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典故
和顏悅色復
【成語】制:和顏悅色
注意在寫法上和「察言觀色」相區別
【拼音】:hé
yán
yuè
sè
【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出處】:《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邢昺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
心平氣和
成語
心平氣和
近義詞:平心靜氣、和顏悅色
反義詞:氣急如焚;勃然大怒;大發雷霆;心急如燎、暴跳如雷、怒形於色、
怒不可遏
發音
xīn
píng
qì
hé
解釋
心情平靜,態度溫和,語氣平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出處
宋·蘇軾《菜羹賦》:「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
成語「一團和氣」發音
yī
tuán
hé
qì
解釋
本指態度和藹可親。現多指互相之間只講和氣,不講原則。
出處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三引《上蔡語錄》:「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
⑵ 中國的物產和典故
物產:瓷器和絲綢。中國的英文發音就是」瓷器「的意思。絲綢就不用說了,絲綢之路就可以看出來,絲綢有多麼出名了
典故:
荊軻刺秦,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負荊請罪,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⑶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物產和典故
絲綢,茶葉,瓷器
最有名。邯鄲學步,圍魏救趙,完璧歸趙這都是典故
⑷ 帶「和」字的成語及其典故
第六回:「這位章制軍在兩廣做了幾年,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
[偉大的功績和成就。
參考資料:新華詞典和新華成語詞典
卓偉之才:釋義:
⑸ 成語故事和典故有區別嗎
1、典故,必須是現代以前的;寓言故事則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
2. 典故,無論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還是古代人講的寓言、故事、神話傳說、著名的詞句,都可以算「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的范疇大;寓言故事必須是虛構的故事,真實發生的事情不能算,但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范疇小。
3、寓言故事,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
4、典故,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並不需要給人啟發。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必須講一個道理或者教訓。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⑹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物產和典故
1、狗不理包子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庄(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
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2、貴州茅台酒
相傳有一年除夕,茅台鎮這個地方突然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鎮上住有一李姓青年,他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僵卧門口,將其背進屋生火取暖,以自釀米酒款待老人,又將床鋪讓給老婦安寢,自己躺在爐邊地上。
朦朧中聽到奇妙琴聲,天邊飄來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紗,手捧熠熠閃光的酒杯,站立面前,遂將杯中酒傾向地面,頓時空中彌漫了濃郁的酒香,眼前出現了一道閃爍的銀河。
這青年一覺醒來,屋裡爐火很旺,水、飯尚溫,床上被褥整齊,似無人睡過一般,推門一看,風、雪俱停,一條晶瑩的小河從家門口淌過,河面上飄著陣陣酒香。此後,當地人就用仙女賜予的河水釀酒,用「飛天」圖案作茅台酒的商標至今不變。
3、北京烤鴨
烤鴨最早創始於南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都南京。宮廷廚將此鴨烹制菜餚,採用炭火烘烤,使鴨子酥香味美,肥而不膩,被皇府取名為「烤鴨」。
朱元璋死後,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奪取了帝位,並遷都北京,這樣,烤鴨枝術也隨著帶到北京。
4、孔明燈
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5、粽子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
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⑺ 中國有名的物產和典故是什麼
1、煤
我國產煤的歷史悠久,古代有「石墨」、「石炭」等稱呼(馬可波羅驚奇地稱為可以燃燒的黑色石塊),明代始稱「煤」,所以地名多少沾帶了煤的印記。山西大同市西南有煤峪口,山東淄博市西南有石碳塢,寧夏石嘴山市北有石炭井,北京門頭溝區有紅煤廠,河南有寶豐縣,遼寧有北票市、葫蘆島市有南票區,浙江長興縣西北有煤山鎮,湖南寧鄉縣西有煤炭壩。
4、礦
河北的磁縣因縣西山中出產磁石而得名,四川的石棉縣因所產石棉礦可選性好、纖維絨長而於1951年得名。浙江平陽縣、安徽廬江縣均有「礬山」,俱因出產豐富的明礬而取名。四川隆昌縣有一座「聖燈山」,所謂「聖燈"實際上是天然氣的自燃現象,古人望見燃起的熊熊烈火就像神話傳說中永放光芒的「聖燈」一樣,所以將它叫做「聖燈山」了。
⑻ 與和有關的故事典故
和能睦鄰
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葉氏鄰,葉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內批詩於後容寄歸,雲:"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葉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這里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葉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
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葉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⑼ 典故是什麼
典故抄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基本解釋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3、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
出處與詳解
1、 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①《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②《北史·高隆之傳》:「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③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開元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
④宋 高承 《事物紀原·嬪御命歸·修容》:「 魏文帝 始置修容, 隋煬 帝參祥典故,復置之也。」
⑤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
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⑽ 傳說和典故的區別
傳說則是一些縹緲不存在的一些讓人產生無限聯想的故事或片段。
典故的版釋義要比掌故權來得寬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