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張仲景的經典故事

張仲景的經典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2 22:30:47

1. 關於張仲景的故事

張仲景智斗巫師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內取錢財。不少貧容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請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結果無辜地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落得人財兩空。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們裝神弄鬼,誤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預,理直氣壯地和他們爭辯,並用醫療實效來駁斥巫術迷信,奉勸人們相信醫術。

有一次,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後對病人家屬說:

「她根本不是什麼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 『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扎了幾針。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疑鬼疑神的症狀也消失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癒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張仲景解救了許多窮苦人

2. 神醫張仲景的故事歷史短劇劇本

張仲景,名機,男,漢族,約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陽人,東漢朝代的孝廉學歷,漢靈帝時曾任正地市級的長沙太守。

中華醫聖張仲景:方書之祖,醫術高超,醫道高明
張仲景被後世譽為「醫聖」,他醫術高超,利用勤學苦練得到的本領,醫好了很多患有疑難雜症的病人;他醫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時,棄官歸鄉行醫,為廣大老百姓治病。
他醫道高明,寫出了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是中國醫學史上首次提出辨證論治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它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聖。」
社會關系
張仲景出生在東漢末期一個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知識分子出身的官員。他從小就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立志長大後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公元161年,11歲的張仲景拜同郡的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張伯祖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他性格沉穩,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癒,因而張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
跟張仲景一同學醫的,還有一個比他年長的同鄉何頤,他對張仲景刻苦鑽研醫學的精神十分欽佩。他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生。醫聖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後對病人家屬說:「她根本不是什麼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
在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扎了幾針。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癒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
最早使用肛門栓劑通便法
一次,有個病人大便干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秘症。當時碰到便秘,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葯。但是這個病人身體很虛弱,如果服用瀉葯,他會經受不住。但不用瀉葯,大便不通,熱邪無法排除。
怎麼辦呢?張仲景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做一種新的嘗試:他取來一些蜂蜜並將它煎干,捏成細細的長條,製成「葯錠」,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葯錠」進入腸道後,很快溶化,干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這就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門栓劑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創者
還有一次,張仲景外出,見許多人圍著一個躺在地上的人嘆息,有幾個婦女在悲慘地啼哭。他一打聽,知道那人因家裡窮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殺,被人們發現救下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張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時間不太長,便趕緊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過棉被為他保暖。同時叫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蹲在那人的旁邊,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雙臂,一起一落地進行活動。
張仲景自己則叉開雙腳,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隨著手臂一起一落的動作,一松一壓。不到一個小時,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張仲景關照大家不要停止動作,繼續做下去。又過了一會兒,那人終於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在急救中廣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坐堂醫生的由來
盡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所以對他謀得一官半職很是看重。張仲景不願違背父命,因此在公元188年漢靈帝時,取得孝廉學歷,進入官場。公元196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相慶。
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自公元196年漢獻帝開始,戰亂繁頻,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就有三分之二死於瘟疫,其中又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病。
張仲景痛定思痛,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
這時候,東漢王朝四分五裂,張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難回。公元205年,他到嶺南隱居,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到公元210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傷寒雜病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公元219年與世長辭,終年69歲。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河南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3. 張仲景為人治病的故事

襄陽訪醫
張仲景年輕的時候,在醫學上就有了名望。但他仍勤奮好學,四處查訪版名基權,登門求教。
這一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出外做生意,臨行時說:「哥哥,我這次要出遠門,你給我看看,日後有沒有大癥候!」
哥哥給弟弟撫了撫脈,說:「明年只怕你要長個搭背瘡!」
弟弟驚訝道:「哎呀!常聽你說,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長個塔背瘡,我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怎麼治呀?」
張仲景說:「不要怕!我給你開個葯單,到時候,服了這付葯,把瘡挪到屁股的軟肉上好了。日後誰識得搭背瘡,就叫誰醫治。誰治好了,要給我來個信。」弟弟放心地走了。
張仲景的弟弟到湖北做了一年生意。第二年在襄陽,一天突然覺得脊背上疼痛,忙照哥哥開的葯單取付葯吃了。不幾日,瘡真的從屁股上發

4. 我想要一些張仲景、華佗治病的故事

三國里華佗替關羽刮骨療傷的故事,給曹操醫治頭風病的故事,最後華佗的《青囊經》失傳的故事。
張仲景和餃子的故事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是東漢的大醫學家,名璣,字仲景,生於公元150年2月26日,卒於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陽人。張仲景從小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尤其喜歡研討醫學著作。他的叔父張伯祖是當時南陽的一個名醫,仲景拜他為師,經常隨他去給人治病,又研讀《內經》、《扁鵲八十一難經》等。經過幾年刻苦鑽研,在其叔父的指導下,醫術提高很快,同時搜集了許多治病的驗方,成為一方有名的良醫。

張仲景盡管醫術高明,遠近聞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教誨,除了勤學實踐過去醫學著作外,只要聽到哪裡有名醫,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師,就去尋求。范牧在《張仲景的傳說》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南陽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但無子女,後繼無人,沒法將醫術傳給子孫,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誰也看不好,病越來越重。張仲景知道後,給他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各一斤,搓成團,外用硃砂塗上,叫他一頓吃完。沈槐看了葯方,覺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葯丸取笑張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覺間病就好了。沈槐這才恍然大悟,對張仲景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去拜望他時說:「我們做郎中就是為百姓造福,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沈槐聽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郎中。

張仲景有一個好友叫寧遠,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閑談間張仲景看了寧遠的氣色,又為他把脈,說他患了消渴之症,現尚初發,三月之後,頭痛不眠,尿的次數增加;六個月後,飢渴難忍,小便濃稠;一年之後,背生疽瘡而死。於是開了一個葯方給寧遠。寧遠回家後,認為仲景故弄玄虛,將葯方撕碎扔掉。六個月後他的病情發展確如張仲景所說,才急忙去找張仲景。但仲景說,已經晚了,准備後事吧。寧遠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現在去遊山玩水。一年後,寧遠回來去拜訪張仲景,張仲景一見,十分驚奇,認為他一定遇見神人了。寧遠將他遊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觀當童僕,老道給他治病等事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完後深感山外有山,於是離開家鄉,奔赴茅山求師。

張仲景由於勤奮好學,博採眾方, 醫術超群,加之為人誠懇,不分貧賤,有求必應, 因此南陽老百姓推舉他為孝廉,並出任長沙太守。在長沙任內,他仍深入民間,留心各種疾病,搜集民間方劑,召見各地名醫,商討醫學,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後因全國各地又流行傷寒病,不到十年時間,張仲景自己家二百多人病死一百三十多人。於是,他辭去太守職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註解傷寒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後代傳下來的只有經晉代王叔和改編過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種,在祖國四大醫學經典著作中占兩部,熔理、法、方、葯為一爐,華佗稱《傷寒雜病論》「此真活人書也!」自唐以來,張仲景的學說廣傳國內外,日本、朝鮮等國稱他為醫學「先師」,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在我國,則稱他為醫聖。

5. 張仲景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不少內貧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請巫容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結果無辜地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落得人財兩空。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們裝神弄鬼,誤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預,理直氣壯地和他們爭辯,並用醫療實效來駁斥巫術迷信,奉勸人們相信醫術。

有一次,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後對病人家屬說:

「她根本不是什麼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 『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扎了幾針。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疑鬼疑神的症狀也消失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癒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張仲景解救了許多窮苦人。

6. 張仲景的故事

答:張仲景的故事
對病下葯

張仲景在醫學上出了名,還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
從前,一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一般都不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惆悵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
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都縮一頭。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
張仲景察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做成丸,外邊塗上硃砂,叫病人一頓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裡不覺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穀雜糧面做成的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這葯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
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一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說過,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斗膽在魯班門前耍錛了。」沈槐一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

7. 張仲景治病的歷史典故

有一次,張仲景遇見一個婦女,又哭又笑的,總是疑神疑鬼,家屬提醒巫婆的欺騙版,認為這是鬼纏身,權要請巫婆為他驅邪,張冬瑾觀察了婦女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有關情況,然後對家屬說,他根本不是什麼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市,是受了較大刺激而導致的,他的病能夠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巫婆,千萬不要讓他們纏住病人,不然的話病人會有生命危險。

後來張忠景在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婦女查了幾張,過了幾天,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疑神疑鬼的症狀也完全康復了!從那以後,一些成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家中解救了許多貧苦人家。

8. 華佗 扁鵲 張仲景的小故事

華佗治病

作者:佚名 來源:新故事網
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到許都,心裡鬱郁不樂。偏在這個時候,他最鍾愛的小兒子倉舒得了重病,家裡人到處請醫抓葯,都不見效。眼看孩子沒有救了,曹操傷心地說:「要是華佗在,孩子不會死得那麼早。」 曹操所說的華佗,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醫學家,和曹操是同鄉。華佗自小熟讀經書,尤其精通醫學。不管什麼疑難雜症,到他手裡,大都葯到病除。當地官員和朝廷太尉聽到華佗名聲,徵召他做官。華佗都推辭不去。華佗診病極其准確。一次,有兩個官員鬧頭疼發熱,先後找華佗看病。經華佗問明病情,給一個開了瀉葯,另一個開了發汗葯。有人在旁邊看華佗開葯方,問他為什麼病情相同,用葯卻不一樣。華佗說:「這種病表面看來一樣,其實不同。前一個病在內部,該服瀉葯;後一個只是受點外感,所以讓他發發汗就好了。」這兩人回去抓了葯服了,果然病都好了。還有個姓李的將軍,請華佗給他妻子治病。華佗去了,一摸脈,說:「這是懷孕時候傷了身子,胎兒留在肚裡了。」李將軍說:「我妻子已經小產過,胎兒已經下來了。」華佗說: 「按照我的判斷,胎兒還在病人肚子里。」 李將軍不相信。華佗走了以後,過了一百多天,他妻子的病越來越重,只好再請華佗來治。華佗說:「肯定有個壞死的胎兒在肚裡。大概你妻子原是雙胞胎,一個先小產下來了,一個留在肚裡。」 華佗給病人服了湯葯,又給她扎針,果然產了一個死胎,病人很快就恢復健康了。華佗不但能治內科,還善於做開刀手術。他配製一種麻醉劑叫麻沸散。有個病人患肚痛病,痛得厲害,經過十多天,胡須眉毛全脫落下來。華佗一診斷,說:「這是脾臟潰爛了,得趕快開腹治療。」華佗讓病人服了麻沸散,打開腹腔,把壞死的脾臟切除,再縫好創口,敷上葯膏。過了四五天,創口癒合,一個月康復了。歷史書記載的有關華佗治病的傳說還有很多。據說,有個太守生病,請了許多醫生診治都沒治好。華佗診治以後,認為這種病只有讓病人發怒,才能治好。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貴的診費,卻拖拖拉拉不認真給他開方抓葯,過了幾天,竟不告而別,還留下一封信罵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華佗。太守的兒子知道華佗用意,暗暗叮囑家人不要去抓華佗。太守聽說抓不到華佗,更加怒氣沖天,一氣之下,嘔出幾口黑血。不想這一嘔,病反而好了。曹操一直患頭風病。一遇到工作緊張,頭風病發作,痛得受不了。他聽說華佗的醫術高明,就把華佗請來,華佗扎了幾針,頭痛就止了。曹操不肯放他,把他留下來做了隨從醫官,好隨時給他治病。華佗雖然樂於幫助人,熱心給人們治病,但他卻不願一直呆在曹操身邊,給一個人管葯箱。有一次,他借口回家探親,順便去取點葯,曹操沒有懷疑,讓華佗走了。華佗回到家裡,託人給曹操捎了一封信,說他妻子病得厲害,一時回不了許都。曹操一再催促,華佗還是拖著不去; 曹操又命令郡縣官吏去催,也碰了軟釘子。這一來可惹惱了曹操。曹操派個使者到譙縣去調查。並告訴使者,如果調查下來,華佗妻子確實有病,就送他四十斛(斛,音hú,古代以十斗為一斛)小豆,聽任華佗推遲假期;要是華佗謊言搪塞,就把華佗抓來。 調查結果,華佗被抓走了。曹操把華佗抓到許都,他認為華佗故意違抗他的命令,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下令把華佗處死。謀士荀彧認為這個處刑太重了,勸曹操說:「華佗醫術高明,他一死,牽涉到許多人的生命,希望丞相從寬發落。」 曹操本來也是個愛惜人才的人,自從他打敗了袁紹後,有點驕傲起來;再說,他正在氣頭上,哪肯聽荀彧的勸阻,氣呼呼地說:「哼,我不怕天下就沒有像他那樣的醫生。」說完,就派人把華佗殺了。華佗被捕離開家鄉的時候,隨身還帶著一部醫書,這是他根據多少年來積累的經驗寫成的。他本來沒想到得罪曹操竟招來殺身大禍。他覺得自己遭到罪沒法挽回,可是讓這部書湮沒太可惜。臨刑前一天,他把獄吏請來,對他說:「請您把這部書好好保存,將來可以靠它救病人。」 那獄吏膽小,怕接了華佗手裡這部書,將來曹操追究起來,自己受到牽連,說什麼也不肯保管。華佗十分失望,他嘆了口氣,向獄吏要了火種,在監獄里把寶貴的醫書一把火燒毀了。打從華佗死後,曹操發頭風病,就再沒有找到合適的醫生給他治療。但是曹操並不肯承認自己做錯了事,說:「華佗這小子是有心不肯根治我的病,即使我不殺他,也不見得會治好我的病。」直到他的小兒子倉舒死了,他才懊喪萬分。華佗死後,他的幾個學生繼承他的事業,繼續為百姓治病。可惜記下華佗的經驗的那部醫書竟失傳了。

華佗拜師
東漢末年,七歲的華佗到一位姓蔡的醫生家裡去拜師學藝。見過師傅之後,華佗規規矩矩地坐在那裡靜聽老師的吩咐。
蔡 醫生技術精湛,前來拜師的人很多。蔡醫生想收一個聰明的孩子為徒弟,決定先考考他們。
他把華佗叫到跟前,指著家門前的一棵桑樹提了一個問題:「你瞧,這棵桑樹最高的枝條上的葉子,人夠不著,怎麼才能採下桑葉?」
「那就用梯子唄!」
「我家沒有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不!你能夠想出別的辦法嗎?」華佗找來一根繩子,在繩子上系了一塊小石頭,然後將它往最高的樹枝上拋。繩子將那根樹枝拉了下來,華佗一伸手就把桑葉採下來了。
「好,很好!」蔡醫生高興地點點頭說。
過了一會兒,他們看見院子里有兩只山羊在打架。幾個孩子去拉,結果都沒有拉開。
「你能讓那兩只羊不再打架了嗎?」
華佗圍著桑樹轉了一圈,拔了一把鮮嫩的綠草。他把草送到山羊面前。這時,山羊的肚子也餓了,見了草就顧不上打架了。
「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我很高興當你的老師!」
後來,華佗成了一代神醫。
凡事善於開動腦筋,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若是知難而退,只會使自己變的更加平庸。

醫術精湛

華佗博覽古代醫案,多年的臨床實踐,豐富了他的醫療經驗。他斷病准確,創造了許多奇跡。華佗在內科方面

的診斷醫術相當高明。他能夠准確地掌握各種病症的規律。他通過對病人面目、形色、病狀的觀察,可以判斷病人

的吉凶,甚至可以預見一個人的生死。他對臨死的人的面容觀察和描寫,更為詳盡,共有七十六條,其中有許多地

方同現代診斷相似。

一次,華佗走進鹽瀆(今鹽城)的一家酒店。看見嚴昕正和朋友飲酒。華倫仔細觀察了嚴昕的臉色,問他說:

「你身體不舒服吧?」嚴聽聽了,很驚訝,說:「我身體很好呀!」華佗說:「你臉上已顯示出嚴重的病狀,恐怕

要患中風病吧。你可千萬別喝酒了!」嚴昕聽後置若罔聞,繼續飲酒。回家途中,嚴昕乘車走了幾里路,就從車上

暈倒在地。第二天,他就死了。

還有一次,華佗去探望一個叫徐毅的官吏,正值徐毅患胃病。徐毅高興地說:「華大夫,你來得正好。我昨天

胃痛,請一位大夫針灸,針後咳嗽得很厲害,簡直是坐卧不安,您看看是怎麼一回事?」華倫仔細地觀察了針灸的

穴位說:「醫生沒找准穴位,他沒扎到胃部而扎到肝臟里去了。你這幾天食慾不振吧?要安心休養!」華論走出房

間後,對送他出門的家屬輕聲地說:「准備後事吧!徐毅頂多能活五、六天」果然,第二天徐毅病勢轉重,五天後

死去了。華佗能做出這樣的診斷,說明他的經驗十分豐富。

華佗不僅精通內科醫術,對治療體內寄生蟲,也有獨到的功夫。

有一次,廣陵(今揚州)太守陳登患肚子痛病,面紅耳赤,飲食不進。他聽說華倫能驅治寄生蟲,便請來華佗

診治。華佗望瞭望陳登的氣色,摸了摸他的脈搏說:「你的胃裡長了蟲子,若是不及時治療,就要發展成一種腫爛

的毒瘡。你是不是吃了不清潔的魚啦?」說完,華佗便從葯囊中取出幾種草葯,煎煮成兩大碗葯湯,讓陳登服下。

服葯不久,陳登吐出了許多紅頭蟲子,肚子果然不痛了。

華佗在婦產科和小兒科方面的經驗也頗為豐富,達到了很高水平。

有一個婦女,患了很重的病。腰酸背痛,吃不下飯,喝不了水。前來請華佗醫治。華佗模完脈對婦女的丈夫

說:「從脈上看,她是懷孕期間受了傷,胎兒沒下來。」婦女的丈夫說:「對了,她是受了傷,可胎兒已經生下來

了。」華佗又說:「按脈理看,胎兒還在肚裡,先治治看吧!」就一面叫她吃葯,一面給她扎針。隔了一天,那婦

女肚子疼的厲害,又來請華佗診治。華佗檢診完畢說:「從脈理來看,跟前幾天一樣,她這是雙胞胎。在她受傷以

後,『第一個嬰兒生下來的時候,由於流血過多,第二個就沒能順利生下來,以致胎兒死在肚中,影響血脈不通,

這就是她的脊背疼痛得厲害的原因。」後來,請接生的人動了手術,果然從那個婦女的肚子里取出一個男孩來,胎

兒手腳齊全,只是顏色已經變黑。

東陽地方有個叫陳叔山的人,請華佗給他兩歲的孩子看病。他的小孩患了嚴重的痢疾,日夜哭吵不停,身體消

瘦,其他醫生都不敢給治了。華倫先摸脈,接著摸摸孩子的全身,又看了看孩子的咽喉,對陳叔山說:「你的孩子

生病,是他母親身體不健康,奶水營養差的緣故。生病以後,調養的又不好,所以弄成這個樣子。」華佗給孩於服

用了自製的「四物女宛丸」,不到十天功夫,病就好了。

華佗還創造性地運用「心理療法」。有一個郡的郡守得了重病,華倫檢診後,退出病房,告訴郡守的兒子說:

「你父親得的病很奇怪。他的肚子里積了很多淤血,服葯根本無效,只有他大發雷霆,吐出淤血,病才會好。」郡

守兒子著急地說:「怎麼才能讓他吐出淤血呢?」華佗說:「請你把你父親的缺點告訴我,我給他寫封信,大罵他

一頓。他一生氣,就會將淤血吐出來。」後來,郡守看見華佗給他的信,果然動怒了,他氣憤地說:「華佗簡直是

侮辱我的人格!」說著,他立刻吐了大量黑血,不久,病就痊癒了。

華佗治病,不墨守陳規,而是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進行「辨證治療」。曹操患偏頭風病,久治無效,經華佗

針刺就不痛了。倪尋和李延兩人,也都患頭痛發熱。華佗給倪尋吃瀉葯,給李延吃發汗葯,結果治好了。別人問他

這是什麼道理。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傷食,李延是外感,所以治法不能一樣。」

「五禽之戲」

華佗非常重視體育鍛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華佗說:「人體必須經常勞動,但不能過度。經常活動能使消化能

力強,血脈暢通,不易發生疾病。正如門軸一樣,天天轉動,就不會長蛀蟲。」華論這個看法是合乎科學道理的。

華佗是古代醫療體育的創始人之一。他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原理,創造了一種叫做「五禽之戲」的體育

運動。這種體育運動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運動姿態的體操。第一種動作是摹仿虎的前肢撲捉的姿

態;第二種動作是摹仿鹿伸揚頭頸的姿態。第三種動作是摹仿熊側卧的姿態;第四種動作是摹仿猿的腳尖縱跳的姿

態;第五種動作是摹仿鳥的雙翅飛翔的姿態。摹仿這五種動物姿態,可以使周身關節、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

展,得到抻拔活動。體質衰弱的人,練了「五禽之戲」,可以使體魄健壯起來;患病的人,練了「五禽之戲」,可

以加速康復的進程;年邁的人,練了「五禽之戲」,可以返老還童,容顏煥發,精神旺盛。華佗弟子吳普,由於幾

十年堅持做「五禽之戲」,活到九十多歲,仍然步履輕捷,耳目聰明,牙齒堅固。可見,「五禽之戲」是行之有效

的健身法。

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華佗繼承和發揚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預防為主的思想,積極倡導體育療法,是很可

貴的。

張仲景和餃子的故事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是東漢的大醫學家,名璣,字仲景,生於公元150年2月26日,卒於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陽人。張仲景從小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尤其喜歡研討醫學著作。他的叔父張伯祖是當時南陽的一個名醫,仲景拜他為師,經常隨他去給人治病,又研讀《內經》、《扁鵲八十一難經》等。經過幾年刻苦鑽研,在其叔父的指導下,醫術提高很快,同時搜集了許多治病的驗方,成為一方有名的良醫。

張仲景盡管醫術高明,遠近聞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教誨,除了勤學實踐過去醫學著作外,只要聽到哪裡有名醫,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師,就去尋求。范牧在《張仲景的傳說》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南陽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但無子女,後繼無人,沒法將醫術傳給子孫,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誰也看不好,病越來越重。張仲景知道後,給他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各一斤,搓成團,外用硃砂塗上,叫他一頓吃完。沈槐看了葯方,覺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葯丸取笑張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覺間病就好了。沈槐這才恍然大悟,對張仲景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去拜望他時說:「我們做郎中就是為百姓造福,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沈槐聽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郎中。

張仲景有一個好友叫寧遠,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閑談間張仲景看了寧遠的氣色,又為他把脈,說他患了消渴之症,現尚初發,三月之後,頭痛不眠,尿的次數增加;六個月後,飢渴難忍,小便濃稠;一年之後,背生疽瘡而死。於是開了一個葯方給寧遠。寧遠回家後,認為仲景故弄玄虛,將葯方撕碎扔掉。六個月後他的病情發展確如張仲景所說,才急忙去找張仲景。但仲景說,已經晚了,准備後事吧。寧遠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現在去遊山玩水。一年後,寧遠回來去拜訪張仲景,張仲景一見,十分驚奇,認為他一定遇見神人了。寧遠將他遊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觀當童僕,老道給他治病等事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完後深感山外有山,於是離開家鄉,奔赴茅山求師。

張仲景由於勤奮好學,博採眾方, 醫術超群,加之為人誠懇,不分貧賤,有求必應,因此南陽老百姓推舉他為孝廉,並出任長沙太守。在長沙任內,他仍深入民間,留心各種疾病,搜集民間方劑,召見各地名醫,商討醫學,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後因全國各地又流行傷寒病,不到十年時間,張仲景自己家二百多人病死一百三十多人。於是,他辭去太守職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註解傷寒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後代傳下來的只有經晉代王叔和改編過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種,在祖國四大醫學經典著作中占兩部,熔理、法、方、葯為一爐,華佗稱《傷寒雜病論》「此真活人書也!」自唐以來,張仲景的學說廣傳國內外,日本、朝鮮等國稱他為醫學「先師」,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在我國,則稱他為醫聖。

扁鵲雲游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裡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裡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裡,都是聲名大振。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駭怕,扁鵲看了以後說,他血脈正常,沒什麼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後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裡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屍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葯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葯,用八減方的葯混合使用之後,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後,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並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癒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齊國,齊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齊桓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5天後,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齊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5天,扁鵲又見到齊桓公時說, 「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齊桓公十分生氣,他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5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齊桓公,就趕快避開了,齊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葯治癒;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裡時,藉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後,齊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齊桓公就這樣死了。

9. 張仲景的歷史故事

張仲復景有一個好友叫寧遠,有一制天去仲景家玩,閑談間張仲景看了寧遠的氣色,又為他把脈,說他患了消渴之症,現尚初發,三月之後,頭痛不眠,尿的次數增加;六個月後,飢渴難忍,小便濃稠;一年之後,背生疽瘡而死。於是開了一個葯方給寧遠。寧遠回家後,認為仲景故弄玄虛,將葯方撕碎扔掉。六個月後他的病情發展確如張仲景所說,才急忙去找張仲景。但仲景說,已經晚了,准備後事吧。寧遠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現在去遊山玩水。一年後,寧遠回來去拜訪張仲景,張仲景一見,十分驚奇,認為他一定遇見神人了。寧遠將他遊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觀當童僕,老道給他治病等事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完後深感山外有山,於是離開家鄉,奔赴茅山求師。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