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有關禹的典故

有關禹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1 13:28:52

❶ 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是什麼

三過家門而不入
為了制服洪水,人們推舉一位叫禹的人帶領大家治水。禹新婚回不久,就領著治答水大軍出發了。
後來,他妻子生下一個兒子。一天,禹路過家門,正巧聽到自己的孩子呱呱
的啼哭聲。同行的人都放慢了腳步。有人說:「禹,回家住幾天吧!」禹沒有停住腳步,邊走邊說:「現在災情嚴重,治水要緊!」還有人說:「你還沒有見過自己的親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禹搖搖頭,鄭重地說:「我現在重任在肩,可不能因家事而誤了國事呀!」說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以後,禹又有兩次路過家門,他都磁不上回家去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❷ 你知道哪些有關三峽的神話傳說或者人物典故

在三峽這個狹長的峽谷和兩岸的深山叢林之中,保存了豐富多採的古代神話。這些神話以女神、香草、治水英雄為主要素材,與三峽的高山峽谷、豐富植被、滔滔洪流緊密相聯而又相得益彰,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神密的神話體系和地域文化體系。這在全中國乃至全球都是罕見的,是一種十分奇特的文化現象,有著很珍貴的研究價值。
一、關於女神的神話
女神神話是三峽地區神話的主體,這表明這一小塊地方特別能孕育美女,特別崇拜美女,具有深厚的美女情結。從這個角度看,這里出現王昭君這樣的歷史美女名人,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必然性。
1、嫘祖
傳說嫘祖是黃帝的正妃。在中原文化里,一種觀點認為黃帝的妻子是硚氏姐妹,而且這種觀點得到很多古文化學家的認可。但在中原文化里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最有力的證據是《史記》,《史記》記載黃帝「娶於西陵之女」,並且在流行的傳說中,黃帝有四妃十嬪,其中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嫘祖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被後世稱為「先蠶」。
三峽這里的人們當然比較認同後一種觀點。理由除了《史記》之外,還有這里的關於嫘祖的大量的傳說。相傳有一年春天,少女嫘祖在西陵峽口西陵山的桑園里養蠶時,碰到正統帥大軍路過的黃帝。黃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著一件絲織綵衣,閃著輕柔溫和的光,感到十分奇怪。因為當時人們都是裹著草葉或者獸皮,黃帝就問嫘祖身上穿的是什麼,嫘祖說是蠶絲。黃帝感覺到這是一項大的發明,就決定把嫘祖帶走。嫘祖對這位年輕大帝也是一見鍾情,願意結為夫妻。但黃帝與嫘祖受到本地土著的圍追堵截,在逃走的過程中還曾躲藏在黃牛岩的一個山洞裡,這個山洞就是三峽黃牛峽的軒轅洞。在三峽地區還有一句流傳久遠的俗語,「皇帝老兒是山裡人的外甥」。這一俗語似乎從民俗學上證明了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現在西陵山上建有嫘祖廟,廟門上有一塊「人文初祖」的大扁。據說能夠得上「人文初祖」資格的大扁,全國才兩塊,另一塊在黃帝陵,所以在三峽,人們將嫘祖稱為偉大的「中華第一祖母」。
2、塗山氏
在中原正統文化里,塗山氏是大禹的妻子。大禹在南方治水時娶塗山氏為妻。《尚書·臬陶漠》記載,禹「娶於塗山。」《華陽國志·巴志》載:「禹娶於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在這個體系裡面,塗山氏與大禹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帝舜殺了治水不力的水利部長鯀以後,封鯀的兒子禹擔任水利部長,繼續治水。禹東奔西走,在治理三峽時,遇見塗山氏並娶之為妻。禹治水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日日夜夜獨守空房,每到月出就情不自禁地思念「身九尺二寸長」的禹,唱出了情歌「候人兮猗!」。據《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塗山氏所唱「候人兮猗」,是有史可稽的中國第一首情詩,是漢語愛情詩的開音之作。後來有一天,塗山氏給禹送飯,看見禹化身為熊,十分羞慚,遂化為石頭,禹向此石索要兒子,石頭裂開,裡面有一個嬰兒就是禹的兒子啟。
在三峽區域的傳說卻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的。禹在三峽藉助包括黃牛在內的諸神,疏鑿半通不通的峽江,開啟中華民族治理三峽的偉大工程,來自重慶(江州)的美少女塗山氏深為感動,產生了情愫。屈原《天問》記載:「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據聞一多、林庚、劉不朽等大家的意見,「通」就是「私通」,與三峽區域的傳說相一致。台桑,是一片長有茂密桑林的坪台,禹與塗山氏在那裡幽會。禹白天要工作,塗山氏比較寂寞,就唱出了那首《候人》歌。這個故事與後面要講到的三峽神女瑤姬對楚王「願薦枕席」,鹽水女神對廩君「願留共宿」,具有一脈相承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三峽神話特色。最近,眼睛不太好的紀連海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講了這個故事,引起網上一片憤慨,被質問「你這種人搞的什麼研究?」弄得紀先生連連道歉,說自己確實不懂什麼研究,只是一個歷史知識的普及者罷了。其實,幾千年來三峽地區就是這樣流傳的,偉大屈原還寫在了自己的詩里。
3、瑤姬
瑤姬是三峽最著名的女神,我們一般說三峽女神,指的就是這位女神。傳說她是炎帝的小女兒,未成年而亡,葬於巫山,成為巫山神女。三峽區域關於這位女神的傳說最多,素材最為豐富,影響也最為廣泛。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就是這位女神的形象。
這位女神與治水英雄大禹也有一段關系。據唐廣成《墉城集仙錄》載,神女瑤姬攜狂章、虞余諸神出遊東海,過巫山,見洪水肆虐,於是「助禹斬石、疏波、決塞、導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瑤姬為助民永祈豐年,行船平安,立山頭日久天長,便化為神女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來朝霞,又最後送走晚霞,故又稱「望霞峰」。在有的傳說版本中,她還授禹「天書」,又幫助助禹斬殺了錯開峽的孽龍。事跡十分豐富。
瑤姬女神與楚王的一段韻事,是三峽女神系列中最為閃光的篇章。據宋玉《高唐賦》描述,楚王游高唐時晝寢,夢中看到一位美麗的少女來到他的卧室,對他十分溫存也十分主動。說「我是巫山之女。聽說您來游高唐,所以就趕過來,想陪您一起睡眠。」楚王當然當仁不讓,巔鸞倒鳳,度過了一段刻骨銘心美好的時光。臨走時少女又告訴他:「我住在巫山南面靠山頂的一個平台上,早晨是變幻多姿的朝霞,傍晚是隨風飄灑的細雨。早早晚晚,都在那個平台附近。」第二天早上楚王專門去看,果然看到了異常溫柔繾綣的早雲。為了表示對神女的紀念,下令在那個平台上立了一座廟,號曰「朝雲」。宋玉又在《神女賦》里,極盡其能事地對瑤姬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說那個時代的西施和毛嬙與之相比,不過是面黃肌瘦的女子罷了。宋玉這兩賦開我國美女神賦之先河,對後世之影響深遠,曹植因「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作《洛神賦》就是一例。
瑤姬不僅是三峽地區盛傳的女神,在全國也有極大的影響,並創造了我國文學上可稱經典的「雲雨意象」。
4、山鬼
山鬼雖然沒有瑤姬那樣的全國性影響,但在三峽地區,則是一個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體現三峽巫文化的巫性女神。她介乎人神之間,聰明、漂亮、活潑、狡黠,精力旺盛,赤裸的美妙身段上,纏著纖細的女蘿藤,披著翠綠的木蓮樹枝、石蘭葉和芬芳的杜衡草,喜歡歌舞,在人們的視線中時隱時現,做著愛情的游戲。屈原著名的詩篇《山鬼》,通過一個巫女迎山鬼的故事,對山鬼進行了細膩的描述。
山鬼代表了三峽地區大批巫兒的形象。在三峽的遠古時期,巫文化熾盛,不少美少女都是巫兒,她們以與男子交媾和從事巫術活動為職業,在社中享有極高的地位。據《山海經》記載,這些巫兒「其名曰女屍」。「女屍」即「屍女」,《說文》雲「屍,陳也,象卧之形。」也就是說這里使用了屍的本義。袁枚《隨園隨筆·屍女》說:「大概遇社會之日,則巫兒皆出,妖冶喧闐。」從這些記載並聯系三峽本地的傳說,可以想像當時三峽地區巫兒眾多的熱鬧景象。
5、鹽水女神
鹽水女神是同在三峽地區的巴人神話女神。她是鹽水部落的首領, 土家人尊稱為德濟娘娘,居住在鹽陽一帶。某年月日,巴人部族首領廩君率部沿清江北上圖發展,途徑鹽陽,鹽水女神一見鍾情,攔住了廩君的雕花土船,並軟語溫存,一片熱情真誠挽留說:「我們鹽陽這里方開闊廣大,魚鹽十分豐富,希望你能留下來共同生活。」廩君考慮到部落生存利益,沒有答應。入夜,鹽水女神來到廩君的船上,與之共宿。天明廩君執意繼續北上,鹽水女神就化為一隻飛蟲,並麇集萬千同類,在河面上如雲如陣,昏天蔽日,使廩君莫辨東西,難以北上。這樣過了七天七夜,廩君終於心生一計,差人將一縷青色絲線作為定情之物贈給鹽神,要她系在身上,表示兩人永相合好。鹽神欣然受諾。廩君站在一塊向陽的坡石上,照著青絲一箭射去,正中鹽神。鹽神在愛人的利箭之下,躺在江邊慢慢地合上了雙眼。廩君率眾繼續北上,後來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統一了清江各部,成為巴人的相王天子。他後來在武落鍾離山死去,化為白虎,蹲在山頂,每日望著上游鹽陽的方向,難以釋懷。
從這些女神神話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點:一是三峽地區受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影響極為深遠,從關於嫘祖的傳說,到塗山氏的「候人兮猗」、瑤姬的「願薦枕席」和鹽水女神的「願留共居」,都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文化特徵;二是巫文化極為熾盛,山鬼及其眾屍女的生動形象,體現了三峽獨有的巫文化特徵。正是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使三峽成為產生女神的沃土和搖籃,成為我國神話體系中的一大奇觀。

二、關於香草的神話
古時候的美女總是與香草聯系在一起的。我們讀《經樓夢》就可以看到這一點,裡面的眾多美女身上都帶有香囊,香囊裡面裝的就是香草。三峽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豐富,奇花異草很多,香草也就極為豐富。香草與美女共生共存,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從而成就了三峽地區美女與香草的共同神話,或者說香草美女共同成為了傳說的主體和主題。所以在《楚辭》中,香草美女也是敘事述物的最常用的載體和素材。
1、靈芝
《襄陽耆舊傳·山川·巫山》記載,瑤姬謂楚王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實為莖(靈)芝,媚而服焉,則與夢期……」從記載中我們知道,瑤姬的精魂依附在靈芝草上,這種靈芝能媚人,吃了它就能在夢中與瑤姬幽會。
2、菟絲
在《山海經》中的《中次七經》記載:「又東二百里,曰姑搖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草,其葉厝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菟丘,就是現在的菟絲草,在中葯中常常使用,服之能激發男人的情慾。
3、三秀
《山鬼》雲:「采三秀兮於山間。」王逸註:「三秀,謂芝草也。」這與瑤姬精魂所化的靈芝草有可能是同一植物,也可能是另一種香草類植物,但肯定與靈芝具有相類似的作用和功能。
4、石南(蘭)
三峽山澗中常生長有一種石南葉,女子服後可令其思男,故亦稱「思男」葉。《山鬼》的女巫就是「被石蘭兮帶杜衡」。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曰:「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可見這是一種用於女人的媚葯和春葯,可以激發女子的性慾。
從這些似現實非現實而又與女神女巫緊密相聯的關於香草的傳說中可以看出,三峽地區具有強烈的香草崇拜,這種崇拜又是與三峽巫風熾盛緊密相關的。在祭祀活動中,由女巫扮演女神(美人),而芳香植物則成為巫術的載體,是可以導致幻覺和夢交的迷幻草。香草的巫術力量既可以悅神、避邪除瘟,更能刺激男女的情慾以達到生育和繁衍的目的。
另外,從女神名稱上也可以看出女神與香草的緊密關系。在古漢語中,瑤、淫通用。《文雅·釋詁》曰:「瑤,淫也。」所以瑤姬就是淫姬。淫,與飽滿、活潑、生命力旺盛是同義詞,在人類生殖還不發達的時代受到崇拜。香草類植物是女子淫的得力的神性助手,所以一同受到崇拜。此種觀念與習俗,在現代三峽周邊的山區里,仍可見其殘存的古老痕跡。

三、關於治水英雄的傳說
治水或說治峽,是三峽區域另一神話主題,反映了古代三峽人民對治理三峽的強烈願望。
《水經注·江水》載:「此峽(瞿塘峽)蓋自禹鑿以通江。」郭璞《江賦》雲:「若乃巴東之峽,夏後疏鑿。」「峽(西陵峽)北有七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乃禹治水,此江不足瀉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並沖,此江遂絕,於今渭之斷江也。」 三峽民間還廣泛流傳有神牛(黃牛岩)助禹開峽等神話傳說。
《水經注·江水》引《本蜀論》雲:「時巫山峽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即鱉靈)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鱉靈是蜀國的國相,治峽期間望帝與其妻私通。鱉靈完成治峽任務回朝後,望帝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受之而去。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受到人們的景仰。這些傳說,豐富了三峽地區的神話傳說。
總之,三峽地區具有豐富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以美女、香草、治水英雄為主題和主線,從一個重要方面深刻反映了三峽區域的文化內核,甚至可以說,這是三峽文學之根。

❸ 有關堯順禹的歷史典故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歷法還很不完善, 百姓經常耽誤農時, 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 令羲、和兩族掌天文, 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 測定了四季, 又以月亮一周期為一月, 太陽一周期為一年, 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歷法, 奠定了我國農歷的基礎; 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朴, 住茅草屋, 喝野菜湯, 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 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 " 欲諫之鼓", 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 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 堯聽到鼓聲, 立刻接見, 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 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 誹謗之木", 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 民眾有意見, 可以向看守人陳述, 如來人願去朝廷, 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 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堯當政時, 發生過嚴重的水災, 洪水把山陵都吞沒了, 四處泛濫, 他讓鯀治水, 疏導九河, 戰勝了洪水; 堯執政初期, 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 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 非常鬆散, 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 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 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 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 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相傳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弟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胞弟,故深得百姓贊譽。舜曾辛勤耕稼於歷山(在今何地說法不一,山東版即今濟南千佛山,比較公認),漁獵於雷澤(在今山東菏澤東北),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在壽丘(今山東曲阜)製作日用雜品,在頓丘(今河南浚縣)、負夏(今山東兗州)一帶經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間頗有威望。他在歷山耕田,當地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即聚集成一個村落。時部落聯盟領袖堯年事已高,欲選繼承人,眾人一致推舉舜。於是,堯分別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九名男子侍奉於舜的左右,以觀其德;又讓舜職掌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以觀其能。皆治,乃命舜攝行政務

❹ 「曾三顏四,禹寸陶分」有什麼典故

「曾三顏四,禹寸陶分」所表達出來的是恪守仁禮,敬畏光陰的人生哲思,不失為做人做事之格言

「曾三」,指的是曾子和他的「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名參,春秋戰國之交魯國人,為夏禹的後代。曾子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其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派。曾子參與了《論語》的編寫,並著有《大學》、《孝經》等書,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及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被後世尊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復聖顏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
《論語·學而》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劃的事有沒有做到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誠心誠意呢?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有沒有做到時時溫習鞏固呢?」

「顏四」,指的是顏回和他的「問仁四勿」。
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顏回十四歲拜師孔子,為孔子最得意門生,其甘於貧困而樂於好學的品質深受孔子之贊譽。顏回一生沒有任官,大多追隨孔子奔走六國,也沒留下傳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儒家經典中,其思想觀點與孔子基本一致,後世尊為「復聖」。
《論語·顏淵》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回問孔子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按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這些,天下的一切也就歸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本人,難道還要求於別人嗎?」顏回又說:「請問踐行仁的要求。」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的不要聽,不合乎禮的不要說,不合乎禮的不要做。」顏回說:「我雖愚笨,也要按照您的話去踐行。」

「禹寸」,指的是大禹和他做事的時間觀念。
大禹,為夏後氏首領。相傳,因大禹治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為夏朝的開國君主,與上古時代的堯、舜齊名。大禹最卓著的功績是治水和劃定九州。

《淮南子·原道訓》載:「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游。故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日月不停地流轉,時間不會去遷就人。所以聖賢之人不會看重直徑尺長的玉璧,而是珍重一寸光陰,因為時間難得而易失。大禹為了追隨時間,鞋子掉了也不拾取,頭巾掛落了也不顧,他不是和誰爭先恐後,而是為了贏得時機。

「陶分」,指的是陶侃和他的「當惜分陰」。
陶侃,東晉名將,征西大將軍。他出身寒微,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南朝著名詩人陶淵明為其曾孫。
《晉書·陶侃傳》載,陶侃常語人曰:「民生在勤。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豈可但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真自棄也。」人民的生計在於勤勞。像大禹這樣的聖人,都珍惜一寸光陰;至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更應該珍惜一分光陰,怎可以安逸優游?生時對社會沒貢獻,死後默默無聞,那就是自暴自棄啊。

❺ 關於黃帝、禹的歷史典故

龍去鼎湖抄
典出《史記·封襲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炎黃子孫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制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並。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禹寸陶分
三過家門而不入
河圖洛書

❻ 禹的軼事典故

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 塗山之會 夏建立後,大禹在陽城東南的塗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賓士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鑄造九鼎 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准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後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❼ 禹離開了家鄉,一去就是十三年這段話人含有一個典故,這個典故是什麼呢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方法,第一步先疏導治水,因為洪水單純依靠築壩擋回水是不能徹底解答決的,第二步疏通河道,給洪水足夠的河道讓其順流而不是阻擋,第三引入大海,因為洪水只有回歸到大海的懷抱才可以安靜。

從洪水讓人們生活痛苦,再到鯀的築壩擋水治水,還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進的精神,最終找到適合的方法治好了洪水。

(7)有關禹的典故擴展閱讀

可以得出大禹治水的成功秘訣,首先是大禹有理想、有決心,同時配合正確的治水方法策略,這樣才可以最終解決洪水泛濫問題,所以在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首先不要想著如何退縮,而是首先樹立信心,通過不斷的嘗試方法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❽ 大禹治水的典故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內容簡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於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
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朴。」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裡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後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後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准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簡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裡,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里,就游不過去了。許多魚拚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里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❾ 除了大禹治水,還有沒有關於禹的故事或典故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干最苦最臟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贊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綉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