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洛陽典故

洛陽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2 00:30:51

① 洛陽文化特色和歷史典故

洛陽抄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襲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② 洛陽的歷史故事,詩人

洛陽的歷史故事:

1、洛陽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貴的品種。

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記載了武則天怒貶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花。

卻發覺除臘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盡是一片枯枝,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晨,果然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一一賞花。

然而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卻唯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4000 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2、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3、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4、董卓之亂

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失敗後,挾獻帝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隨之西遷,沿途死亡無數。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室屋盪盡,無復雞犬。

5、開鑿大運河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命皇甫儀征河南、淮北各州縣男女百餘萬人開通濟渠,引黃河水達於淮河;同年,又開通山陽瀆(邗溝)。608年,開通永濟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開江南河,連通長江和錢塘江。至此,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通餘杭,北達涿郡,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全部竣工。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巨大作用。

洛陽的詩人:

1、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龍政變

網路-董卓之亂

網路-杜牧

網路-劉禹錫

③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故事
洛陽紙貴
人們常說:自古洛陽出才子。西內晉時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容,就是古代文壇上燦若群星的洛陽才子之一。
左思從小出身貧寒,且相貌醜陋,但他視榮辱如浮雲,看名利為糞土,把精力都用在學習和文學創作上,寫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其中,《三都賦》問世後,受到朝野各界熱烈贊頌,一時風行洛陽,豪貴之家爭相傳抄,洛陽市場上的紙價也因而昂貴起來。以後,「洛陽紙貴」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來稱譽某些作品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流行。
左思《三都賦》中的洛陽城,早已被無情的歷史風雨化作一片廢墟,而今日的洛陽城又是歷史上任何時期無法比擬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間,看到今天的洛陽,他一定會有一部更加精美華採的《三都賦》風行洛陽街頭,也將會有一段新的關於「洛陽紙貴」的佳話。

④ 寫出五個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

洛陽紙貴
偃旗息鼓
一片冰心
木人石心
洛水瑞石
定鼎中原
前倨後恭
挑肥揀瘦
程門立雪
樂不思蜀
馬革裹屍
雞口牛後
小時了了
數典忘祖

⑤ 洛陽遭劫是怎樣的典故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豪強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東漢朝廷害怕農民起義,也派宗室大臣到各地擔任州牧,交給他們軍政大權。這些人跟當地豪強地主勾結起來,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也就是軍閥。豪強地主和大小軍閥之間,弱肉強食,互相兼並,戰爭連年不斷,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京都洛陽,被涼州軍閥董卓洗劫一空。

董卓是隴西臨洮〔táo〕人,年輕的時候曾經到羌族〔羌qiāng〕地區游歷,和羌族的豪強貴族交朋友,互贈禮物,培植自己的勢力,因此在隴西一帶漸漸有了名氣。後來,他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步步陞官,勢力越來越大。

正當董卓極力擴展勢力的時候,東漢朝廷外戚宦官爭權奪利的斗爭,又一次發展到了高潮。外戚何進任大將軍,負責守衛洛陽。何進是漢靈帝何皇後的哥哥。他的勢力強大,引起了宦官的不滿和反對。當時宦官蹇碩〔蹇jiǎn〕擔任上軍校尉,即皇宮禁衛軍的統帥。他想謀殺何進,不料走漏了消息。何進先下手為強,將蹇碩殺了。漢靈帝病死以後,何進就立皇子劉辯繼承皇位,這就是少帝,改年號為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擔任中軍校尉的袁紹,建議何進利用這個時機把所有的宦官全部殺掉。可是何太後不同意袁紹的意見。何進就想依靠涼州軍閥董卓的力量,箝制何太後。他於八月間召董卓來洛陽。不想,這消息被宦官知道了,先下手殺了何進。袁紹又帶人攻進皇宮,殺了大批宦官。朝廷上下亂成一團。正在這時候,董卓來了。

董卓只帶了三千人馬進入洛陽。他為了虛張聲勢,叫軍隊夜裡偷偷出城,白天再打著旗子,敲著鼓,浩浩盪盪地從四個城門開進來。這樣一連搞了四五天。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董卓調來了許多兵馬。負責京城及其周圍治安工作的長官丁原看出了董卓的野心,對董卓的行為深表不滿。董卓也知道不除掉丁原就不能專權。他知道丁原的部將呂布是個反復無常的人,就用金錢財物去收買呂布。呂布接受了董卓的賄賂,果然很賣力氣,不幾天就把丁原殺掉,替董卓掃除了障礙。這年九月間,董卓廢了少帝,立陳留王劉協做皇帝。這就是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從這時候起,董卓自封為丞相,獨攬了朝政大權,在洛陽為所欲為。有一天,董卓帶兵去洛陽郊外遊玩。正好百姓祭神趕廟會,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殘暴的董卓竟然命令士兵沖進人群,把趕廟會的男人全部殺掉,駕走他們的牛車,搶走婦女和財物,還把那些砍下來的腦袋,綁在車轅車軸上,帶回洛陽。在路上,董卓讓士兵狂呼亂叫:「打了大勝仗回來啦!」

董卓在洛陽的專橫殘暴,引起了社會上各個階層的強烈反對,就連那些官僚地主也對董卓沒有好感。袁紹因為和董卓意田園風景畫鑒賞見不合,逃到渤海郡。典軍校尉曹操也怕董卓對他下毒手,逃出洛陽,回到陳留,公開打出了反對董卓的旗號。在這時候,有十多個州郡也先後起兵反對董卓。他們集合在一起,共同推袁紹做盟主,組織聯軍,討伐董卓。這支聯軍,歷史上叫做「關東軍」。

關東軍對洛陽採取了半圓形的包圍陣勢,但是由於他們各有各的打算,都觀望不前,實際上並沒有形成對董卓的壓力。董卓也沒有把關東軍放在眼裡。這時候董卓擔心的是黃巾起義軍的余部郭太。郭太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省襄汾縣境內)重整旗鼓,多次打敗董卓派去的軍隊。董卓害怕他們乘關東軍圍攻洛陽的機會,渡過黃河,切斷後路,就匆匆忙忙地挾持漢獻帝劉協撤出洛陽,逃往長安。

董卓撤出洛陽的時候,百姓不願意跟他走。他就把洛陽及附近二百里內的好幾百萬人口,編成許多小隊,每個小隊派一隊士兵押送,驅趕著向西遷徙。董卓怕百姓半路逃回洛陽,就派軍隊把洛陽一帶的房屋、廟宇、宮殿,全部燒光;把所有的物資一律毀掉,弄得雞犬不留。東漢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連同它長期積累起來的物質和文化財富,就這樣被董卓這群殘暴無比的軍閥毀滅了。

洛陽遭劫,長安也不安寧。董卓到了長安以後,更加專橫跋扈,窮奢極欲。董卓自比西周時候輔助武王立了大功的姜尚,也要漢獻帝尊稱他為「尚父」。董卓外出的時候,盜用天子的儀仗隊,氣勢咄礎逼人。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董卓大權在手,就大封自己的子侄做官。他封還在吃奶的兒子為侯,封弟弟董旻〔mín〕為左將軍,封侄子黃璜為侍中中軍校尉,掌管禁軍。為了大量榨取人民的血汗,搜刮財物,董卓下令把秦始皇在長安所鑄的銅人和長安皇宮里的銅鍾銅架統統砸碎,把舊有的五銖錢〔銖zhū〕統統收集起來,利用這些銅料,鑄成小錢,在市場上使用。這樣大錢改小錢,造成了物價飛漲。一石〔dàn〕谷的價錢高到數十萬錢。老百姓被害苦了,只希望殘暴的董卓趕快死。當時長安市中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指的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意思是說:殘暴的董卓啊!你怎麼還活著,十日之內你死了吧!

古代風景畫鑒賞窮凶極惡的董卓,不管人民的死活,徵集了二十五萬民伕,在離長安城二百六十里一個叫做郿的地方,建築了一座防衛用的堡壘——郿塢。堡壘四周牆的高度厚度和長安城一樣。董卓在裡面屯積了供他們食用三十年的糧食,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還有其他無數的珍寶。董卓怕人行刺,外出的時候,在衣服裡面穿上厚厚的鎧甲。他以為有了這些防衛措施,就可以萬無一失,高枕無憂了。他說:奪權成功,可以稱霸天下,萬一不成功,守著這些東西也足夠我過一輩子了。董卓哪裡想到,就在他的堡壘裡面,那些追隨他的官員,如王允、呂布等,也不滿他的驕橫殘暴。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間,王允和呂布合謀,把惡貫滿盈的董卓殺了。殺死董卓的消息傳開,長安市民歡歡鼓舞。看守董卓屍體的士兵,見屍體肥胖,就在屍體的肚臍中插上燈芯,像點燈一樣點著了,足足點了兩天。

不久,董卓的余部李傕〔juè〕、郭汜〔sì〕等打進長安,殺了王允等一萬多人,對長安城進行了燒殺搶劫。洛陽、長安這兩座繁華的大都市,相繼遭到了涼州軍閥的洗劫,變成了一片荒涼的廢墟。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粲〔càn〕,在從長安逃往荊州途中,寫了一首《七哀》詩,描寫路上見到的悲慘情景,其中有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洛陽、長安遭劫,景象凄慘到了極點。鬣卓雖然被除掉了,但是軍閥混戰的動亂局面,還剛剛開始,東漢從此轉入分裂割據的局面。

⑥ 有關洛陽的典故有哪些

洛陽紙貴

⑦ 牡丹被武則天貶至洛陽,可有詳細典故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

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

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洛陽,牡丹從此衰落。

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在以後出現的幾處牡丹產地,無不與洛陽牡丹有著淵源關系。

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7)洛陽典故擴展閱讀: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

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⑧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伊闕,是伊河流域的最後一段峽谷,由熊耳山東端懸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夾峙而成。它南臨伊川盆地,北系洛陽盆地,為兩個盆地間之咽喉。因其兩山對峙,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被稱為「伊闕」。

與其它峽谷不同,伊闕所系的兩個盆地幾乎處在一個地平面上,因而這個峽谷幾乎不見落差。

伊水從上游山區瀉出,進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幾度彎曲,經過狹窄的伊闕水道緩緩北流,至洛陽盆地腹部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繼續向東北流,至盆地邊緣的神堤穿過黃土丘陵溝谷,注入黃河幹流。

伊水、洛水滋潤的兩個盆地,土質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是著名的兩大糧倉。散居在嵩山周圍的崇部落是開發這兩個糧倉的主人。以兩個糧倉為經濟支柱,崇部落是當時「萬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強者。

距今約4000多年,由於氣候變熱,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黃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漲,發生了上古史上史無前例的洪水大災難。黃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陽盆地成了重災區。伊河在伊闕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闕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陽盆地匯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沒了崇民的家園、良田,阻絕了崇民的交通,威脅著崇民的安全: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領鯀領導下,與洪水展開了殊死的搏鬥。由於鯀治水失當,處處防堵,治水九年不成,還造成重大損失。部落聯盟首領舜按律行事,將鯀處死。

鯀的兒子禹,處事謹慎有謀略,悉心為公不辭勞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為發揮崇部落治水的骨幹作用,帝舜令禹繼承父職,為崇部落首領。

禹繼首領之位後,首先要解決的是威脅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問題。他登上高山,舉目望去:伊河受阻於伊闕,洛河受阻於神堤,兩個咽喉造成了兩個陸中海洋;欲使兩處湖水消退,必先疏通兩個咽喉部位。鑒於伊闕是石質峽谷,神堤是土質溝谷,禹決定先易後難——先治洛後治伊。

他率眾北赴神堤,掘溝挖谷,拓寬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後,洛川之水瀉人黃河,洛陽平原重見天日。此後,禹揮師伊闕。由於伊闕水道太狹,即使洛陽盆地湖水瀉去,伊水出伊闕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寬這岩石峽谷,僅憑他們的石制、銅質工具談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闕山上轉來轉去,驀然間,一顆斗大的石頭被蹬動,那石頭向山下滾去,接著發出一聲巨響!禹十分驚訝,尋聲趕到崖底,只見一個山洞被砸毀。原來,這伊闕山下有許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峽谷底部。由於長氣水浸和風蝕,這些溶洞質地鬆脆,一經重擊,便成碎石。

這一發現,使禹感奮不已,他立即調動人馬,一部分持石錘、銅釺打擊溶洞;一部分搬運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揮動大錘,砸擊之聲震撼峽谷。

這是華夏先民力戰洪水的英雄史詩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個個溶洞被銷毀,一筏筏碎石被運出,一月之後,奇跡出現,湖水從峽谷中呼嘯而出!急流搬走了峽谷中淤積的泥沙,急流動搖著失去溶洞根基的懸崖峭壁,破裂後的岩石不斷落人急流被捲走,狹窄的伊闕逐漸開闊,久積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終於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條玉帶從伊川盆地伸向洛陽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靜靜地流淌。

久困於嵩山的崇民們終於重返伊洛平原,恢復了他們的自流灌溉農業,一年後,伊洛平原上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呈獻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8)洛陽典故擴展閱讀:

打開塵封的歷史畫卷

洛陽從史前時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到夏、商、周三代,從氏族社會到3000年間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淵源一脈相承。源於洛陽的河洛文化體系影響著整個中國的文化脈絡。

自夏朝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歷時三四千年,積淀了以五大都城為代表的古城遺址,以龍門、白馬為代表的佛教勝跡,以北邙山為核心的貴族墓地,以傳統文化為內涵的名人故里等。它們都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透過風霜雪雨熠熠閃耀著華夏歷史文明的光輝。

截止到1996年,洛陽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家級8項,省級54項,市縣級1074項,一般文物不計其數。僅洛陽出土的文物數量就占河南省的1/3,約佔全國的1/13,堪稱「地下文物寶庫」。

其龍門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漢魏、隋唐)、白馬寺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另外洛陽自然資源也別具特色,正在建設的小浪底水庫區、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等,都是生態旅遊中的精品。

漢魏洛陽城位於洛陽市與偃師縣、孟津縣的相鄰處。早在東漢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於此。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又一次將都城建立在此。東漢以後,曹魏、西晉也曾建都於此,「永嘉之亂」洛陽城毀於戰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將都城遷至這里。

漢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民族沖突頻繁的時期,以漢魏洛陽城為背景,既有中原漢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壇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響世界的科技發明。

這一切不但使漢魏洛陽城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而且使留在這里的不僅限於城市遺址,還有許多文化、科技遺址。

⑨ 洛陽歷史事件典故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200餘年。偃師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圍約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 。洛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 ,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歷經500餘年之久。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25],史稱東漢,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9)洛陽典故擴展閱讀

洛陽的文化

文化節

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前身為洛陽牡丹花會

洛陽,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全國四大名會之一,始於1983年,2010年11月,經國務院 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為國家級節會,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

宗教文化

洛陽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洛陽洛陽的道觀寺院主要有:上清宮、白馬寺。洛陽上清宮是老子思想的發源地,被列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文化藝術

洛陽文化產品

洛陽澄泥硯:即新安虢州澄泥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洛陽牡丹石:牡丹石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國際石材界公認為世界奇石,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牡丹石產地世界唯一,中國·偃師·寇店·五龍村。

洛陽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於南北朝,盛於唐,洛陽為主要產地。

⑩ 洛陽紙貴的典故是

出自晉朝人左思寫《三都賦》的故事。左思寫的《三都賦》發表後大受歡迎,洛陽的人們爭相傳抄,結果令洛陽紙價上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