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甫的典故

甫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3 21:18:51

㈠ 先祖墓誌銘中有"遠近名宿入城多住其家,以為今之同寛甫雲。"這里的同寛甫雲是何典故還是那類成語

這個不是典故,不是成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遠近的名人進城後,大多數內都住在他的家裡,都說容他是當代的同寬甫。
同寬甫是我國元代的名人大儒,他本名恕,字寬甫,家世業儒,著名陝右,好客喜交。
《元史》記載:至元間,召為吏屬,辭不行。仁宗時,即其家拜國子司業,三召不起。延祐六年,召為太子左贊善,始入朝。(至元年間,任命同寬甫為吏屬,他推辭了。仁宗年間,雙到他的家裡封他為國子司業,三次讓他進京就職,他同樣推辭了,延祐六年,封他為太子左贊善,他才入朝為官。)

㈡ 王安石 字介甫 請問王安石為什麼字介甫有何典故或者相關趣事請簡要回答!

介:介圭、大玉.介,古代傳說為鳳凰站落之石.
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多用在表字後,指人的表字.
安石與介甫的關系應該明了了

㈢ 甫婆成親典故

繁體部首:女,部外筆畫:7,總筆畫:10

五筆86:VGEY
筆順編號:531125112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擴充-B U+21735
康熙字典
【丑集下】【女字專部】𡜵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屬畫:7
《集韻》滂模切,音鋪.女字.

㈣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的歷史典故是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漸漸滋長了驕傲怠惰的情緒。他想,天下太平無事,政
事有宰相管,邊防有將帥守,自己何必那麼為國事操心。於是,他就追求起享樂的生活來。
宰相張九齡看到這種情況,心裡挺著急,常常給唐玄宗提意見。唐玄宗本來很尊重張九
齡,但是到了後來,對張九齡的意見也聽不進去了。
有一個大臣李林甫,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他什麼事都不會,專學了一套奉承拍馬的本
領。他和宮內的宦官、妃子勾結,探聽宮內的動靜。唐玄宗在宮里說些什麼,想些什麼,他
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麼事,他就對答如流,簡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樣。唐玄宗
聽了挺舒服,覺得李林甫又能幹,又聽話,比張九齡強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為宰相,跟張九齡商量。張九齡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
當地說:「宰相的地位,關繫到國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為相,只怕將來國家要遭到
災難。」
這些話傳到李林甫那裡,李林甫把張九齡恨得咬牙切齒。朔方(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將
領牛仙客,目不識丁,但是在理財方面,很有點辦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張九齡沒有同
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說:「像牛仙客這樣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選;張九齡是個書獃子,
不識大體。」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張九齡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張九齡還是不同意。唐玄宗發火了,
厲聲說:「難道什麼事都得由你作主嗎!」
唐玄宗越來越覺得張九齡討厭,加上聽信了李林甫的誹謗,終於借個因頭撤了張九齡的
職,讓李林甫當宰相。
李林甫一當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絕,不許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
見。有一次,他把諫官召集起來,公開宣布說:「現在皇上聖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
辦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們沒看到立仗馬(一種在皇宮前作儀仗用的馬)嗎?它們吃
的飼料相當於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馬要是叫了一聲,就被拉出去不用,後悔也來不及
了。」
有一個諫官不聽李林甫的話,上奏本給唐玄宗提建議。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職到
外地去做縣令。大家知道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後誰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見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聲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強的,他就千方百計地把他
們排擠掉。他要排擠一個人,表面上不動聲色,笑臉相待,卻在背地裡暗箭傷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上隔著簾子眺望,兵部侍郎盧絢騎馬經過樓下。唐玄宗看到盧
絢風度很好,隨口贊賞幾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這件事,就把盧絢降職為華州刺史。盧絢
到任不久,又被誣說他身體不好,不稱職,再一次降了職。
有一個官員嚴挺之,被李林甫排擠在外地當刺史。後來,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說:
「嚴挺之還在嗎?這個人很有才能,還可以用呢。」
李林甫說:「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聽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連忙把嚴挺之的弟弟找來,說:「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見皇上嗎,我
倒有一個辦法。」
嚴挺之的弟弟見李林甫這樣關心他哥哥,當然很感激,連忙請教該怎麼辦。李林甫說:
「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說他得了病,請求回京城來看病。」
嚴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著奏章去見
唐玄宗,說:「真太可惜,嚴挺之現在得了重病,不能幹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嘆了口氣,也就算了。
像嚴挺之這樣上當受騙的還真不少。但是,盡管李林甫裝扮得怎麼巧妙,他的陰謀詭計
到底被人們識破。人們就說李林甫這個人是「嘴上像蜜甜,肚裡藏著劍」(成語「口蜜腹
劍」就是這樣來的)。
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一個個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鑽營拍馬的
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這個時期,唐朝的政治從興旺轉向衰敗,「開元之治」的繁榮景
象消失,接著出現的就是「天寶之亂」(天寶是唐玄宗後期的年號)。

㈤ 介甫變法的典故!!

王安石變法,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㈥ 關於杜甫的典故,,求解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1],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 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過後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3]。 杜甫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安祿山與史思明)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父親杜閑有奉天令一職。青年時期,杜甫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杜公祠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編輯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 杜工部像
[4]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後世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開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藉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 杜甫墓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註:「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成都杜甫草堂(12張)

㈦ 千里馳援有天霞,這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

1、「千里馳援有天霞」的意思是:李天霞在孟良崮戰役中前去支援國民黨軍隊。

原文:孟良崮上虎賁垮,千里馳援有天霞。

七十四師被圍孟良崮,情況危急,蔣介石命令各部隊馳援孟良崮,包括李天霞八十三師在內的各部隊都不敢再保存實力,全力突破解放軍防線,但是遇到了解放軍外圍阻擊的抵抗,最終不能及時趕到孟良崮。

這句詩應是陳毅戰後所作,指的是受命馳援74師的李天霞部,個人認為帶有諷刺國軍內斗的意思。

2、典故

1946年冬,蔣介石的全美式裝備「王牌」師——整編第74師,對我蘇北解放區漣水城進行瘋狂進攻,我軍沈振新、丁元善部進行了英勇抗擊。

在給予敵人以重創之後,為了配合整個華東戰役,我軍主動北撤,將敵74師引到沂蒙山區的孟良崮地區,以58團為主力,在兄弟部隊高達數千人的配合下,經過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全殲國民黨整編第74師。從此,我人民解放軍在華東戰場上,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從勝利走向了更大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7)甫的典故擴展閱讀:

李天霞最輝煌的時候應該是抗戰時期,無論是淞滬會戰,還是徐州會戰,乃至後來的上高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李天霞所部都打出了赫赫威名,在當時被稱為抗日鐵軍,號稱神箭部隊。李天霞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為還是可圈可點的,可以說是國軍一員虎將。

李天霞真正為人所知的還是在孟良崮上見死不救,導致七十四師被全殲。那麼在千里馳援的李天霞到底是不是見死不救呢?其實當時的李天霞手裡並沒有多少軍隊,而且他自己也被圍困,以及後來蔣介石放了李天霞一馬,說明在孟良崮一戰,李天霞並不負有主要責任,李天霞只不過是國軍失敗的一個個例而已。

李天霞可以說是晚景凄涼,後來被啟用又因為戰敗,差點被判無期徒刑,後來幸好一干黃埔師生去蔣介石處求情才免於牢獄之災。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軍全面進攻戰略的失敗,轉向對山東和陝西的重點進攻。張靈甫的七十四師貪功冒進,過於突進,被圍困與孟良崮,此時的蔣介石急忙調兵遣將救援被圍困的七十四師。

此時的張靈甫還在做中心開花的美夢,殊不知他的援軍李天霞部裹足不前,只是派了一部分兵力做做樣子而已,最後張靈甫到死都沒有等到他的援軍,故詩曰:中心開花張靈甫,千里馳援李天霞。

㈧ "實甫見知於花拖"有什麼典故

「實甫來見知於花拖」出自徐渭《題源自書杜拾遺詩後》。

典故:王實甫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西廂記》描寫書生張生在寺廟中遇見崔相國之女崔鶯鶯。

兩人產生愛情,通過婢女紅娘的幫助,歷經坎坷,終於沖破封建禮教束縛而結合的故事。因此男女主人公為崔鶯鶯和張生。

(8)甫的典故擴展閱讀: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名珙字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沖突;

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一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㈨ 不出五福(還是 不出五甫)是什麼意思呢有何典故嗎

人死後其親屬要在一定時間內改變通常的服飾,這種禮俗起源很早。許多民俗學家認為,喪服的最初意義在於表示某種禁忌。原始社會的先民出於對鬼魂的恐懼心理,擔心死者會降禍作祟,為了不被鬼魂辨識,免遭災禍,在辦理喪事時往往披頭散發,以泥塗面,衣著也同平時大不一樣。到後來隨著倫理觀念的進步,喪服的意義也逐漸演變為主要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居喪者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種形式,即所謂「飾情之表章」。

中國古代典籍所稱喪服,是「天子以下,死而相喪,衣服、年月親疏隆殺之禮」,(36)不僅指居喪者的服飾,還包括居喪的時間和居喪期間生活起居的特殊規范。凡此種種,又以居喪者與死者的血緣關系的親疏而有或重或輕,或長或短,或繁或簡的隆殺之別。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儀禮·喪服》疏中對這種喪服制度的形成作過這樣的表述:「黃帝之時,朴略尚質,行心喪之禮,終身不變」,「唐虞之日,淳樸漸虧,雖行心喪,更以三年為限」,「三王以降,澆偽漸起,故制喪服,以表哀情」。其中雖有後世儒家的塗飾之詞,但指出喪服制度的形成是在已經進入階級社會的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以降的世代,並且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則大致不誤。喪服一詞,最早見於《書·康王之誥》,這篇西周前期的文獻提到成王去世,其子康王繼位,在即位典禮上,康王穿著王者的服飾,麻冕黼裳,接受諸侯群臣的朝賀。典禮完畢,「王釋冕,反(返)喪服」,按照制度為父親服喪。周承殷制,西周的喪服制度可能是繼承了殷人的某些遺規而有所發展,特別在別親疏,分嫡庶,強調等級層次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使之與嚴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春秋時期,雖然各諸侯國的情況不盡一致,但總的趨向是喪服制度更加細密完整,與宗法制度的關系更加密不可分。春秋文獻,喪服之稱已屢見不鮮,對喪服制度的具體內容,也留下了許多記載。如《左傳·襄公十七年》記晏嬰為父服喪:「齊晏桓子卒,晏嬰粗衰斬,苴絰、帶、杖,菅屨,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這里所說的居喪期間的服飾及飲食起居事宜,與後世居父喪所用的最重的服制完全相同。《論語·陽貨》記孔子與宰我有關父母之喪的問答,孔子說:「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所言喪期,也與後世服制一致。春秋戰國時的喪服制度由儒家整理歸納並予以理想化,在《儀禮·喪服》中有集中詳盡的反映。儒學是戰國時的顯學,漢代以後又取得了一家獨尊的地位,儒家所倡導的以《儀禮·喪服》為准則的規范化的喪服制度藉助政治的力量,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得到普遍的推行,被歷代王朝列入法典,其間雖然個別地方略有改訂,就其大體而言,可以說是始終一貫,而且作為傳統倫理的重要表現形式,植根於民間,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㈩ 南人墜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用了什麼典故

用了「望帝啼鵑」的蜀中傳說,古帝杜宇歸隱亡去,其魂化為杜鵑,蜀人因聞鵑啼而回懷念杜答宇。安史之亂中,兩京陷落,乾元二年(759)杜甫避難入蜀,曾聞鵑下拜,借蜀俗寄故國之思:「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此句正用此意,杜鵑喻亡君。

送琴師毛敏仲北行
南宋·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處,北關門外雨來天。
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