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鳳凰台典故

鳳凰台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1 12:07:21

❶ 鳳凰台有何典故

在河南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玄奘故里旅遊景區內。據說玄奘大師出生的時候,他版家南面的鳳凰權台上百鳥聚集。鳳首鳴叫三聲後,他平安地降生了。 陝西咸陽也有鳳凰台,傳說源於秦穆公之女弄玉的傳說「弄玉吹簫」 蕭史善吹簫,作鸞鳳之響。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鳳鳴。局十數年,鳳凰來止。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數年,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去。 ——《列仙傳拾遺》

❷ 鳳凰台上紫簫吹斷美人風講的是關於什麼的典故

講的是弄玉和蕭史的故事
傳說故事
「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兒,她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歡音樂,是一個吹笙高手。因此,她住的「鳳樓」中,常會傳出美妙的簫聲。有一天晚上,她又坐在「鳳樓」中,對著滿天的星星吹笙。夜裡靜悄悄,輕柔幽婉的簫聲好像一縷輕煙,飄向天邊,在星空中回呀盪的。隱約中,弄玉覺得,自己並不是在獨奏。因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縷」簫聲,正與自己合鳴。
後來,弄玉回房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個英俊少年,吹著簫,騎著一隻彩鳳翩翩飛來。少年對弄玉說:「我叫蕭史!住在華山。我很喜歡吹簫因為聽到你的吹奏,特地來這里和你交個朋友。」
說完,他就開始吹簫,簫聲悠美,聽得弄玉芳心暗動,於是也拿出笙合奏。他們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開心。
這是一個多甜美的夢呀!弄玉醒來後,不禁一再回想夢中的情景,對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懷。
後來,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夢中人。沒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蕭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會吹簫。 等弄玉見到蕭史,她真是太高興了,因為蕭史就是她夢里的少年啊!
蕭史弄玉結婚後,非常恩愛,兩人經常一起簫笙合奏,秦國的山林溪邊、藍天、夜空,幾乎時時可以聽到他們的合奏。
秦國的少年男女被他們這種浪漫的行為感染,開始也愛唱歌跳舞,全國的氣氛由嚴肅變成活潑。這種現象使得朝廷臣子很憂心,怕社會風氣因此變壞,所以不斷向秦穆公反應。蕭史和弄玉為了不為難父王,也為了逃避這些煩人的閑話,於是不告而別,躲到一個別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間為他們的消失編了一段美麗的神話。將蕭史和弄玉說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當他們夫婦正在合奏時,忽然天外飛來一隻龍和鳳,載著他們一路吹蕭,飛到華山明星崖。為紀念蕭史弄玉﹐後人在此修建了「引鳳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

❸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中頷聯所運用的典故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有版本為「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選自《李白詩選》,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台里,起台於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半落青天外:從鳳凰台上望過去,覺得三山距離遙遠,不能盡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二水:又做一水。二水說認為「白鷺洲為長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門外,因常有白鷺聚歇得名。秦淮河經金陵,西入長江,因自鷺洲中分為二」;一水說認為「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一支"。趙昌平的《唐詩三百首全解》和陶今雁的《唐詩三百首詳注(2009年第六版)》均作「二水中分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雲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攔賢臣。浮雲,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6)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 7)白鷺洲,白鷺洲位於南京城東南隅,後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8)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和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 譯文 古老的鳳凰台曾有鳳凰翔集遨遊,鳳去台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為浮雲能夠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使人發愁? 鑒賞: 該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該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白的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顥的詩宏偉。[3]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❹ 「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典故是怎麼來的

我想大家對於黃鶴樓這一名樓應該都很熟悉,對於唐朝詩人崔顥的那篇《黃鶴樓》更為熟悉,而「崔顥提詩,李白擱筆」的這個典故,就是崔顥所寫的這首千古流傳的名作而引發的。

很慶幸中華民族有這么多古跡瑰寶和才子佳人,兩者相輔相成,可以讓我們在欣賞美景時也感受人文文化,了解古時人們的情懷與生活。

❺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的典故有何異同

1、相同之處:李白與王安石都引用了典故:《新語·慎微篇》:「故邪回臣之蔽賢,猶答浮雲之 障日也。」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姦邪小人,他們藉此典故把姦邪小人比作浮 雲障日。
2、不同之處:李白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浮雲」之後,以「不見長安」點出自己報國無 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無奈凄涼的。全詩的基調是失落與無奈。
王安石則在「浮雲」之後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 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 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

❻ 李清照在《鳳凰台上憶春簫》所用兩個典故的含意

李清照在《鳳凰台上憶吹簫》中使用那兩個典故的因由了!丈夫看來真如那兩個采葯人一樣,進入深山,與仙女相會去了!丈夫與那些漂亮的侍妾乘著鳳凰雙宿雙飛,卻把自己留在這孤獨冷清的房間里!
或許有人認為,不會如此嚴重吧?畢竟他們是多年的夫妻,彼此相知相親相愛這么多年,趙明誠不過是一時被幾個漂亮的侍妾所迷惑,等過一段時間一切都將恢復正常的。
有如此想法的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李清照而言,為何會有這么強烈的婚姻感情危機感?如此才華出眾而自信的女詞人為何忽然對丈夫失去信心?為何產生這么巨大的孤獨感與寂寞感?為何會有這么大的痛苦?
答案或許就在以下這兩條材料當中:
第一條材料,在南宋人翟耆年的金石碑刻文字著作《籀史》中。其中說到趙明誠文物收藏極為豐富,但「無子能保其遺余,每為之嘆息也」。意思是:趙明誠的收藏雖然豐厚,但是沒有子女繼承這些東西,每每為之嘆息不已。《籀史》寫於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這個時候李清照還在世,趙明誠的許多朋友、親戚也都在世。翟耆年在書中也並非專門要提及這個話題,只是在講述趙明誠收藏時順筆提及趙明誠與李清照沒有子女,可見在當時,這是一件眾所周知的事實。
第二條材料,在南宋人洪適撰寫的金石文字著作《隸釋》中。其中談到趙明誠身後之事的時候,說到「趙君無嗣」,即趙明誠沒有後代。《隸釋》寫於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距離李清照去世不過十四五年時間,這個記載也是可信的。
這兩本書一個成書於李清照在世時,一個作於她身死之後,都是研討金石碑刻、篆隸文字的學術著作。翟耆年與洪適都是金石學研究的有學之士,並非搬弄是非的小人,他們對於趙明誠、李清照的情況該是了如指掌。所以他們所說的趙明誠沒有子女的事實應該是可信的。
原來,讓李清照如此難過痛苦,如此欲說還休的「多少事」就是:她與趙明誠結婚二十多年,居然一直沒有生育子女。
古語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身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如果無法生育,尤其是不能給丈夫生育一個兒子,那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價值,就會一落千丈!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在古代,一個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幾乎是沒有地位的,而且最終也會喪失丈夫的關愛以及對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對於她們來說,這將意味著感情與財富的雙重失敗!
問題在於,趙明誠是擁有侍妾的,但始終未有生養,這不能生育的責任似乎並不能全由李清照承擔。但在古代,只要沒有子女,輿論一般都會將罪責指向為人妻者。
試想,此時此刻的李清照怎能不痛苦,怎能不難過,怎能不悲觀甚或絕望?

❼ "不畏浮雲遮望眼"中的不畏有什麼典故

我覺得可能是借用了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最後兩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版安不見權使人愁」,而且是反其道而用之。

李白的鳳凰台作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他因政敵排擠而離開了長安,四處游歷。來到金陵登上鳳凰台時,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詩中透出了一種鬱郁不得志的傷感。

而王安石的這首《登飛來峰》作於宋皇佑年間,此時的王安石三十齣頭,初入宦海,正是躊躇滿志准備大展宏圖的時候,所以整首詩洋溢著一種自信豪邁的情緒,和李白的鳳凰台正好是鮮明的對比。

附上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全詩: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❽ 登金陵鳳凰台寫作者引用的歷史典故的詩句有哪些作者眼前看到的詩句有哪些

這首詩是李白摹仿崔顥《黃鶴樓》所作。
典故:1、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樓空回江自流。(相傳南答宋時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在當時, 鳳凰是一種祥瑞,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後來王朝衰落,鳳去台空。)
2、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眼前看到的景色: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引用:《唐詩鑒賞辭典》、《唐詩》

❾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中的5個典故是什麼

我在中文系時學過這首詞,下面是我的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鳳內凰台上憶吹簫》是新婚不容久趙明誠就任萊州知府、兩人即將分別時的作品。趙李二人婚姻美滿,情深意篤,妻子深知無法挽留丈夫,離恨別苦難以盡述。作品主要表達與丈夫離別時痛苦的心情。婉約詞委婉細膩、哀婉深沉,本是新婚暫別,卻寫成了生離死別,無怪明末清初韻學家沈謙如此評價李清照: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
陽關:語出《陽關三疊》,是唐宋時的送別曲,表達惜別、感傷之意。
武陵人遠: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離開後再去便找不到路徑了。
秦樓:指秦穆公之女弄玉和丈夫蕭史所居之樓台,此代指趙、李二人所居之所。(成語蕭史弄玉即次來歷)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近來「瘦」了,不是「日日花前常病酒」(南唐馮廷巳《鵲踏枝》),也不是「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
「被翻紅浪」,化用柳永(柳三變)《鳳棲梧》詞「酒力漸濃春思盪,鴛鴦綉被翻紅浪」句意。
我喜歡李清照詞的藝術水平,但我更喜歡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