
幾個主角的名字,張牧之,一指當牛做馬被統治階級「牧之」的老百姓,二諧音「墓」之,掘墓人的意思,這是寓 指革命者。黃四爺,黃諧「皇」,頑固派,實力派,用現在的話說叫「既得利益集團」,也暗指辛亥革命只從龍椅 上趕跑了皇帝,卻還留下數不清不坐龍椅的皇帝。鵝城,一座鵝的城,鵝們群居食草呆頭呆腦,雖然易激怒卻只會 大聲叫著看護自家的院落,這是國民性的真實寫照;鵝又諧「俄」,意即俄式革命思想武裝起來的斗爭成果不過只 是在城的名字上有所變化,其外部仍然四面環水,其內部仍是一座由土皇帝統治的封建王城。麻匪,馬邦德縣長, 腔調不同,發音一樣,其實都是一路貨色。麻匪臉上掛著畫了筒子的面具,而「筒子」,不就是說的「同志」嗎? 張牧之早年追隨蔡鍔,手下一幹人都是革命黨的同志,後來時運不濟,沒飯吃做了匪,同志變成「筒子」了,由革 命轉向弄錢花了。這就是革命的意義和革命的成果?因而極具反諷意義。
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說:我這是珍藏版地雷,世上只有兩顆,Made in USA。其中一顆,辛亥革命炸了,那剩下的一顆給了假張麻子,把馬邦德的屁股炸上了樹枝。不過到了影片最後 ,又出現這樣一個場景,黃四郎從樓頂扔給張牧之一頂禮帽,然後就隨著半座碉樓轟然升了天。問題來了,這顆炸 了碉樓的地雷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一直說只有雙胞的兩個嗎?所以只有一個解釋,辛亥革命那個沒炸響。只是 存在於黃四郎的嘴上,它並沒有真的炸響。再聯想到張牧之最後砍了「假四郎」的頭,然後哄騙慫恿了不明真相的 群眾去對付真的黃四郎,這都是在說:辛亥革命不是一場真正意義和完全徹底的革命。地雷沒有真響,後來的執政 還是封建皇帝那一套;攆下台的皇帝也不過是皇權的替身,真正的土皇帝和「皇帝意識」,仍然根深蒂固。影片最 後的「麻匪」兄弟,坐著與馬邦德來時同樣的火車,伴著《陽光照樣升起》的歌曲,走上同樣的軌道,這也是暗指 革命成功之後的換湯不換葯。
黃,馬,張三人,如果非要對號入座,應該是暗指反動派,投機派,革命派。黃四郎何許人也?應該是由革命派蛻 變而生的反對派。其手中有絕無僅有的地雷,留學過東洋知道「介錯」,曾經與前為松坡將軍衛隊長的張牧之有一 面之緣,這說明他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曾經的革命黨,後來借著革命黨的影響傍上了當權的統領,才靠販毒和買賣 人口發了大財。黃四郎是不折不扣的「既得利益集團」,是由「打天下」的人發展起來的坐天下吃天下的「皇帝」 ,於是革命就成了其個人發橫財撈取私利的「牌坊」和手段,是真革命還是假革命就一目瞭然。乃至於魚肉鄉里無 惡不作無奸不為,由革命的發起者墮落為革命的對象了,這不正是對於「革命」的諷刺和拷問?
馬邦德又是何許人?買官的投機者,政治騙子。大家也許知道馬德,黑龍江原綏化市委書記,這個人以賣官出名, 於是,馬邦德其實是暗指「馬德」邦,馬德的邦,指向就很清楚了。他們不是打天下的「革命者」,但希望通過種 種手段從「革命者」手中攫取權力和金錢,對於他們,做官就是為了發財,所以馬邦德才不惜血本一氣買下五個縣 長的委任,所以馬邦德的前任才「把稅收到了2010年」,所以馬邦德最後才炸成了兩截死在了錢堆里,何其直 接,何其赤裸,也何其針對。《讓子彈飛》中的馬邦德這個人,應該還算是一個尚未良心泯滅的人,對「夫人」和 「前夫人」的感情可證。有時也算一個識時務的人,對於「革命」有保留地支持,並且善意提醒「步子一下邁得太 大,容易扯著蛋」,這是屬於同情革命的所謂「開明派」了,但主張直入主題「掙錢」,其「精英派」的實用主義 利己主義傾向一覽無余。馬邦德這種人,表現在立場的競爭上,其實是首鼠兩端的。表面上跟張牧之合作,其實與 黃四郎暗中相通,哪邊有利就倒向誰,誰最後取勝都不吃虧,這是政治投機者的活素描。說他們私通的證據何在? 一個是張牧之親口在電影中對兄弟們說師爺有問題,另一個是影片中剿匪遇襲那場戲,不會吹哨語的馬邦德居然可 以吹出「張麻子死了」,有兩個可能,要麼他從前也當過麻匪;要麼張牧之的老二之死跟他有關系,很可能是他走 漏消息給黃四郎,從老二那拷打出來的哨語。再結合臨死之前他想坦白騙張的兩檔子事,第二種可能性更大。馬縣 長臨死前要抖落的兩件騙事是什麼?為什麼第一件沒說下去又換了第二件?很大的可能,第一件是說你睡的那個夫 人其實是婊子不是馬某的正牌夫人,後來覺得這事不上檯面才忍住了換了想說的第二件事,這第二件事,應該就是 承認與黃四郎串通了,可惜沒說完就咽氣了。不過,也許不用他說出來了,答案讓觀眾自己去猜,更 有味道。
張牧之張麻子其實代表了一種散漫和浪漫的革命英雄主義,或者也是姜文的理想寫照和個性定位。一個曾經為革命 赴湯蹈火的戰士如今卻落草為寇的盜匪頭子,處在最無話語權的底層,逼得要二次起來革命,這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和宣洩。他一根筋地認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美人可以不要,錢可以不要,縣長可以不作,兄弟情義和尊嚴正義是 不能丟的。「革命」的最後,兄弟們紛紛離去,尋找他們各自的美好,而只留下他孤身一人,連屁股下的椅子也被 搬走了,他單槍匹馬站在代表歷史轉折的火車軌上,這是一種英雄的悲壯和落寞,卻又是一種英雄的無私與偉大, 最簡單的行動,已經最深邃地詮釋了革命的目的與宗旨。從華盛頓到孫中山,都可以看到到這種真正英雄的高大身 影。張牧之與黃四郎的交鋒,是一個盜匪頭子帶領一群愚民戰勝一種固有體制的征戰,又不僅僅只是兩個人,還應 該是他們所代表的兩個階級的對立,是體制對體制的開戰。馬識途先生的原著中,張麻子在殺了黃老爺後自己也被 黃老爺叫來的騎兵援軍給擒獲了,並且被公開審判斬首,城中數萬民眾揮淚送別,體現了俠義在那個特殊年代裡的 無奈與回天乏術。但姜文留了一個還算喜劇的結局,也許是表明一種信心、寄託一種希望。
幾個妓女、幾個搓麻的老人、拿著槍卻不敢跟行的成群赤膊的男子、一座中西摻和的開平碉樓,這就是民眾及其所 處環境的真實寫照。在與鵝城惡霸黃四郎的斗爭中,張牧之擔當了革命者的重任,他需要鵝城居民的集體出手,因 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意圖激起他們的怒火。而被欺壓慣了的鵝城居民,顯然已經失去了戰斗的勇氣,無視張牧之用槍 掃爛黃家城堡的大鐵門,仍不敢加入戰斗的隊伍。張牧之在大街上帶領兄弟高喊了數次「槍在手,跟我走,殺四郎 ,打碉樓」,仍然無人響應,直到張牧之殺掉黃四郎替身,民眾誤以為黃四郎已死,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直到最 後,參與到革命狂歡里的群眾,都依然是不明真相的,是被欺騙和蠱惑的,他們始終害怕,始終習慣於下跪,始終 把希望寄託在凌空出現的青天大老爺身上,即使有錢有槍也不敢怎麼樣,依然和永遠的,是被壓榨被蠱惑被裹挾的 「呆頭鵝」。從辛亥革命一路走來的華老栓們,一直走到更近的距離,都始終沒有找到代替「人血饅頭」的良葯。 正如肖申克里已經詮釋過的,當你已經習慣了一切,就算給你申訴從牢房出來的機會你也不會再構成什麼威脅了。 人的革命才是最根本的革命,這應該是一切不徹底的不完全的革命留給後來人的最大教益。
原本,馬邦德想去上任的,應該是一個叫作「康城」的理想國。這是姜文留給人們的念想,他一定不是無意做的。 雖然他一再說自己只是為了證明「站著,也能把錢掙了」,但恐怕更多是證明「站著」多過掙錢,並且希望把這種 「站著」、「沒人值得跪」的理念傳達給觀眾。康城裡會有黃四郎嗎?會有公平公正和白花花的銀子嗎?會有子彈 橫飛的爭斗嗎?鵝城的革命是勝利了,康城還需要革命嗎?如何革命?怎樣革命?影片中張牧之與黃四郎的對白「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僅僅是一句劇情需要的台詞嗎?也許,在那最後一刻,這部影片留給我們的一個巨大的 嘆號,突然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問號。黑色的鐵門後面,有光亮射過來。

❽ 讓子彈飛的隱喻

該片借古諷今,從細節和對白中能解讀出許多象徵和隱喻。看著三個壞人對壘,有如在閱讀一套計謀典籍。尤其是台詞 「讓子彈多飛一會」,跟「放長線釣大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該片夢幻般的開頭——白色駿馬拉著蒸汽火車穿行在山林之間,佐以久石讓抒情優美的配樂,這美麗的畫面彷彿就像從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電影意象中幻化而來。

而接下來巨大的火鍋,帶著麻將牌面具的土匪,飛舞在天空中的火車車廂,乃至於擊打著日本鬼太鼓迎賓的白面婦女,悄悄觀察著新上任縣長的鵝城一霸。

無論形象、情節、人物的特性,還是畫面的想像力,莫不帶著強烈誇張的卡通片風格。那種主題不離正邪相爭的奇幻冒險故事,彷彿與日本「熱血」系動畫片出自一脈。

(8)讓子彈飛寓意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縣長夫人:演員劉嘉玲

原是老湯在青樓中結識的相好,在攝人心魄的嫵媚容顏下,卻有著一顆男人般的勃勃野心,天不怕地不怕,並跟著張牧之、老湯一行浪跡天涯。

胡萬:演員陳坤

黃四郎的貼身心腹,暗中主管鵝城大小事務,不但能作為助手獻計獻策,還常常親自披掛上陣,欺壓百姓顛倒是非,心狠手辣氣焰囂張。

花姐:演員周韻

黃四郎所開艷陽樓中的奇女子,身懷一手打鼓絕技,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不僅吸引了張牧之,也讓他手下的小兄弟為之著迷。

❾ 讓子彈飛什麼意思

我的理解就就是;
這個片的主題意思就是做事不要太心急《子彈也需要時間》整個片主角用各種手段慢慢贏了黃老四
讓子彈飛一會
個人理解的意思

❿ 姜文的《讓子彈飛》是要表達什麼

表達對惡霸的憎恨以及除惡霸的決心。

《讓子彈飛》是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斗的故事。

(10)讓子彈飛寓意擴展閱讀

角色簡介:

1、張牧之綽號「張麻子」。曾是蔡鍔軍中猛將,北洋戰亂後落草為寇,成為縱橫山野的綠林悍匪。他帶領一幫弟兄劫了老湯的火車,卻因此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原本只想撈些實利的他,上任鵝城之後卻雄心百倍,鵝城一霸黃四郎及其鄉黨欺男霸女的所作所為,激起了他從未泯滅的救國救民熱情。

2、黃四郎

南國鵝城一霸,靠販賣煙土發家致富,坐擁整片碉樓群落,坑蒙拐騙無惡不作,號令爪牙不可一世,讓鵝城百姓敢怒不敢言。他對膽敢買官上任的「馬邦德」充滿興趣,他以為此人不過又是一個只來掠奪錢財的草包,全然不知其真實身份竟是悍匪張牧之。

3、縣長夫人

原是老湯在青樓中結識的相好,在攝人心魄的嫵媚容顏下,卻有著一顆男人般的勃勃野心,天不怕地不怕,並跟著張牧之、老湯一行浪跡天涯。

4、胡萬

黃四郎的貼身心腹,暗中主管鵝城大小事務,不但能作為助手獻計獻策,還常常親自披掛上陣,欺壓百姓顛倒是非,心狠手辣氣焰囂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