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典故
『壹』 求古代關於桃花來源的典故或者神話,寫上原著和裡面的描寫
桃源仙境。出自來陶潛的《桃自花源記》。全文如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貳』 桃花結義之典故
呵呵 那是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大家都知道是劉、關、張結義,為什麼叫桃園三結義呢?你會說在桃園三個人結義,所以就叫桃園三結義。其實,不是這樣的……
一
張飛原來是殺豬賣肉的。這年夏天,他殺了一頭豬,怕一時賣不完,會變臭變壞,老張雖是個莽人,卻不是那種無良奸商,心想把肉放在哪好呢?想來井水較涼,於是就把一扇豬肉吊到門口的井裡了。為了怕別人順手牽羊拿去,又在井口上蓋了塊千斤大石。眼看「萬失無一」了,倒覺得沒啥意思了,於是乎便在石板上寫上一行大字:「誰能揭開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白吃老張的豬肉,這可是頭一回!隨後張飛就拿了另一扇豬肉,游鄉叫賣去了。
這時候,從南邊的大路上過來一條漢子,推著一輛獨輪小車,車上裝著兩布袋綠豆,徑直走到了井邊停下,想喝點涼水,一看有口井,結果被大石頭蓋上了,這氣就不打一處來,心想:這誰家的孩子,這么不懂事,幹嘛把石頭蓋在井上呢?——原來這位老兄不識字的!想著就上前把石塊搬開了,完了就去提那井裡的繩,提著提著,提出一扇豬肉來。嘿,這井裡怎麼會有新鮮豬肉叻,還有一把快刀!這時大漢才看到石塊上有字,——合著還是識字的!二話沒說,手起刀落,割下一刀好肉,放在車上,推起車,吱吱呀呀直奔大路就走了。
張飛的老婆正在大門口那做著針線活,把這一切全都看在眼裡了,想阻止他吧,又覺丈夫留了話在大石上,不好開口,便招呼道:「好漢,請留下姓名!」
「關羽。」大漢指指自己的紅臉,又指指齊胸的長須,說:「我就在涿州觀音街的糧食市上,有事CALL我,一定不會錯的。」
張飛回來以後,老婆一五一十地對他說了經過。嘿,張飛這氣!叫道:「白叫人拿走我一刀肉,還讓我丟人現眼,欺人太甚!我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待我去找他算賬去!」
他飛奔進了涿州城,沿著觀音街,這頭看到那頭,果然見有個紅臉長須的大漢,面前放著兩袋綠豆。就是他了!張飛瞪大環眼,出語帶剌:「喂,你這綠豆能吃嗎?」——你說哪有這么向人買東西的!哪有綠豆不能吃的呢,不能吃還賣嗎?一聽就知道是找碴兒來的。關羽強壓住氣,說:「我賣的綠豆從來都是上等貨色,您自己仔細看看吧!」
張飛伸手插入布袋,抓住一把綠豆,用力一攥,立刻綠豆成了豆粉。掏出來,攤開手放在關羽的面前,嘲笑說:「把綠豆粉當綠豆賣,騙子!」
關羽心頭火起,指責他不該弄碎自己的綠豆,張飛卻不肯認賬,還非說關羽賣豆粉,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就吵開了,看熱鬧的人越圍越多,誰也不知道這兩人誰的話屬實。這時候,張飛也急了,抓起一把綠豆套著關羽臉上撒來,道:「想要臉,就別吃我的肉;想白吃我的肉,就別要臉了!」
關羽一聽頓時明白了:敢情!這是那刀豬肉的主人。哦,有人能吃了你的豬肉,你不樂意了,就跑來斗事。哼,咱老關也不是什麼好鳥,想當年,縣官我都敢KILL,還怕了你了?跟著兩人就打了起來。這下好,整個觀音街,從東打到西,又從西打到東,把個街市打的東倒西歪,七葷八素。這位說了,怎麼沒人勸架拉架呢?啊?這話問的——就象動物園里兩只老虎打架為什麼沒人勸架呢?——他……他……他要有人敢呢!這二位身體重,武藝好,力氣大,一步一拳,三步一腳,很快就把整條街夯的比石板還要結實,TANK開過來都不會留下印兒。
這時候過來一個賣草鞋的,大聲勸架說:「住手,你兩小子,敢在我地頭上打架生事,翻天了是嗎?有什麼過不去的都可坐下來談嘛。」
看熱鬧的人們見他長得白白凈凈的,身體瘦弱,穿的衣服破破爛爛,不禁嘲笑:「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氣!真想勸架就動手去把他們拉開吧。」
賣草鞋的果然飛步跳到了當街,一手攥住關羽的胳膊,一手攥住張飛的胳膊,朝兩邊一分,又朝下一按,兩人立刻就成了楔進土裡的橛兒,分毫也動彈不得了。好大的神力啊!這就是民間常說的一龍分二虎。
人們都連聲叫好。關羽和張飛也都從心眼裡佩服。一問,才知道這賣草鞋的原來叫劉備,他們早就聽說過了。俗話說:好漢愛好漢。碰巧見到了面,怎麼肯輕輕錯過?關羽和張飛都表示想和劉備交朋友。劉備見們都是英雄,也表示十分欽佩,希望能成為弟兄。張飛生性痛快,說:「不打不相識,說干就干,立即在這里結拜好了。」動手捧了些土,堆在當街;又揀了幾根細柴棍兒插上,權當香燭,然後硬拉劉備、關羽一齊跪地磕頭,就算結拜成弟兄了——當地百姓稱這是他們的第一次結義。
二
俗話說:「米面夫妻,酒肉朋友。」劉、關、張萍水相逢,一下子打得那麼熱乎,其實也脫不開這酒肉二字,都同樣是為了吃吃喝喝,可從中討點便宜。當時,張飛最富,賣的又是肉,自然要常常作東請客;關公販賣糧食,不愁錢用,上門也不空手,這酒便由他包下來;劉備賣草鞋,本小、賺頭少,糊口尚且困難,每次總是只帶張嘴巴赴宴。張飛、關羽見他老是一毛不拔,慢慢就受不了了。他倆私下議論:這么下去哪行?就是有金山銀山,豈不也要被他劉備吃空?終於商定了一個辦法,決定要除掉他這個累贅。
這天,張飛特意在後花園里安排了筵席,先和關羽分兩邊坐下,卻把上首空著,特意留給劉備。酒菜剛剛上齊,劉備提著一串草鞋來了(其實他也不是每次都空手而來,有時也會送幾雙草鞋給二位兄弟呢)。他一點也不客氣,說:「來早不如來巧,我就不辜負兩位兄弟的好意了!」一屁股坐在空著的位置上。關張二人一看,心裡暗暗竊喜,這回你還不死!原來那裡鋪了張蘆席,席下蓋的是一口井,按說他會掉下去才是,不料劉備卻坐得安安穩穩,照舊大吃大喝。張飛驚得愣了半天,裝作離席吐啖,繞到劉備身後,暗暗揭開一點蘆席,只見井裡雲煙繚繞,——不得了!有一條鱗光閃耀的五爪金龍托著劉備。他幾乎都要叫出聲來,連忙蓋好了席子,又轉身回席,附耳告知了關羽。關羽明白,劉備眼下只是英雄落魄,將來定會大富大貴,跟上他會有出人頭地的日子,便對他另眼相看了,說:「劉大哥,想當初我弟兄三人當街結拜,未免太草率了。眼下,是在三弟家裡,三牲禮品都好備辦,看來應該重新祭天祭地,來一次結拜的大禮。不知兄長意下如何?」
劉備巴不得靠上這么兩個有錢的朋友,好經常隨著白吃,便滿口答應了下。張飛也很快領會了關羽的意思,大聲附和:「二哥說的對,我們要重新對天發誓,同生共死,永不變心!」於是,他們便來了個第二次結義。
三
劉備老吃關張的白食,心裡終覺有些不安。他和老婆商量,要請兩個結拜的弟兄也到家裡來吃一頓。他老婆感到為難,說:「人來人往是人之常情,就是傾家盪產請他們一次,我也沒二話可說。只是你看我們家裡還有可傾可盪的了嗎?讓他們看見,以後哪還能瞧得起你?只怕不大合適吧!」劉備覺得她說得有道理,想了想說:「不妨,我自有辦法應付他們。」立刻借來幾條布袋,全都裝滿黃土,口朝下,成排豎在屋裡。然後請來客人。
關羽、張飛第一次來到劉備家裡,只見一間破茅屋,四壁空空,人在房中,可以早看日頭晚看星,炕上鋪草席,蓋爛絮,鍋碗瓢勺都缺口斷把,沒有一樣是完整的,可是卻有很多布袋,全裝得滿滿的,自然有點懷疑,便問那是些什麼東西。劉備想糊弄過去,答道:「黃金。」
關羽心裡明白,不願多話,趕緊端起酒杯,邊喝酒邊把話岔到了別處。不料張飛偏不知趣,硬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大哥,你別打腫臉充胖子。明擺著:你窮得上頓難接下頓,哪能會有這么多黃金呢?」過去摸了摸,口袋裡邊梆梆硬,不禁半信半疑:「莫非真是黃金!」劉備難以改口了,只好一邊哼哼哈哈應付,一邊拉他說:「上席喝酒,上席喝酒!」
越拉張飛越不肯走,非弄個水落石出不行。他忽然雙手抱住布袋,猛一用力,翻了個口朝上,嘿,里邊果然裝的全是黃燦燦的金子,都是五十兩一個的大元寶!張飛趕忙又打開另外幾個布袋,全都是一樣!
劉備夫婦倆也都驚呆了:「果然是三人一條,黃土也變金啊!?」關羽恍然大悟大悟說:「我看這是蒼天示意!只要我們永遠風雨同舟,就是天下也能打下來哩。這們還應該對天盟誓一次。」
(其實這只不過是劉備瞞著夫人,用泥巴捏出元寶再塗上金漆而已!你看關張這兩大傻冒,也不咬一口試試真假就信以為真,要是真有那麼多金元寶,劉備還用賣草鞋?!)
劉備住在樓桑村,村西有個大桃園。這時候正逢桃花盛開,花紅似火,生機勃勃,他們看中了這個地方,便在那裡第三次結拜,海誓山盟,這才是桃園三結義。
看到這里各位都明白了吧,這桃園三結義,不僅是說是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義,最關鍵的是說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第三次結義!!!
『叄』 桃花石有哪些著名的典故
沒有來典故。
桃花石,又名桃自花玉、桃花玉石,產於湖南省慈利縣、桃源縣,以及澳大利亞。桃花石分布於奧陶系地層,是一種變質岩,含有方解石、雲母、石英等硅酸鹽類的復合型礦物,成分復雜,品種較多,區別較大。多通體呈淺紅色澤,石上布滿桃花狀斑點,花朵以紅色為主,偶有綠色。罕有通體呈粉紅色者,價格昂貴,可以作為擺件觀賞。顏色來源於其含有多種稀有重金屬成分,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此外,學術界認為,「桃花石」是中國的一種故稱。
『肆』 劉郎桃的典故,謝謝
劉郎兩題桃花詩
劉禹錫一生仕途沉浮,經歷坎坷.憲宗年間,受王叔文案牽連,被貶官外放.先貶連州刺史,後又加貶朗州司馬.在地處荒僻的朗州任職十年後,劉禹錫被調回長安.
京城裡有一座名叫玄都觀的道觀,裡面種植了很多桃樹,每當春暖季節,觀里桃花盛開,美景怡人.劉禹錫回京後,便和昔日的一些好友到玄都觀去觀賞桃花.由於貶黜出涯日久,見到如此繁華的景象,劉禹錫感嘆萬千,成詩一首: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該詩一出,人們爭相傳誦,很快在長安傳開了.一些原來反對召回劉禹錫的大臣們,立即研究開來,並認為是明寫桃花,實際是諷刺當時新提拔的權貴.唐憲宗隨即再次下旨貶劉禹錫出京.十幾年後,大臣裴度任宰相,調劉禹錫回京.
又是一年暮春時節,劉禹錫想起當年的玄都觀,有舊地重遊,然而,到了那裡才發現,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從前種桃的道士早已死去,觀里的桃樹或死或被伐,一片荒涼.聯想起自己幾年的遭遇,難以掌控的官海浮沉,不禁心潮起伏,再次寫下: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大概不會想到,此詩一出,又被認為別有餘音,僅過了三年,就又再次被調出京.
『伍』 「桃園」來源典故
台灣桃園縣 在清朝時,此地就有漢人入墾,當時在此地遍植桃樹,所以就稱此地為「桃園」內。
桃園結義容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環境幽靜,不受外界影響,生活安逸的地方。現用來比喻一種虛幻的超脫社會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境界。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陸』 「桃花運」的說法有何典故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庄」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閑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里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裡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朴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發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靠牆放著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掛著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緻,情趣不俗,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里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著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里?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托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凈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贊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游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盪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裡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裡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盪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艷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盪,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裡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沖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艷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裡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復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庄」。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復,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裡一直放不下來,腦子里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裡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娘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咽。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 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彷彿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娘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蘇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後唇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里。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娘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么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娘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後來人們遂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
『柒』 有關桃花的傳說有什麼
有關桃花的傳說:
一、白妙公主的傳說
在歐洲的傳說中,大地之神的女兒長得很美,膚色潔白,人稱「白妙公主」,有很多人都追求她,卻得不到公主父親的同意。
有一天,英俊的植物之神來拜訪,公主的父親認為他是理想的女婿,便想這位年輕人提起了婚事,但是這為年輕人脫口而出:白妙公主的確是一個美麗溫柔的姑娘,但是臉上缺乏生氣,等她臉上有了粉紅色的色彩時,我會來求婚。
大地之神聽了這話,非常傷心,只好向天帝。天帝就賜給他一枝粉色的夾竹桃,讓他將粉紅色的花朵取下搗碎,敷在公主的臉上。公主洗干凈臉後,臉上有了粉紅色的色彩,植物之神以約來求婚,並且得到了眾神的祝福。
『捌』 桃花運有何典故
一)「桃花運」一詞的出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室人。
——《國風.周南.桃夭》
這是《詩經》中的一首詩,俗稱詩經-周南-桃夭篇。這首詩描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情景,並對新娘的美貌和美德給以贊美。大衣就是在桃花盛開的的時候,有一個象桃花一樣美麗的女子容貌美麗,能夠生兒育女、能夠使新郎的家族子孫象桃樹一樣的果實累累、枝葉茂盛,是一個對新郎家非常合適的人選。所以古人在贊美、祝賀婚姻時常說「既和周公之禮,又符桃夭之詩」,就是出典這里。
(二)「桃花運」的來歷
「桃花運」這個詞原是算命術語。
「命理」中的「桃花運」是跟據「生辰八字」中的五行所處「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的位置而言。如大運和流年行運到「沐浴」階段的時侯就叫「行桃花運」。
在十二地支中的「子午卯酉」便是桃花,人生的「八字」也是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而得來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有碰到「子午卯酉」的時候。如果這「子午卯酉」出現在人生的「八字」內的,便叫桃花入命。
人生的運程(算命術語叫「大運」)每十年便行一個干支。人生的歲數運程(算命術語叫「流年」)。這兩個結合起來便叫「運」。(也是人們常說的運氣好壞便在這裡面)
在人生的「運」上遇到「桃花」(子午卯酉)的,這就叫「桃花運」,但「桃花運」也是有好與不好的區別。
(三)「桃花運」的民間傳說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庄」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閑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里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裡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朴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發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靠牆放著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掛著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緻,情趣不俗,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里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著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里?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托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凈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贊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游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盪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裡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裡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盪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艷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盪,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裡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沖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艷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裡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復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庄」。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復,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裡一直放不下來,腦子里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裡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娘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咽。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 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彷彿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娘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蘇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後唇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里。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娘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么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娘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後來人們遂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
『玖』 桃花染道是什麼典故
你好朋友
桃花染道的典故出自古代時期
『拾』 桃園的來源典故
台灣桃園縣 在清朝時,此地就有漢人入墾,當時在此地遍植桃樹,所以就稱此地為「桃園」。內
桃園結義
東漢末容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環境幽靜,不受外界影響,生活安逸的地方。現用來比喻一種虛幻的超脫社會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境界。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