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矛盾問題典故

矛盾問題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1 22:20:36

A. 諱疾忌醫的典故,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哲學觀點

諱疾忌醫的典故,告訴我們這樣的哲學觀點: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承認矛盾的普遍版性與客觀權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要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迴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誇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迴避矛盾和掩蓋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蔡桓公諱疾忌醫的典故,就非常生動地說明了掩蓋矛盾、迴避矛盾的危害。

B. 誰有關於高二政治哲學的故事或事例(越長越好),還有寫其中說明什麼道理

寓言典故選編

發表時間:2005-11-04 00:49:39 瀏覽人數:929 發布者:黃本勤
寓言典故選編

編者說明:這是本人原來根據舊版教材章節所編寫的,故內容與現行新版教材略有出入。

第一課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寓言典故】殺龍妙技
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麼?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大家問他,什麼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教學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魚雁
齊國有一戶田姓人家,在家大擺筵席。客人中有獻上魚和雁作為禮物的。主人看了很高興:「一天對我們真優厚啊!你看,這些魚兒、雁兒,不都是為我們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嗎?」客人們聽了隨聲附和。座中有一位鮑家小孩,才十二歲,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由於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強食的情況,但並沒有什麼上天註定誰為誰生的道理。人類選擇可吃的東西做食品,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地為人類創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來給它們做食物的么?」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唯心主義和有神論者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傑作」,否認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而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的高級階段。鮑家小孩的話,難道不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嗎?
【寓言典故】畫鬼最易
有一個客人為齊王繪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東西最難呢?」他說:「畫狗畫馬都是最難的。」齊王又問:「那麼畫什麼東西最容易呢?」客人說:「畫鬼最容易。因為狗和馬人們天天看得見,天天擺在面前,要畫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於鬼呢,無影無形,誰也沒見過,不擺在人們面前,誰也不能證明它不象鬼,所以畫起來就最容易了。」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這個寓言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類的東西,鬼神之類的東西,無非是人們主觀想像,並非客觀實在。社會的產生,既不是什麼神靈的傑作,也不是人的意識的創造,而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
【寓言典故】從象箸推去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紂王最後就亡了國。因此,所謂聖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
[教學內容]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的,但人們可以想像未來事物的狀態,對事物發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後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齊宣王問孟子說:「我聽說周文王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難道真有這么大嗎?」
「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
齊宣王嘆口氣說:「我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為什麼呢?」
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來齊國,問明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這不是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理嗎?」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人們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有正誤之分,就主觀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面對同一個獵苑,齊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階級立場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雞賊
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隻,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錯的,為什麼不及時改正、還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錯了人
東鄰人家的岳母死了,殯葬的時候需要一篇祭文,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師幫寫一篇。塾師便從古本里規規矩矩的抄了一篇,沒想到誤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禮正在進行的時候,識字的人發現這篇祭文完全弄錯了。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責問老師。塾師解釋說:「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卻一切以本本為准,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寓言典故】餘桃啖君
衛國有一道法律:誰偷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被砍去雙腳。那時,彌子瑕很受國王寵愛。一天深夜,鄉下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的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跑到宮里,偷來了國王的馬車,星夜趕回鄉下去了。國王聽到這件事後稱贊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為了母親,忘記了自己會受到砍腳的刑罰。」又一次,彌子瑕倍著國王在果園遊玩,彌子瑕吃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著吃剩的半隻桃子送到國王面前,請他品嘗。國王笑著說:「彌子瑕是真正的愛我啊!只想到讓我嘗嘗甜頭,忘記了剩桃上還沾著他的口水。」過了幾年,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國王的寵愛,得罪了國王,國王說:「當初你偷駕我的馬車,狂妄之極;又讓我吃你的剩桃,藉此侮辱我,該當何罪?」彌子瑕的行為並沒有改變,而以前被認為是賢惠,後來卻因此而獲罪。只在於國王的愛憎改變了。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國王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肯定會禍國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疑心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他,總覺得他走路、說話等動作態度無處不象是一個偷他斧頭的人。不久,老頭兒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頭。他再留心鄰家兒子的動作態度,就沒有一處象是偷斧頭的人了。
[教學內容]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 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該有認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見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遊玩。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樣辦呢?」齊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說:「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應該怎麼辦呢?」「撤掉他。」「假如一個國家裡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應該怎麼辦呢?」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去了。
[教學內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人往往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很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而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第二課 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寓言典故】圍魏救趙
魏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急抽齊國求救。齊大將田忌准備率軍趕去趙國,謀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出動,國內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攻其虛處。敵人必回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田忌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魏軍果然慌忙回師,行到桂陵地面,齊軍殺出,大敗魏軍。邯鄲之圍解也。
[教學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簡要分析]為什麼齊軍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而趙國邯鄲之圍即解呢?因為趙、魏、齊三國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即聯系。
【寓言典故】莫如殺人
有個人喜歡談輪回報應,逢人就勸說要積德,不要殺生。因為佛經上說過,殺什麼,來世就會變成什麼;殺牛變牛,殺豬變豬,即使殺一隻螻蛄、螞蟻,也莫不如此。有下個姓許的先生說:「那麼都不要殺,最好去殺人。他不是說殺什麼變什麼嗎?那麼今生殺人,來世還變人,不是好得很碼?」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佛教中的輪回報應,其實是某些人主觀想像出來的,在這個寓言中變得如此的不堪一擊。
【寓言典故】破罐不顧
東漢末年,有個叫孟敏的人,買了一隻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連看也不看一眼,徑自走了。路人覺得奇怪,過去問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麼連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破了,看它又有什麼用呢?」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和自覺性和預見性。罐子破了,看看當然不能復原,但可從中吸取教訓,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錯誤,從而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寓言典故】治駝背術
從前,山東平原城裡有位醫生,自稱善治一切駝背,手術簡便、價錢公道。有個人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聽說有這等神醫,連忙准備厚禮前來求治。醫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後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啊!」這位醫生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於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學內容]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簡要分析]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要求我們從整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故事中的醫生,只管解決眼前的、局部的問題,而根本不管是否會妨礙長遠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時有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到期債主來討債了。欠債人說:「一切都是變化的,借錢的那個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債。」債主發了脾氣,打了他,兩個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問欠債的人為何不還錢,他又把理由說了一遍。法官問債主為什麼動手打人,債主也說:「一切都是變化的,打人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並未打人。」
[教學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簡要分析]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否認相對靜止,否認事物的穩定性,會走到何等荒謬的境地。
【寓言典故】嚇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著一位老漢,買了一個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來一條看門狗,取名叫「善噬」。從這以後,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來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問過去的朋友。朋友對他說:「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誰還敢到你家去呢?老漢恍然大悟,回去就把這兩個名字改了。於是,賓客又往來如故了。」
[教學內容]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簡要分析]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把握發展的概念,就必須明確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准。但有的人總喜歡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常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以至受騙上當。其實名字和實質並不等同,故事中老漢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實屬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過河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去測量澭水的深淺並做好標志。但澭水突然大漲,楚國人不知道,依舊按原來的標志在深夜裡偷渡。結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軍萬分驚恐。原來測量時是可以渡過去的,現在河水已經上漲了,而楚國人還是按照舊的標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敗。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河水時漲時落,不斷變化,人的認識也應隨之變化,絕不能停滯不前、頭腦僵化。否則必定會碰釘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個老朋友名叫虞任,有兩個女兒剛滿兩周歲。艾子見了十分喜歡,便為自己的兒子訂婚。虞任也很劉興,問:「你的兒子幾歲了?」艾子回答:「四歲。」虞任沉下臉來:「你要我的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嗎?」艾子不明他的意思:「為什麼呢?」虞任說:「你兒子四歲,我女兒兩歲,你兒子比我女兒大一倍年紀。倘若我女兒二十歲出嫁,你兒子不就已經四十歲了嗎?要是不幸我女兒二十五歲出嫁,你兒子不是已經五十歲了嗎?你不是想叫我女兒去嫁一個老頭兒嗎?」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結論,是因為他沒有把小孩的成長如實地看成一個過程,而是看成了幾個點:女兒二歲時,艾兒四歲,相差一倍;女兒二十歲時,艾兒應該是四十歲。實際上女兒從二歲到二十歲,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她長了十八歲,同樣艾兒也長了十八歲,應該是二十二歲,而不是四十歲。
【寓言典故】腌鴨生腌蛋
甲乙兩人頭一次吃到腌鴨蛋。甲驚訝地說:「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為什麼這種蛋卻是鹹的?」乙回答說:「我倒是個極明白的人,虧你問著我。告訴你,這咸鴨蛋,就是腌鴨子生出來的。」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於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腌鴨生腌蛋」中腌鴨與腌蛋之間並不存在這種聯系,而是這個人的主觀想像,故唯心主義觀點。
【寓言典故】專修皇冠
從前有個人靠制剪刀、打鐵皮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遊玩,跌壞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補。補好後,厚厚賞給他一筆銀子。回家途中,遇見一隻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見人來了,舉起一隻血淋淋的腳掌,原來腳掌上戳進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鐵鉗幫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銜來一條肥鹿作為報答。他回到家裡對妻子說:「我有兩樣技術,可立即發財。」於是他湊足了一大筆錢,把門面裝修一新,並掛起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專修皇冠,專拔虎刺」。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應該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故事中的主人公錯把偶然聯系當成了必然聯系,把希望寄託在了偶然事件上,結果肯定是一無所獲。這個寓言與《守株待兔》有異曲同工之妙。
【寓言典故】撥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嫌苗長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撥高了。回到家裡,疲憊不堪,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都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的行動一旦違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懲罰。故事中的這個人,由於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只能是好心辦壞事,事與願違。
【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從前有個富翁目不識丁,卻喜歡自附風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裡倍客,有人送來一張借柬,向富翁借一條牛去耕田。富翁拆開借柬,口中念念有辭地看了一遍,對借客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親自來好了。」旁邊的人聽了,都捂著嘴暗暗好笑。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的客觀性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做到實是求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懂裝懂,不知為知,難免鬧出笑話。
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寓言典故】擠牛奶
從前有個人因事要請客,准備擠些牛奶下來,用於招待。轉而一想:現在離請客還有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預先把牛奶擠下來,積多了,不便保存,容易變質,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吧,到請客時再一次擠出來,又多又新鮮,豈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隻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來,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一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出來派用場,卻什麼也擠不出來,牛奶全部幹掉了。
[教學內容]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簡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鮮的牛奶,但結果卻是一點牛奶也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變質、不易保存這一面,而沒有看到牛奶不擠要幹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鎖箱捆籠
從前有個富翁擔心自己的財產被盜,便請人做了許多藤箱、木櫃、竹籠,把所有的金銀細軟都裝在里頭,又把每一隻箱籠櫃盒都用堅固的鐵鎖鎖得緊緊的,用結實的麻繩捆得死死的。鄉里人都就這個老頭聰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進了富翁的房間,把箱籠櫃盒背的背、挑的挑,席捲而去,決無漏物之虞。富翁的聰明之舉,實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
[教學內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簡要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富人為了防止財產被盜,做了鎖箱捆籠的工作,但同時也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中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他對人們說:「我能夠起死回生。」有人問他:「你用什麼方法呢?」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在我只要加倍用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
[教學內容]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簡要分析]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首先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原因就在這里。公孫綽不懂得這一點,鬧了個大笑話:半身不遂和死人完全是兩回事啊!
【寓言典故】量體裁衣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製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製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干什麼?」裁縫回答說:「年青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後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後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悒鬱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後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麼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教學內容]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簡要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只有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這位裁縫之所以名響京城,是與他能出色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分來開的。
【寓言典故】何不炳燭
晉平公同著名音樂家師曠閑談。晉平公說:「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但恐怕太晚了。」師曠說著說:「你為什麼不點起蠟燭呢?」晉平公不高興地說:「你身為臣子,可取笑君主嗎?」師曠連忙說:「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聽人家說,少年時好學,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陽氣充沛;壯年時好學,便象中午的陽光,還很強烈;老年時好學,只象蠟燭照明一樣。但是,點亮蠟燭走路比起摸黑瞎闖,哪一種更好呢?」晉平公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教學內容]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簡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師曠的分析告訴我們: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學習的狀態是有所不同的,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但他的分析同樣告訴我們:不管怎麼樣,學習對人總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寓言典故】駕車頂牛
有個漢子趕著牛車經過岔路口,老牛隻顧朝前走。漢子連忙跳下車子,想要叫牛後退幾步。本來他只要一手牽住牛鼻子上的韁繩,一手晃動鞭子,牛就會乖乖地向後退。可他很生牛的氣,只管用雙手扳住車子向後拖。而牛卻拚命地朝前走。於是,一個向後拖,一個向前走,就在路上頂起牛來。這個漢子這樣蠻干,結果不免要闖禍。
[教學內容]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
[簡要分析]主次矛盾相互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即「牽牛要牽牛鼻子」。這個笨漢子牽牛沒有牽牛鼻子,只會蠻干,實質上是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最終難免要受到懲罰。
【寓言典故】梧鼠學技
田野里有一種梧鼠,也叫五技鼠,因為它學會了五種本領:會飛、會走、能游泳、能爬樹、會掘土打洞。但一樣也不精通,說它會飛吧,它還飛不到屋頂上;說它會游泳吧,連一條小河也渡不過去;會爬樹,但爬不到樹頂;走呢,還不如人走和得快;掘土打洞,還不能把自己的身體掩蓋起來。名義上學會了五種本領,但實際上卻一樣也不中用。
[教學內容]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
[簡要分析]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既要學會統籌兼顧,更要明確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關鍵,防止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梧鼠想樣樣都會,結果是一樣都不會。
【寓言典故】買櫝還珠
楚國有個人在鄭國做珠寶生意。他用名貴的木蘭做了一隻裝珠寶的盒子,拿高級香料熏染得馨香撲鼻,又用美玉和翡翠裝飾得珠光寶氣的。有個鄭國人看到這只盒子,出高價買了下來,然後把裡面裝的珠寶全部還給了這個商人,只帶走了盒子。
[教學內容]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簡要分析]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鄭國人買櫝還株,沒有把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擺正,過分突出了次要的一面,顛倒了事物的主次關系,造成處理問題的不當

C. 尋找一些關於「解決矛盾要從根源去找問題」的典故或者生活中可以與這個道理合拍的事情。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已。

我覺得你的這個問題,其實是關於如何認識根源的問題。

D. 高二政治 材料 原理

這個行嗎???

第一課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寓言典故】殺龍妙技
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麼?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大家問他,什麼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教學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魚雁
齊國有一戶田姓人家,在家大擺筵席。客人中有獻上魚和雁作為禮物的。主人看了很高興:「一天對我們真優厚啊!你看,這些魚兒、雁兒,不都是為我們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嗎?」客人們聽了隨聲附和。座中有一位鮑家小孩,才十二歲,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由於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強食的情況,但並沒有什麼上天註定誰為誰生的道理。人類選擇可吃的東西做食品,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地為人類創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來給它們做食物的么?」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唯心主義和有神論者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傑作」,否認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而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的高級階段。鮑家小孩的話,難道不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嗎?
【寓言典故】畫鬼最易
有一個客人為齊王繪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東西最難呢?」他說:「畫狗畫馬都是最難的。」齊王又問:「那麼畫什麼東西最容易呢?」客人說:「畫鬼最容易。因為狗和馬人們天天看得見,天天擺在面前,要畫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於鬼呢,無影無形,誰也沒見過,不擺在人們面前,誰也不能證明它不象鬼,所以畫起來就最容易了。」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這個寓言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類的東西,鬼神之類的東西,無非是人們主觀想像,並非客觀實在。社會的產生,既不是什麼神靈的傑作,也不是人的意識的創造,而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
【寓言典故】從象箸推去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紂王最後就亡了國。因此,所謂聖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
[教學內容]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的,但人們可以想像未來事物的狀態,對事物發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後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齊宣王問孟子說:「我聽說周文王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難道真有這么大嗎?」
「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
齊宣王嘆口氣說:「我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為什麼呢?」
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來齊國,問明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這不是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理嗎?」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人們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有正誤之分,就主觀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面對同一個獵苑,齊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階級立場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雞賊
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隻,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錯的,為什麼不及時改正、還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錯了人
東鄰人家的岳母死了,殯葬的時候需要一篇祭文,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師幫寫一篇。塾師便從古本里規規矩矩的抄了一篇,沒想到誤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禮正在進行的時候,識字的人發現這篇祭文完全弄錯了。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責問老師。塾師解釋說:「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卻一切以本本為准,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寓言典故】餘桃啖君
衛國有一道法律:誰偷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被砍去雙腳。那時,彌子瑕很受國王寵愛。一天深夜,鄉下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的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跑到宮里,偷來了國王的馬車,星夜趕回鄉下去了。國王聽到這件事後稱贊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為了母親,忘記了自己會受到砍腳的刑罰。」又一次,彌子瑕倍著國王在果園遊玩,彌子瑕吃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著吃剩的半隻桃子送到國王面前,請他品嘗。國王笑著說:「彌子瑕是真正的愛我啊!只想到讓我嘗嘗甜頭,忘記了剩桃上還沾著他的口水。」過了幾年,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國王的寵愛,得罪了國王,國王說:「當初你偷駕我的馬車,狂妄之極;又讓我吃你的剩桃,藉此侮辱我,該當何罪?」彌子瑕的行為並沒有改變,而以前被認為是賢惠,後來卻因此而獲罪。只在於國王的愛憎改變了。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國王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肯定會禍國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疑心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他,總覺得他走路、說話等動作態度無處不象是一個偷他斧頭的人。不久,老頭兒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頭。他再留心鄰家兒子的動作態度,就沒有一處象是偷斧頭的人了。
[教學內容]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 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該有認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見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遊玩。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樣辦呢?」齊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說:「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應該怎麼辦呢?」「撤掉他。」「假如一個國家裡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應該怎麼辦呢?」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去了。
[教學內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人往往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很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而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第二課 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寓言典故】圍魏救趙
魏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急抽齊國求救。齊大將田忌准備率軍趕去趙國,謀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出動,國內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攻其虛處。敵人必回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田忌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魏軍果然慌忙回師,行到桂陵地面,齊軍殺出,大敗魏軍。邯鄲之圍解也。
[教學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簡要分析]為什麼齊軍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而趙國邯鄲之圍即解呢?因為趙、魏、齊三國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即聯系。
【寓言典故】莫如殺人
有個人喜歡談輪回報應,逢人就勸說要積德,不要殺生。因為佛經上說過,殺什麼,來世就會變成什麼;殺牛變牛,殺豬變豬,即使殺一隻螻蛄、螞蟻,也莫不如此。有下個姓許的先生說:「那麼都不要殺,最好去殺人。他不是說殺什麼變什麼嗎?那麼今生殺人,來世還變人,不是好得很碼?」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佛教中的輪回報應,其實是某些人主觀想像出來的,在這個寓言中變得如此的不堪一擊。
【寓言典故】破罐不顧
東漢末年,有個叫孟敏的人,買了一隻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連看也不看一眼,徑自走了。路人覺得奇怪,過去問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麼連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破了,看它又有什麼用呢?」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和自覺性和預見性。罐子破了,看看當然不能復原,但可從中吸取教訓,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錯誤,從而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寓言典故】治駝背術
從前,山東平原城裡有位醫生,自稱善治一切駝背,手術簡便、價錢公道。有個人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聽說有這等神醫,連忙准備厚禮前來求治。醫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後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啊!」這位醫生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於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學內容]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簡要分析]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要求我們從整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故事中的醫生,只管解決眼前的、局部的問題,而根本不管是否會妨礙長遠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時有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到期債主來討債了。欠債人說:「一切都是變化的,借錢的那個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債。」債主發了脾氣,打了他,兩個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問欠債的人為何不還錢,他又把理由說了一遍。法官問債主為什麼動手打人,債主也說:「一切都是變化的,打人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並未打人。」
[教學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簡要分析]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否認相對靜止,否認事物的穩定性,會走到何等荒謬的境地。
【寓言典故】嚇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著一位老漢,買了一個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來一條看門狗,取名叫「善噬」。從這以後,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來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問過去的朋友。朋友對他說:「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誰還敢到你家去呢?老漢恍然大悟,回去就把這兩個名字改了。於是,賓客又往來如故了。」
[教學內容]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簡要分析]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把握發展的概念,就必須明確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准。但有的人總喜歡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常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以至受騙上當。其實名字和實質並不等同,故事中老漢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實屬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過河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去測量澭水的深淺並做好標志。但澭水突然大漲,楚國人不知道,依舊按原來的標志在深夜裡偷渡。結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軍萬分驚恐。原來測量時是可以渡過去的,現在河水已經上漲了,而楚國人還是按照舊的標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敗。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河水時漲時落,不斷變化,人的認識也應隨之變化,絕不能停滯不前、頭腦僵化。否則必定會碰釘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個老朋友名叫虞任,有兩個女兒剛滿兩周歲。艾子見了十分喜歡,便為自己的兒子訂婚。虞任也很劉興,問:「你的兒子幾歲了?」艾子回答:「四歲。」虞任沉下臉來:「你要我的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嗎?」艾子不明他的意思:「為什麼呢?」虞任說:「你兒子四歲,我女兒兩歲,你兒子比我女兒大一倍年紀。倘若我女兒二十歲出嫁,你兒子不就已經四十歲了嗎?要是不幸我女兒二十五歲出嫁,你兒子不是已經五十歲了嗎?你不是想叫我女兒去嫁一個老頭兒嗎?」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結論,是因為他沒有把小孩的成長如實地看成一個過程,而是看成了幾個點:女兒二歲時,艾兒四歲,相差一倍;女兒二十歲時,艾兒應該是四十歲。實際上女兒從二歲到二十歲,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她長了十八歲,同樣艾兒也長了十八歲,應該是二十二歲,而不是四十歲。
【寓言典故】腌鴨生腌蛋
甲乙兩人頭一次吃到腌鴨蛋。甲驚訝地說:「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為什麼這種蛋卻是鹹的?」乙回答說:「我倒是個極明白的人,虧你問著我。告訴你,這咸鴨蛋,就是腌鴨子生出來的。」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於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腌鴨生腌蛋」中腌鴨與腌蛋之間並不存在這種聯系,而是這個人的主觀想像,故唯心主義觀點。
【寓言典故】專修皇冠
從前有個人靠制剪刀、打鐵皮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遊玩,跌壞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補。補好後,厚厚賞給他一筆銀子。回家途中,遇見一隻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見人來了,舉起一隻血淋淋的腳掌,原來腳掌上戳進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鐵鉗幫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銜來一條肥鹿作為報答。他回到家裡對妻子說:「我有兩樣技術,可立即發財。」於是他湊足了一大筆錢,把門面裝修一新,並掛起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專修皇冠,專拔虎刺」。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應該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故事中的主人公錯把偶然聯系當成了必然聯系,把希望寄託在了偶然事件上,結果肯定是一無所獲。這個寓言與《守株待兔》有異曲同工之妙。
【寓言典故】撥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嫌苗長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撥高了。回到家裡,疲憊不堪,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都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的行動一旦違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懲罰。故事中的這個人,由於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只能是好心辦壞事,事與願違。
【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從前有個富翁目不識丁,卻喜歡自附風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裡倍客,有人送來一張借柬,向富翁借一條牛去耕田。富翁拆開借柬,口中念念有辭地看了一遍,對借客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親自來好了。」旁邊的人聽了,都捂著嘴暗暗好笑。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的客觀性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做到實是求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懂裝懂,不知為知,難免鬧出笑話。
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寓言典故】擠牛奶
從前有個人因事要請客,准備擠些牛奶下來,用於招待。轉而一想:現在離請客還有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預先把牛奶擠下來,積多了,不便保存,容易變質,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吧,到請客時再一次擠出來,又多又新鮮,豈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隻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來,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一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出來派用場,卻什麼也擠不出來,牛奶全部幹掉了。
[教學內容]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簡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鮮的牛奶,但結果卻是一點牛奶也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變質、不易保存這一面,而沒有看到牛奶不擠要幹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鎖箱捆籠
從前有個富翁擔心自己的財產被盜,便請人做了許多藤箱、木櫃、竹籠,把所有的金銀細軟都裝在里頭,又把每一隻箱籠櫃盒都用堅固的鐵鎖鎖得緊緊的,用結實的麻繩捆得死死的。鄉里人都就這個老頭聰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進了富翁的房間,把箱籠櫃盒背的背、挑的挑,席捲而去,決無漏物之虞。富翁的聰明之舉,實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
[教學內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簡要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富人為了防止財產被盜,做了鎖箱捆籠的工作,但同時也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中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他對人們說:「我能夠起死回生。」有人問他:「你用什麼方法呢?」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在我只要加倍用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
[教學內容]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簡要分析]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首先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原因就在這里。公孫綽不懂得這一點,鬧了個大笑話:半身不遂和死人完全是兩回事啊!
【寓言典故】量體裁衣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製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製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干什麼?」裁縫回答說:「年青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後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後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悒鬱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後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麼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教學內容]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簡要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只有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這位裁縫之所以名響京城,是與他能出色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分來開的。
【寓言典故】何不炳燭
晉平公同著名音樂家師曠閑談。晉平公說:「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但恐怕太晚了。」師曠說著說:「你為什麼不點起蠟燭呢?」晉平公不高興地說:「你身為臣子,可取笑君主嗎?」師曠連忙說:「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聽人家說,少年時好學,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陽氣充沛;壯年時好學,便象中午的陽光,還很強烈;老年時好學,只象蠟燭照明一樣。但是,點亮蠟燭走路比起摸黑瞎闖,哪一種更好呢?」晉平公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教學內容]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簡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師曠的分析告訴我們: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學習的狀態是有所不同的,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但他的分析同樣告訴我們:不管怎麼樣,學習對人總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寓言典故】駕車頂牛
有個漢子趕著牛車經過岔路口,老牛隻顧朝前走。漢子連忙跳下車子,想要叫牛後退幾步。本來他只要一手牽住牛鼻子上的韁繩,一手晃動鞭子,牛就會乖乖地向後退。可他很生牛的氣,只管用雙手扳住車子向後拖。而牛卻拚命地朝前走。於是,一個向後拖,一個向前走,就在路上頂起牛來。這個漢子這樣蠻干,結果不免要闖禍。
[教學內容]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
[簡要分析]主次矛盾相互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即「牽牛要牽牛鼻子」。這個笨漢子牽牛沒有牽牛鼻子,只會蠻干,實質上是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最終難免要受到懲罰。
【寓言典故】梧鼠學技
田野里有一種梧鼠,也叫五技鼠,因為它學會了五種本領:會飛、會走、能游泳、能爬樹、會掘土打洞。但一樣也不精通,說它會飛吧,它還飛不到屋頂上;說它會游泳吧,連一條小河也渡不過去;會爬樹,但爬不到樹頂;走呢,還不如人走和得快;掘土打洞,還不能把自己的身體掩蓋起來。名義上學會了五種本領,但實際上卻一樣也不中用。
[教學內容]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
[簡要分析]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既要學會統籌兼顧,更要明確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關鍵,防止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梧鼠想樣樣都會,結果是一樣都不會。
【寓言典故】買櫝還珠
楚國有個人在鄭國做珠寶生意。他用名貴的木蘭做了一隻裝珠寶的盒子,拿高級香料熏染得馨香撲鼻,又用美玉和翡翠裝飾得珠光寶氣的。有個鄭國人看到這只盒子,出高價買了下來,然後把裡面裝的珠寶全部還給了這個商人,只帶走了盒子。
[教學內容]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簡要分析]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鄭國人買櫝還株,沒有把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擺正,過分突出了次要的一面,顛倒了事物的主次關系,造成處理問題的不當。
第四課 正確認識事物必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他對人們說:「我能夠起死回生。」有人問他:「你用什麼方法呢?」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在我只要加倍用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
[教學內容]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簡要分析]公孫綽先生真的能做到起死回生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唯物辨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椐,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你用的葯最多,也只是外因,對於一個已死之人來說,一點作用也沒有。
【寓言典故】桔逾淮為枳
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王設宴招待。酒過三巡,只見兩個小官捆著一個人走了進來。楚王故意問:「你們捆著的是什麼人?」小官稟報說:「是齊國人,盜竊犯。」楚王對著晏子說:「齊國人都是慣於偷東西的吧?」晏子站起來說:「我聽說,桔子長在江南就結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長成枳實,葉子雖很相似,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姓長在齊國,從來不會偷東西,到了楚國卻會偷盜,請問: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呢?」
[教學內容]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簡要分析]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實現事物的發展。有時這種外因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水土的差異,對於桔子的生長來說,雖然只是外因,但是「長在江南就結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長成枳實」,正體現了這一點。
【寓言典故】楊布打狗
楊朱有個弟弟叫楊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起了雨。楊布就脫了外衣,穿著裡面的黑布襯衣回來了。他家的狗彷彿看見陌生人似的,對著他狂叫不止。楊布大怒,拿起一條木棍要揍它。楊朱從屋裡出來說:「不要打它,你怎麼能怪狗呢?如果讓你的狗出去時一身白毛,回來時變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夠不奇怪嗎?」
[教學內容]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

E. 悖論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典故

悖論

[漢語拼音] bèilùn

[英文]paradox

[簡要解釋] 邏輯學和數學中的「矛盾命題」

[其他詳盡解釋]

也可叫「逆論」,或「反論」,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
悖論有點像魔術中的變戲法,它使人們在看完之後,幾乎沒有—個不驚訝得馬上就想知道:「這套戲法是怎麼搞成的?」當把技巧告訴他時,他就會不知不覺地被引進深奧而有趣的數學世界之中。正因為如此,悖論就成了一種十分有價值的教學手段。
悖論是屬於領域廣闊、定義嚴格的數學分支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分支以「趣味數學」知名於世。這就是說它帶有強烈的游戲色彩。然而,切莫以為大數學家都看不起「趣味數學」問題。歐拉就是通過對bridge-crossing之謎的分析打下了拓撲學的基礎。萊布尼茨也寫到過他在獨自玩插棍游戲(一種在小方格中插小木條的游戲)時分析問題的樂趣。希爾伯特證明了切割幾何圖形中的許多重要定理。馮·紐曼奠基了博弈論。最受大眾歡迎的計算機游戲—生命是英國著名數學家康威發明的。愛因斯坦也收藏了整整一書架關於數學游戲和數學謎的書。

悖論(paradox)來自希臘語「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這個詞的意義比較豐富,它包括一切與人的直覺和日常經驗相矛盾的數學結論,那些結論會使我們驚異無比。 悖論是自相矛盾的命題。即如果承認這個命題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題成立;反之,如果承認這個命題的否定命題成立,又可推出這個命題成立 如果承認它是真的,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認它是假的,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愛好者的注意力。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

例如比較有名的理發師悖論:某鄉村有一位理發師,一天他宣布:只給不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這里就產生了問題:理發師給不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給自己刮鬍子,他就是自己刮鬍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則,他不能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不給自己刮鬍子,他就是不自己刮鬍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則,他就應該給自己刮鬍子。這就產生了矛盾。

1900年前後,在數學的集合論中出現了三個著名悖論,理發師悖論就是羅素悖論的一種通俗表達方式。此外還有康托爾悖論、布拉利—福爾蒂悖論。這些悖論特別是羅素悖論,在當時的數學界與邏輯界內引起了極大震動。觸發了數學的第三次危機。

悖論有三種主要形式。

1.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錯了,但實際上卻是對的(佯謬)。

2.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錯了(似是而非的理論)。

3.一系列推理看起來好像無懈可擊,可是卻導致邏輯上自相矛盾。

悖論有以下幾類:

邏輯悖論、概率悖論、幾何悖論、統計悖論和時間悖論等。

歷史上著名的悖論
NO.1
說謊者悖論(1iar paradox or Epimenides』 paradox)
最古老的語義悖論。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伊壁孟德
所創的四個悖論之一。是關於「我正在撒謊」的悖論。具體為:如果他的確正在撒謊,那麼這句話是真的,所以伊壁孟德不在撤謊,如果他不在撒謊,那麼這句話是假的,因而伊壁孟德正在撒謊。

NO.2
伊勒克特拉悖論(Eletra paradox) 邏輯史上最早的內涵悖論。由古希臘斯多亞學派提出。它的基本內容是:伊勒克特拉有位哥哥奧列斯特回家了.盡管伊勒支持拉知道奧列斯特是她的哥哥.但她並不認識站在她面前的這個男人。
寫成一個推理.即:
伊勒克持拉不知道站在她面前的這個人是她的哥哥。
伊勒克持拉知道奧列期特是她的哥哥。
站在她面前的人是奧列期特。

所以,伊勒克持拉既知道並且又不知道這個人是她的 哥哥。

NO.3
M:著名的理發師悖論是伯特納德·羅素提出的。一個理發師的招牌上寫著:
告示:城裡所有不自己刮臉的男人都由我給他們刮臉,我也只給這些人刮臉。
M:誰給這位理發師刮臉呢?
M:如果他自己刮臉,那他就屬於自己刮臉的那類人。但是,他的招牌說明他不給這類人刮臉,因此他不能自己來刮。
M:如果另外一個人來給他刮臉,那他就是不自己刮臉的人。但是,他的招牌說他要給所有這類人刮臉。因此其他任何人也不能給他刮臉。看來,沒有任何人能給這位理發師刮臉了!
NO.4
唐·吉訶德悖論
M:小說《唐·吉訶德》里描寫過一個國家.它有一條奇怪的法律:每一個旅遊者都要回答一個問題。
問,你來這里做什麼?
M:如果旅遊者回答對了。一切都好辦。如果回答錯了,他就要被絞死。
M:一天,有個旅遊者回答——
旅遊者:我來這里是要被絞死。
M:這時,衛兵也和鱷魚一樣慌了神,如果他們不把這人絞死,他就說錯了,就得受絞刑。可是,如果他們絞死他,他就說對了,就不應該絞死他。

F.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五大范疇

三大規律指的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五對范疇指的是: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質。

一、三大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負,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等。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質量互變規律

質量互變規律,即從量變到質變,是說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即量變)慢慢積累開始,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事物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即質變)。

3、否定之否定規律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卻是迂迴曲折的,之所以說總趨勢是前進的,正是因為否定不是拋棄,而是揚棄,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礎上再發展,是集中了前兩個階段的積極成果後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說發展是曲折的,是因為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矛盾斗爭推動的。

二、五大范疇:

1、原因和結果

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後相繼、彼此制約關系的一對范疇。原因是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由於原因作用而被引起的現象。因果關系具有時間順序性、客觀性、普遍性和復雜性。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不一定要發生、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

3、可能性和現實性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范疇。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現實性是指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觀事物和現象種種聯系的綜合。

4、形式和內容

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及其結構和表現方法的一對范疇。形式指事物的各種內在要素的結構或表現方式。內容指構成事物的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

5、現象和本質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徵。現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真象是從正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是從反面歪曲表現事物本質的現象。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

(6)矛盾問題典故擴展閱讀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的哲學原理。它科學地反映了關於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礎的規律與本質。

它指出:世界萬事萬物是永遠運動和普遍聯系的, 而運動的法則主要是依據一切事物內部的客觀存在的「一分為二」的矛盾性構成的辯證運動法則,聯系的紐帶與方法主要是客觀存在的既對立又統一為核心的一系列辯證原理組成的紐帶。

這個哲學的基礎是唯物論,主導則是辯證法。唯物論與辯證法互相制約、相輔相成、永遠有機結合推動著這個哲學本身與社會實踐亦步亦趨地一同進步著。它不斷總結社會實踐新的經驗驗證、完善與豐富自己,同時指導社會實踐快速向前發展。

G. 關於哲學矛盾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成語,俗語,典故有哪些

1、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漢語成語,讀音為yīn dì zhì yí,意思是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2、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shì qiúshì,意思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其哲學內涵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3、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說,應該這樣解釋:鎖就像是一個問題,鑰匙就是一個答案,這個世界有這個問題,那麼就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指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要求。


(7)矛盾問題典故擴展閱讀:

對立與統一,絕對與相對,因與果,質與量,整體與分立。這些本質屬性都是「矛盾律」自身包含的屬性,即「矛盾」之間是對立的和統一的,「矛盾」是絕對而矛盾里的雙方是相對的,「矛盾」里的雙方是互為「因果」的,「矛盾」本身既包含它們作為「矛盾」的質,又包含「矛盾」的整體的數量是「一」,矛盾里的雙方的數量是「二」的「量」。

作為矛盾律的本質屬性,是其它現象性的「矛盾」所必然包含的,又是能說明自身的。如「對立和統一」這組矛盾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絕對與相對,因與果,質與量亦同。而這些方面是其他任何不包含在這些本質性矛盾律屬性之內的現象性「矛盾」所不具備的。

H. 請教有關高二政治課本的哲學故事 並說明其中道理 越多越好~謝謝!!

發表時間:2005-11-04 00:49:39 瀏覽人數:929 發布者:黃本勤
寓言典故選編

編者說明:這是本人原來根據舊版教材章節所編寫的,故內容與現行新版教材略有出入。

第一課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寓言典故】殺龍妙技
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麼?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大家問他,什麼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教學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魚雁
齊國有一戶田姓人家,在家大擺筵席。客人中有獻上魚和雁作為禮物的。主人看了很高興:「一天對我們真優厚啊!你看,這些魚兒、雁兒,不都是為我們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嗎?」客人們聽了隨聲附和。座中有一位鮑家小孩,才十二歲,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由於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強食的情況,但並沒有什麼上天註定誰為誰生的道理。人類選擇可吃的東西做食品,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地為人類創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來給它們做食物的么?」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唯心主義和有神論者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傑作」,否認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而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的高級階段。鮑家小孩的話,難道不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嗎?
【寓言典故】畫鬼最易
有一個客人為齊王繪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東西最難呢?」他說:「畫狗畫馬都是最難的。」齊王又問:「那麼畫什麼東西最容易呢?」客人說:「畫鬼最容易。因為狗和馬人們天天看得見,天天擺在面前,要畫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於鬼呢,無影無形,誰也沒見過,不擺在人們面前,誰也不能證明它不象鬼,所以畫起來就最容易了。」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這個寓言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類的東西,鬼神之類的東西,無非是人們主觀想像,並非客觀實在。社會的產生,既不是什麼神靈的傑作,也不是人的意識的創造,而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
【寓言典故】從象箸推去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紂王最後就亡了國。因此,所謂聖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
[教學內容]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的,但人們可以想像未來事物的狀態,對事物發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後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齊宣王問孟子說:「我聽說周文王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難道真有這么大嗎?」
「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
齊宣王嘆口氣說:「我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為什麼呢?」
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來齊國,問明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這不是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理嗎?」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人們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有正誤之分,就主觀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面對同一個獵苑,齊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階級立場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雞賊
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隻,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錯的,為什麼不及時改正、還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錯了人
東鄰人家的岳母死了,殯葬的時候需要一篇祭文,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師幫寫一篇。塾師便從古本里規規矩矩的抄了一篇,沒想到誤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禮正在進行的時候,識字的人發現這篇祭文完全弄錯了。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責問老師。塾師解釋說:「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卻一切以本本為准,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寓言典故】餘桃啖君
衛國有一道法律:誰偷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被砍去雙腳。那時,彌子瑕很受國王寵愛。一天深夜,鄉下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的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跑到宮里,偷來了國王的馬車,星夜趕回鄉下去了。國王聽到這件事後稱贊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為了母親,忘記了自己會受到砍腳的刑罰。」又一次,彌子瑕倍著國王在果園遊玩,彌子瑕吃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著吃剩的半隻桃子送到國王面前,請他品嘗。國王笑著說:「彌子瑕是真正的愛我啊!只想到讓我嘗嘗甜頭,忘記了剩桃上還沾著他的口水。」過了幾年,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國王的寵愛,得罪了國王,國王說:「當初你偷駕我的馬車,狂妄之極;又讓我吃你的剩桃,藉此侮辱我,該當何罪?」彌子瑕的行為並沒有改變,而以前被認為是賢惠,後來卻因此而獲罪。只在於國王的愛憎改變了。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國王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肯定會禍國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疑心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他,總覺得他走路、說話等動作態度無處不象是一個偷他斧頭的人。不久,老頭兒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頭。他再留心鄰家兒子的動作態度,就沒有一處象是偷斧頭的人了。
[教學內容]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 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該有認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見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遊玩。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樣辦呢?」齊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說:「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應該怎麼辦呢?」「撤掉他。」「假如一個國家裡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應該怎麼辦呢?」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去了。
[教學內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人往往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很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而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第二課 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寓言典故】圍魏救趙
魏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急抽齊國求救。齊大將田忌准備率軍趕去趙國,謀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出動,國內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攻其虛處。敵人必回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田忌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魏軍果然慌忙回師,行到桂陵地面,齊軍殺出,大敗魏軍。邯鄲之圍解也。
[教學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簡要分析]為什麼齊軍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而趙國邯鄲之圍即解呢?因為趙、魏、齊三國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即聯系。
【寓言典故】莫如殺人
有個人喜歡談輪回報應,逢人就勸說要積德,不要殺生。因為佛經上說過,殺什麼,來世就會變成什麼;殺牛變牛,殺豬變豬,即使殺一隻螻蛄、螞蟻,也莫不如此。有下個姓許的先生說:「那麼都不要殺,最好去殺人。他不是說殺什麼變什麼嗎?那麼今生殺人,來世還變人,不是好得很碼?」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佛教中的輪回報應,其實是某些人主觀想像出來的,在這個寓言中變得如此的不堪一擊。
【寓言典故】破罐不顧
東漢末年,有個叫孟敏的人,買了一隻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連看也不看一眼,徑自走了。路人覺得奇怪,過去問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麼連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破了,看它又有什麼用呢?」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和自覺性和預見性。罐子破了,看看當然不能復原,但可從中吸取教訓,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錯誤,從而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寓言典故】治駝背術
從前,山東平原城裡有位醫生,自稱善治一切駝背,手術簡便、價錢公道。有個人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聽說有這等神醫,連忙准備厚禮前來求治。醫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後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啊!」這位醫生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於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學內容]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簡要分析]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要求我們從整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故事中的醫生,只管解決眼前的、局部的問題,而根本不管是否會妨礙長遠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時有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到期債主來討債了。欠債人說:「一切都是變化的,借錢的那個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債。」債主發了脾氣,打了他,兩個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問欠債的人為何不還錢,他又把理由說了一遍。法官問債主為什麼動手打人,債主也說:「一切都是變化的,打人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並未打人。」
[教學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簡要分析]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否認相對靜止,否認事物的穩定性,會走到何等荒謬的境地。
【寓言典故】嚇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著一位老漢,買了一個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來一條看門狗,取名叫「善噬」。從這以後,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來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問過去的朋友。朋友對他說:「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誰還敢到你家去呢?老漢恍然大悟,回去就把這兩個名字改了。於是,賓客又往來如故了。」
[教學內容]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簡要分析]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把握發展的概念,就必須明確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准。但有的人總喜歡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常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以至受騙上當。其實名字和實質並不等同,故事中老漢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實屬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過河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去測量澭水的深淺並做好標志。但澭水突然大漲,楚國人不知道,依舊按原來的標志在深夜裡偷渡。結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軍萬分驚恐。原來測量時是可以渡過去的,現在河水已經上漲了,而楚國人還是按照舊的標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敗。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河水時漲時落,不斷變化,人的認識也應隨之變化,絕不能停滯不前、頭腦僵化。否則必定會碰釘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個老朋友名叫虞任,有兩個女兒剛滿兩周歲。艾子見了十分喜歡,便為自己的兒子訂婚。虞任也很劉興,問:「你的兒子幾歲了?」艾子回答:「四歲。」虞任沉下臉來:「你要我的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嗎?」艾子不明他的意思:「為什麼呢?」虞任說:「你兒子四歲,我女兒兩歲,你兒子比我女兒大一倍年紀。倘若我女兒二十歲出嫁,你兒子不就已經四十歲了嗎?要是不幸我女兒二十五歲出嫁,你兒子不是已經五十歲了嗎?你不是想叫我女兒去嫁一個老頭兒嗎?」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結論,是因為他沒有把小孩的成長如實地看成一個過程,而是看成了幾個點:女兒二歲時,艾兒四歲,相差一倍;女兒二十歲時,艾兒應該是四十歲。實際上女兒從二歲到二十歲,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她長了十八歲,同樣艾兒也長了十八歲,應該是二十二歲,而不是四十歲。
【寓言典故】腌鴨生腌蛋
甲乙兩人頭一次吃到腌鴨蛋。甲驚訝地說:「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為什麼這種蛋卻是鹹的?」乙回答說:「我倒是個極明白的人,虧你問著我。告訴你,這咸鴨蛋,就是腌鴨子生出來的。」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於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腌鴨生腌蛋」中腌鴨與腌蛋之間並不存在這種聯系,而是這個人的主觀想像,故唯心主義觀點。
【寓言典故】專修皇冠
從前有個人靠制剪刀、打鐵皮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遊玩,跌壞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補。補好後,厚厚賞給他一筆銀子。回家途中,遇見一隻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見人來了,舉起一隻血淋淋的腳掌,原來腳掌上戳進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鐵鉗幫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銜來一條肥鹿作為報答。他回到家裡對妻子說:「我有兩樣技術,可立即發財。」於是他湊足了一大筆錢,把門面裝修一新,並掛起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專修皇冠,專拔虎刺」。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應該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故事中的主人公錯把偶然聯系當成了必然聯系,把希望寄託在了偶然事件上,結果肯定是一無所獲。這個寓言與《守株待兔》有異曲同工之妙。
【寓言典故】撥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嫌苗長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撥高了。回到家裡,疲憊不堪,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都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的行動一旦違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懲罰。故事中的這個人,由於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只能是好心辦壞事,事與願違。
【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從前有個富翁目不識丁,卻喜歡自附風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裡倍客,有人送來一張借柬,向富翁借一條牛去耕田。富翁拆開借柬,口中念念有辭地看了一遍,對借客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親自來好了。」旁邊的人聽了,都捂著嘴暗暗好笑。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的客觀性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做到實是求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懂裝懂,不知為知,難免鬧出笑話。
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寓言典故】擠牛奶
從前有個人因事要請客,准備擠些牛奶下來,用於招待。轉而一想:現在離請客還有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預先把牛奶擠下來,積多了,不便保存,容易變質,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吧,到請客時再一次擠出來,又多又新鮮,豈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隻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來,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一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出來派用場,卻什麼也擠不出來,牛奶全部幹掉了。
[教學內容]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簡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鮮的牛奶,但結果卻是一點牛奶也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變質、不易保存這一面,而沒有看到牛奶不擠要幹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鎖箱捆籠
從前有個富翁擔心自己的財產被盜,便請人做了許多藤箱、木櫃、竹籠,把所有的金銀細軟都裝在里頭,又把每一隻箱籠櫃盒都用堅固的鐵鎖鎖得緊緊的,用結實的麻繩捆得死死的。鄉里人都就這個老頭聰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進了富翁的房間,把箱籠櫃盒背的背、挑的挑,席捲而去,決無漏物之虞。富翁的聰明之舉,實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
[教學內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簡要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富人為了防止財產被盜,做了鎖箱捆籠的工作,但同時也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中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他對人們說:「我能夠起死回生。」有人問他:「你用什麼方法呢?」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在我只要加倍用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
[教學內容]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簡要分析]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首先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原因就在這里。公孫綽不懂得這一點,鬧了個大笑話:半身不遂和死人完全是兩回事啊!
【寓言典故】量體裁衣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製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製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干什麼?」裁縫回答說:「年青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後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後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悒鬱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後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麼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教學內容]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簡要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只有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這位裁縫之所以名響京城,是與他能出色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分來開的。
【寓言典故】何不炳燭
晉平公同著名音樂家師曠閑談。晉平公說:「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但恐怕太晚了。」師曠說著說:「你為什麼不點起蠟燭呢?」晉平公不高興地說:「你身為臣子,可取笑君主嗎?」師曠連忙說:「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聽人家說,少年時好學,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陽氣充沛;壯年時好學,便象中午的陽光,還很強烈;老年時好學,只象蠟燭照明一樣。但是,點亮蠟燭走路比起摸黑瞎闖,哪一種更好呢?」晉平公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教學內容]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簡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師曠的分析告訴我們: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學習的狀態是有所不同的,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但他的分析同樣告訴我們:不管怎麼樣,學習對人總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寓言典故】駕車頂牛
有個漢子趕著牛車經過岔路口,老牛隻顧朝前走。漢子連忙跳下車子,想要叫牛後退幾步。本來他只要一手牽住牛鼻子上的韁繩,一手晃動鞭子,牛就會乖乖地向後退。可他很生牛的氣,只管用雙手扳住車子向後拖。而牛卻拚命地朝前走。於是,一個向後拖,一個向前走,就在路上頂起牛來。這個漢子這樣蠻干,結果不免要闖禍。
[教學內容]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
[簡要分析]主次矛盾相互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即「牽牛要牽牛鼻子」。這個笨漢子牽牛沒有牽牛鼻子,只會蠻干,實質上是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最終難免要受到懲罰。
【寓言典故】梧鼠學技
田野里有一種梧鼠,也叫五技鼠,因為它學會了五種本領:會飛、會走、能游泳、能爬樹、會掘土打洞。但一樣也不精通,說它會飛吧,它還飛不到屋頂上;說它會游泳吧,連一條小河也渡不過去;會爬樹,但爬不到樹頂;走呢,還不如人走和得快;掘土打洞,還不能把自己的身體掩蓋起來。名義上學會了五種本領,但實際上卻一樣也不中用。
[教學內容]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
[簡要分析]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既要學會統籌兼顧,更要明確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關鍵,防止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梧鼠想樣樣都會,結果是一樣都不會。
【寓言典故】買櫝還珠
楚國有個人在鄭國做珠寶生意。他用名貴的木蘭做了一隻裝珠寶的盒子,拿高級香料熏染得馨香撲鼻,又用美玉和翡翠裝飾得珠光寶氣的。有個鄭國人看到這只盒子,出高價買了下來,然後把裡面裝的珠寶全部還給了這個商人,只帶走了盒子。
[教學內容]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簡要分析]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鄭國人買櫝還株,沒有把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擺正,過分突出了次要的一面,顛倒了事物的主次關系,造成處理問題的不當。
第四課 正確認識事物必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他對人們說:「我能夠起死回生。」有人問他:「你用什麼方法呢?」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在我只要加倍用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
[教學內容]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簡要分析]公孫綽先生真的能做到起死回生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唯物辨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椐,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你用的葯最多,也只是外因,對於一個已死之人來說,一點作用也沒有。
【寓言典故】桔逾淮為枳
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王設宴招待。酒過三巡,只見兩個小官捆著一個人走了進來。楚王故意問:「你們捆著的是什麼人?」小官稟報說:「是齊國人,盜竊犯。」楚王對著晏子說:「齊國人都是慣於偷東西的吧?」晏子站起來說:「我聽說,桔子長在江南就結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長成枳實,葉子雖很相似,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姓長在齊國,從來不會偷東西,到了楚國卻會偷盜,請問: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呢?」
[教學內容]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簡要分析]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實現事物的發展。有時這種外因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水土的差異,對於桔子的生長來說,雖然只是外因,但是「長在江南就結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長成枳實」,正體現了這一點。
【寓言典故】楊布打狗
楊朱有個弟弟叫楊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起了雨。楊布就脫了外衣,穿著裡面的黑布襯衣回來了。他家的狗彷彿看見陌生人似的,對著他狂叫不止。楊布大怒,拿起一條木棍要揍它。楊朱從屋裡出來說:「不要打它,你怎麼能怪狗呢?如果讓你的狗出去時一身白毛,回來時變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夠不奇怪嗎?」
[教學內容]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

I. 成語、典故、寓言故事中的哲學寓意

1.拔苗助長: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基礎;違背客觀規律就會遭到它的懲罰。
2.守株待兔:把偶然當必然,把現象當規律。
3.刻舟求劍: 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不懂得絕對靜止的事物是沒有的。
4.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物質運動是有其規律的;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
5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既要遵重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6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行而上學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
8杞人憂天:否認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性。
9 喜鵲叫喜、烏鴉叫喪:否認事物聯系的客觀性。
10量體裁衣、對症下葯:從客觀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1張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殺事物矛盾的特點,混淆事物的性質。
12白馬非馬:割裂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詭辯論。
13畫龍點睛:做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條件互相聯系著,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15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事物的變化發展從量變開始,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重要條件.
17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18畫蛇添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原本怎樣,人們就應該如實地反映它,決不能主觀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盜鈴:認為主現感覺決定客觀存在,是荒謬的主現唯心主義。
20鄭人買履:做事死板教條,不從實際出發,終將一事無成。
21鑿壁偷光: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內部的矛盾運動。
22舍本求未:顛倒主次矛盾關系,辦事情抓不住重點。
23庖丁解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規律,按規律辦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 紙上談兵:割裂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片面強調理論而忽視實踐 。
25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開始,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質變,矛盾就會轉化為它的對立面。
26百聞不如一見:實踐出真知。
27 因勢利導: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辦事,利用規律取得成功。
28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堅持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
29水滴石穿,積葉成書:事物的變化總是由一點一滴的量的變化開始量變引起質變。
30 田忌賽馬:事物的構成成分及其排列組合的量的變化,會引起質的變化.
31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形而上學孤立地看問題。
32胸有成竹:認識了事物的規律,就會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33 邯鄲學步:共性的東西可以借鑒,但不可不顧個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3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開始比較弱小,但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最終能戰勝舊事物。
35竭澤而魚、殺雞取卵;無視聯系的客觀性,只顧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利 益。
36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37教學相長:矛盾雙方不僅是對立的,而且是統一的。
38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局部聯系有時能影響聯系的成敗。
39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則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質,得出錯誤的結論。
40東施效顰:只單純仿效形式,不研究實質內容。
41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普遍聯系的觀點是我們任何時侯都不能忘記的。
4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的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認識對象的理解和反會有差別。
43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44入山問樵、入水問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5防微杜漸:事物的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
46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47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定的結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8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 是沒有的。
49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心為民的正確價值觀。
50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5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前途是光明的。
5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不同,立場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5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事物的運動、變化、 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必定能戰勝舊事物。
54黃金無足色,白壁有微瑕:對任何事物都要堅持兩點論。
55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辦事情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
56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並通過個別表現出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57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堅持兩分法,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
58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無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斷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9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堅持兩分法,全面地看問題,反對一點論。
60 諱疾忌醫:迴避和掩蓋矛盾,否認矛盾的客觀存在。

哲學常識中的諺語典故歸類

1、 天地和氣,萬物自生。 宇宙之間的萬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這說明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2、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又如,我們常聽到的一些神話故事、宗教傳聞、科學幻想,也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不過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虛幻的或者是誇大了的反映。
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說明了物質在先、意識在後,沒有物質就不會產生反映物質的意識。充分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4、掩耳盜鈴。 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現實。又如,「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亦屬此義。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說明了意識正確與否,與一個人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又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等,也是這個道理。
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說明同一事物,由於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張《清明上河圖》,畫家是從美學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史學家則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說明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會推動事物的發展進程;反之,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又如,「滿招損,謙受益」、「人定勝天」、「事在人為」、「心靈手巧」等亦屬同理。
8、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說明人的肉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這是唯物主義觀點。又如,「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是說宇宙間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亦屬唯物論。
9、心外無物。 是說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意識之外無物。這與「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等,同屬唯心主義。
10、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 這是陳雲同志的一貫主導思想,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和迷信盲從的奴隸主義。也就是說要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
1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
12、刻舟求劍。 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觀點。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屬此類。
13、人兩次不能踏入同一條河。 說明客觀事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與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走向了極端,否定了相對靜止,是一種不可知論。
14、天行有常,不為饒存,不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它不因為饒是聖王而存在,也不因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鴻雁出塞北,舉止萬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表明生物的運動都是遵循著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長。 說明生物成長過程是遵循一定規律的,試圖用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性,必然要受到懲罰。又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等亦屬此類。
16、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成功。
17、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說明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在規律的指導下,克服困難,贏得勝利。
18、量力而行。 是說在實際工作中,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強要做的事,使主觀違背客觀。
19、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觀事物不斷地變化、發展,要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就必須破除舊觀念,破除迷信盲從;實事求是就是說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規律性,按規律辦事。這兩者是統一的,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情況,也就談不上實事求是了。20、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輔相成」與此同理。
21、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體現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又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著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又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等同屬此類。
23、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違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種片面觀點看問題,搞一點論,否定兩分法。又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同屬此類。
24、對症下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以及「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萬物無相異」等都包含了這一原理。
25、對牛彈琴。 比喻不分對象,用同一方式對待不同的事物,違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張冠李戴」、「照辦照抄」、「一刀切」、「一風吹」等同屬此類。
26、畫龍點睛。 是說在工作中要善於抓重點,抓關鍵。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賊先擒王」,「牽牛要牽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屬此理。
27、荷花雖好,也要綠葉相扶。 比喻人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因為次要矛盾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又如,「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等亦屬同理。
28、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違背了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又如,「眉毛鬍子一把抓」,亦屬此類。
29、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 毛澤東同志常常以此來比喻成績與錯誤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要求我們要善於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決定,所以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分清主流與支流,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
30、本末倒置。 這是違背了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不分主流與支流,主次顛倒。又如,「喧賓奪主」、「得不償失」、「兼收並蓄」、「良莠不分「等,亦屬此類。
31、抓好典型,兼顧一般。 符合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要求我們實際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重點和關鍵。又如,「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學會彈鋼琴「等都是這一道理。
32、唇亡齒寒。 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同唇齒相依。又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同屬此理。
33、竭澤而漁。 違背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事物前後相繼發展過程的長遠利益。又如,「殺雞取蛋」、「毀林種田」等,同屬此類。
34、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這是說全局與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局部離不開整體,否則,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所以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如,「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等,同屬此理。
35、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這是說全局與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顧全大局,也不可忽視局部聯系對整體的影響作用。否則,往往因局部的失敗而釀成全局的失敗。又如,「一隻老鼠害了一鍋粥「也是這個意思。
36、看相知命。 違背了聯系的客觀性,把兩種互不相乾的事情強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種「聯系「。又如,「喜鵲報喜,烏鴉報喪」、「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屬此類。37、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這是說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又如,「後生可畏」、「後來者居上」以及韓非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等,都包含了發展的觀點。
38、故步自封。 違背了發展的觀點。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而是用靜止的觀點對待事物。又如,「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都屬於靜止的觀點。
39、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說明事物遺傳中的一種必然聯系,即規律性。體現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又如,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也是說明這個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說明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即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又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名師出高徒」、「哥們義氣害死人」等都說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師傅引入門,學藝在個人。 說明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否則,再高手藝的匠人也「朽木難雕」。
42、水滴石穿。 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原理,即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的變化。又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鏤」等,同屬一理。
4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說明在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別善惡,權衡利害。有益的事,應持之以恆,促使它的質變;有害的事,應防微杜漸,阻止它的轉化。
44、適可而止。 體現了適度的原則。由於兩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質,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這就是掌握尺寸,堅持適度。又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等都說的是要堅持適度原則。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說明新事物雖然開始比較弱小,但它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所以最終必然戰勝舊事物。又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46、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事物發展總的趨勢前進的,發展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是前進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進。這就要求我們在順利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困難;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又如,「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也包含了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認識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現象,而未認識事物的本質。現象與本質,二者不同。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它是片面的、多變的,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質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
48、萬變不離其宗。 是說現象與本質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現象無論怎樣變化,它都是本質的表現。
49、聲東擊西。 事物的現象有真假之別,「聲東」是假象,「擊西」是真象,其本質是迷惑敵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縱」、「圍魏救趙」、「項庄舞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同屬此理。
50、買櫝還珠。 說的是古時候有一人,看到裝珍珠的盒子精美,於是出高價買了盒子,而把寶貴的珍珠卻還給了賣者。比喻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又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亦屬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 比喻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認識。
52、盲人騎瞎馬。 比喻離開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一種盲目的實踐。因為正確的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因而它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又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即是這個道理。
53、熟能生巧。 是說只有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認識。要佔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須深入實際,反復實踐,切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54、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經過人腦的思維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由於人們獲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雜、真偽並存、彼此相隔、表裡未辨,所以,需要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綜合過程,才能形成理性認識。又如,「多想出智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同屬此義。
55、邯鄲學步。 比喻不動腦筋,一味模仿別人,結果弄巧成拙,鬧出笑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還要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否則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又如,「東施效顰」、「囫圇吞棗」等同屬此類。
56、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是說人們要想獲得新的知識,就必須掌握推理的思維方法。因為,只有學會推理(包括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性,從而使人的知識不斷地擴展和深化。
57、活到老,經不了。 比喻客觀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人的實踐和認識也是隨之變化發展的,停止的觀點,無所作為的觀點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5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的認識是通過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而獲得的,離開了實踐,認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如,「真理無價寶,實踐裡面找」、「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識」等,都是講的這個道理。
59、書到用時方恨少。是說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到實踐中才會發現自己的知識的不足,從而激勵自身不斷地追求知識,擴展視野,深化認識。正如恩格斯說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又如,「吃一暫,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然後知不足」等,同屬此理。
60、學以至用。 是說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認識的根本目的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所以,那種「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1、事實勝於雄辯。 是說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只有實踐才能把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並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又如,「說了不算,做出來再看」、「路遙識馬力,日久見人心」等,同屬此理。
62、眾人是聖人。 是說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它不僅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那種認為「英雄造世事」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又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也是說這個道理。
63、為有源頭活水來。 比喻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來源,也是各種藝術活動的源泉,離開了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所提供生動活潑的素材,任何創作都會成為死水一潭。
6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是說在虛心學習間接經驗,認真讀書的同時,一定要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因為間接經驗誠然寶貴,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消化、運用、檢驗和發展。又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強調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
65、失群孤雁終難行。 比喻個人的實踐必須同群眾的實踐相結合。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必須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否則,將一事無成。
66、苦盡甘來。是說一個人只有在實踐中,不怕苦,不怕累,敢與困難作斗爭,才會取得輝煌的成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又如,蒲松齡落地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同屬此理。
67、陰陽二氣充滿太慮,比外便無他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圍也。(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氣構成的物質實體,在物質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個精神世界。規律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又如:「氣者,理之依也」,「氣」是變化日新的物質實體,「理」(精神)不能脫離「氣」而存在。
68、「心之官則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記憶皆在腦」 三者的共同點在於說明人們的思考活動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器官的基礎。
69、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說明一切客觀事物都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事物及其運動規律都是客觀的。7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自己知道什麼就說什麼,不了解什麼就承認不了解什麼,這樣的態度才識明智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當作客觀事物來把握,從自己實際出發,正確認識自己。
71、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況,漁民了解水的習性,故要「入山問樵,入水問漁」。這句俗語說明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

J. 求10篇簡短的歷史典故

1、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總結: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總結: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三遷之教: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總結:環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4、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總結: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總結: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6、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總結: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抗外敵。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就是說,團結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7、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總結: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東施效顰

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醜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西施也皺起眉頭,結果顯得更丑。後人稱這個醜女為東施。

總結: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9、守株待兔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自然再無所獲!

總結: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於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驗、墨守成規。

10、濫竽充數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口糧來供養他。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總結: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