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典故
① 親為親,鄰為鄰,包公為了合肥城。這個說的是什麼典故。
樓主你好,這句話是俗語,並無什麼具體典故。
字面意思也就是導人向善,親戚鄰里和睦。
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樣 並無什麼具體故事。
② 合肥話 我認識你姓邱啊 什麼意思啊
不是句好話,更有一種「你算什麼」的意味。
③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是什麼意思有何典故
古時候,由於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各種原因,在稱呼別人時常常不直接稱呼對方姓名,而是會用意有所指的字眼來描述對方。像很有名的「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這一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這樣一樁樁事件的較量後,翁同龢諷刺李鴻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也毫不示弱,回諷翁同龢「司農常熟世間荒」。
④ 合肥的逍遙津公園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有呀,發生在三國時期:張遼威震逍遙津。
⑤ 合肥五里墩立交橋歷史典故
合肥五里墩立交橋歷史典故:
五里墩因距城五里而得名。到了現代社會,五里墩漸漸成了公共汽車站,但隨之而來的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頻發,卻讓五里墩成為西部交通的「瓶頸」。
1995年的春天,合肥明確提出建設成現代化大城市,城市要向外延伸,輻射更大的范圍。而城市的延伸必然建立在道路的延伸之上,隨著長江路的拓寬,合肥開始第三次"大建設",並第一次延伸到了老城區之外。不久,16.8公里的一環路、42.2公里的二環路相繼開工,而一個名為"五里墩"的地方也開始屢屢成為合肥人的談資。當時,合肥市投資2.6億元,興建全長1100多米的五里墩立交橋。這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標准公路立交橋,其規模在當時是華東第一、中國第四。這座龐然大物一經投用,便極大地改善了當時的交通狀況,它也成為第三次"大建設"的標志性建築。
五里墩立交橋位於合肥市區西部,在長江西路、屯溪路、合作化路的會合處,距離市中心2.6公里,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標准公路立交橋,成為合肥市一環路上的壯麗景觀。這座立交橋分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橋梁面積4萬平方米,佔地8.9公頃。五里墩立交橋投資2億多元,如今它已成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增光添彩的"樹形象工程",也是合肥市邁向現代化大城市的一個重要標志。
⑥ 張遼墓的歷史典故
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與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這部膾炙人口的名著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吳志》中的記載,生動地描寫了這一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並以一首「的盧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退後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的七言絕句對當時的戰況和情景作了生動的記述。
逍遙津公園位於今日合肥老城的東北角,園址古為淝水上的一處津渡。園名緣於古書《莊子》中的名篇《逍遙游》。公元3世紀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合肥隸屬魏國,是江淮咽喉,軍事重地。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東吳孫權乘曹操興師西征漢中張魯,合肥空虛之機,親率10萬精兵,企圖一舉攻佔合肥,達到向北打開通向中原通道的目的。鎮守合肥的魏國大將張遼,面對強敵壓境、敵我實力對比懸殊的危難局面,臨危不懼,履險如夷,毅然率領將士出擊迎敵。在張遼英勇卻敵精神的感染下,魏國將士眾志成城,奮勇殺敵,以一當十,大敗吳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戰場遺址就在今逍遙津公園一帶。
在17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逍遙津這個三國時期的古戰場歷經滄桑。宋代乾道年間,合肥城擴大,逍遙津被圈入城內。明代官僚竇子偁將逍遙津占為私有,改名 「竇家池」。清代康熙年間,逍遙津又被一王姓翰林所據,易名「斗鴨池」。光緒年間,易主為龔照瑗、龔心釗的私家花園。龔心釗自號豆隱,因此逍遙津又改名為 「豆葉池」。而後龔家花園屢經戰火,日益破敗。新中國成立前夕,園址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荒涼。
⑦ 三國殺張遼突襲技能典故來源謝謝
張遼最有名的一戰就是以少勝多的【合肥之戰】
當時曹操去追劉備了,只把首都回留給了張遼答駐守,因為曹操是遠征,所以猛將幾乎全調走了。而孫吳就趁機進攻合肥,而張遼部下守軍少之又少,而孫吳則是十萬大軍。
留守合肥的除了張遼,還有李典和樂進,理論上來說幾乎是不可能贏的,但是張遼以過人的膽量和萬夫不當之勇率800人殺入敵陣,並大呼自己的名字沖進孫吳軍磊直達孫權陣營與之對持,但是孫吳手下見張遼勇武都不敢上,因此張遼再度沖破包圍網去救人,可說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擋,最後從早上打到中午,吳軍士氣全失不得不撤軍整頓。
這就是張遼突襲的典故
PS:話說樓主問了不少這些典故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