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立字的典故

立字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2 20:11:36

1. 詩詞里,「燕然」是何典故,為何文人「立志」,慣用這2字

燕然是指燕然山,今天又叫做「杭愛山」,燕然一詞是與竇憲有關,征伐匈奴勝利後專,登上燕然山,屬在石頭上刻下功績。後來文人們用在詩詞里,以此來勵志,燕山一詞代表著勝利,以此來激勵自我



文人用「燕然」代表豐功偉績以及出征時的孤寂,渴望戰爭的勝利以及仕途的順利。

2. 蘇軾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的典故對聯的來歷

蘇東坡小時候,在書房門上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來一本小書,向蘇東坡請教.蘇東坡接過小書一看,有許多字並不認識,這本小書也沒見過,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書,盯著這副對聯看了好一會兒,不禁搖搖頭走開了。

蘇東坡看在眼裡,覺得自己的這副對聯確實狂了一點,很不應該,於是拿起筆來,在開頭多添了兩個字: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這一改,沒有了原先的「狂」氣,變成努力的方向了.從此以後,蘇東坡變得謙遜起來,孜孜不倦地識字、讀書,終於成為一代大詩人、大文豪。

(2)立字的典故擴展閱讀:

蘇軾的軼事典故:

1、道化童蒙

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 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喜歡的學生之一。

另一個是後來載入《仙鑒》的知名道士陳太初。 據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

由於蘇軾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鍾,常穿道袍,游訪道士。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天驥大加贊賞,而《後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

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於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

在《眾妙堂記》文中他講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張易簡道長並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

2、雷州西湖

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後,羅湖更名為西湖。

宋紹聖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3、美食大家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4、應考趣聞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賞識,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復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3. 商鞅南門立木典故五十字左右

五十字實在來說不清
商鞅開始推行源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4. 人無信不立有什麼厲史人物的故事

人無信不立出自《論語》
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老百 姓對政府就信任了.」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 三項之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之中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因為,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不過是餓死罷了,但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讀解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就 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從古到今,糧食、國防、信義都 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本問題.
糧食充足可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逐步進入小康社會.軍備充足就不會有「落後就要挨打」的危險,使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取信於民就可以喚起人民大幹快上的精神,為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使社會進步而繁榮.
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密切聯系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 如孔子所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取信於民是最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沒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一味高喊 「窮棒子精神」,要求人民「勒緊肚子鬧革命」,的確是不能取信於 民的.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說到底,還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的問題.
儒學的觀點是兩個方面都不忽視而更傾向於精神文明方面,所謂「重義而輕利」.所以,當子貢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兩難選擇 時,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選擇.這正如後來孟子那個著名的選擇一樣:舍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孔子並非不重視「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並非不喜歡吃魚不想活命一樣,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5. 人無信不立的例子

《狼來了》
從前,有個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覺得十分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他向著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著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
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沖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哈哈!」
大夥兒對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過了幾天,狼真的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極了,拚命地向農夫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快救命呀!狼真的來了!」
農夫們聽到他的喊聲,以為他又在說謊,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和諸侯約定,燃燒狼煙就是王城危險,諸侯要火速救援。可是周幽王,卻多次燃燒狼煙,把諸侯騙來卻並非敵人來進攻,而是想看看諸侯狼狽的樣子。結果敵人進攻,周幽王真的燃燒狼煙,卻沒人相信了。

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松綁,曹操笑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明公(曹操)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陽(丁原字建陽)董太師(董卓)的嗎!」呂布死前說:「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最後呂布被縊殺,其陳宮、高順亦被處死,張遼則領兵向曹操投降。

6. 有關立志成才方面有典故的四字成語

懸梁刺骨
鑿壁借光來源
孜孜不倦
秉燭達旦
篤學好古
牛角掛書
囊螢映雪
發奮圖強
持之以恆
廢寢忘食
夜以繼日
好學不倦
韋編三絕
聞雞起舞
全神貫注
聚精會神
一絲不苟
專心致志 鍥而不舍 堅持不懈
滴水穿石 博覽群書
豁然開朗
學而不厭
博學強記
不恥下問 循序漸進
融會貫通

7. 程門立雪的典故 50字左右

程門立雪的主要內容:

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

(7)立字的典故擴展閱讀

程門立雪中的人物介紹——楊時

楊時少年時,聰穎好學,善作詩文,被人稱「神童」。幼時讀佛學,少年攻讀儒學。八歲能賦詩,九歲能作賦。得到人們稱贊。楊時少時在將樂含雲寺讀書 。十五歲時,在邵武游學有名聲。二十一歲,赴禮部考試。下第,補太學生。

歸鄉後,在含雲寺讀書講學。並作有《札記解義》《此日不再得》,年二十四,登狀元徐鐸榜進士。

中進士後,授予汀州司戶參軍。以病為由沒有赴任,專心研究理學,著《列子解》。元豐四年,楊時被授予徐州司法。後專門投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研習理學,與游酢、伊熔、謝良佐成為程門四大弟子。

四十一歲時楊時投於程顥的弟弟程頤門下,到洛陽伊川書院學習。他對理學已有相當造詣;但是,他仍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勤奮好學。他與游酢「程門立雪」的故事成為尊師重道的佳話。程頤很為他們誠心求學的精神所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授。

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諦。楊時學成後回到南方繼續潛心研究和傳播程氏理學。他為了弄清楚張載《西銘》之理,專門寫信向程頤請教。他在二程理學和朱熹之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8. 蘇軾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的典故對聯的來歷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東坡小時候,在書房門上貼了一副對聯:專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應該說屬,蘇東坡的雄心壯志無可非議,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識遍」嗎?「人間書」汗牛充棟,你能「讀盡」嗎?未免有點兒「狂」啊!
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來一本小書,向蘇東坡請教.蘇東坡接過小書一看,有許多字並不認識,這本小書也沒見過,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書,盯著這副對聯看了好一會兒,不禁搖搖頭走開了.蘇東坡看在眼裡,覺得自己的這副對聯確實狂了一點,很不應該,於是拿起筆來,在開頭多添了兩個字: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這一改,沒有了原先的「狂」氣,變成努力的方向了.從此以後,蘇東坡變得謙遜起來,孜孜不倦地識字、讀書,終於成為一代大詩人、大文豪.

9. 不立文字的成語典故

出 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七:「師問:『祇如古德,豈不是以心傳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語句。』」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古來禪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則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語句之一。重點在強調禪宗『以心傳心』的特質。亦即禪宗以為心法只能以心相傳,故不須別立文字。《五燈會元》卷一、《禪宗正脈》卷一及《無門關》第六則雲(大正48·293c)︰『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雲(卍續110·870上)︰『達磨西來,唯傳心法,故自雲︰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眾生清凈本覺,亦名佛性,或雲靈覺。(中略)欲求佛道,須悟此心,故歷代祖宗唯傳此也。』因此,禪宗乃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不可思議,畢竟不可得。如《興禪護國論》卷中雲(大正80·11b)︰『所謂佛法者,無法可說,是名佛法。今謂禪者,即其相也。(中略)若人言佛、禪有文字言語者,實是謗佛謗法謗僧,是故祖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禪門也。』
然而對於此『不立文字』之說,亦有謂其為不當者,如《祖庭事苑》卷五〈單傳〉之條雲(卍續113·132上)︰『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謂摒去文字,以默坐為禪,斯實吾門之啞羊。爾且萬法紛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中略)豈拘執於一隅。故即文字而文字不可得。文字既爾,余法亦然。』

10. 立權這兩個字有什麼出處典故

獨立自主,維護權益,伸張正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