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食的典故

食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1 07:57:35

㈠ 中國美食典故

水晶餅
水晶餅是陝西抄渭南的名點襲,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冰糖
相傳清代康熙年間,有一個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內江的一個大糖坊主張亞先家的丫環。有一次,她趁張亞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漿正准備喝的時候,張亞先來了,扶桑連忙把糖漿倒進豬油罐,將它藏進柴堆里,又在上邊放些谷糠掩蓋住。

過了幾天,當扶桑捧出豬油罐時,罐里卻長滿了許多水晶般的東西,敲碎入口,堅脆而純甜,其味道勝過白糖。扶桑把這一奇怪現象講了出去,許多人如法炮製,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們就把它稱作冰糖。

㈡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吃的歷史典故

食指大動:
春秋時期,鄭國有兩位公子,一個叫公子宋,一個叫子家。一天早晨,他們一起上朝時,公子宋的食指忽然動了一下,他便跟子家說:「看來今天又要有好吃的了,不知道今天可以嘗到什麼美味?」
就在子家半信半疑時,聽見內侍向廚房說:「昨天楚國派人送來一隻大鱉,鄭靈公下令煮來讓文武百官一同品嘗。」
兩人聽到這番話,不禁笑了起來。鄭靈公問他們什麼事情如此開心,子家趕緊向鄭靈公說明公子宋食指挑動果然靈驗之事。
鄭靈公聽完後,也笑了笑說:「公子宋的食指靈不靈,還得通過我這一關呢!」
後來鱉羹分配到公子宋時剛好分完,鄭靈公就大笑說:「這回你的食指不靈了吧!」
沒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鄭靈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里,沾湯來嘗一下,並說:「誰說我的食指不靈,我不是嘗到美食了嗎?」(這就是「染指」的來歷)
鄭靈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膽大妄為,藐視國君的權威,非常生氣。此時,鄭靈公已心生殺意。後來借著一些理由,鄭靈公想要派人把他給殺了,沒想到公子宋先發制人,殺了鄭靈公。公子宋一定沒有料到,他靈驗的食指雖然讓他品嘗到了美食,卻也讓自己最後背負了弒君的惡名。
為什麼公子宋只是用手指「沾染」了一下鼎中的鱉湯,鄭靈公就差點把他殺掉呢?這是因為鼎在先秦是權力的象徵,任何人不經君王的允許隨意沾取鼎中之物,就是對君王權力的覬覦,是對統治地位的挑戰。因此,人們用「染指」來比喻牟取非分的利益。這場變故後,鄭國大亂,公子宋最終也被殺,暴屍於朝。

㈢ 關於原湯化原食的典故

典故:「其里不知其外事原湯化原食」這是一則民間故事,倒不是什麼稀罕物件,只是對於我來說,它是惟一的。它是我兒時惟一的睡前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說有一戶人家,姓齊,住著齊老員外和他的妻子,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名喚齊里。後來,齊里的母親因病去世了,齊老員外就又娶了一房,並且這個女人為齊老員外生了一個兒子,起名齊外。女人很有錢,齊老頭又是個稀面稀面的面瓜,於是這齊外就很得寵,也於是,長子齊里就開始受後娘的氣了。吃不好穿不好,還得幹活,過著暗無太陽的日子。可就這樣,繼母還不滿足,她想了,這齊老頭和她哪天眼一瞪,腿一蹬,阿就涼快了,等他也涼快了,那齊里一定報復她,給齊外氣受?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她要除掉齊里。

她開始裝病, 哭啊嚎啊,嚷著這也疼那也疼,是渾身上下腦袋疼。齊老頭很為難,找來名醫也治不好。於是就問她,愛妻,你到底害的是什麼病,咋總也不好?這女人就說了,據巫醫神漢說,這病,得用長子的心肝做葯引子,才能醫好,缺一樣都不行地,你得給我弄去,你就算是爬上了珠穆朗瑪峰,你也得給我弄來這葯引子。齊老頭被逼無奈,於是磨了一上午的刀,下午就叫來齊里,爺倆一同來到郊外。他對齊里說,兒啊,你娘要吃你的心肝來醫病,爹也是沒法子,你走吧,遠走高飛吧,這個家,你是呆不下去了。齊里淚流滿面,跪下跟爹拜別,之後,就遠走他鄉了。這邊齊老頭來到農貿市場,買了一串豬的心肝回到了家,扔在了老婆面前,說,吃吧,葯引子我給你弄來了。那婆娘哪裡吃得下,一陣惡心,扭過頭去。齊老頭就說,你不吃,我吃,撿起後來到廚房,一通烹煮,做了兩個下酒菜,像模像樣地吃了起來。

從此,齊家風平浪靜,那女人再也沒有眼中釘肉中刺了,過起了平淡日子。這邊按下不表,且表一表被逐出家門的齊里。

齊里離開家鄉,邊走邊唱,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當然了,他沒有韓磊嗓音那麼洪亮。

齊里走得是又累又餓,來到一個村莊,見很多人圍著一張告示,上前一看,寫著:我戶本姓王,妖魔來猖狂,迷住我女兒,住我屋和房,誰能除此怪,定賞金百兩,並且招為婿。齊里一見,眼睛一亮,心說,正愁沒有招,天上掉下個黏豆包,於是抖膽撕了告示,隨人來到了王家。

天底下可沒有免費的午餐,齊里在王家吃了個酒足飯飽,就被帶到了一個破房子里,王家人告訴他,妖魔午夜就到,這時候有電話可千萬別接。直到天色暗下來,到了半夜,只聽得屋外狂風大作,之後,一個紅眼大下巴的妖怪就出現了, 齊里把自己的身世跟妖怪說了一遍,妖怪感動了於是打算幫助齊里就告訴他屋子四個牆角各有一壇金子一壇銀子,總計八壇,你都拿去吧。說完,妖怪就消失了。齊里是沒費吹灰之力,替王家解了圍,救了難。王家也兌現了諾言,將千金小姐許配給了齊里。 那王家千金生得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可喜煞了絕處逢生的齊里。

齊里在王家住了幾年之後,動了思鄉之情,於是用十輛馬車,拉了金銀,帶著嬌妻,不計前嫌,榮歸故里。

齊老頭見兒子出息,當然非常高興,可那女人見齊里死而復生,又如此風光,心生妒意。就想,這沒了心肝的人,可能都這般命運。於是又裝起病來,說只有吃了次子的心肝,才能醫好自己的怪病,逼著齊老頭再去弄這樣的葯引子。這次齊老頭可動了真格的,可能平時齊外嬌生慣養,也太過霸道了,老爺子磨了刀,將齊外引到郊外,二話沒說,是一刀下去,直取了心肝,帶將回去,扔在了老婆子面前,說,吃吧,葯引子我給你弄來了。那婆娘哪裡吃得下,一陣惡心,扭過頭去。齊老頭就說,你不吃,我吃,撿起後來到廚房,一通烹煮,做了兩個下酒菜,像模像樣地吃了起來。到底是故事,現實的人哪有這樣的胃口啊。

從此之後,齊里的繼母是想啊,盼啊,只等哪一天他的齊外也能帶著金銀美女回到家來。有一天,她實在奈不下去了,就去問齊里,「可有弟弟齊外的消息」,齊里意味深長地回答了一句話:「齊里不知齊外事啊。」

㈣ 與飲食有關的成語典故

卑宮菲食
bēi gōng fēi shí
【解釋】謂宮室簡陋,飲食菲薄。舊時用以稱美朝廷自奉節儉的功德。
【分類】善行,節約節儉;初中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示例】我即~,嘗膽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
【結構】聯合式
病從口入
bìng cóng kǒu rù
【解釋】謂疾病起於飲食不慎。比喻應該注意飲食衛生。
【分類】文化&教育,醫療;小學
【近義】病由口入
【出處】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示例】我們要講究飲食衛生,防止~。
【結構】主謂式
【英譯】...不服水土
bù fú shuǐ tǔ
【解釋】不能適應某地的氣侯、飲食等。
【分類】工作/貶,不適應;初中
【近義】水土不服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南朝·沈約《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葯自可療。」
【示例】吾兵久勞於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軍還,再作後圖。(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二○回)
炊金饌玉
chuī jīn zhuàn yù
【解釋】炊:澆火做飯;饌:飲食,吃。比喻飲食珍貴,生活極其奢華。
【分類】外貌&動作,吃;初中
【近義】山珍海味
【出處】唐·駱賓王《帝京篇》:「平台戚里帶崇墉,炊金饌玉待鳴鍾。」
【示例】此邦百萬多豪家,~紛如麻。(清·施潤章《悲老牛》詩)
【結構】聯合式
粗茶淡飯
cū chá dàn fàn
【解釋】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簡單的飲食。形容生活簡約。
【分類】善行,節約節儉;小學
【近義】家常便飯、粗衣糲食
【反義】山珍海味
【出處】宋·黃庭堅《四休導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示例】連頓~也吃不飽。(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
【結構】聯合式
【英譯】...地主之誼
dì zhǔ zhī yì
【解釋】地主:當地的主人;誼:義務。謂當地的主人對來客接待的禮節和飲食饋贈等情誼。
【分類】反義相關,賓主;小學
【近義】東道之宜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二年》:「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註:「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孔穎達疏:「致禮禮賓,當謂有以禮之,或設飲食與之宴也。」

㈤ 一些美食的來歷和典故

炸年糕的來歷
年糕有兩千多年歷史,馳譽南洋歐美不衰,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建成後,大宴眾將群臣慶功。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後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後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並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㈥ 關於食物的成語典故

芳香四溢 香飄十里 油而不膩 香脆可口 咸甜適中 甘脆爽口 五味俱全 酸甜可口 鮮美多汁 清爽可口 質嫩爽口 麻辣鮮香 香甜軟糯 珍饈美味 饕餮大餐 美味,可口,好吃,香甜,爽口,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玉盤珍饈, 秀色可餐,色味俱佳,垂涎欲滴 , 八珍玉食,其味無窮. 三牲五鼎 詞義: 舊時形容祭品豐盛.後來也形容食物美好. 詞音: sān shēng wǔ dǐng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成語典故: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成語出處: 《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例句: 「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食不厭精,由中國女人的腳……》)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成語典故: 將哀梨蒸著吃.比喻不識貨.糊里糊塗地糟蹋好東西.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八珍玉食 bā zhēn yù shí 成語典故: 泛指精美的餚饌. 伴食宰相 bàn shí zǎi xiàng 成語典故: 伴食:陪著人家一道吃飯.用來諷刺無所作為,不稱職的官員. 成語出處: 《舊唐書·盧懷慎傳》:「開元三年,遷黃門監.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飽食暖衣 bǎo shí nuǎn yī 成語典故: 飽食:吃得飽;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寬裕,衣食豐足. 成語出處: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酒足飯飽 jiǔ zú fàn bǎo 成語典故: 酒已盡量,飯也吃飽.形容吃飽喝足. 成語出處: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俺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著他酒醉抉飯飽,走不動.」 飽食終日 bǎo shí zhōng rì 成語典故: 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 成語出處: 《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例句: 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是最沒有出息的. 津津有味 朝齏暮鹽 囫圇吞棗 大快朵頤 香飄四溢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侈衣美食

㈦ 求飲食典故

公元前203年,嶺南大地上出現了第一個封建地方政權———「南越王國」,促進了嶺南與中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在飲食文化上,中原先進的烹調技藝和炊具與越地豐富的食物資源及飲食方式加快了融合,「飛、潛、動、植」均成佳餚,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這種兼容並蓄的飲食風格,一直影響了嶺南地區兩千多年,奠定了今天「食在廣州」的歷史地位。

為發掘南越國時期的飲食文化,追溯廣州兩千年來的飲食之源,廣州酒家從菜品、餐具、服飾、禮儀、典故、音樂、環境布局等方面精心研製古越文化盛宴———「南越王宴」。

南越國的食物資源非常豐富,雜食之風由來已久。《周禮》載:「交趾有不粒食者」「煮蟹當糧那識米」。廣州酒家以最能體現南越時期飲食特點的原料入菜,蛇、雀、海產類等食物的運用恰到好處,甚至連小食也力求顯示嶺南特色。在保證南越特色的基礎上,宴席也不忘突出當時民族融合的特點,「越王思漢」便是一道北方菜餚,它將當時北民南遷開發越地,南越王致力經略嶺南的歷史寫進菜式中。宴席借鑒了當時的烹調法,如燒烤、「炮」。「南越王宴」在器皿上參考了廣州漢墓出土青銅器、鐵器、陶器、漆器等,使客人更如身歷其境。

「南越王宴」在菜單設計上注意力求結合典故,將食料與史料相融合。進餐過程中,每道菜式配合相關的南越國典故及飲食掌故,讓客人留下回憶,帶走文化。

「南越王宴」有經過精心設計的南越國風格的餐廳,有仿秦漢時期青銅器皿、編鍾、漆木屏風、竹簡等仿古製品及噴畫等裝飾品;「宮女」們穿著秦漢「深衣」古裝,扎發髻,操作禮儀依古而行;門口有戎裝的「士兵」把護,尊貴十足;席間配合編鍾音韻,一派鍾鳴鼎食的大家氣派。

南越王宴席單

越人小食:切雞、灼蝦、田螺、蘿卜、蠶蟲、龍虱、燒肉、禾蟲

雄關新道:廚蒸越法燒小豕(燒釀全豬)始皇尋珍:南嶺土風鱘魚膾(魚生、薄脆、欖仁、蕎頭絲、西芹絲等)

靈渠船曲:靈水浸煮海河鮮(白湯煮蟹、蝦、鮑魚、花螺、青口等)

蕃都稱王:百越陶瓮蚺蛇饌(屈蛇、火腩、姜、蔥、蒜子、冬菇)

三郡昇平:銅鼎豆醬爆八珍(豆醬、溴帶、冬菇、冬筍、雞亦球、果子狸、黃猄、鱷魚)

陸賈南末:木炭黃泥炮烏雀(黃泥(麵粉)裹局、鷓鴣)

越王思漢:思鄉客家釀豆腐(煎釀豆腐)

趙佗百歲:炙蚝拌炒龜鱉群(蜜汁燒蚝拌彩椒炒鱉裙、龜片)

南北歸一:海陸貢品調御膳(海參、猴頭菇、栗子、花膠燉湯)

南國田園風光:(火合菱角、馬蹄、蓮藕、郊筍、茨菇)

嶺南時鮮貢果:(龍眼、紅棗、三木念、仁木面、荔枝幹、烏欖、糖桔、核桃)

南越風情甜品:(姜撞奶) (梁燦然)

·譚元春與紅燒木琴魚(圖)

「紅燒瓦塊魚」,湖北天門人稱為「紅燒木琴魚」。相傳,此佳餚的創制與明朝文學家譚元春有關。

年夜飯各種吃食的由來

除夕的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 ,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 ,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 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 ,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麵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麵、素麵、葷面、掛面……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采。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當然,現在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

㈧ 食物的成語典故

庖丁解牛【故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回,他的宰牛技術十答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㈨ 典故,【嗟來之食】講述的故事

題名:
嗟來之食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拼音:
jiē

zhī
shí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禮記·檀版弓》:齊大飢。黔敖權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喂"。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飢荒,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㈩ 古代有關吃的詞語及典故

食指大動
〖解釋〗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預兆,後也形容看到有好吃的東西而貪婪的回樣子。
〖出處〗答《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
春秋時鄭國的公子宋每食指動時,必嘗異味,當他晉見國君鄭靈公時,食指大動,恰巧鄭靈公在吃大甲魚,公子宋以為會請他吃,鄭靈公故意不給,用以表示所謂食指大動並不靈驗。公子宋大怒,伸手到鍋子里沾起肉汁嘗了一下,揚長而去。鄭靈公也大怒,准備殺他,結果反斷送殘生,被公子宋所殺。

食前方丈
〖解釋〗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出處〗《孟子·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戰國時期,孟子要求自己的學生積極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要學生不要氣餒,不要被對方顯赫威勢所嚇倒。面對這些王公大臣高堂大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馬上想到自己一旦得志,絕不像他們這樣做,自己就不會心怯。

食不二味
〖解釋〗吃飯不用兩道菜餚。謂飲食節儉。
〖出處〗《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