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歷史典故
❶ 托妻獻子的含義以及典故
傳統相聲《托妻獻子》中反復出現這么一句「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死一生,乃見交情。」其實還真是確有其文的,出自《史記》:「太史公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雲,悲夫!」
【解說】司馬遷闡述漢初汲黯、鄭當時二位大臣之事跡。汲黯於景帝時任太子洗馬,在武帝時任東海太守,後又召為主爵都尉;而鄭當時則先任太子舍人,後遷為大農令。二人其時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戶限為穿,車如流水馬如龍,巴結逢迎者,不計其數。由於其剛正不阿,疾惡如仇之性,不適官場,後俱丟官失勢,致生計陷亦入困境。與此同時,賓客盡散,門前冷落車馬稀。司馬遷復例舉下邽人翟公,乃漢文帝時大臣,任廷尉時,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每日車馬盈門,賓客如雲,絡繹不絕,水泄不通。其失官後,賓客絕跡,門可羅雀。後官復原職,眾賓客復登門求見。此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之況,令翟公感世態炎涼,人多趨炎附勢者,頓感忿懣,便於門首書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汲黯、鄭當時亦如此不幸,可悲夫!
❷ 逐客令的典故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餘年,竟並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
譯文
正逢有個韓國人鄭國來秦國做間諜,以開鑿河渠灌溉田地為名義,不久被發現了。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諸侯各國來侍奉秦國的人,大都是為他們的國君到秦國游說離間罷了。請(大王)把諸侯各國的賓客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被商議驅逐的名單中。李斯就上書:……秦王於是廢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復了李斯的職務。終於採用了他的計謀,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經過二十多年,秦國終於吞並了天下,推尊秦王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逐客令」最初不是驅逐客人,而是指驅逐那些離開家鄉,在外國做官的人。其本義是指驅逐客卿的命令。
逐客令」源於一個有名的歷史典故。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國強大吸引了很多外來的人才,如大夫百里奚、蹇叔、丕豹,國相商鞅、張儀、范睢,將軍司馬錯、甘茂等,都不是秦國人。當時韓國派著名的水利工程師鄭國到秦國,幫助開鑿水渠,後來被秦國查出鄭國是個間諜。於是就有人向秦王進言:「鄭國居心不良,在秦修渠是為了牽制秦國的勞動力,使秦國抽不出人力東征。」大臣紛紛上書秦王,說各諸侯來秦國的客卿不可靠,都是為他們本國的利益行事的,要求把所有客卿(在外國做官的人)都趕出秦國。秦王聽了,有些心動,正要下「逐客令」時,李斯卻呈上著名的《諫逐客書》。書中寫道:「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候,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李斯在奏章里又說:泰山不舍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他們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論東西南北,民眾不問那個國家,一年四季都充滿美好,鬼神也降恩賜福,這就是五帝三皇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拋棄百姓去資助敵對國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縮而不敢向西方來,停步而不願意進入秦國,這可就是所謂的「借給敵人兵器,送給敵人糧食」啊!秦王最終被李斯說服,遂取消了「逐客令」。
自此後,秦王對李斯更加信任了,並封他做了丞相。唐代詩人杜牧就曾寫過「秦因逐客令,柄歸丞相斯」的詩句。後來,就借用這個典故來表示用基本合乎禮儀的方式拒絕不受歡迎的客人。
❸ 門可羅雀的成語典故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 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司馬遷闡述漢初汲黯、鄭當時二位大臣之事跡。汲黯於景帝時任太子冼馬,在武帝時任東海太守,後又召為主爵都尉;而鄭當時則先任太子舍人,後遷為大農令。二人其時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戶限為穿,車如流水馬如龍,巴結逢迎者,不計其數。由於其剛正不阿,疾惡如仇之性,不適官場,後俱丟官失勢,致生計亦陷入困境。與此同時,賓客盡散,門前冷落車馬稀。司馬遷復例舉下邽人翟公,乃漢文帝時大臣,任廷尉時,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每日車馬盈門,賓客如雲,絡繹不絕,水泄不通。其失官後,賓客絕跡,門可羅雀。後官復原職,眾賓客復登門求見。此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之況,令翟公感世態炎涼,人多趨炎附勢者,頓感忿懣,便於門首書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汲黯、鄭當時亦如此不幸,可悲夫!
原文
太史公曰:夫以汲、鄭①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②有言,始翟公為廷尉③,賓客闐門④;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⑤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雲,悲夫!
太史公說:憑著汲黯、鄭庄當時為人那樣賢德,有權勢時賓客十倍,無權勢時情形就全然相反,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人呢!下邽(guī,龜)縣翟公曾說過,起初他做廷尉,家中賓客盈門;待到一丟官,門外便冷清得可以張羅捕雀。他復官後,賓客們又想往見,翟公就在大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能夠生死往來,才能知道交情的深淺。貧窮之時與富貴之時,可以看到大家和你交往的態度行為。地位高貴與地位低賤,足可以見證人際交往的真諦。)」汲黯、鄭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❹ 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誰給我講講裡面的典故啊
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
❺ 約法三章是何意·出自於哪
約法三章原指事先約好或明確規定的事,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子嬰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劉邦想住在王宮跟其玩耍,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
於是召集各縣父老、豪傑,鄭重地想他們宣布了廢除秦朝的法律,並與父老、豪傑約定「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約法三章)」。
該約定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與擁護,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
(5)翟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約法三章相關歷史人物介紹
1、劉邦
劉邦當了皇帝後,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
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
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
2、張良
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四海。張良去世後,謚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
❻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有什麼典故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的典故是西漢時期,廷尉翟公為人豪爽,喜歡結交天下有識之士,因此家中賓客很多,因而有人嫉妒進讒言,漢武帝罷免了他的官職。平時門上的常客不上門了,而且繞道而行。後來翟公官復原職,那些人又回來,翟公在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司馬遷闡述漢武帝兩位大臣之事跡,評曰:似汲黯與鄭庄如此賢德之人,內行修潔。值其在位有勢之際,賓客盈門,車如流水馬如龍。然一旦罷官失權之時,賓客盡散,門前冷落車馬稀。意思是像汲黯與鄭庄如此賢德之人,內在德行也注重修養,在有權有勢時,人來人往,一旦失去地位,人都走完了,沒有人再過來了。這也成為市道之交。
(6)翟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類似的古代故事還有廉頗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之免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乃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故事發生在是在戰國時代趙國的一位很有名望的將軍叫廉頗。他曾多次戰敗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下了屢屢戰功。因此,趙惠文王拜他為上將軍。這種時候,前來登門拜訪和奉承他的人便很多。他們中間,有朝臣貴族,有名人賢士。廉頗的府門關不住。
但是秦趙長平之戰爆發了。趙惠文王的兒子趙孝成王拜廉頗為帥,讓他帶著20萬精兵到長平去迎戰秦軍。他到長平後,從戰情的實際出發,採用了「堅壁持久」之策,眼看拖得遠離本土的秦軍已潰不成軍。可就在這時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改用趙括為將,廉頗被罷了「官」。被罷了官的廉頗回到了邯鄲。這時候,拜訪和奉承的人一個也不見來了。那些朝臣顯貴不來,就是文人賢士也不見來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