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風箏的寓意

風箏的寓意

發布時間: 2020-12-21 18:55:32

⑴ 風箏的意義是什麼

風箏從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箏逐漸興起,人們用紙來製作風箏,取材容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興時代。它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500年的分裂戰亂狀態,進入相對穩定的大統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風箏普及於民間的社會基礎。

唐代的風箏,已成為年輕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楊譽《紙鳶賦》載:「相彼鳶矣,亦飛戾天,向把能爾,風之力嫣。余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不童,征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約蔑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同書卷九五三唐榮《紙鳶賦》載:「代有游童,樂事未工,……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見唐代兒童不僅能放風箏,而且還能製作風箏,風箏做為娛樂用品已比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幾十種兒童游戲中,放風箏是其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當時的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能放。唐朝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中,就記述過宮廷夜晚放風箏的故事

宋代,放風箏已成為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活動和喜事的慶祝紀念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效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鳶,以松勾引,相牽剪裁,以線絕者為負。」

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濰坊市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風俗畫中的代表作。這幅畫,描寫了清明節開封效外和市內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寫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其中就有放風箏的場景。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里,還詳細描寫了放風箏的動作和工具。

由於風箏的普及,當時放風箏已成為一種技藝。逢廟會、集市、節日和游戲時,都有人表演創作和放風箏。放風箏的人同雜技演員、雜劇演員被稱為「趕趁人」。南宋末,開始出現了以扎售風箏為業的手工藝人。

放風箏既然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活動,就自然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並與各地農時相關,形成一種節令性的活動。從我國地理氣候來說,北方地區,一般自十月起,玩賞和製作售風箏者,逐漸活躍。由於新春天始到清明節前的三個月內,正是放風箏的好季節。這是因為北方這個季節風向最穩,適宜放風箏。過了清明季候風一來,黃沙滿天,放風箏就不適宜了,所以,所以清明節放風箏成了習俗。清明一過,農活漸忙,天空上幾乎連一隻風箏了看不到了。而在南方,如台灣等地則習慣於重陽節前後(農歷九月九日)放風箏,當然在宮廷和紈絝子弟是,放風箏也就談不上什麼節令了。

放風箏活動逐漸為人們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與健身、養目關系極大,是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宋李石《續博物志》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古人講究養身,入春後走出室外,到空氣清新之處,盡量多活動,這樣使得春氣之升有序,陽氣之增長有路,符合《內經》「春夏養陽」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的要行。放風箏還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較好的調節,對保護視力極為有益。在放風箏時多昂首遠視,綠地、藍天還可以防止、減輕近視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風箏在天,以能清目。」就是這個道理。

古詩中風箏的意義

1、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譯文:村裡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2、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村居》

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3、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清·吳友如《題畫詩》

譯文:風箏只依靠風的力量就能有矯健的英姿,不用憑借羽毛豐滿。牽著的紅線向天空飛去,這就是直上青雲通暢道路。

4、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清·孔尚任《燕九竹枝詞》

譯文:小孩子成群結伴,穿著紅褲子放起風箏,提著風箏線怒罵老天爺:人人都誇獎你春天來得早,你為啥不起一陣春風把我的風箏送上天。

5、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高駢《風箏》

譯文:那音調模糊成曲勉強能欣賞,但不久又奏出另一種聲調。

(2)風箏的寓意擴展閱讀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

⑶ 風箏的寓意是什麼

風箏在我們國家有著吉祥的寓意,它比喻一個人的健康長壽,同時也祝願自己的家人能夠健康幸福的生活。因此風箏在我國古代就成為了人們非常喜愛的一件物品,它不僅僅是許多小孩子們喜歡的一種玩具,同時這種風箏它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那就是一個人的乃自一個國家的幸福安康,這無不表現出了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朴實的追求。

總而言之,風箏在我們國家的歷史非常悠久,它不僅僅是一個便於人們休閑娛樂的玩具,同時它也有著美好的寓意,這也因此讓人們在一帶一帶的傳承過程之中,將風箏這種簡單的玩具給流傳了下來,他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張鮮明的名片。

⑷ 風箏有什麼寓意

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版龍鳳呈祥」、「百蝶鬧春」、權「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

⑸ 清明節放風箏的寓意是什麼

清明節放風箏的寓復意是:自己的疾制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

把風箏放上藍天後,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這個習俗在《紅樓夢》中就有:當風箏放飛升高後就有意把引線剪斷,讓風箏遠遠飄去,據說它可以帶走晦氣、煩惱、苦悶、憂患與病痛。

⑹ 在古代放風箏有什麼寓意

放風箏作為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之一,已經流傳很久了。據考證,我國古代內從元宵節後,放風箏容活動可以一直持續至清明節,所以古時也把清明節稱為「風箏節」。

在隋唐時期以前,放風箏還是一項具有巫術意義的戶外活動,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放掉身上的晦氣。當風箏放飛升高後人們就有意把引線剪斷,然後讓風箏遠遠飄去,據說它這樣可以帶走人們身上的晦氣、煩惱、苦悶、憂患和病痛。

清明時節,碧空萬里,慧風和暢,草木萌發,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於是在這一天,古人便將自己的苦惱事都寫在了紙上,然後人們將紙扎在風箏中放飛,讓寫著煩心事的紙隨著風箏一去不復返。

因此放風箏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也成為古代人們節日辟邪的一種護身符。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放風箏早已經沖去了舊時的巫術色彩,古人只不過是藉此表達了自己的美好願望而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