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典故
1. 與諸葛亮有關的經典故事(3個)
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歷史上關於他的故事有很多。即便是現在人都知道他字孔明,號卧龍,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三國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留下非常濃厚的一筆。
很多人都不知道,諸葛亮其實有兩個兒子,分別叫諸葛喬和諸葛瞻。大兒子諸葛喬其實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的次子,小兒子諸葛瞻才是他的親生兒子,據說這個孩子是諸葛亮四十多歲才有的,這也是諸葛瑾為何將自己的次子過繼給諸葛亮的原因。畢竟在古人眼中,沒有後人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過繼也是迫不得已的辦法。
2. 諸葛亮的故事的著名典故
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內神機妙算 草船借箭容
在《三國演義》中, 赤壁之戰前,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空城妙計
在《三國演義》中, 蜀國諸葛亮面對曹魏司馬懿大軍進襲,故意大開城門,坐在城上焚香操琴,讓司馬懿以為城內有伏兵,因而退兵。三氣周瑜
根據三國演義,周瑜因為受傷後又受孔明三次之氣而憤死,死前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
(一氣周瑜是『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二氣周瑜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是『一著棋高難對敵,幾番算定總成空』)七擒七縱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孔明燈
相傳諸葛孔明曾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
3.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
初出茅廬、火燒赤壁、諸葛亮巧收姜維、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增灶退兵版、諸葛亮權造木牛流馬、七擒孟獲、揮淚斬馬謖、空城計。
(3)諸葛亮典故擴展閱讀:
空城計
諸葛亮兵出祁山,收姜維後繼續向魏國進軍,魏國派司馬懿抵擋蜀軍,在街亭打敗馬謖,而諸葛亮城中空無一人,兵都出去解圍去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殘,諸葛亮心生一計,命令打開城門,派幾個老兵在打掃衛生。
自己帶兩個兒童在城樓上面彈琴,司馬懿的兵來到城外,看到四個城門大開,諸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馬懿命令兵不動,自己上前一看,看諸葛亮神情自若、琴聲不亂,懷疑有伏兵,這才命令撤軍。
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之後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4. 關於諸葛亮的典故 謝謝
典故:三抄顧茅廬,草船借箭,七襲擒孟獲,隆中對,五丈原
成語:鞠躬精粹,死而後已,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赤壁之戰
三足鼎立
作姦犯科
欲擒故縱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一個諸葛亮,穩做中心帳,排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
鞠躬盡瘁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一詩絕千古,兩表撼後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驚。
征戰耐五將,六齣祁山忙。
七擒孟獲功,名成八陣圖。蓋世無雙
如魚得水
思賢如渴
七擒七縱
龍盤虎踞
空城計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廣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龍鳳雛
漢賊不兩立
儉以養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輕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草船借箭
躬耕南陽
5. 諸葛亮的所有典故
關於諸葛亮的典故,名言,成語
有關諸葛亮的詩
五古·讀諸葛武侯傳書 唐·李白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
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閣夜 唐·杜甫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詠懷古跡 唐·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書憤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有感 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風雨燕南老楚囚。
故舊相思空萬里,妻孥不見滿三秋。
絕憐諸葛隆中意,羸得子長天下游。
一死皎然無復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卧龍 明·佚名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有關諸葛亮的對聯
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賦於諸葛草廬的門聯
駑馬並麒麟;
寒鴉配鸞鳳。
——羅貫中《在國演義》中以除庶之口賦詠諸葛亮
經天緯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計。
——羅貫中《三國演義》中再以徐庶之口賦詠諸葛亮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清代趙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聯
丞相當年曾駐馬;
江山終古此蟠龍。
——佚名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薦公一掬建業水;
聽我三終梁父吟。
——顧孝廉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許先帝馳驅來連吳會;
有儒者氣象上繼伊周。
——劉忠誠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風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帶水;
雲霄如在,寓公為集草堂資。
——陳宗濂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駐馬此重經,莫問渠天發殘碑,臨硎斷闕;
卧龍如何作,願為我翦除他族,開濟清時。
——馮夢華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祠
慕綸巾羽扇風流,俎豆維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陽廬舍;
冠鍾阜石城名勝,江山依舊,渺矣吳宮花草晉代衣冠。
——佚名題江蘇省南京清涼山駐馬坡武侯詞
八千餘年上下古;
七十二家文字奇。
——清·顧槐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雲歸大漠隨舒捲;
門對寒流自古今。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龍去崇朝作霖雨;
我來高卧想羲皇。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諸葛大名垂宇宙;
元戎小隊出郊坰。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師表見老臣心。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真人白水生文敘;
名士青山卧武侯。
——陶澍典諸葛亮題湖南省南陽城樓
旨尋六家,業窺五際;
內學七緯,旁通三微。
——清·顧嘉蘅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
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單家駒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清·顧嘉蘅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器學潛藏,抱膝長吟田父樂;
經綸躍展,鞠躬盡瘁老臣心。
——吳慶桐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庵垂兩千年,問吳宮魏闕安在;
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呂何如。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之許也;
數語備當時事,將軍豈有意乎。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德深於眾,名垂青史,江河行地;
功高於世,聲震寰宇,日月經天。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地無論宛襄,有諸葛廬自堪千古;
統並存吳魏,讀隆中對早定三分。
——黃劍三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縱論三分天下,審勢通策佐先主;
長懷一統江山,輔國連治啟後人。
——胡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氣周瑜、屏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
——張煥然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燒博望、平南蠻、出祁山,功垂宇宙;
拼司馬、罵王朗、氣周瑜,名振古今。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將相本全才,陳壽何人,也評論先生長短;
帝王誰正統,文公特筆,為表明當日懷忠。
——清·顧嘉蘅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抱膝此安居,覺異日桑種成都,殊非本念;
長吟誰與和,問當年曲賡梁父,可有遺音。
——清·顧嘉蘅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巾扇任逍遙,試看抱膝長吟,高卧尚留名士隱;
井廬空眷念,可惜鞠躬盡瘁,歸耕未慰老臣心。
——金國鈞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心縣八陣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
目擊三分鼎,東聯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耕。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立品於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驚司馬;
結廬在紫峰白水一側,曲吟梁父,千載風雲起卧龍。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
——佚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溯尼山鄒嶧而還,五百年必生名世;
為一不義、殺一不辜,雖千駟萬鍾弗受,三代下猶見斯人。
——劉鎮華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負天下奇才,若定指揮,獨惜齎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
嘆風塵末吏,未遑竊比,追溯鞠躬盡瘁,心香一瓣學鄉賢。
——曹慕時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此地藉卧龍以傳,看丹江西抱、白水東環,只許長留名士隱;
斯人超雛鳳而上,即莘野幣交、渭濱車載,何如親見使君來。
——清·顧嘉蘅再題河南省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關於諸葛亮的俗語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6. 有關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為什麼沒算到上方谷的大雨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正史上看,沒有哪裡提及到到上方谷戰役,有沒有還是個未知數,權當沒有吧。諸葛亮和司馬懿正面交鋒只有幾次,一次是鹵城大戰,司馬懿大敗;一次是空城計,諸葛亮退卻,再一次就是巾幗之辱,司馬懿堅守不戰。
司馬懿劇照
那麼按演義的說法,既然都算準不會下雨的天氣為什麼還會下雨呢?我們從今天的科學角度來分析。
首先從上方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深谷,兩邊高山林立,出入口很小,適合藏一些東西在裡面。
其次這個季節正是雨季時候,經常下雨,所以上方谷裡面肯定有充分的水氣,比較潮濕。
再次,當諸葛亮的火點著之後,溫度的升高導致這些水汽慢慢升高,最終形成水滴雲,又因為是谷地地形,也沒有風勢,這些水滴雲沒辦法從其他地方散去,最後越積越多,形成了雨降了下來,最後成為了一場人工降雨。
演義裡面的諸葛亮手段已經很通天了,但是利用的都是現有的天氣變化得出的結論,完全沒有想到通過這樣的方法也能夠降雨,最終諸葛亮歸咎為上天的安排。
7.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典故
〖三顧草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淡泊明志〗 成語典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
〖半籌莫展〗 成語典故: 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不求聞達〗 成語典故: 不求聞達於諸候。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不知所言〗 成語典故: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德薄任重〗 成語典故: 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三國·蜀·諸葛亮《坐上與杜微書》
〖方寸已亂〗 成語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伏龍鳳雛〗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非學無以廣才〗 成語典故: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苟全性命〗 成語典故: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計日而待〗 成語典故: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儉以養德〗 成語典故: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如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木牛流馬〗 成語典故: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臨危受命〗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囊中取物〗 成語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三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
〖偏安一隅〗 成語典故: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七擒七縱〗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如虎生翼〗 成語典故: 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毛澤東《組織起來》
〖三顧茅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事後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不是我事後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
〖受命於危難之間〗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深入不毛〗 成語典故: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識時務者為俊傑〗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
〖視微知著〗 成語典故: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思賢如渴〗 成語典故: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舌戰群儒〗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舌戰群儒。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成語典故: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諸葛亮集》
〖妄自菲薄〗 成語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以柔克剛〗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三國·蜀·諸葛亮《將苑》
〖坐而待斃〗 成語典故: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志存高遠〗 成語典故: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三國·諸葛亮《勉侄書》)
8. 關於諸葛亮的典故有哪些
典故有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七擒孟獲、木牛流馬、空城計和死後星落五回丈。
9. 關於劉備或諸葛亮的成語典故
一、關於劉備的成語:三顧茅廬、桃園結義 、三讓徐州、織席賣履、白帝託孤、求賢若渴等等;
二、關於諸葛亮的成語: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欲擒故縱、鞠躬盡瘁、七擒孟獲等等。
三、成語簡介(節選):
1、桃園結義: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三顧茅廬: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卧龍崗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3、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里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贊美,因而引生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
三、兩人簡介:
1、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赤壁之戰時,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 ,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2、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10. 諸葛亮的典故
三顧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雲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火燒博望: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火燒赤壁、
六齣祁山:
七擒孟獲:
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草船借箭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三氣周瑜、
揮淚斬馬謖
白帝託孤: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