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立冬的寓意

立冬的寓意

發布時間: 2020-12-20 21:32:09

『壹』 立冬的時間、寓意、氣候、諺語、習俗

立冬的時間
今年立冬的時間是:2016年11月7日,農歷十月初八。
1、立冬意義:萬物收藏,歸避寒冷
立冬節氣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冬這個字在漢文的意思里極為絕妙,一是它與凍同音,人們聽到冬聲,即會聯想到凜冽的北風和寒冷的霜雪;二是它為無絲可傍身禦寒的終字,意為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准備蟄伏過冬。人們一年可收成或勞累的時間也應該結束了,是收藏、補冬和養精蓄銳等待來春的時候了。
2、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我國古代將立冬後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立冬的習俗
1、補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2、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全國冬泳可劃分為四個層次區:氣溫以17℃作為冬泳的起點;水溫以8℃作為冬泳的冷度標志。17℃以下的水溫給人以冷感,低於8℃以下則有冷、麻、強冷刺激的感覺。
3、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5、喝羊肉湯
在山東滕州,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禦寒效果極佳。
6、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建議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類最好的夥伴)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摘自華夏民俗文化網

『貳』 中國傳統服飾的歷代演變

1、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 · 褒衣廣袖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這就是「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3、南北朝 · 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4、唐 · 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小貼士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這種服飾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

5、清 · 旗裝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旗裝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代以來,坎肩極為流行。罩穿在氅衣、襯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裝。旗人婦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講究力求能夠與穿在裡面的旗袍和諧、媲配褙子, 衣上流雲,袖間清風。 適合三五齣行,日常穿著,雅緻而輕靈,隨意而自由。

6、民國 · 短襖套裙

民國這段時間,其服飾特點女性主要為襖裙,衣服和裙子是分開的,衣服寬袖,斜襟。高而聳立的領子帶有著清末時期的餘味,衣袖寬闊但是可以顯出纖細的手腕。

斜襟的設計更是凸顯了中國古代的服飾特色。那時的女生校服,淺藍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紗襪、圓口布鞋,都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7、民國 · 旗袍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

在許多關於老上海風情的文字里,總能看到木地板、老藤椅、即使在盛夏也穿得一絲不苟的長旗袍和尼龍絲襪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

(2)立冬的寓意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人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之代表,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漢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叄』 立冬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意義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專武百官到京城屬的北郊設壇祭祀。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有什麼意義

立冬是反映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侯:初候,水始凍;二候,地始凍;三侯,雉入大水為蜃。蜃,蚌屬。意思為立冬之後,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算太冷。

『肆』 爸爸姓汝 豬年寶寶以梓字起名字什麼名字好,有個好的寓意,立冬後的寶寶

男孩汝梓銘 女孩汝梓潼

『伍』 冬至,立冬,春分,秋分都有什麼寓意

冬至:『至』者,抄極也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立冬意思:交立冬節氣;冬季開始
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
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陸』 立冬吃餃子有何寓意

據說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是什麼

餃子半月形,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其原名叫餃餌,也寫作嬌耳,相傳為東漢醫聖張仲景首創,全名叫「祛寒嬌耳湯」。嬌耳湯很像今天的餛飩,皮薄餡美,湯清味厚,熱氣騰騰的一大碗,吸溜吸溜地喝,吧嗒吧嗒地嚼,到最後吃得腸肥肚圓,滿頭大汗。張仲景所制嬌耳湯是一味祛寒葯,是用麵皮包裹著羊肉、胡椒等溫中散寒的食材,下鍋煮。煮出來一個個形似偃月,兩角微微上翹,就像一些小耳朵,支棱著,很有精神頭兒。

張仲景流浪多年回到故鄉,正值南陽的深冬傷寒流行,醫聖以嬌耳醫治鄉民凍傷的耳朵。大冬天,北風呼呼地刮著,刀片一樣刮疼人的臉,那捲地而起的呼哨聲,猶如尖細的銀針戳刺著人的耳朵。「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吃餃子遂成節氣食俗。葯食同源,從良葯到美食,體現著古人食葯一體的營養觀。
年夜飯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立冬,秋冬交接,亦是交子之時。從立冬日到除夕夜,餃子是起始,亦是作結,首尾圓合,猶如一首節奏鮮明音韻鏗鏘的格律詩。

立冬和冬至都吃餃子嗎

立冬部分地區有吃餃子的習慣,而大體上是,冬至吃餃子。在京津一帶,人們有立冬吃水餃的習俗,有民俗專家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是「交子之時」,所以這時吃餃子有「順從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柒』 立冬有什麼寓意

「立冬」

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捌』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是什麼

相信我們大家都知道立冬要吃餃子吧,這個傳統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而且餃子確實也是非常好吃的。餃子作為我們中國的代表性食物,很多外國人也都非常喜歡吃,而且棗子還是十分的方便。有一些人他們包了很多餃子,凍在冰箱中,如果沒有來得及做飯的話,煮上一鍋餃子吃也是非常方便的。

特別是在大年初一夜晚,還有早上的時候,我們都是要吃餃子的,寓意著平安美好。而立冬吃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因為大年三十是舊年,還有新年之交,而立冬,又是秋冬季節之交,所以這個餃子是不能不吃的。而我們現在已經習慣了這一個老習俗了,並且現在餃子也不是特別貴重的食物,想吃就可以吃。

不管怎麼說,祖國留下來的老規矩能夠遵守就遵守,特別是吃餃子也沒有什麼不好的,而相信我們國家也有很多人都喜歡吃餃子吧。現在很多餃子它們可以蒸,炸,煮,煎,並不是像以前只有煮這一個方法了,而煮餃子再來上一碗醋,確實是美滋滋。

『玖』 立冬吃餃子有什麼意義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版家戶戶吃水權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