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仁的典故

仁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23:30:02

『壹』 求有關"仁"的故事,古今中外的

1、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2、晉朝官員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人告訴他,現在大家都很窮困,如果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此後,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並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後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因此活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郗公含哺」。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三年。
3、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廣西柳州當政時,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買賣奴婢,又帶領百姓挖井開荒,製造船隻,整修城牆街道,廣種林木;並親手在城郊種下黃柑二百株,在柳江邊栽植大量柳樹;還採取了其他一些安定民生,發展生產的措施。經過3年努力,柳州終於出現了一番新氣象:「民業有經,公無負擔,流逋四歸,樂生興事……豬牛雞鴨,肥大蕃息。」
4、宋朝大文豪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痛哭原因,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了百年,剛剛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當即告訴老婦,自己乃是買房人。他還焚燒了房契,並讓老婦的兒子將母親迎回舊居居住,而且沒有將購房款要回。這年7月,蘇軾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
5、南宋會稽郡山陰縣人嚴世期生性樂善好施。根據《宋書》記載,張邁等三人與嚴世期是同村,他們每人的妻子都生了一個兒子。當時正遇上災荒,他們害怕孩子養不活,便打算將兒子丟棄。嚴世期聽說後,趕緊前去幫助他們,並把自己的衣服食物分給他們。在他的幫助下,這三個小孩最終得以長大成人。同縣人俞陽的妻子庄氏90歲了,她的女兒俞蘭也70歲了,嚴世期細心照顧了這兩位無依無靠的老人20多年,她們去世後還將她們安葬了。還有在災荒中,同鄉潘伯等15人都餓死了,無人給他們安葬。嚴世期便買來棺材安葬死者,並且收養照顧他們的孩子。元嘉四年,朝廷賜匾給嚴世期,上書「義行嚴氏之閭」,並且免掉了他本人的徭役和十年的租稅,以此來表彰他樂善好施的德行。
還有宋朝趙抃越州賑災、葉夢得許昌救民,明朝徐久思活民,清朝阮元拯嬰、吳璟救人……都是流傳千古的仁愛故事。

『貳』 有沒有關於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3、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

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5、淳於恭

東漢末年的淳於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飢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於這些偷盜之人,淳於恭反而採取寬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採摘,並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

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裡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於淳於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後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願意耕種的情緒。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亂不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於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麼關系呢!

淳於恭病逝後,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6、董奉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叄』 關於「仁」的 成語有什麼最好有典故

成語詞目 釋義 出處 人氣 成仁取義 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811 大仁大義 形容為人寬厚,尊崇仁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至於劉琮降(曹)操,豫州... 802 當仁不讓 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 《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2130 假仁假義 偽裝仁慈善良。 《朱子全書·歷代一·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 659 見仁見智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 《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1642 絕仁棄義 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551 寬仁大度 大度:氣量大,能容人。為人寬厚,心胸... 漢·班固《漢書·高帝記》:「寬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 563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232 色仁行違 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 《論語·顏淵》:「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438 不仁不義 仁:仁愛;義:道義。不講仁德,不講道... 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害人與穿窬,因為不仁不義。」 89 槌仁提義 指拋棄仁義。 無 42 蹈仁履義 遵循仁義之道。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論安老爺這個人蹈仁履義,折矩周規,... 43 含仁懷義 指有仁義之德。 漢·劉向《說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

『肆』 古代關於仁愛的典故有哪些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精神的根基。《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從人二。」也就是說,「仁」是人與人間相互親愛的一種關系。

在孔子看來,仁愛分為幾個層次。仁愛的根本是孝悌,因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長,仁愛才能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愛君忠君。如何做到「仁愛」呢?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而身為統治者,也要「愛民」,即要實行仁政、德政,因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為,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

孔子之後的孟子繼承了其「仁愛」的思想,在「親親」基礎上提出了「人民愛物」思想。孟子認為人天性中都帶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是以仁愛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仁愛思想。

比如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伍』 求仁得仁的典故

出 處 :
《論語·述而》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伯夷、叔齊是古時候的賢人,他們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恥於吃周武王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評價他們是古代賢人,為求仁德,不惜艱難,毫無怨言。
翻 譯 :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簡 析 :
衛國國君輒即位後,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孔子對這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准就是符不符合禮。

『陸』 關於「仁」的故事

1、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2、鹿乳奉親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裡去,偽裝在群鹿中間,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倖免。

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4、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預汗,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楊香14歲這年,曾隨同父親去田裡割小米,忽然躥出一隻大老虎,,一口將他叼住。楊香急壞了,一心只想著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好個楊香,只見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頭頸。

任憑老虎怎麼掙扎,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上,他們父女才得以倖免遇難。一個小女孩,徒手搏虎,並從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親,其孝心和勇氣真令人贊嘆。

『柒』 關於「仁」的歷史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慾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沖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回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7)仁的典故擴展閱讀:

孔子的仁義學說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捌』 關於「仁」的 成語有什麼最好有典故

為仁不富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szcy39548.html
仁人志士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szcy38702.html
志士仁人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szcy38251.html
假仁縱敵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szcy38204.html
當仁不讓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szcy37595.html
為富不仁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szcy36726.html
殺身成仁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szcy36577.html
婦人之仁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szcy35217.html
伯仁由我而死
原文地址: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LZCY/lz5462.html

『玖』 關於「仁」的 成語有什麼最好有典故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版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權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