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卧薪嘗膽典故

卧薪嘗膽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2 23:39:58

A. 卧薪嘗膽歷史故事

故事:

兩千多年前,在長江下游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他們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
會稽一戰,越國打了敗仗。越王勾踐萬般無奈,只好派人向吳王夫差求和,表示願意和夫人一起去吳國,給吳王當奴僕。吳王的謀臣紛紛要求滅掉越國,免除後患。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的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
勾踐夫婦來到吳國,穿上了粗布衣,住進了石頭房,給吳王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受盡了屈辱。他們在吳國整整幹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
回國以後,越王勾踐時刻不忘報仇雪恨。白天,他親自下田耕種;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還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每頓飯前,總是要先嘗嘗它的苦味,提醒自己時刻不忘兵敗會稽的恥辱。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為強,出奇兵滅掉了吳國。

拓展延伸:

1、成語

卧薪嘗膽,讀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終能夠苦盡甘來。

2、出處: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3、歷史考證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

「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B. 卧薪嘗膽的典故20字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


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


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2)卧薪嘗膽典故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讀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卧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C. 名人或偉人卧薪嘗膽的故事

秦孝公讓出函谷關
劉邦白登之圍
韓信胯下辱
司馬遷宮刑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
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里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這就是「卧薪嘗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D. 卧薪嘗膽是誰的典故

說起成語卧薪嘗膽,總會想起越王勾踐,因為這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了。

吳國,位於太湖平原的東側;越國,則據有錢塘江以南的紹興-寧波平原,屬於一衣帶水的近鄰。吳、越之間的第一次聯系,就是以一次爭端開始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王闔閭以「越不從伐楚,南伐越」,吳國打贏了這次位於「槜里」(浙江嘉興)的戰役。沒多久,越王勾踐又和吳國在槜里打了一仗,《左傳》還是記錄為「吳伐越」。此戰中,闔閭被越人砍中腳趾,傷重死了。之後,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將勾踐圍困於紹興會稽山上,勾踐不得不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國語?越語》記載,勾踐派越國大夫文種去游說夫差,假如真的要和越國,越國「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可能兩敗俱傷;假如解圍,越國也能提供「帶甲萬人事君也」,供吳國驅策。夫差最終接受了後者。

自此,越國臣屬於吳,受到吳國的控制,越王勾踐還到吳國服了三年的勞役,每天如奴隸般生活。

吳、越停戰之後,勾踐開始了「十年生聚」,為了提醒自己要復國和在吳國為奴隸時受的苦,他就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最終吳國被勾踐所滅,吳王羞愧自殺。

這就是成語卧薪嘗膽的典故。

不過,「卧薪」和「嘗膽」組成成語,還要到宋朝時期。蘇軾在《擬孫權答曹操書》中第一次使用:「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於是,後世很多學者對這個成語表示質疑。

我們知道,如今想要了解吳越兩國的歷史,首推《左傳》和《國語》,因為這兩本書成書時代較早而史實比較可信的,當然還有太史公的《史記》。

不過,《左傳》和《國語》都沒記載有越王勾踐曾經卧薪嘗膽,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記載了越王勾踐曾經 「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意思就是把膽放在座前坐的時候能看到膽 嘗的東西也是膽。

可見勾踐「嘗膽」應該是真的,只是沒有「卧薪」。

至南宋時,呂祖謙在《左氏傳說》里提及: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里也提及:「夫差即位,卧薪嘗膽。」

或許「卧薪」原來指的是吳王夫差,只是後來被人移植到越王勾踐身上。

E. 卧薪嘗膽是一個什麼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

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5)卧薪嘗膽典故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的近義詞:含垢忍辱、發憤圖強。

1、含垢忍辱,釋義:忍、含:忍受。垢:指恥辱。形容忍受恥辱。

出處:魯迅《南腔北調集·諺語》:宋徽宗在位時,不可一世,而被擄後偏會含垢忍辱。

2、發憤圖強,意指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或進步。也指下定決心力求上進的情況。

出處:何香凝《孫中山與廖仲愷》:「 孫先生在那次聚會上談得並不多,只泛泛地談到了中國積弱太甚了,應該發憤圖強,徹底革命。」

F.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

翻譯:

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中,他長嘆道:「我在這里完了嗎?」文種說:「商場曾被關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晉文公重斗(曾遭攙言)出奔翟國,齊桓公小白避亂到苔國,他們最終建立了霸業,由此看來。

(憂患)為什麼就不能轉化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後,越王勾踐返回國土,於是親身經歷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膽放在座位旁,坐處卧處抬頭就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常自語:「你忘了會稽失敗的恥辱了嗎?」

他親自去耕種,他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放肉,不穿有兩種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窮的人家,慰問死者的家人,與百姓一樣勞苦。

原文:

勾踐之圍會稽也,嚼然嘆曰:「各終於此乎?」種曰:「湯系夏台,文王囚麥里,晉重斗奔翟,齊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速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志會稽之恥邪?」

身白操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賓客,贓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出處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6)卧薪嘗膽典故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的歷史考證

1、《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2、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

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

G. 卧薪嘗膽簡短成語故事

公元前493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舉兵攻伐越國都城會稽,越王勾踐被迫投降。專夫差讓勾踐夫婦一邊看墓贖罪,屬一邊養馬趕車。勾踐受盡凌辱,決心報仇雪恨。為此他表面上對夫差非常順從和忠誠。過了三年,夫差便將他們夫婦放回國去。

勾踐回國後,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每天睡在柴草上,又在自己座處上面,懸掛一隻苦膽,每逢坐卧或吃喝,都要去嘗一嘗膽的苦味,他採取了許多措施,努力發展生產,還親自下田耕種。勾踐經過十年積聚力量,訓練百姓,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後終於報仇雪恨,打敗了吳國。

(7)卧薪嘗膽典故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

拼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出處:西漢司馬光《史記》:「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意思是吳王既然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於是就每天讓自己的身體勞累,讓自己焦慮的思索。

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坐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

近義詞: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宵衣旰食。

反義詞:胸無大志、妄自菲薄。

H. 卧薪嘗膽的故事(50字)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

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8)卧薪嘗膽典故擴展閱讀:

春秋後期,吳越兩國時常征戰,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當然吳國的國力要比越國強。在一次交戰中,越王勾踐把吳王磕廬射傷,導致磕廬回到吳國就因傷重不治而死。磕廬臨終前交代自己的兒子夫差千萬不要忘記這一箭之仇。夫差繼位做了新的吳王。報仇情緒很高。

出處: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翻譯:我受命以來,卧薪嘗膽,感慨光陰如電,嘆息功名不立。上負先祖未報之忠,下愧兄長知人之明。而且我家世代以德行顯耀於吳地,如果效仿你們有非常之志,即使不遭殺戮,難道不也有損於家聲嗎?

I. 卧薪嘗膽典故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

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

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9)卧薪嘗膽典故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讀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卧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