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樓蘭典故

樓蘭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7 14:06:03

A. 不斬樓蘭誓不還一頭霧水!是出自哪怎樣一個典故

「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句引自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樓蘭,漢時西域國名。據專《漢書》載:漢屬武帝時,曾遣使通大宛國,樓蘭王阻路,攻截漢朝使臣。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樓蘭,用計斬殺樓蘭王。唐時與吐蕃在此交戰頗多,王昌齡詩中借用傅介子斬樓蘭王典故,表明徵戰將士誓平邊患的決心。

B. 樓蘭的解釋與含義

樓蘭,西域古國名,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曾經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版,現只剩遺跡,地處新疆巴權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圖示為樓蘭古城現狀。 古西域國名,漢元封三年內附。王居扜泥城,遺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境,羅布泊西,處漢代通西域南道上。因居漢與匈奴之間,常持兩端,或殺漢使,阻通道。元鳳四年,漢遣傅介子斬其王安歸,另立尉屠耆為王,更名為鄯善。傅介子 以立功封侯。事見《漢書·西域傳上》及《傅介子傳》。後亦借用為殺敵立功的事典。唐張九齡 《送趙都護赴安西》詩:「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寬,自然來月窟,何用刺樓蘭?」 宋張元干《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 樓蘭 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鴻冥二紀,塵擾樓蘭。毀家紓難,義功纓冠。」 明姚茂良 《精忠記·應詔》:「出匣龍泉血未乾,平生志氣斬樓蘭。」 陳毅《衛岡初戰》詩:「 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C. 溫候揮刃斬樓蘭是什麼典故

屬於小說《精忠呂布》中的情節。

大將軍霍光又派傅介子帶著大批珍貴禮品和精乾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稱此行專程賞賜屬國。樓蘭王十分貪財,一點防範也沒有。傅介子在驛館布下埋伏,再請樓蘭王赴宴。最後殺死了樓蘭王,平定了樓蘭,建立了戰功。喻殺敵建功立業。
故事來歷編輯

《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列傳·傅介子〉~3002~

介子與士卒俱齎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為名。至樓蘭,樓蘭王意不親介子,介子陽引去,至其西界,使譯謂曰:「漢使者持黃金錦綉行賜諸國,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即出金幣以示譯。譯還報王,王貪漢物,來見使者。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王。」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詔曰:「樓蘭王安歸嘗為匈奴間,候遮漢使者,發兵殺略衛司馬安樂、光祿大夫忠、期門郎遂成等三輩,及安息、大宛使,盜取節印獻物,甚逆天理。平樂監傅介子持節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眾。其封介子為義陽侯,食邑七百戶。士刺王者皆補侍郎。」

D.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讓中原人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其實沒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甚至可以說還有點倒霉。王昌齡寫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並非中原王朝被樓蘭給怎麼了,而古代的世人喜歡用樓蘭這個例子來發揮我的詩意。

被誤會的“樓蘭”

除了王昌齡還有高適的: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岑參:渾驅大宛馬,系取樓蘭王。李白: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征衣卷天霜,揮刃斬樓蘭。

翁授:橫行俱是封侯者,誰斬樓蘭獻未央。反正樓蘭也沒把咱中原給怎麼了,唐宋百來號世人就各種的斬樓蘭、破樓蘭、刺樓蘭。

(樓蘭古城遺址)

這算是大大的誤會,而樓蘭也莫名其妙的被中原詩人斬了幾百年。可憐的樓蘭王,愣是什麼事都沒干,只是被人懷疑舉棋不定加上霍光的一個念頭,就被傅介子拿了人頭,還被中原詩人寫詩攻擊了幾百年,夠悲催的。

E.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什麼古代詩人們總提到要消滅樓蘭

在讀一些愛國詩詞的時候,對總是出現的樓蘭很是好奇,這個樓蘭究竟有什麼魅力激的眾位詩人奮起攻之,像什麼「不破樓蘭終不還」,「直為斬樓蘭」,「劍術指樓蘭之類的詩句,都是在攻擊樓蘭,而且我們知道樓蘭在歷史上其實也就只是一個古代的西域小國,連威脅性都產生不了。但就是這么一個小國,卻因為眾多攻擊的詩句出了名。

而人們對於樓蘭這種牆頭草的行為非常不齒和憤恨(曾經幫助過匈奴),所以就常用一些攻擊樓蘭的詞做為典故,表明自己堅決維護國家,想要為國效忠的決心。還有就是,樓蘭也是去往匈奴的必經之路,破了樓蘭也就破了匈奴的門庭,還是在表自己愛國的決心。

F. 誰知道關於樓蘭古城的典故謝謝!

樓蘭古城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西南距若羌縣城220公里,東距羅布泊西岸28公里。這座古城坐落在東經89o55'22",北緯40o29'55"處。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原是絲綢路上的重鎮。

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

樓蘭原是一個隨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過發現的樓蘭古墓及羅布泊地區發現的大量細石器表明樓蘭人本為游牧人,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的商業往來與日俱增,給樓蘭經濟帶來空前的繁榮,域外文明尤其是漢文明傳入樓蘭才加速了樓蘭人發展城市文明。

樓蘭國始建於公元前176年,消亡於公元630年,共有800多年歷史。范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樓蘭城是樓蘭國前期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在絲綢古道上盛極一時。這里地勢平坦,水豐草茂,盛產魚蝦蒲葦野麻,有玉石、驢馬、馬鹿、駱駝等物產,物產富饒,人口興旺。居民以漁獵畜牧為生。在古絲路上,樓蘭道是主要的通道,它從敦煌的玉門關、陽關,翻過三隴沙、阿齊克谷地和白龍堆,經土垠抵樓蘭古城,再沿孔雀河岸到西域腹地。樓蘭是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十字路口,往西、往東、往南、往北可通向西域全境,形成交通網路,樓蘭是古西域交通樞紐。

歷史上,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依山傍水,作為亞州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樓蘭地區已是西域農業發達的綠洲,到了唐代,「樓蘭」卻幾乎成了邊遠的代名詞,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願將腰下劍,直為暫樓蘭」的詩句。曾盛極一時的西域重要城鎮,為什麼在公元3世紀後迅速地退出歷史舞台,這是一個至今還沒有真正解開的謎。從樓蘭遺址發掘出的文物震驚了世界,其中有珍貴的晉代手抄《戰國策》,考古工作者還在樓蘭墓葬群中發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經測定距今已有3000年,干屍衣飾完整,面目清秀,定名為「樓蘭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細的漢錦,還有漢五銖錢、貴霜王國錢幣、唐代錢幣、漢文和會盧文殘簡等。

樓蘭古城曾是何等的繁榮昌盛,城牆的殘跡竟達八米之厚,但而今又如何?可樓蘭城究竟為何突然廢棄?除了缺水斷糧外,史家尚有兩種猜測,一是瘟疫,因發現了些屍體,但若是,為何屍體又缺手殘腿,死狀慘烈,若說是戰爭,則屍體太少。百年來,樓蘭古城之謎無人能解。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探險途中,意外地發現了這座古城。近一個世紀里,人們不畏險途,一次又一次地帶著仰慕和憧憬的心情,走進這座古城。從羅布泊北岸到樓蘭古城距離30公里,其間有近10公里的雅丹台地只能徒步行走。倘若天氣晴朗,站在5公里外,就能看到樓蘭古城中屹立的烽燧,但5公里的路程需要走3個小時。

現存昔日樓蘭國遺址中最大的一座古城呈不規則正方形,面積約在108000平方米以上。古城的城垣早已為風蝕水泐而坍塌,從現存的斷垣依稀可辨當初的規模,而斷垣之間的牆基已為漠風所夷平。在烽燧的四周,曾有大量的樑柱和欄板,而現在所能見到的,只有烽燧東南幾處殘損傾倒的房屋遺跡。散亂的木材疊壓著屋頂和牆壁,牆用檉柳和蘆葦編結,外面敷以草泥。從烽燧為標志的角度來看,這一區域是城中的軍事區。昔日,古城外南北各有一條河依城而過,是城中駐軍賴以生存的水源。

G. 願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運用了什麼典故有何作用

希望能用我挎著的劍,像傅介子那樣為國除害,消滅敵人。
尾聯「願將腰下版劍,直為斬權樓蘭」,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願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願」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直為斬:消滅的意思

H. 樓蘭古國的故事

樓蘭,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古城的發現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亻去)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迷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戳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有說樓蘭的死亡,是由於人類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鹼日積,最後造成成王國的必然消亡。

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給樓蘭人最後一擊的,是瘟疫。這是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傳說中的說法叫「熱窩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涉一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裡有樹有水,就往那裡去,那裡能活命,就往那裡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樓蘭人慾哭無淚。他們上路的時間,正趕上前所未有的大風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陣勢,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聲如厲鬼,一座城池在混濁模糊中轟然而散……

至此,輝煌的樓蘭古城也就永遠地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雖然逃亡的樓蘭人一代接一代地做著復活樓蘭的夢,但是,夢只能是夢。而且,夢到最後,連做夢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樓蘭,依然是風沙的領地,死亡的王國。

I.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運用了什麼典故有何作用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里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

由於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

意思是說,但願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此詩末兩句藉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願」字與「直為」,語氣斬釘截鐵,慨當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此詩點睛結穴之處。

原詩: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釋義:

五月的天山仍是滿山飄雪,只有凜冽的寒氣,根本看不見花草。

只有在笛聲《折楊柳》曲中才能想像到春光,而現實中從來就沒有見過春天。

戰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斗,晚上卻是抱著馬鞍睡覺。

但願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9)樓蘭典故擴展閱讀:

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極寫邊地苦寒。「五月」在內地屬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這里的雪不是飛雪,而是積雪。雖然沒有滿空飄舞的的雪花(「無花」),卻只覺寒氣逼人。仲夏五月「無花」尚且如此,其餘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同時,「無花」二字雙關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啟第三句「笛中聞折柳」。「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

這句表面看是寫遍地聞笛,實際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於「笛中聞」。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徵,「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措語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本詩的結尾雄壯有力,與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示如此卓絕的精神。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是因為有了前六句的鋪墊。

J. 樓蘭有什麼特殊含義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爾荒漠,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旅遊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