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夏的典故

夏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1 12:25:21

1. 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典故

在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之《辯通傳》中描述,鍾無艷是齊國無鹽縣人,德才兼備、卻容顏醜陋,年四十未嫁,許多古書形容其「貌比無鹽」,跟「貌如西子」呼應。鍾離春雖然長了一副丑模樣,但她志向遠大。

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鍾無艷為拯救國民,冒死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條,並指出如再不懸崖勒馬,將會城破國亡。齊宣王大為感動,把鍾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寶鏡。其諫議為宣王所採納,立為王後,從此國大治。

夏迎春應為後世戲劇中添加。意說齊宣王在立鍾離春為後之後,同時也寵美貌的夏迎春。齊宣王在國家有難之時,常常要找貌丑之後鍾無艷幫忙;而平安時,則寵幸貌美之妃夏迎春,於是便有了民間戲語「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

(1)夏的典故擴展閱讀:

一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譯義:

1、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意思是說齊宣王有困難才會想起鍾無艷,無事就將其拋至腦後,形容人忘恩負義,薄情寡義。

2、鍾無艷、夏迎春為兩個女子,前者奇醜,後者奇美,兩個都喜歡齊宣王,都是他身邊的女人,鍾無艷十分有才,能替齊宣王做事,總能幫他的忙,夏迎春除了美色和哄齊宣王開心玩樂之外一點忙都幫不上,齊宣王有難的時候就跑去找鍾無艷,災難一過就去找夏迎春,把鍾無艷拋到一邊。

3、夏迎春是戰國時齊國美女,齊宣王嬪妃,與鍾無艷同時代人,因其貌美,頗得齊宣王寵幸。後世人揣測,流傳「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法,實則並不可信。

二、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出處:《列女傳》

作者劉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傳記性史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全書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著,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2. 有關夏朝的歷史典故(越多越好)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僕,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並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3. 帶夏和李字的詩句和典故

夏日避暑遇嬋娟
和風細雨佳景園
李園花開映紅顏
相逢一遇金風歡
愛有嬌娃玉露緣
一根紅線姻緣牽
生華麗人霞飛臉
一往情深相思念
世間有愛情繾綣

4. 夏日絕句寫了哪三個典故

第一句中抄人傑:漢高祖曾襲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第二句鬼雄:出自屈原《國殤》。

第三句和第四句:項羽楚漢之爭失敗烏江自刎。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原文如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翻譯如下: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4)夏的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5. 解夏的佛經典故

解夏
陰歷四月十五後,雨水季來,草蟲活躍,四處行走的修行人專很容易踩到蟲蟲草屬草,但出家人不殺生。於是,在雨季的90天里和尚們一起生活,一起打坐靜思。三個月後夏天過去,靜思有了實際的收獲。那便是夏天的解脫,即「解夏」。
圓滿日稱為「解夏」,又稱「自恣日」、「佛歡喜日」。
這一天,所有參加解夏的僧人雲集法堂,分享自己解夏期間的修學心得,同時自己舉
出須檢討改進之處,也請求同修者提出見、聞、疑等建議,故曰「自恣日」。經過真誠的
發露,眾僧煩惱滌除、身心清凈,佛陀自然歡喜。每位僧人的戒臘又稱夏臘,因解夏
而增長了一歲,所以這一天也是出家人的過年歡喜日.
佛經解夏經:解夏十五日,清凈行律儀。五百苾芻眾,悉斷煩惱縛。
解夏一詞典故出自佛經,意味著逝者已矣來日可追,一切都將宛如新生,重新開始。

6. 要夏朝以前的成語故事,至少10個

1、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

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2、女媧補天

遠古時代,四根擎天大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這種情況下,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砍斷海中巨鰲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復了平靜;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來。

3、女媧造人

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

4、鑽燧取火

我國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古老傳說。據《韓非子·五蠹》和《白虎通義·號》記載,曾經有一位聖人鑽燧取火,教民熟食,有利於人類的健康,於是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

本來,這似乎並無疑問,可是另一些古籍記載,伏羲氏、炎帝、黃帝等也曾利用火來為民造福。現代更有人認為,燧人用火傳說是後人附會的。

5、神農嘗百草

神農辨葯嘗百草的故事,是一則著名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傳說他牛頭人身。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

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

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葯王神,並建葯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6、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西偏北的杜林,於今武功入渭。

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個發祥於姜水,在今陝西境內的渭水上游一帶,今寶雞尚有清姜河,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辟新的生存空間。

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台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後裔。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志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

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斗勇,不傷其性命。

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葯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

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

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7、涿鹿之戰

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由於生產力水平較華夏集團略高一籌,武器製作精良又勇猛善戰,於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英名。

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在蚩尤大軍的掃盪下,居地全失,連一個角落也沒留下,本著同一聯合體應互相救助的原則,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的戰場在何處,至今仍未有定論,《逸周書》所謂「中冀」,或為冀州中部,大體約在靠近今冀魯豫三省接界地帶的河北境內。

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延續了不少時日,最後的決戰進行於冀州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了一個傳說,「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反映戰斗過程中,雙方先由巫師作法,希望藉助自然力征服對方,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軍隊,蚩尤也請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風雨大作,黃帝軍隊再次陷入困境;

危急中,黃帝只得請下天女旱魃阻止風雨,天氣突然晴霽,蚩尤軍隊驚詫萬分,黃帝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了最後勝利。黃帝的勝利得來不易;

而勝利以後,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難,不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後神力大減,「不得復上」,應龍參戰以後,也「不得復上」,天上「無復作雨者」,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

近代環境考古告訴我們,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環境又一次大變化時期,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不斷的冰川融化與降雨均驟然停止。

距今5000年前後,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遺跡,以後,距今4700年開始又發生了小的波動。

涿鹿之戰中,那些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乾旱,正與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確實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

涿鹿戰爭之後,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

8、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又稱為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

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託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9、共工怒觸不周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又名共工觸山,且與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並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

共工,又稱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

另一個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計劃,顓頊不支持,顓頊與共工之間發生了斗爭,共工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他決心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以示決心。

這一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

10、開天闢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團。

開天大神盤古,這個其大無比的巨人,就孕育在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著,成長著,呼呼地睡著覺,一直經過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過來。睜開眼睛一看,啊呀,什麼也看不見,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悶得怪心慌。

他覺得這種狀況非常可惱,心裡一生氣,不知道從哪裡抓過來一把大板斧,朝著眼前的混沌用力這么一揮,只聽得一聲霹靂巨響,大混沌忽然破裂開來。

其中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地。——當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這樣給盤古板斧一揮,劃分開了。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要合攏,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的當中,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極高了,地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子也長得極長了。

盤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長呢?有人說是有九萬里長。這巍峨的巨人,一根長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撐在天和地的當中,不讓它們有重歸於混沌的機會。

他孤獨地站在那裡,做這種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一個一萬八千年。到後來,天和地的構造似乎已經逐漸成形了,他不必再擔心它們會合攏了,他實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終於倒下了。

就在這時候,他周身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口裡呼出的氣變成風和雲,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變成江河;

他的筋脈變成道路,他的肌肉變成田土,他的頭發變成天上的星星,他渾身的汗毛變成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骨髓等,也都變成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溫潤的寶玉,就是那最沒有用處的身上出的汗,也變成清露和甘霖。

7. 夏商周歷史典故大全

夏朝抄第一個就是大禹治水 三過家襲門而不入 後面就改了禪讓制變成了奴隸制了 末代老大桀的故事就是酒池肉林的故事 商嘛就有妲己的故事大概你也是知道的 周嘛應為有文字記載 就多了 這也是國外認為中國始中華四千年的原因 夏朝不被承認的 周王朝的分封制 周公輔助周王 到西周的烽火戲諸侯 到問鼎中原

8. 關於夏朝的8個小故事

1、桀在位的時候,非常的荒淫。他命令手下將全天下的美女都搜羅了起來,然後將她們都納入到了自己的後宮之中,他還建造了各種宏大的宮殿,而光是建造這些宮殿,就花費了當時全國接近三分之一的物力和人力,但是桀卻是對這些東西非常的熱衷。他喜歡建造這些東西來滿足他自己的虛榮心。

曾經有大臣跟他說,一個君王如果不能夠聽從大臣們的建議,那麼他就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但是桀絲毫沒有將這些話放在心上,他反而說,我是國家的君主,也就是相當於天上的太陽一樣。天下的百姓們不能夠沒有太陽,所以他們也不能夠沒有我。什麼時候太陽掉下來了,我才會滅亡。正是這樣的心態,使得夏朝最後是滅亡在了他的手上。

2、夏朝之前,君主這個位置都是採用的禪讓制,也就是說誰有能力就由誰來坐這個位置。當時的堯舜都是這樣做的,而這種做法也是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的。

是因為禹比較自私,所以才強行將這個君主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當年禹為了天下的人們免除洪水的侵擾,奮鬥了好多年才將肆虐天下的洪水給治理好了,可以說,他是一個心中有天下的人。

其實,禹在退位之前,是想要將位置傳給當年跟著自己治水的大功臣伯益的,但是不巧的是,伯益竟然是因為不幸去世了,結果當時的禹也死了,而皇位就沒人去做了。

3、杜康釀酒:

杜康由一個負責管糧食生產的大臣,一下子降為糧食保管,心裡十分難過。但他又想到嫘祖、風後、倉頡等臣,都有所發明創造,立下大功,唯獨自己沒有什麼功勞,還犯了罪。想到這里,他的怒氣全消了,並且暗自下決心:非把糧食保管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裡發現了一片開闊地,周圍有幾棵大樹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樹干。

樹干里邊已空了。杜康靈機一動,他想,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時,也許就不會霉壞了。於是,他把樹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樹,都一一進行了掏空處理。不幾天,就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里了。誰知,兩年以後,裝在樹洞里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便成了酒。

4、太康失國: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

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的故事。

5、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是兩強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記載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啟的一篇戰斗動員令《尚書·甘誓》,是啟在戰於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級官吏申明紀律約戒的誓師詞。第二段是誓師詞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狀是「威侮五行、怠棄三正」,意思是指責敵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罰。

其次宣布軍事紀律,命令部屬各自奉行命令,忠於職守,努力戰斗,還申命奉行命令者將在祖廟中受到獎賞,違背命令者,將在社壇前處死。戰爭進行得很激烈,最終夏後氏獲得勝利,啟得以建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

6、孔甲是夏朝的第十四代國君。這個人荒淫無度、驕縱輕狂,而且還特別的迷信鬼神之事。平時他也不理朝政,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才當的國君,所以上天早已把一切都給他安排好了,不用他操心,他只要吃喝玩樂就可以了。

有一天,孔甲帶著幾個大臣到河邊遊玩,發現有兩個「怪物」正趴在河邊曬太陽。孔甲嚇了一跳,他旁邊的一個大臣卻說:「國君別怕!您仔細看看,趴在那裡的正是您日思夜想的龍呀!」

7、有了方十里之地和五百人之眾,少康開始謀劃復國。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聯系,收撫斟灌氏、斟尋氏被伐滅時逃散的族人,組建、發展武裝辦量。然後「使女艾諜澆,使季抒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

傳說女艾是少康之臣,被派打入澆處為間諜,季抒則是少康之子,誘殺豷等,都反映了處心積慮、以弱勝強的謀略。澆是傳說「多力,能陸盪舟」的勇猛之士。寒浞代夏,所擁有的土地、人民遠多於後相,所以少康復國的軍事斗爭,更多使用了詭詐手段,經歷很多曲折,不是輕易得勝的。《楚辭·天問》有:「惟澆在戶何求於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其首。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澆謀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尋何道取之」。這首詩透露出少康曾用行刺或襲擊的方法除掉了澆,很可能就是女艾夜間行刺,錯殺為澆縫裳上了堅甲,自以為萬無一失,卻還是被少康尋找到機會,利用田獵放犬逐獸,襲殺澆而斷其首。進而攻滅豷、寒浞。

寒浞自殺未遂,被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歷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少康重建了夏後氏的統治,建都綸邑。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

8、通過自己的本事,幹掉了本應奉天承運的伯益,獨攬了大權。當時畢竟是禪讓制的時代,雖然是末期,但是禪讓觀念還是正統觀念,因此有很多部落首領不服啟是必然的。這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甘之戰。

為了宣布自己的統治地位,啟學自己的父親大禹,在今河南禹縣舉行了一次盟會,不僅通知內部系統的各個部落,還通報給周邊的各個附屬邦國,來宣誓自己的主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鈞台之享。

9. 夏商周關於鼎的成語典故

庄王問鼎,夏傳九鼎,項羽扛鼎,鼎足三分
庄王問鼎
公元前世紀,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建立了周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親戚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許多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住整個天下.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相繼稱霸.
楚國的穆王死後,兒子旅即拉,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整頓內政,厲行改革,國家漸漸富強起來.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滅了庸國,第六年打敗了宋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路經東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舉行了一場旨在炫耀武力的閱兵式,威脅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金鼓聲嚇壞了有名無實的周天子,他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作為東道主的王孫滿與遠道而來的霸主楚莊王,進行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楚莊王咄咄逼人地說:「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為傳世之寶,聽說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
王孫滿聽出了這話里的弦外之音,十分嚴肅地回答;「夏、商、周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哪裡是靠鼎呢?從前,大禹統治天下的時候.九個州都送來了州產的青銅,鑄了九鼎.夏桀無道,鼎為商所有,商紂暴虐,鼎又傳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從成王把鼎定在郟鄧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
王孫滿不卑不亢地答復,替庄王清醒了頭腦,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他也自知還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辭而去.這是一段人們較熟悉的歷史典故,後人常用「問鼎」,表示覬覦政權,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就是由此而來.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徵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徵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隻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扛鼎大力士:項羽
「扛鼎」即用手舉鼎,與現代舉重頗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從戰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訓練的方法,《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史書中曾有「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的記載.「力拔山兮氣蓋世」、 「長八尺余」的項羽「力能扛鼎」的傳說則見於漢代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可見,項羽曾是雙手托舉青銅鼎的大力士.
鼎足三分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10. 夏商周代 成語 典故 (急)

一竅不通 講的是比干被紂王挖心的故事。

覆水難收 講姜子牙被其妻所侮,後來發達富貴,其妻想和好,被子牙潑水所激,羞慚自殺。

太公釣魚 指姜子牙在渭水邊垂釣,以待賢主,後來發展成歇後語,後半句是願者上鉤。

求仁得仁 孤竹國的儲君伯夷和叔齊的故事,兩人互相避位,同道周國養老。後來周武王越權發商,兩人不食周粟而死。後來魯迅據此寫了一篇《採薇》。

精衛填海 這是夏朝之前的故事,由神話傳說演化而來。

鳳凰來儀 指大禹治水成功後,國家安定富強,鳳凰也來朝賀呈祥4。

網開一面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殷本紀》。 夏桀荒淫無道,百姓極為不滿。商湯想推翻其統治,並借在打獵時把四面圍困的捕鳥網拉開一面讓鳥兒逃生,使人們知道他的仁慈,後來他終於推翻夏朝。後意思發生變化,指對罪犯從寬處理,給罪犯一條棄舊從新的出路。

百家爭鳴 這是周朝末年的一個文化現象,所謂百家,只是誇大,其實只有儒墨名法道,兵、農、小說、陰陽、縱橫十個代表派別。

一狐之腋 趙簡子是春秋時晉國的上大夫。 他有一個家臣名叫周舍,喜歡直言進諫。周舍死後,簡子每次聽朝,總是不怎麼開心,大夫們請罪。簡子說:「不是你們的過錯。我聽說一千隻羊的皮毛還不如一隻狐狸腋下的皮值錢。諸位大夫上朝,我只聽見一大片唯唯喏喏的回答,再也聽不見像周舍那樣的諤諤直言,我因此而傷心。」後比喻珍貴的東西。

吐哺握發 周公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頭時多次把頭發握在手中。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