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與誰有關
Ⅰ 推敲這個典故的主人公是什麼和什麼
這是唐朝詩人賈島和抄韓愈的典故。
唐朝年輕的詩人賈島去長安參加考試。他騎著驢,在大街上一邊走一邊想著他的詩句。突然,他想到了倆句好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一想,覺得「推」字改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時,只聽得對面喊了一聲:「干什麼的?」還沒弄清楚是怎麼回事,便被拉下驢,帶到韓愈面前。原來,他碰見了大文學家韓愈和他的隨從,等賈島把事情說了一遍後,不但沒有受罰,反倒引起了韓愈對詩句的興趣,韓愈想了一會,"還是敲字好。靜靜的夜晚,在月光下,一個僧人德德的敲門,這個情景是很美的。」於是「推」字改為「敲」字。後來,「推敲」便成為人們反復考慮的意思。
Ⅱ 推敲的來源典故
典故: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派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有一次,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詩句,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
韓愈聽了,良久之後,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2)推敲的典故與誰有關擴展閱讀:
《推敲》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
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韓之立馬久之 ,謂島曰 :「 『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白話譯文:賈島初次在京城裡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
於是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擁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
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捨得離開。(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出處:出自唐代阮閱的《詩話總龜》。
Ⅲ 推敲的故事與誰有關典故
唐代詩人賈島,字閬仙(一作浪仙),年輕時因考試不中,曾出家當過和尚,法名無本。後來又還俗應試,到底沒有考進「進士」,只做過「長江主簿」等小官,醫生窮愁潦倒。他的詩風格清麗,非常注重鍛字煉句。 《隋唐嘉話》、《唐詩紀事》和《苕溪漁隱從話》都載有他的這樣一則故事:
賈島因赴考到京(長安)。一天,騎著驢,一邊走,一邊吟詩,忽然得了兩句道: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自己覺得這兩句還不錯。可是,又覺得下句「推」字不夠好:既是月下的夜裡,門早該關上,恐怕推不開了,不如改為「僧敲月下門」。心裡這么琢磨著,嘴裡也就反復地念著:「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覺地隨著表演起來:一會兒伸手一推,一會兒舉手作敲的姿勢。這時,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韓愈恰巧從這兒經過,隨從儀仗,前呼後擁地過來了。按當時規矩,大官經過,行人必須遠遠迴避讓路,否則就要犯罪。賈島這時正迷在他的那句詩里,竟沒有發覺,等到近身,迴避也來不及了,當即被差役們扭住,帶到韓愈馬前。韓愈問明原委,不但沒有責備賈島,還很稱贊他認真的創作態度。對於「推」、「敲」兩字,韓愈沉吟了一下,說:「還是『敲'字好。」
兩人於是並騎而行,談了一些關於詩文寫作的問題。從此成了朋友。
成語「推敲」的出典,就是由於這個故事。後來,形容反復地研究措詞、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上述賈島的詩句,見《題李凝幽居》,是一首五律,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原。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Ⅳ 哪一首詩和詩人推敲文字的典故有關
《劉公嘉話》一書記載著: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專:「深夜萬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開始想要用「推」字,後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於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於是與賈島並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還有:王安石 的
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其中第三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原來為 :春風又吹江南岸 等,後改為
春風又綠江南岸.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Ⅳ 推敲這個典故的主人公是誰相關詩句是什麼
一天,賈島騎在驢上,忽然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初擬用「推專」字,又思屬改為「敲」字,在驢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勢,不覺一頭撞到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賈島便將做詩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說了,韓愈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佳矣。」這樣,兩人竟做起朋友來。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難道詩人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嗎?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於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
Ⅵ 「推敲」的典故與誰有關 賈島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麼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典故 推敲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詠,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 的姿勢。(行人)看到賈島這個樣子都很驚訝。當時韓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Ⅶ 「推敲」這個詞源於哪位詩人的一個著名典故
"推敲」一詞出自哪位唐代詩人賈島的《詩話總龜》。
作品原文:
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作品譯文:
賈島第一次在京城裡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開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這事沒決定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誦,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看到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部分,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忽然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詩句的事,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想得出神了,忘記了要迴避。韓愈停下馬車思考了很久,對賈島說:「用『敲』字好。」於是兩人並排騎著馬和驢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滯留了數日談論作詩)好幾天不捨得離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為了好朋友。
Ⅷ 「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典故源自於唐代詩人賈島。現在比喻寫作時逐字逐句思考的過程,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派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詩句,名叫《題李凝幽居》的詩,其中有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
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車騎。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
韓愈聽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後,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8)推敲的典故與誰有關擴展閱讀
王安石「推敲」煉字的典故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後又改為「滿」字。
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
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
Ⅸ 像「推敲」之類的典故還有什麼
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譯文:幽居之處少有鄰居,一條草徑伸進荒園。夜晚池塘邊上,小鳥棲樹;月光之下,老僧敲門。歸途中走過小橋,田野色彩斑斕。白雲飄飛,山石如在移動。暫時離開此地,不久就將歸來,相約共同歸隱,到期絕不失約。
第二天,賈島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差人把他帶到韓愈面前。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
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些。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沒有閂,也不能魯莽撞門,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寫詩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9)推敲的典故與誰有關擴展閱讀
《題李凝幽居》賞析
此詩雖只是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卻因詩人出神入化的語言,而變得別具韻致。詩人以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等尋常景物,以及閑居、敲門、過橋、暫去等尋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全詩語言質朴簡練,而又韻味醇厚,充分體現了賈島「清真僻苦」的詩風。其中「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歷來膾炙人口。
Ⅹ 什麼詩和詩人推敲文字的典故有關
D 泊船瓜洲
王安石寫了一首題名《泊船瓜洲》的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
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一年初春時節,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州渡口,歸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鍾山的寓所——他因變法失敗而被罷相之後,一直住在這里。他打算先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上岸,然後連夜趕路回鍾山。
漸進黃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不禁往西邊眺望著,只見峰巒重疊,綿延不斷,伸展到遠方,最後被雲霧所遮裹,看不到夕陽外的鍾山。但它並不遙遠,要知道,從京口到金陵,中間不過隔了幾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個跳上岸,忽然一陣春風吹來,夾帶著一陣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詩人的腳步正好趕上了春天的腳步,雙腳踏上了江南綠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蒼蒼的暮靄和滾滾的煙波……這時,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將伴隨著詩人連夜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王安石一時興起,隨口吟出一首絕句:
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一路上反復吟誦著,思考著,總覺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夠貼切。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春風又入江南岸」,咦,這象什麼話?不好!他自言自語著,然後又改為「滿」字——「春風又滿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話了,詩人又拋棄了「滿」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卻總是找不到一個妥貼的字眼。最後,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見的綠色的山、綠色的水、綠色的田野和草木……綠,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徵嗎? 何不用一個「綠」字呢?於是詩人大聲吟誦道:
「春風又綠江南岸」——好一個「綠」字!
王安石到此才確定用「綠」字來取代「到」、「過」、「入」、「滿」等字眼。第二天,詩人回到鍾山的寓所,就立即把這首詩抄錄在自己的稿本上。
詩人想用一個動詞來表現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終選擇了一個形容詞,將形容詞作動詞用,這就是「形容詞動用」。「綠」不僅表明「綠色」,還有「吹綠了」的意思 ,將春風擬人化,更增添了動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