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程咬金典故

程咬金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20:10:19

『壹』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句話是什麼典故

程咬抄金
人名。(?~665)後改名程知節,唐濟州東阿人。善馬槊,隋末,盜賊四起,聚眾共保鄉里。後事李密,領內馬軍。密敗,事世充,後拒之。授秦王府左三統軍,以功封宿國公。從太宗討建成、元吉,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貞觀中改封廬國公,曾討賀魯。卒,賜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關於民間流傳的程咬金的形象於歷史上的程知節相去甚遠,那主要是民間評書藝人進行附會、創作的結果。隋唐演義、瓦崗寨等傳統小說里的程咬金是個魯莽憨直的人。小說里的程咬金是從做強盜起家,既然做強盜,少不了干埋伏於道路搶劫的事情,我記得隋唐演義開始就是程咬金和翟讓兩個人,在樹林裡面埋伏,搶劫了楊林的一個運輸銀子的隊伍。所以民間就用「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形容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使得事情進行不順利或出差錯。

『貳』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一典故是怎麼來的

程咬金 人名。(?~665)後改名程知節,唐濟州東阿人。善馬槊,隋末,盜賊四起,聚眾共保鄉回里。後答事李密,領內馬軍。密敗,事世充,後拒之。授秦王府左三統軍,以功封宿國公。從太宗討建成、元吉,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貞觀中改封廬國公,曾討賀魯。卒,賜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半路殺出程咬金 程咬金為唐初大將程知節,相傳他是個魯莽憨直的人。全句比喻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使得事情進行不順利或出差錯。如:我正想要好好地訓誡他一頓,不料半路殺出程咬金,把事情給搞砸了。或作半道上殺出了個程咬金、半途中殺出了個程咬金、半路上殺出了個程咬金。 又:程咬金是被某皇帝 專門指定派在我方軍隊快被打敗時出場 因為在一戰下來 不論敵我 都以累垮了 而這時戰爭到一半 又有個程咬金出馬 論誰都會是敗戰的.所以大家都很怕程咬金 才會常常說 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

『叄』 程咬金在水滸傳里的典故

程咬金是唐朝開國時候的人物,怎麼會出現在水滸傳里邊

『肆』 俗話「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句話出自哪個典故

故事:隋朝末年,政治腐敗,天下大亂。有一個強盜名叫尤俊達,他想搶奪隋煬帝的皇杠,就在全國物色膽略過人、武藝高強的人做助手。最後,他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名叫程咬金。
當時程咬金家很窮,老母親體弱多病,全家全靠他在市場上賣竹筢子維持生活。尤俊達把程母接到自己的庄園里奉養,和程咬金兩個人搶劫皇杠,結果滿載而歸。
隋煬帝的皇杠有三次都是在押運途中被他們搶劫而光。不管押運皇杠的官兵有多少人、本領有多麼高強,都被從半路上殺出來的程咬金用斧頭殺的大敗而去。程咬金因為幫助尤俊達搶劫了許多皇杠,從此威名大震。

程咬金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投瓦崗寨。失敗後歸順唐朝,西平突厥,功勞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執板斧,常伏於半路殺出,故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之說。
程咬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他原名程(粵音咬)金,後稱程知節,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說《隋唐演義》中,寫成程咬金。他是一個帶兵官,在隋末曾跟從李密、王世充等,後來跟隨李世民,討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時,官至大將軍,其長子襲盧國公爵。 在小說中,他是一員福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不太好,但運氣卻好。打仗時,遇到不強的對手,三板斧已經奏功,遇到強的對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無法取勝,便拍馬逃去。現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等諺語,便出自這歷史小說人物。

『伍』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是什麼典故,有什麼說法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據史書記載,程咬金「少驍勇,善用馬槊。」(《舊唐書·程知節列傳》)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統治殘暴,驕奢荒淫,連年大興土木,不斷對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後,義軍相繼發展到百餘支之多,每支義軍少則數百人多至10餘萬,但規模都不是很大,同時也沒有政治目標,基本上是流動作戰,四處搶掠。程咬金為此聚集鄉里豪傑共保鄉里,以備義軍。由此可見他的出身應是地主階級。

經過七個年頭戰爭磨練,農民起義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漸克服地域觀念,散而復聚,走向聯合。至大業十三年左右,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三支強有力的起義軍,即: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和杜伏威、輔公柘領導的江淮義軍。到了此時,程咬金這種地方的自保勢力已經無法維持下去,最後投奔了瓦崗軍李密部。

瓦崗軍原為東郡韋城(今河南浚縣東南)人翟讓所創,曾多次粉碎隋王朝的進剿。大業十二年(616年),曾參加楊玄感起兵的隋貴族後裔李密來到瓦崗寨,李密長於謀略,使瓦崗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翟讓遂主動推李密為主,上其號魏公。李密掌握大權之後,政治野心逐日暴露。為保住個人獨攬大權,他拉攏重程咬金、秦叔寶等新歸附的人,以二人為「內軍」驃騎。「內軍」是李密從軍中挑選的8000個「勇士尤異者」,隸屬四位驃騎將,又分為左右兩隊,主要任務是保護李密。李密對內軍十分滿意,常說:「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舊唐書·程知節列傳》)此後程咬金改名為程知節,大業十三年(617年)十月,正在瓦崗軍新老勢力矛盾逐漸尖銳化之際,李密搶先下毒手,設計斬殺了翟讓,獨掌大權。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隋洛陽守將王世充挑選精銳兵馬2萬餘人,馬2000餘匹,屯兵通濟渠(今河南孟縣境內)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橋,以便與瓦崗軍決戰。李密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程知節領內馬軍,與李密安營在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上,單雄信則領外馬軍,安營在偃師城(今河南偃師東)北。王世充部隊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攻打單雄信。李密遂派程知節和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率先沖向敵陣,結果中流矢墜馬。程知節前去營救,立殺數人,王世充軍稍退,他乘機抱起裴行儼撤退。由於載了兩個人,程知節的戰馬負擔過重,被王世充軍追上。程知節不忍將裴行儼丟下,結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過」,程知節回身折斷其槊,將執槊之敵斬於馬下,王世充軍不敢追趕,二人這才返回本軍。此戰,由於李密指揮不利,瓦崗軍包括程知節和裴行儼在內,共十餘員驍將遭受重創,實力大損。不久,李密戰敗降唐,瓦崗義軍失敗。

瓦崗軍失敗後,程知節和許多將領因走投無路,而降於王世充。王世充得到程知節後,接遇甚厚。雖然如此,但是二人皆不滿王世充多詐。程知節曾對秦叔寶說:「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乃巫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秦叔寶亦有同感,於是兩人開始找機會離開王世充。

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十九日,王世充率部進犯唐朝谷州(治新安,今屬河南),王世充任命程知節為將軍,還任命秦叔寶為龍驤大將軍。王世充與唐軍交戰於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程知節、秦叔寶、吳黑闥、牛進達等都帶兵上陣,率幾十個親信騎馬向西跑了一百來步,然後下馬向王世充行禮,說道:「荷公接待,極欲報恩。公性猜貳,傍多扇惑,非仆託身之所,今謹奉辭 。」(《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隨即投奔投奔唐軍。王世充懾於二人的威名,不敢追逼。

二人歸唐後,唐高祖李淵讓他們跟隨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久聞二人之名,十分尊重他們,任命程知節為秦王府左三統軍,秦叔寶則為馬軍總管。同李密一樣,李世民也在全軍中挑選了千餘精銳騎兵,皆著黑衣黑甲,分左右隊,由程知節、秦叔寶、尉遲敬德、翟長孫等驍將統領,號稱玄甲隊。每次沖鋒陷陣,李世民都披上黑甲親率玄甲隊作為先鋒,伺機進擊,所向披靡,敵人畏懼。從此,程知節在李世民手下作戰,程知節隨李世民破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又任左一馬軍總管,每次作戰都奮勇爭先。因功封為宿國公。如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在洛陽外圍作戰中,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隊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6000餘人,王世充逃回洛陽。到武德七年(624年),唐擊敗各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統一天下。

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世民屢建奇勛,威望很高,並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程知節便是其中之一,對太子李建成構成嚴重威脅。李建成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繼承權,與齊王李元吉結交,共同反對李世民。由於程知節是李世民的骨幹,李建成便欲除之。武德七年,李建成向唐高祖進獻讒言,程知節被外放任康州刺史。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手臂今並翦除,身必不久。知節以死不去,願速自全。」(《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此後兩年間,史書上無程知節的記載,不過估計程知節並沒離開秦王府。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在夜宴酒中下毒,致使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時突厥郁射設率數萬騎兵入塞,圍攻烏城(今山西盂縣西北)。李建成乘機推薦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諸軍北征,李淵命其率右武衛大將軍李藝等前去救援。李元吉奏請抽調秦王府勇將程知節、尉遲敬德、段志玄和秦叔寶等隨軍,以消弱李世民實力,然後乘機將其除掉。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於為李元吉餞行時殺害他,遂與文臣武將商議,決定先發制人。四日清晨,李世民率程知節等伏兵玄武門內(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十二日,李世民封賞功臣,程知節拜太子右衛率。七月,程知節遷右武衛大將軍。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程知節食實封七百戶。

貞觀中,程知節歷任瀘州(治瀘川,今四川瀘州市)都督,左領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程知節名列其中,位於第十九名。
同年,程知節轉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宮城北門駐軍,加封為鎮軍大將軍。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並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麼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恆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於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

其子程處默,襲盧國公爵;程處亮,以功臣之子娶太宗女清河公主,授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少子程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

『陸』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句俗語流傳很廣,有什麼歷史典故

程咬金經常手拿板斧,常出現在半路中,所以有這句俗語。

『柒』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是怎樣一個典故故事

程咬金(593-665)。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中國濟州東阿人,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十九。

歷史上的程知節是一員猛將,善於騎馬用槊擊刺。隋煬帝大業年間,盜賊蜂起,程咬金組織了一隻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里。他後來投奔李密,得到重用,為內軍驃騎之一。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與李密決戰。王世充軍攻擊單雄信部,李密派遣程知節及裴行儼增援。戰斗中,裴行儼中流矢墜馬,程知節連斬數人,抱起裴行儼向後撤退。追兵用槊刺穿他的身體,程知節將槊折斷,殺了追兵,這才逃脫。李密戰敗,王世充俘獲程知節,任命他為將軍。

619年(武德二年),因鄙夷王世充為人多詐,程知節與秦叔寶等一起投唐,被任命為秦王府左三統軍。此後,程知節追隨秦王李世民,先後擊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屢立戰功,被封為宿國公。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爭位期間,程知節被外任為康州刺史,他對秦王說:「大王您的左膀右臂現在被一一斬除,身體還能長久保安嗎?知節就算死,也不能離開。」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程知節亦參與其事。貞觀中,改封盧國公。

643年(貞觀十七年),皇帝命人於凌煙閣繪制功臣二十四人畫像,程知節位列十九。

唐高宗顯慶年間,程知節以蔥山道行軍總管領兵出征西域。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程知節去世,年七十三,陪葬昭陵。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意思:這是一句俗語,指的是發生了原本沒有預料到的事情。同措手不及,突如其來等成語詞義相近。

這個俗語裡面所說的程咬金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投瓦崗寨還當過幾天皇帝。失敗後歸順唐朝,西平突厥,功勞赫赫。中國濟州東阿斑鳩店人(現山東省東平縣斑鳩店),唐朝開國名將,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唐朝大將,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此人憨厚耿直,手執板斧,常伏於半路殺出,故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之說。程咬金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說《隋唐演義》中他是一個帶兵官,在隋末曾跟從李密、王世充等,後來跟隨李世民,討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時,官至大將軍,其長子襲盧國公爵。

陳咬金還是一員福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不太好,但運氣卻好。打仗時,遇到不強的對手,三板斧已經奏功,遇到強的對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無法取勝,便拍馬逃去。現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等諺語,便出自這歷史小說人物。

這個俗語比喻在事情進行過程中出現了沒預料的情況而導致功敗垂成,所以我們在謀劃或准備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提前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或被忽略的因素,這樣才能很好的避免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情況。

『捌』 俗話「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歷史上有關的典故是怎麼回事

「半路殺出程咬金」是句俗語。

程咬金:人名。(?~665)後改名程知節,唐濟州東阿人。善馬槊,隋末,盜賊四起,聚眾共保鄉里。後事李密,領內馬軍。密敗,事世充,後拒之。授秦王府左三統軍,以功封宿國公。從太宗討建成、元吉,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貞觀中改封廬國公,曾討賀魯。卒,賜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程咬金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投瓦崗寨。失敗後歸順唐朝,西平突厥,功勞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執板斧,常伏於半路殺出,故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之說。 程咬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他原名程(粵音咬)金,後稱程知節,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說《隋唐演義》中,寫成程咬金。他是一個帶兵官,在隋末曾跟從李密、王世充等,後來跟隨李世民,討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時,官至大將軍,後因率軍西征無功而罷官,正史中有傳。 在小說中,他是一員福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不太好,但運氣卻好。打仗時,遇到不強的對手,三板斧已經奏功,遇到強的對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無法取勝,便拍馬逃去。現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等諺語,便出自這歷史小說人物。

又:程咬金是被某皇帝 專門指定派在我方軍隊快被打敗時出場 因為在一戰下來 不論敵我 都以累垮了 而這時戰爭到一半 又有個程咬金出馬 論誰都會是敗戰的.所以大家都很怕程咬金 才會常常說 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程知節,唐初大將。舊時戲曲小說中性格憨直莽撞的武將,手使雙斧,遇事不由分說,上來就是三斧子,世上有傳:「程咬金的三斧子」。①比喻事情剛開頭,頭三下,震住算,震不住拉倒。②又比喻這個人沒啥大本事,就這三下。③這句俗語也比喻事情突然有變,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

「半路殺出程咬金」語出茅盾《殘冬》一:「噢,噢,噢!你--半路殺出程咬金,你不偷樹好了,幹麼要你著急呢?」

又例:《宦海》二回:「在下書中不是明明說著金方伯拿的是王慕維,怎麼無緣無故的半夜裡殺出個程咬金,會走出這個盧孝廉來?」

也作「半腰裡殺出個程咬金來」語出《續孽海花》三一回:「彩雲道:『倪出仔金家裡格門還不過幾個月,倘然掛仔牌,金家裡雖然嘸啥閑話,金家裡格親眷朋友蠻多格,勿要半腰裡殺出個程咬金,也蠻討厭格。』」

另外,半路殺出程咬金 ,全句現在比喻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使得事情進行不順利或出差錯。如:我正想要好好地訓誡他一頓,不料半路殺出程咬金,把事情給搞砸了。或作半道上殺出了個程咬金、半途中殺出了個程咬金、半路上殺出了個程咬金。

『玖』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准確典故(非生平簡歷)

<<瓦崗英雄抄>>第二十九回 兄弟結拜密議襲劫皇綱 咬金學藝夢中練板斧和第30回 小孤山攔劫皇綱 靠山王嚴令捕賊 故事說羅方、薛亮二人,奉了靠山王(楊林)的將令,從沿海登州押著皇綱銀子四十八萬兩起身奔京城。程咬金、尤俊達(程咬金的結拜兄弟)在小孤山長葉林布下人馬劫皇綱。程咬金一開始只不過是個大蟲人物,在其生活的縣府只不過是個痞子賴頭。其實在江湖上並不知名。這役中程咬金打頭陣,從半山坡殺了出。靠著他夢中練三板斧。震住了靠山王楊林手下的羅方、薛亮,劫得了皇綱。 <<瓦崗英雄>>單田芳寫的版本~絕對好看~我讀書的時候都看了3遍了

『拾』 程咬金為什麼要自封「混世魔王」,這有什麼典故嗎

劇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程咬金的混世魔王是被人給他的稱號,第二種就是程咬金在瓦崗寨稱皇的時候,國號大魔,所以被稱為混世魔王。在小說中還劇中我們都可以發現程咬金出身低下,然後夢見仙人仙人教他武功,但是由於他娘叫醒了他他只學會三板斧。程咬金憑著三板斧到處闖盪最後被李世民所重用,成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劇中程咬金比較豪爽,只會三板斧所以人送外號混世魔王,這是根據他性格來的。

後來程咬金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得帝位。也是歷史上難得善終的武將之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