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論語的典故

論語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1 17:29:29

❶ 出自《論語》的27個成語典故 向孔子學做人

1、【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尚書·皋陶謨》:「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8、【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葯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10、【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❷ 論語莊子中的一典故原文是

你說復的應該是莊子在妻子的葬制禮上鼓盆而歌的事吧,這是《莊子·至樂》里的故事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❸ 論語有哪些典故名稱

《論語》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孔子同其弟子及相關人士的思想和言行,基本上沒有版引經據典。但是,《權論語》本身成為了傳世經典,其很多內容倒是成了典故,比較著名的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朝聞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道不同,不相為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等等。

❹ 《論語》中的這幾個典故,令人受用終生

答:《論語》中的這幾個典故,令人受用終生
1、逝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凝視著奔流不息的河水,發出了「逝者如斯」的千古一嘆。這是孔子對於生命和時間的悲涼感悟:奔流入海的河水從不復還,時間的洪流不會倒流,而湮滅在時間中的一切,亦不復存在,遑論渺小的個人,就算是王朝的盛衰,也終將被流逝的時光拋諸身後。
2、簞瓢陋巷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顏回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據說他住在陋巷中,起居飲食都極為簡單。「簞」是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是舀水的器具。「陋巷」指破陋狹小的地方,可以理解為清貧窮困的生活環境。雖然身居陋巷,顏回卻生活得很愉快,並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志趣。孔子曾經說過:能夠生活在簡陋的破巷裡,每頓飯只吃些簡單的、僅能填飽肚子的食物,喝水也只喝到不讓自己口渴的程度,這樣還能夠以勤學苦讀、不輟學習為樂的,恐怕只有顏回一個人。
3、富貴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孔子對學生說:「吃著糙米飯,喝著清水,枕著彎曲的胳膊入睡,其中也自有快樂。倘若去做不合道義的事換取榮華富貴,那樣的富貴對於我來說,跟天上的浮雲沒有區別。」

❺ 出自《論語》的112個成語典故

一、名正言順出自《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指回名分正當,說話順理成答章。後多指說話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見賢思齊語出《 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指見到有才德的人就想著與他齊平。三、成人之美出自《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成:成全;幫助;美:好事。成全別人的好事。也指幫助別人實現其美好的願望。四、後生可畏出自於《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是指青年人可以積學成德,值得敬畏。五、富貴浮雲出自《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飄。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六、樂以忘憂出自《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其解釋是形容非常快樂, 由於快樂而忘記了憂愁。七、不亦樂乎該詞語出自《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八、望而生畏出自《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指看見了就害怕,表示恐懼。

❻ 論語故事大全

1、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注釋】

富有和顯貴是人們所嚮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獲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貧困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通過正當的方法拋棄它,君子不擺脫。君子離開了仁德,怎樣還能成就自己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在哪怕是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里遠離仁德,緊急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故事】

東漢名臣楊震身處異鄉,靠教書為生,後到州里任職。一次,老相識王密送他十兩黃金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再三勸楊震收下,卻被嚴詞拒絕。從此,楊震「夜畏四知,嚴拒私謁」的故事成為美談。

❼ 誰知道有關論語典故的小故事

關於學習的態度、方法和目的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於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其四,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❽ 《論語》中的50個成語典故

【有教無類】【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專
【釋義】不論屬什麼人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