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糕面的典故

糕面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1 19:48:39

⑴ 桃片糕的典故詳說

相傳杜甫在成都做官時因寫下許多不合時宜的詩歌,得罪於朝廷,被謫夔門(今奉節)。一路上風餐露宿,備受磨難,結果路過雲安時竟重病不起,不得不在此修養。他曾《杜鵑》詩中表露出此時心情: 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杜甫得的是什麼病呢?胃病——米飯吃了不消化,麵食吃了又反酸。可憐一代詩聖被折磨得面黃肌瘦,弱不禁風,連雲安有名的杜鵑花都不能欣賞了。
杜甫身邊有一僕人,名叫杜忠,見主人受疾病折磨的樣子,實在心疼。他請過多少名醫,也找過不少偏方,但就是不見效。這天,他心中郁悶,便信步到住處附近的田野漫步散心。不經意中,見一戶農家房舍外有一老翁,坐在大青石上,手裡拿著一塊四四方方的東西,一片一片地撕扯,扯下來就放到嘴裡,吃得津津有味。
杜忠向前走了幾步,只見這位老翁雖然滿頭白發,但面色紅潤,身體十分硬朗。杜忠心中一動,急忙上前打躬問道: 「老人家,您吃的這是什麼呀?」
老翁和藹地一笑,說: 「這是糯米做的糕,你想吃就請嘗嘗吧。」說著老翁掰下一塊。遞給杜忠。杜忠接過一看,才發現這塊狀的東西潔白如雪,一層層緊密地壓在一起.用手一揪,一片就整齊地揭下來了。他放一片在嘴裡,甜甜的,香香的,竟像糖一樣溶化了。他忽然想到什麼,趕緊把這塊糕放進袖中,恭敬地向老翁道過謝,轉身快步走回家.把糕送到主人手上。
杜甫這時肚子正咕咕叫呢,接過糕便如杜忠介紹撕下一片放到嘴裡,果然味道甘美,堡放到嘴裡便化了。很快,杜甫將這一塊糕全部吃下,不僅胃裡絲毫沒有不適的感覺.反而胃口大開,安逸得很。他驚喜地問杜忠: 「這是什麼東西,在哪兒買的?」
「老爺,是一位老翁送的。聽他說這是糯米做的。」
「噢!那你快點去請這位老人來,我要見見他。」
不大一會兒的工夫,杜忠領著老翁來了。杜甫趕忙起身致謝。待二人分賓主落座後。杜甫和顏悅色地問道: 「敢問老人家,剛才您送給他的東西是您親手做的嗎?」
「正是老朽做的。我因年邁齒落,嚼不爛米飯,胃口也不大好,只好想法子做出這東西來吃。」
「這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其實也容易。」老翁邊說邊比劃,詳細介紹了製作過程。
「妙!妙!」杜甫由衷地敬佩,伸出拇指誇道, 「再問老丈,此糕可有名字?」
「嗨!山野之物,哪有什麼名字。噢,您有學問,就順便給取一個吧!」
「對!對!我也不能白吃您的糕啊。」杜甫想了一下,便說: 「我看就叫『雲片糕』吧——一來順應此物本性,二來記載本地地名。」
「高!高!不愧是當今詩豪,連取名都有講究。」
「老人家,您能否在我這里住些時日,幫我做一些雲片糕? 我因胃病久治不愈,別的東西吃不下,吃了這雲片糕倒感到十 受用。」
老翁爽快地答應下來, 「好說,好說。只要老爺您看得起 我,自當效勞。」
於是,老人用了十來天的功夫,替杜甫趕制了四十封雲片糕。好心的老人回家後,想到光吃雲片糕還不行,又特意託人給杜甫帶去了一些小米,讓他熬粥喝。
就這樣,杜甫每日里喝兩碗小米粥,吃一封雲片糕,胃病逐漸痊癒,身體恢復了健康。精神一好,詩興大發。杜甫在雲陽住了一年,留下詩作六十餘篇。
這雲片糕在民間流傳了很久。到了明朝末年,一位糕點師 在雲片糕中加入了核桃仁、蜜玫瑰、桂花等配料,味道更好吃了。同時也就將雲片糕改名為桃片糕了。

⑵ 面點有典故的菜品都有什麼

提拉米蘇哦,相傳它是法國士兵要出征,而家中的妻子送行,家裡沒有吃的,於是妻子便把麵包,雞蛋,餅干酒,一起做成了一個蛋糕,加提拉米蘇

⑶ 魚糕的歷史典故

魚糕又叫「湘妃糕」,是荊沙地區的傳統佳餚,在當地不管誰家請客擺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回它,所以又叫答頭菜、三鮮頭菜、合家歡。此菜以魚糕為主,加上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輔以黃花菜、黑木耳、玉蘭片等配料,紅燒而成,色澤艷麗,滋味各異,質軟鮮嫩。南宋末年,魚糕在荊州各縣廣為流傳,權貴宴請賓客,都把魚糕作為宴席主菜,清朝時,凡達官貴人和有錢人家婚喪嫁娶、喜慶宴會,都必須烹制魚糕,以宴賓客。
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過江陵(荊州)一帶時,娥皇困頓成疾,喉嚨腫痛,想要吃魚但又討厭魚刺,於是女英在當地一漁民的指導下,融入自己的廚藝,為娥皇製成魚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復。舜帝聞之,大加贊賞。魚糕從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
春秋戰國時,紀南城(楚國國都,紀南城遺址在今荊州城北)南門外有一「百合鮮魚庄」,楚莊王某日郊遊游此魚庄偶食之而鍾愛,遂被引為楚宮庭頭道菜。直到清朝,仍出現在宮廷菜中,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⑷ 江蘇鹽城的阜寧大糕有什麼典故

在門口的菜市場看見了阜寧大糕,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故鄉吃阜寧大糕的往事。阜寧大糕出在我的故鄉蘇北阜寧,而我的老家就在阜寧陳集那個小村子裡,我們家是村上可數的以做阜寧大糕為生的人家之一。從祖父到爺爺再到父親,祖上三代皆為農,而做阜寧大糕可以說得上是家庭「副業」了。

祖父過世得早,懂事後據大人們說去逝時連爺爺都還沒出世——爺爺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見不上一眼,更別說我這個做曾孫子的。雖然爺爺做這阜寧大糕的手藝並不直接來自祖父,但在老家做阜寧大糕這一行業還說不上很難,何況那個年代我們鄭氏大家族裡面阜寧大糕出色的還大有人在,加上爺爺自己的琢磨研究,一摸索就上手。沒想到爺爺這么一摸索,就差不多半個世紀一做就是一輩子。

我是吃著爺爺阜寧大糕長大的。聽說我一出生就哭叫得厲害。那年頭,我們這樣的家庭里沒有牛奶。可我有爺爺做阜寧大糕。於是爺爺用往阜寧大糕我小嘴裡一喂,我就安靜了。看著自己的孫子,爺爺他樂得在笑 ...... 就這樣,從此這個以阜寧大糕為生的農家小屋裡多了一張吃阜寧大糕 的小嘴巴。從我的舌頭開始懂得分辨品嘗各種各樣的味道的那一天起,我就記下了爺爺做的阜寧大糕的味道——就一個字,甜和糯。每天早上起床後,我捧著小碗守在爺爺旁邊,等著阜寧大糕 「出格」,爺爺總會眯著眼睛,樂呵呵地看著貪吃的孫子。就這樣,爺爺的白鬍子百頭發,還有那晶瑩透白的阜寧大糕 成了我童年時代最純白的一片天空。

從小吃著阜寧大糕長大的我卻並不懂得做阜寧大糕的「程序」。然而我對爺爺做的阜寧大 時小心小心翼翼嚴肅的勁兒卻記憶深刻。從磨大米到米粉然後上格蒸糕 ,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爺爺從不許我在旁邊胡鬧。那時候我心裡就直嘀咕:是不是因為阜寧大糕 拿在手上容易破爛啊?帶著這個疑問,我曾經多次偷偷地「企圖」把阜寧大糕 抓在小手上試試,但每一次都是剛碰上拿在手中,大糕就把我燙的往地上掉下。為此我糟蹋了不少阜寧大糕,當然也沒少挨爺爺的罵。爺爺罵過後,就一手吸著煙袋一手把弄著我的小手,吐一個煙圈就喃喃叨一句:樹林啊,你的手不是用來做阜寧大糕的,不是的 ...... 」也許爺爺說得對。要不怎麼他拿阜寧大糕卻有著一手好功夫?燙燙的蒸格在爺爺的雙手中是那麼的輕松,我曾經暗地裡拿自己的小手跟爺爺的大手比較,老是奇怪,為什麼爺爺的手掌上滿是硬硬的、刺手的老繭子拿阜寧大糕不怕燙,而我的小手卻不能拿不起阜寧大糕?這是我小時候老琢磨不透的一個問題。今天我才知道,爺爺不會說,他不可能告訴我諸如「做大糕要像做人一樣精心細致」此類深刻的道理。這樣的話語不屬於我那阜寧大糕的爺爺。爺爺只是一介農民,在他眼裡,做大糕也許只相當於一件農活兒而已。爺爺身傳給我的,就只有做阜寧大糕時那股謹慎認真的勁——如同那香甜糯的大糕一樣,叫我一輩子都難忘。

父親遠離故鄉,來到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讓我在大都市裡讀書成長。很多年沒有看到吃到過阜寧大糕了,今天大城市的菜場里讓我又看到熟悉的阜寧大糕,看著老鄉在用機器現切的大糕加了許多的蜜餞輔料,雖然有點怪怪的但我還是買了一包現切阜寧大糕,放到嘴裡卻怎麼也找不到爺爺做阜寧大糕的味道。難道是口味變了還是自己挑剔,取回家給父親和兄弟姐妹們嘗嘗味道,可他們都說味道很好,吃的很有滋味。可我怎麼沒有感覺到呢,難道是阜寧大糕變味了,肯定不是。當父親品味之後說了一句:還是在老家時爺爺做的大糕好吃。此時的我終於明白了,爺爺做阜寧大糕,有一種味道,那是一種很特別的味道,就叫做故鄉的味道,這味道里蘊含著對故鄉的熱愛,對故鄉的懷念,有著對親人的思念,阜寧大糕傳遞著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那是是老家的情,這份情是親情。

⑸ 年糕的由來(故事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⑹ 盤龍糕的典故

在鄂菜(特別是湖北天門、仙桃等地)有一道名菜叫「盤龍糕」。說起這「盤版龍糕」還有一道典權故:
據說,明嘉慶帝父皇臨終前指定兩個王子繼承皇位,其中一個在天津,一個在湖北天門為封王。並說這兩個王子誰先到京誰就繼承皇位,這當然是偏袒天津的那位王子。因為天津離北京只有一百多公里,而天門離北京有一千多公里,誰先進京是明擺著的事。
當嘉慶聽到這消息後,異常著急,他的一個謀士便出了一個奇謀,叫嘉慶裝成欽犯(皇帝點名的重案犯)輕車簡從火速進京。裝成犯人容易,只是這路上幾天吃什麼就成了問題,總不能讓欽犯吃大魚大肉吧。而吃慣山珍海味的王子又吃不下粗茶淡飯,怎麼辦?這時候王室中的一個廚師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魚、肉斫爛混在一起加些味料做成一塊塊,放在籠中一蒸,這樣的塊狀物是「吃肉不見肉」、「吃魚不見魚」,且不易腐壞。於是嘉慶吃著這塊狀物,坐著囚車,日夜兼程往北京奔,各州府的官員也不敢怠慢,換馬換車,幾天就趕到北京。可笑的是,天津的那位王子以為皇位到手,每過州縣,各官員為巴結「未來皇上」而迎進送出,吃喝玩樂,竟落在遠在千里之外的天門王後面。
嘉慶認為這塊狀的東西對他登龍位有功,欽命名這道菜叫:「盤龍糕」。

⑺ 淮揚面點類美食典故的緣由及背後典故對美食的傳播作用

炸年糕的來歷

年糕有兩千多年歷史,馳譽南洋歐美不衰,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建成後,大宴眾將群臣慶功。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後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後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並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⑻ 年糕的來歷

相傳春秋戰國時,吳王夫差建都蘇州, 終日沉湎酒色,大將伍子胥預感必有後患。故伍子胥在興建蘇州城牆時,以糯米制磚,埋於地下。當吳王賜劍逼其自刎前,他吩咐親人:「吾死後,如遇飢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覓食。」

伍子胥死後,吳越戰火四起,城內斷糧,此時又值新年來臨,鄉親們想起伍子胥生前囑咐,爭而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磚充飢,從那以後,蘇州百姓為紀念伍子胥,每逢過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磚頭的年糕,漸漸地,過年做年糕,吃年糕相沿成習,風行各地。

(8)糕面的典故擴展閱讀:

過年吃年糕,寓意吉祥:春節, 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

年糕,主要用蒸熟的米粉經舂搗等工藝再加工而成。因其制於過年之前,故名。我國製作年糕的歷史源遠流長,經歷代而不衰。

如今,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風味各異。在塞北,農家習慣將黍子磨成粉,蒸出金燦燦的黃米年糕。在江南,人們喜歡把糯米加水磨成米漿,蒸成條形或磚塊的水磨年糕。

⑼ 糕點的故事 (人教版)

「這是一個關於糕點的故事。那時候是難以撈到餜子吃的。因為家境貧寒,即使有親戚帶來,也必定留著出門時帶給別家。如果偶爾能有餜子分吃,那也一定是已過了往來拜望的時節,餜子包早已磨損了邊棱,甚至那八大塊中的某一塊已被誰家的母親讓孩子啃去了一些邊緣。在10多歲的一天,我去市場上賣玉米,然後,用錢去買一些煤。我看見一老人,在賣那包餜子。現在是古歷三月,很熱,他為什麼不留著自己吃呢?於是,他以4角錢賣給了我。回到家,我打開包裝,裡面是八大塊。八大塊一塊也不少,但是都生滿了綠斑霉了。我很生氣他騙了我,但我也是原諒了他,因為他的腿廢了,而且,畢竟他也是在為人民服務......」

這個故事是在《感動心靈的故事》中的一篇文章。這個故事是一名叫北董的人寫的。其實,文章的最後,才是這整篇文章的總寫。原諒別人的過錯,我們會生活的更快樂一些。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談禮貌》。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談禮貌》和《糕點的故事》很相似,都是寫心胸要寬闊。如果總和別人斤斤計較,老是想著別人是有意傷害自己,會把自己的生存環境弄得很惡劣,使自己的心胸變得狹隘。

所以,要學會寬容,這樣,別人才會寬容你。

⑽ 燈心糕的典故

湘潭製作燈芯糕,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當時湘潭縣忠臣鄉,住著個叫易回奎的窮書生,母子兩答人相依為命,艱苦度日。易奎聰明好學,17歲就中了秀才。他本來第二年可以去考舉人的,為了照顧生病的老母,接連三次放棄了這種機會。到了28歲那年,母親說什麼也要上他去應考。考試完畢,他匆忙回家一看,嚇得目瞪口呆。原來老母已人事不知,口裡銜著一根燈芯。易奎心裡十分難過,後悔自己不該離開母親。他急得團團轉,東找西找終於找到一點糯米。他趕緊把糯米磨碎,放點糖,蒸成糕,切成燈芯模樣,一根根喂給母親吃,說也奇怪,喂著喂著,母親睜開了眼,很快還能說話了。易奎十分高興,逢人遍告。不久,來了喜報,他考取了舉人。這時,他母親也完全恢復了健康,真是雙喜臨門。從此,忠臣鄉一帶,家家戶戶都學著做這種糕,名字就叫「燈芯糕」。後為,燈芯糕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復試驗,精心製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貴食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