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中秋節典故

中秋節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19:55:02

『壹』 中秋節的典故簡寫

說起中秋,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僅次於春節的大型節日之一,是一個吃團圓飯、吃月餅的日子。

「中秋」一詞古而有之,最早記載在《周禮》之中,有「中秋獻良裘」與「中秋夜迎寒」的記載。在我國的古代歷法之中,八月中旬的的一天——農歷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它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至明清之時已與元旦齊名。
女子拜月

在古代有關月亮的傳說除了嫦娥奔月之外,還有個女子拜月的典故。說的是在齊國有一女子長相奇醜名叫無鹽。但是,從小便虔誠拜月。長大之後因為品行德行聞名,被納入了後宮。但是,因為長相的原因一直沒被有皇帝寵信。
某年的八月十五號,一次天子在外散步之時偶遇在月下拜月的無鹽,只見她美麗出眾,驚為天人,便立她為皇後。至此,每次的八月十五日女子通過拜月,希望自己貌似嫦娥,面露皓月。
嫦娥奔月
據說,後羿射日之後,聲名遠播,深受百姓愛戴。眾多的有志之士慕名而來,想拜師學藝。其中,混進了一些心術不正的奸詐小人。在後裔向王母求得一包長生不死葯,交於嫦娥保管。其中,有意惡徒貪圖長生不死葯,趁後羿不在家,逼迫嫦娥交葯。嫦娥見勢不妙,便直接吞下了葯,飛奔向了月亮最後成仙了。百姓們得知此消息,紛紛像月亮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
中秋賞月
賞月主要來源於古時候皇帝祭拜月亮的習俗。隨著歷史的變遷賞月也漸漸從嚴肅的祭祀活動,變成了娛樂項目。在唐朝的時候,文人雅士用詩詞,寄情於明月。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中秋節的個地慶祝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燃寶塔燈、民間拜月、舞火龍、拜月、拜土地公等等。

『貳』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傳說,故事

1、來歷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2、傳說

傳說遠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給人間帶來旱災。後羿射下9個太陽,挽救了蒼生,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葯。後羿捨不得吃,交於妻子嫦娥保管。後羿的一個門徒覬覦仙葯,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葯,便向天上飛去。

當日正值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後羿,嫦娥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長居於此。後羿心痛不止,於每年八月十五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3、故事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2)中秋節典故擴展閱讀

中秋佳節,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

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叄』 中秋的由來、傳說、典故、故事、習俗、文化

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的傳說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中秋節是一個傳統節日,這個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比如飲食文化、團圓文化、詩詞文化等,這些都是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3)中秋節典故擴展閱讀:

中秋節的美食文化:

中秋節吃月餅,這是婦孺皆知的習俗。月餅代表團圓,代表美滿。在中國,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沿襲了幾千年,不論貧富老幼都要品嘗月餅。

過去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香案拜月,圓餅、蘋果、葡萄等供品一應俱全。而貧窮人家也要在中秋節想辦法製作幾塊月餅烘托節日氣氛。

因此月餅已經成為中秋獨有的美食,是中秋節的節日符號和文化標志。可是除了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很多其他美味,比如喝桂花酒,吃菱角、吃板栗、吃南瓜、吃糍粑、吃芋頭等等,雖然這些美食沒有月餅那樣聲名遠播,但是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美味和習俗。

『肆』 中秋節有何典故和歷史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伍』 中秋的來源,有什麼典故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版《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權,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

『陸』 中秋節的詩詞與典故

關於中秋節的詩詞與典故

古人常說,對此美景,不可無詩。那麼在唐詩宋詞里邊,最著名的一篇吟詠中秋明月的詩詞,是哪一篇呢?

《水調歌頭》蘇軾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一篇千古名作,是蘇東坡在中秋之夜酒後抒懷並且思念他的弟弟蘇轍而作的。序言里邊說了「兼懷子由」。弟弟名叫蘇轍,車轍的「轍」。車轍,就是馬車輪子軋在土路上邊的印跡,所以說「前有車,後有轍」。「轍」也是道路的標志,走路,當然要沿著道路去走,所以說是「必由之路」。因此,弟弟蘇轍,名「轍」,字「子由」。古代還有一個名人,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這個蘇轍的名字,和子路是一個系列的。

哥哥蘇東坡,別號「東坡居士」,名「軾」,字「子瞻」。 「軾」是什麼東西呢?馬車上的橫梁扶手。《禮記·檀弓下》:「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軾而聽之,使子路問之」。孔子乘坐馬車,看見人家辦喪事,在哭,起立,扶著橫梁扶手,這在古代是乘車的一種禮節。馬車本來就有高度,站在馬車上邊,就更高了,所以說「高瞻遠矚」,就是「站得高,看得遠」的意思。蘇軾和蘇轍的父親是蘇洵,有學問,爺仨並列「唐宋八大家」,大概蘇洵老爺子取名的時候,祝願兩個公子將來全都成為「有車族」吧,所以叫蘇軾、蘇轍,結果呢,學富五車。

中秋的來歷與嫦娥的故事

那麼「中秋節」為什麼是「中秋」呢?現代使用陽歷,歷法叫作「太陽歷」,是依據地球環繞太陽公轉周期制定的。古代使用陰歷,歷法叫作「太陰歷」,是依據月球環繞地球公轉周期制定的。「太陰星」就是月亮。但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陰歷,也不完全是依據月球公轉周期制定的。每一個月,是依據月球公轉規律制定的,古人把月亮圓滿的這一天安排在十五日,稱為「望日」,月初開頭稱為「朔日」,月末結尾稱為「晦日」。月亮環繞地球公轉一周,大約是29天半,沒有辦法形成每個月30天乘以12個月等於360天,所以「大建月」30天,「小建月」29天,一年少於360天的日子,攢起來安排閏月,19年閏月7次。因為「大建月」和「小建月」相對於月球公轉周期的29天半,總是趕前錯後,所以有時候月亮是「十五不圓、十六圓」。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也不是正好360天。地球公轉一周的軌跡稱為「黃道」,平均分為24段,也就是二十四節氣。所以每逢交節氣,不僅說明是哪一天,還要說明是幾時幾分幾秒,就是地球運行到了那個二十四分之一位置的時間。就說「立秋」吧,不是有一句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嗎?

嫦娥奔月

中國的陰歷,在氣象學稱為「陰陽歷」。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服從太陽,十二個月的「朔、望、晦」服從月亮。古人把一年12個月分為四季,每個季節三個月,開頭那個月稱為「孟」,中間稱為「仲」,末尾稱為「季」。例如七、八、九這三個月為秋季,七月稱為「孟秋」,八月稱為「仲秋」,九月稱為「季秋」。秋季也叫「三秋」,所以王勃《滕王閣序》說是「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詩經·王風·采葛》也說「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那麼「仲秋」八月的十五日,也是秋季三個月里邊,居於中間的那個月,居於中間的那一天,所以叫「中秋」,也就是秋季三個月90天的正中間。

「月到中秋分外明」。因為秋高氣爽,空氣澄明,能見度高,人們就可以看見月亮里邊有很多東西。比如吳剛、玉兔、嫦娥。嫦娥本來叫什麼呢?

答案是「姮娥」。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仙人也要為皇帝避諱,姮娥被改稱為嫦娥。 「恆」、「常」,是近義詞,「恆心」,也就是「常性」。 「三國名將勇,首推趙子龍」,常山趙子龍,大家都知道。其實看看《三國演義》第九回,趙雲首次出場,救了公孫瓚,自我介紹說我是「常山真定人也」。「常山」以前是「恆山郡」,「真定」後來是「正定縣」,清朝因為雍正皇帝胤禛避諱,改稱為「正定」。真定的名人還有南越國王趙陀,《岳陽樓記》「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漢代道教影響逐漸擴大,許多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都被歸入了道家系列,西王母也成為道教中的神仙。《淮南子》記載,後羿到西王母那裡求來長生不死之葯,後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葯後,飛升上天到了月宮,住在廣寒宮里。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廣寒宮,這個名稱聽著就寒冷,而且孤獨。所以蘇東坡先生說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嫦娥》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瓊島

答案是北海瓊華島山頂上原來有一個「廣寒殿」,就在白塔的位置。金國奪取了北宋淮河以北的半壁江山之後,於1153年將國都由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省阿城市)遷至今北京廣安門一帶,即金中都大興府。還保持著昔日游獵生活時期寄情山水之風俗的金國皇帝金世宗,於1163年在綺麗奢華的金中都的東北郊外建造了一座有山有水的皇家行宮——太寧宮。其地,即今天的北海公園一帶。其山,即今天的瓊華島白塔山。其水,即今天的北海和中海(南海是明代開挖的)。瓊華島山頂上的白塔,建於清朝順治八年,以前在山頂是一座廣寒殿。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皇帝每年冬夏均在大都和上都兩城交替居住。在大都皇宮落成之前,忽必烈就住在瓊華島上,並將山頂的廣寒殿作為召見百官的正殿。《元史·世祖本記》有這樣的記載:「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瀆山大玉海成,敕置廣寒殿」。這座被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陳設在廣寒殿的「瀆山大玉海」,至今仍保存在北海公園團城,其製成時間比元大都的始建時間至元四年還要早兩年,距今已有740餘年,堪稱是見證北京古城歷史的鎮城之寶。元末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記述:「廣寒殿在山頂(指瓊華島上的小山,元代名為萬壽山),七間,東西一百二十尺,深六十二尺,高五十尺……中有小玉殿,內設金嵌玉龍御榻,左右列從臣坐床。前架黑玉酒瓮一,玉有白章,隨其形刻為魚獸出沒於波濤之狀,其大可貯酒三十餘石」。這里所說的「黑玉酒瓮」,就是用整塊墨玉雕成的瀆山大玉海。明代沈德符所著《萬曆野獲編》記述,萬曆七年(1579年)五月初四日,廣寒殿因年久失修倒塌,在大樑上發現了120枚鑄有「至元通寶」字樣的金錢,萬曆皇帝還將數枚金錢賞賜給他的老師大學士張居正。

金朝皇帝金章宗,有一次和李妃在瓊華島賞月,金章宗隨口說了一句上聯:「二人土上坐」,李妃的下聯脫口而出: 「一月日邊明」。這副對聯里邊的學問大了。現在北海團城上邊還有一座承光殿,「承」什麼「光」?月光。

月亮中的那些景色

月亮里邊還有些什麼東西呢?現分析一首李白的詩。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這一首詩提到了羿射九日、仙人、桂樹、蟾蜍、白兔,月亮里邊東西真不少。古代有五帝,依次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淮南子》記載,到了堯統治的時候,有十個太陽一同出來。灼熱的陽光曬焦了莊稼,花草樹木乾死,人民食物短缺。還有猰貐(訝雨)、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這些猛獸禍害人民。於是堯派遣後羿去為民除害,幹掉了這些猛獸。

篆文暮

關於月亮的形成,有一個神話故事。說是遙遠的東方,有一棵扶桑樹,樹叉上邊落著十隻金烏,每天輪流有一隻金烏飛出來東升西落,就是太陽。但是有一陣子,十隻金烏一起出來飛行,造成氣候過熱,成為旱災。後羿為民除害,射死了八隻金烏。第九箭,因為疲勞,沒有射中,第九隻金烏嚇得出冷汗,失去了熱力,只留下微弱的光澤,再也不敢白天出來,成為了月亮。第十隻金烏,害怕極了,落到地下,藏進了一堆草叢,再也不敢出來了。但是黑暗和寒冷也是災害,於是人們請公雞去叫金烏出來。公雞保證人們不會再傷害這最後一隻金烏,於是每天早上,只有公雞可以叫太陽出來。而金烏的救命恩人,那個草叢,就是「死不了」,亦即「太陽花」,太陽回報草叢:我不會曬死你。篆字的「暮」,就是「日」鑽進了草叢。

吳剛

月宮中的吳剛,見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卓)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李白的詩說「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半個月亮的時候,只能看到月中仙人的兩只腳,等到月圓時候,就可以看見仙人的全身了。這個仙人就是吳剛。

至於蟾蜍,說是當它吞食月亮的時候,就會發生月蝕。還說蟾蜍是玉兔搗葯的助手。月亮里的玉兔,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玉兔在月亮里邊干什麼?忙著搗葯。搗成了仙葯給誰吃?李白說不知道。因為已經登月的生物,全都成了神仙,不需要吃葯了。《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九·董逃行》歌詞:教敕凡吏受言,採取神葯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盤),服此葯可得神仙。蛤蟆負責把玉兔搗的葯做成葯丸,可見蛤蟆是玉兔的助手,二位合作,在月宮里邊開辦了同仁堂分號。

玉兔是男的?女的?兔爺當然是男的了。可是《西遊記》說玉兔在天竺國冒充公主,拋綵球招親,要與唐僧結婚。玉兔和孫悟空打仗,拿的是搗碓杵子,還說:仙根是段羊脂玉,磨琢成形不計年。廣寒宮里搗葯杵,打人一下命歸泉。孫悟空正要打死玉兔之時,忽然太陰星君帶著姮娥仙子下凡,說這個妖邪「是我廣寒宮搗玄霜仙葯之玉兔也」。「那國王之公主,也不是凡人,原是蟾宮中之素娥。十八年前,她曾把玉兔打了一掌」。由此說來,玉兔是一個女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