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法制典故

法制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1 02:40:49

❶ 三分鍾能演講完的歷史典故,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系,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註:舜1,孝得天下;陳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負米;王祥10,卧冰得魚;董永12,賣身葬父;潘岳14,棄官事母;緹縈22,上書救父;沈雲英24,忠孝雙全。(郭巨埋子,老萊子娛親)

悌,敬愛兄長。宗法制有嫡長子繼承製,決定了兄長的地位。「融4歲,能讓梨」。

古代家國1體,孝悌則必能忠君愛國,在人際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經》(儒家經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范,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系,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禮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區別在於「法制」採用強制的手段,而「禮制」則更強調自覺,由此引申出「禮」的第2層意思,即立身之「禮」。《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今天我們所說的「禮貌」「禮節」「禮讓」等都屬於這層意思。

教材又用「謙和」來解釋「禮」。「謙」即謙虛,古人講謙虛,有在禮制規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點的意思,比如「將相和」的故事中,藺相如因完壁歸趙以及保護趙王,避免使趙國受辱等功勞,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然而當廉頗尋釁時,卻能再3忍讓。劉備「3顧茅廬」的故事中,劉備為擁有1支軍隊的將軍,又有漢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對於1介書生諸葛亮故意表露出來的無禮行為卻能再3忍讓。這樣的謙虛都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謂「仁者無敵」,最終能夠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處下而為百穀王的比喻(成語有「虛懷若谷」),為欲成帝王之業者出謀劃策。周易「謙卦」雲:「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謹慎,謙之又謙,君子用這種態度跋涉險川,最終才能無恙。)系辭上釋「謙卦」雲:「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卦」是讓君子恭敬謹慎,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落腳點也在「受益」2字。

這些聽起來都有點象今天的「厚黑學」。所以對傳統的倫理道德還需要批判繼承。今天我們講謙虛,不是為了互相利用,而是為了建立1種平等的人際關系,就是「和」。需要強調的是,「和」並不等於不要原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里的「同」便是指沒有原則的庸俗關系。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復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

「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所以又有「1諾千金」、「1言9鼎」這樣的格言。中學語文選《陳太丘與友期》(《世說新語·方正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7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

市場經濟活動中尤其需要誠信的品質,1個企業是否誠信,甚至成為1種無形資產。中國入世,最大的問題的是商業信用,中國入世,「狼來了」並不可怕,怕的是國內1些企業像那個撒謊的牧羊人。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於謙,杭州人,明英宗時,瓦剌族統1蒙古,進攻明朝,英宗率領50萬軍親征,在土木堡遭襲擊,全軍覆沒,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在危急關頭,當時的兵部侍郎於謙請英宗的弟弟出來主持朝政,是為景泰帝。於謙率全城軍民保衛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後英宗復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於謙。於謙詩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張蒼水……

解決兩個問題,1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國和中華民族都是逐漸融合的產物,在這1過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愛國英雄和民族英雄;2是忠君與愛國,古代家國1體,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時代。對「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系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比較:西方的個性中心社會,寫信封、署名的順序。)

這種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1位,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背私之謂公」(韓非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

私,背私之謂公,公私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厶),極端時(如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毛澤東號召「大公無私」,鄧小平認為不能作為普遍性號召。但是應該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後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先公後私的最好詮釋。)

今天進入現代化社會,「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動物,社會原來就是因為單個個體無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聯盟、有國家的。今天西方社會也越來越認識到這1點,也重視國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這是有人類以來最大的「公」。

今天中國雖然還在建設小康社會,但是不能丟掉「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獨

如何才能達到「克己」的境界?途徑就是「修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第1章);《中庸》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第2102章)。

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

慎獨
就是在自我獨處時嚴於律己。說到"慎獨",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後漢書·楊震傳》中的1個故事。東漢期間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向朝廷舉薦過才華出眾的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王密於深夜獻金百兩為報答,楊震拒收說:"怎麼能這樣?"王密說:"這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楊震更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這亦是人們所常說的"慎獨"。

註:學術界有爭議,認為「慎獨」不是說沒有人時仍然謹慎自律,而是說要慎於內心修養。內心別人是看不見的,故謂之「獨」,心雖然看不見,但是會通過言行表現出來,所以不可不謹慎。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類文革時的「狠斗私心1閃念」。)

內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說的「吾日3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訟 孔子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

資料
啟功先生在10年前的《學林漫錄》第103集(中華書局,1991)上發表《自訟2則》1文,談到自己在同刊第101期上的《堅凈居隨筆》(1985)中,誤將清人汪容甫墨跡小立軸上所抄錄的柳宗元的兩段文字當成書者自己的了。他在這篇文章中向發現這個問題的黃永年先生深致謝意,又向讀者深致歉意,並且10分誠懇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誤的原因。

將書者所書當成書者所作,這其實是極容易發生的事情,古代後人所編前人詩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畢竟又是1個錯誤,這個錯誤1般人難以發現,能發現的人又未必會注意。黃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啟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寫這篇文字來自曝其誤。但他不僅原原本本地寫了,最後還不無幽默但又是絕對真誠地說,他的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來,真有錯、最誠心的1次自訟"。

7.見利思義

「義」和「利」(概稱為「義利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說「見利思義」,荀子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孟子的論述最為人們所熟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當然,捨生取義的極端情況不是總會發生的,大多數情況下,要做到的是「見利思義」和「先義後利」。孔子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說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說對君子而言,談論「義」更能明白,因為君子是在「義」的前提下謀取「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討論:商品經濟社會要理直氣壯地講「利」。資料:「杭州人形象討論」中,有人主張用「義」來藐視上海人的「利」。關鍵是「理直氣壯」,亦即取之有道。

8.勤儉廉正

中華民族是1個勤勞的民族(略)。傳統美德講「儉」,不是簡單的經濟考慮,而是從人格修養著眼。諸葛亮《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故後人總結說:治生之道,只須守1「儉」字。1切動用,樸素些,簡淡些,安靜快活,有什麼不好?須知世間罪惡,都從多欲中來。不儉則奢,奢則多欲,做官的必貪,居鄉的必盜,非至胡為速禍、敗家喪身不止!奢用慣了,在物誘勢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潔,也難自主。因此古人說:「儉是養廉之法」。

9.篤實寬厚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1個農業經濟的社會,篤實寬厚是農民的本色,我們不能因為已進入現代社會就拋棄這種傳統美德,現代人追求的「反樸歸真」就是要回歸這種本色,因為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篤實」是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人,老老實實做學問,老老實實干工作。上升到治國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談喪國,實干興邦。

「篤實」是對己,「寬厚」是對人,古人概括為1個「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貢問:"有1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現代人常感覺人際關系復雜,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丟失了這種恕道。(註:武俠中的「冤冤相報何時了」,魯迅「1個都不寬恕」的社會背景,倫理的范疇與法的范疇。)

10.勇毅力行。孔子說:"3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時「溫良恭儉讓」,但涉及到「仁」的大問題時,卻是「當仁不讓」。把重視內在修養和必要時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結合起來,才是1種完美的人格。

  • 挑一個重點寫。典故的話可以岳飛、諸葛亮、文天祥等。

❷ 與法治有關的成語 典故

  1.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進咸回陽後,把關中各縣父老鄉親答英雄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鄉親英雄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2. 2.大明法度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時政疏》中提出「蓋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的思想。大明法度,即廢除舊法、弊法,創立新法、善法;「眾建賢才」,即革掉守舊平庸之吏,起用進取有為之士。他認為,國家是否富強,天下是否安寧,關鍵在於有沒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優秀的治世之才。王安石把法度和賢才的作用統一起來,認為法治和人才是治國理政的兩個重要因素


❸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3)法制典故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❹ 「法律」的十個小故事都有哪些

  1. 法律與良心
    在柏林牆推倒的前兩年,東德一個名叫亨里奇的守牆衛兵,開槍射殺了攀爬柏林牆希圖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在牆倒後對他的審判中,他的律師辯稱,他僅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沒有挑選的權利,罪不在己。而法官則指出:‚作為警察,不施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準是無罪的。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此時此刻,你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權,這是你應自動承擔的良心義務。這個世界,在法律之外還有良心。當法律和良心抵觸之時,良心是最高的行動原則,而不是法律。尊崇性命,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准繩。

  2. 要奔前程走正道 花錢賄選要處罰 湖南嶽陽市某鎮召開人大會擬補選一名副鎮長。現年34歲的本鎮畜牧水產站站長鄒魯得知後,便通知鄒游、柴榮共同商議如何競選副鎮長。鄒魯武決定拿出3000元,由鄒游、柴榮對各自熟悉的人大代錶行賄,共賄賂27名人大代表。鄒魯武還利用自己是鎮人大會第四代表團團長的身份,跟鎮人大代表打招呼,結果在選舉會上順利當選。 我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六條把破壞選舉的行為依法定為破壞選舉罪。該罪是指違反選舉法的規定,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情節嚴重的行為。當地縣人民法院近日對鄒魯武賄選案作出判決,以「破壞選舉罪」判處剝奪政治權利1年。在今年6月,鄒魯武因賄選被鎮人大會罷免了副鎮長職務。參與策劃賄選的鄒游、柴榮免予刑事處罰。

  3. 咨詢收費一個肉店老闆在路上碰見了他想去找的律師。他問道:「如果一隻狗偷吃了別人的東西,那麼這只狗的主人是不是要替自己的狗賠錢?」律師回答:「那是當然的了。」肉店老闆:「你講話算數嗎?」「當然!我是專門從事訴訟的律師,我講話是有法律依據的。」「那麼,請你付給我十塊錢吧,因為你的狗偷吃了我的一塊肉。」律師笑道:「好,我同意。但是,你要知道,我是律師,凡是向我咨詢每次收費二十塊錢,所以你必須先付給我二十塊錢,扣除我賠償你的十塊錢之後,你還應付給我十塊錢。」

  4. 右手犯罪這是一起盜竊案。辯護律師說:「被告只是把右手伸進窗戶偷了幾件東西而已。他的右手不等於他整個人,怎麼能因為一隻右手犯了罪而懲罰整個人呢?」法官最後判決:「辯護意見有理,予以採納。判決被告的右手一年徒刑。被告是否隨右手一起入獄,由他自己決定。」律師飛快地幫被告把裝在右臂上的木製假手卸下來交給法官,然後拉著只有一隻手的被告揚長而去。

  5. 證物年輕的律師住在公寓,因公寓只有一個廚房,常要與樓內其他人員合用,所以他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常常不翼而飛。有一次,他訂了一隻燒雞,這只燒雞本應該下星期一才送來的,結果在星期五便送來了。他為防萬一,放燒雞進冰箱時附帶了一張條子。星期一打開冰箱時,燒雞果然還在。那條子上寫的是:「請勿觸摸!謀殺案證物。」

  6. 文物保護遇挑戰 目光短淺拆古橋 2003的某一天,在浙江某村村民為了出行的方便,擅自拆掉了清朝嘉慶年間建造的古石橋,該橋已在2001年被確認為市文物保護點,為什麼村民非拆掉它不可呢,原來該橋已經嚴重影響村民的車輛通行,在旁邊另修一座水泥橋則費用很大,而該村經濟基礎薄弱,於是大家決定把古橋石以12萬元的代價賣給桐鄉烏鎮某單位,用這筆資金在原址上造一座可通汽車的水泥橋,後來當地鎮政府向區委反映,區委命令鎮政府把古橋石追了回來,但石橋已無法恢復,實在太可惜啦。 村民們這樣做既不符合自己的長期利益,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二十五條規定:「 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轉讓、抵押或者改變用途的,應當根據其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備案;由當地人民政府出資幫助修繕的,應當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准。」 第二十六條也規定:「 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築物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 看來對農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教育很有必要。

  7. 爭執為何事 只為體育課 某市民辦初中十分重視教學質量,每次開會校長都會說:「教學質量是我們的生命,如果今年初三的中考成績不佳,那麼招生形勢就嚴峻,有的教師就得下崗。所以一些副課要砍掉點,如體育考試是學校自己操作的,少點課也不影響體育成績……」。任教初二初三體育的吳老師是一位市名教師,對學校砍掉初三體育課的做法表示不同意見。有一次,為爭取讓初三學生每周上兩節體育課,吳老師和校長發生了爭執,此事後來反映到了市教育局。市教育局領導表揚了吳老師不愧是一位市名教師,而且批評了該校校長,並要求該校初中每周開足三節體育課。 為什麼市教育局領導要表揚吳老師呢?因為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條的規定:「 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生動活潑。普通中小學校、農業中學、職業中學每天應當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顯然以前該校的做法是欠妥的。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8.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在律師竭盡全力的辯護下,被告人終於被宣布無罪釋放。在法院門口,律師問被告人:‚你已經獲得釋放,我們即將分手了。現在請你最後向我說實話,你是否真的犯了罪?‛

    被告人回答:‚律師先生,當我在法庭上聽到你為我作精彩的辯護時,我剛剛明白,我原來是清白的。

    短評:個案正義的缺失是法治得以順利運行的成本,中國律師要解開自己的心結,從職業職責要求出發在規范內尋求自己和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無可厚非。

  9. 證物。年輕的律師住在公寓,因公寓只有一個廚房,常要與樓內其他人員合用,所以他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常常不翼而飛。有一次,他訂了一隻燒雞,這只燒雞本應該下星期一才送來的,結果在星期五便送來了。他為防萬一,放燒雞進冰箱時附帶了一張條子。星期一打開冰箱時,燒雞果然還在。那條子上寫的是:‚請勿觸摸!謀殺案證物。‛

    短評:用兵之道,以奇制勝。

  10. 從善如流。柯德希:律師先生,如果我在開庭之前送一隻肥鵝給法官,並附上我的名片,您認為怎樣?律師:您發瘋了,您會立刻因賄賂法官而輸掉這場官司的!開庭的結果是柯德希贏了官司。第二天他得意地告訴律師:‚我沒聽您的勸告,還是把鵝寄給了法官!律師懷疑地說:這不可能!可能的!他解釋道:只是我把對手的名片同鵝一起寄去了。

    短評:如果這是律師如此設計的,則高!實在是高!既取得了當事人的效果,而又臵身事外,不會有麻煩,可謂從心所欲未逾矩!

❺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上的法治典故

青少年要以此為鑒。

❻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

1、瓷器

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1700年左右。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雖然現在已經進入計算機時代,但是算盤依然有應用,算盤成本低,計算快速方便,是計算機不能媲美的,也是計算機不能替代的。

3、拱橋

中國的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中國現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拱橋是由李春發明並建造的隋代趙州安濟橋,又稱趙州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700年。

4、豆腐

豆腐是我國大眾菜餚,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適合老百姓消費,相傳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5、墨水

墨水是一種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體,墨水被用於書寫或繪畫。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1834年英國的史蒂芬斯開始在英國製造出書寫用的墨水,15年之後才大量生產。1860年代,英德發明了人造墨染料。墨水的發明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❼ 收集中國法制史上有意思的故事典故。

樓上的「緹縈救父」的確是家喻戶曉好典故,再來說一個大家可能不太知版道的。

著名典故:「何武權斷劍」

沛中有一個富豪,正妻及其女兒品德不端,兒子為妾所生,且年幼喪母。富豪臨終時恐怕死後子女爭奪家產,兒子年幼受到迫害,就立下遺囑說,所有財產都歸女兒,但有一把寶劍,在兒子15歲時交給他。兒子成年後,向姐姐們索要寶劍,但姐姐們不肯給,兒子告至官府。司空何武說:「劍,所以斷決也。現年十五,有智力足也。女及婿溫飽十五年已幸矣。」也就是說兒子已經十五,具有掌理家族的能力了,而劍又是決斷事務的意思,也就是說富豪當時是暗指在兒子十五歲時將家族交與其管理,女兒和女婿們享了十五年溫飽已經算幸運了。當時大家都說何武這樣「原情度事」十分恰當。

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漢代已經出現了遺囑繼承,並且嫡子與庶子都有繼承權。
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原情」斷案,重視維護實質正義的例子。

古文原文可見《太平御覽》八百三十六卷

❽ 法治小故事。(不是法制故事)

1、鼠獄

張湯在西漢武帝時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審判許多重大案件,用法嚴酷。他小時候即已顯露出作法官的潛質。一次他父親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將肉偷走。他父親回來,很生氣,動手打了他。張湯遂挖掘鼠洞,將老鼠捉拿歸案,老鼠偷的肉還沒有享用完,「鼠」贓俱獲。張湯按正式審判程序,審訊老鼠,記錄供詞,寫成文書,最後定罪判決,處老鼠以磔刑。其父回家看到他寫的供辭文書如同出自一個老練的獄吏之手,大為驚訝。以後遂讓張湯書寫判案文書。

2、三尺法

杜周是西漢時有名的酷吏,為人持重少言、內心陰刻。皆任廷尉、御史大夫。漢武帝對他頗為欣賞。什麼原因呢?一是因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獄,專以皇帝旨意為准。皇帝所討厭的人構訟,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開釋的人,他就網開一面,找借口釋放。有人就此責問他:「君為天下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旨為獄,獄者固如是乎?」所謂三尺法指的是寫在三尺長竹筒上的法律條文。對這樣的責問,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詞地說:「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應該說,杜周道的是實情,說出了封建社會里十分普遍的執法心態和現象。杜周能坦率承認這一點,還有幾分可愛之處。

3、太守斷牛

於仲文曾任北周時安國太守。他任太守時,有任、杜兩家各失其牛。後來任家得到一頭牛,兩家都說是自己家的牛,各執一詞,州郡長期不能斷決。益州有一位官員說:於太守必有主意。於仲文接手此案後。說「此易解耳。」他令兩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驅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認領的牛放出來,結果要認領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於仲文先前又令屬吏悄悄微傷要認領的牛,藉此觀察兩家的反應,任家見到後心疼不已,而杜家則無所謂。於是於仲文便據此下判將牛斷給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當有常

狄仁傑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歷經高宗、武後兩朝。他任大理丞時,

一年之中斷滯獄一萬七千人,時稱平恕。有一次,武衛大將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狄仁傑奏罪當免職。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誅權善才。狄仁傑又奏權罪不當死,高宗說:「善才陷我不孝,必須殺掉他才解我心頭之恨。」左右的人聽到這里,都朝狄仁傑使眼色,叫他離開殿廷,狄仁傑卻不慌不忙地說:「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雄,臣遇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一番說既婉轉得體,又顧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態度才緩和下來,善才倖免一死。

❾ 約法三章是何意·出自於哪

約法三章原指事先約好或明確規定的事,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子嬰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劉邦想住在王宮跟其玩耍,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

於是召集各縣父老、豪傑,鄭重地想他們宣布了廢除秦朝的法律,並與父老、豪傑約定「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約法三章)」。

該約定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與擁護,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

(9)法制典故擴展閱讀

約法三章相關歷史人物介紹

1、劉邦

劉邦當了皇帝後,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

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

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

2、張良

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四海。張良去世後,謚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

❿ 形容警察的詞語

形容警察的詞語:
1、為民除害[ wèi mín chú hài ]
釋義:百姓除禍害。
出處:《三國志·蜀書·秦宓傳》:「禹疏江決河;東注於海;為民除害;生民已來功莫先者。」
例句: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整治黃、淮,興修水利,~,深受群眾稱頌。
2、兢兢業業[ jīng jīng yè yè ]
釋義:形容做事謹慎、勤懇。《詩經·大雅·雲漢》:「兢兢業業,如霆如雷。」《尚書·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出處:《詩經·大雅·雲漢》:「早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例句: 他做工作~,從不偷懶。
3、 執法如山[ zhí fǎ rú shān ]
釋義:執行法律象山一樣不可動搖。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本道言出如箭;執法如山;三尺法不能為不肖者宥也。」
例句:明代的清官海瑞~,不徇私情。
4、剛正不阿[ gāng zhèng bù ē ]
釋義:剛強正直,不阿諛奉迎。
出處: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謁者,便以為不賢。」
例句:我們就是要學習他這種剛正不阿,敢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精神。
5、奉公守法[ fèng gōng shǒu fǎ ]
釋義:奉行公事,遵守法令。指以公事為重,不徇私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 平。」
出處:元·關漢卿《山神廟裴度還帶》:「韓公平昔奉公守法;廉於公謹。」
例句:現在改革開放了,國家允許了,只要~做生意,國家就會支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