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苴卻石寓意

苴卻石寓意

發布時間: 2020-12-20 19:48:53

『壹』 苴卻硯的介紹

苴卻硯,中國名硯之一,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於硯界,被譽為「中國彩硯」。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質緻密細膩,瑩潔滋潤,發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絢麗豐富。石材產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

『貳』 苴卻硯的歷史傳承

苴卻硯有著千年的古老歷史!早在漢魏時期硯石產地歸徽州的蜻蛉(今大姚)所轄,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瀘水(今金沙江)處即在現硯石礦山附件的古拉窄渡口,並在這一帶安營紮寨。兵將就地取石磨兵器時發現石質細潤,並製作硯品供軍前使用。諸葛亮在此喜得七星硯。
公元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擊敗並征服了吐蕃和地方土司勢力並設置了雲南安撫司,以加強對南疆的統治,使得當時南昭雲南王服從唐朝,並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效仿唐朝,極大的促進了南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帶動了筆墨紙硯需求的增加,於是就地取材用苴卻石製成硯以供其需,苴卻硯得到第一次小規模開發。
到了宋朝初為了更進一步加強對南疆的統治,弱化南昭雲南王的勢力,又將洮州等劃歸瀘州管轄,成為瀘州十八個羈縻州之一。並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使得苴卻硯走出當地自產自用的狀況,經由瀘州進貢朝廷,至此苴卻硯正是稱為「瀘石硯」或「瀘州硯」,並稱為當時人們所喜愛的名硯之一。宋高擬孫(公元1223年)所著《硯箋》中介紹瀘石硯道:「山穀日瀘川石硯黯黑受墨,視萬崖中正砦之蠻溪兄弟也、而無眉耳。」其意思為瀘石硯產於蠻溪(今民族居住的硯產地)石色黯黑益毫下墨,類似萬石硯之上品,沒有歙石的眉紋。 元朝人對瀘石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元代著名學者虞道園(公元1272-公元1348)在其所著的《道學古錄》中錄有謝書巢贈宣和瀘石硯詩:「巢翁新得瀘石硯,拂拭塵埃送老樵。毀壁復完知故物,沉沙俄出認前朝。毫翻夜雨天垂藻,墨泛春冰地應潮。恐召相如今曹操,為懷諸葛渡軍遙」。詩中提到諸葛亮渡瀘處即在現今硯石地;也印證了瀘水所產硯為瀘石硯。
清代這一地區又漸盛,有制硯作坊數十家,公元1909年(清宣統元年)春,清政府取三方當地盛產的硯赴巴拿馬國際賽會展出,被選為文房佳品名震中外。硯因產地而得名,從此苴卻硯名聲便傳播開來。後由於多年戰亂及交通不便等諸多因素,使苴卻硯開發幾經中斷,流傳極少。
1913雲南省府准備開發苴卻硯、命制硯師傅寸秉信赴昆明傳授技藝,寸未及成行即病故、苴卻硯從此失傳。
1952年石雕藝術家羅敬如先生從民間攤檔上搜集到失傳的苴卻硯。羅先生又查閱了文史資料,走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終於在1985年找到了苴卻石的礦點。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先後精雕細琢,製作了一批苴卻新品種,其中一方百鳥爭春硯被一位外商以1.5萬美元購走。
從1987年起,全國眾多制硯專門人才,在繼承傳統制硯工藝的基礎上,廣泛吸取鍾鼎玉石及其它門類的營養,逐漸形成了渾實、厚重、濃郁、瑰麗的藝術風格,尤其在因石立形、因材施藝、俏色利用方面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叄』 苴卻石硯的產出是哪

苴卻硯石產於我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版鄉境內)權的懸崖峭壁之中。由於此地古稱苴卻,故把苴卻硯石所制硯謂之苴卻硯,又稱金沙硯。苴卻硯石的歷史名坑主要有平地坑、大寶哨坑和花棚子坑。現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所屬會理縣和攀枝花市所轄的米易縣均有發現。平地坑位於苴卻石礦脈中段,主要出產石眼較多的石料和膘石。平地坑眼石顏色翠綠,眼形明晰,其中紅睛、金睛、帶環帶暈的居多。大寶哨坑又稱上岩,以石眼為特色。花棚子坑地處硯料富集地的下層低窪處,也稱下岩石,當地人稱水岩石;該坑的硯石顏色偏紫,略重於平地坑與大寶哨坑,石質細膩、滋潤;主出石眼、鱔魚黃、綠膘、黃膘、青花、天青、玉帶、金線、銀線、羅紋、魚子和膘石;但由於地勢偏低,江水漲落無常,故採石極為困難。

『肆』 苴卻硯是啥意思

苴卻硯(「苴」古音、彝族發音讀「zuo」,同「左」音;由於是彝音,新華字典中查專無此音,拼音輸入「屬ju」)集中國古「四大名硯」之優點於一身,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政治家方毅、啟功、溥傑、范曾、黃胄、楊超、千家駒、董壽平、白雪石、王遐舉、等名人贊譽為「硯中珍品」、「書畫良友」、「文房奇品」。

苴卻石主色為黑、紫、灰色,微粒結構的絹雲母角岩。礦山周圍地區有金礦、銅礦、鐵礦和玉石、瑪瑙礦等。石眼為硯石中珍貴的石品,只有端硯和苴卻硯所獨有,由帶核心的綠色極規則的橢圓形團塊分布在硯石中,順圓心水平單面剝開中心呈或紅或紫或帶金星的瞳眼,一般稱眼心,眼有心為活眼,無心為死眼、盲眼。

『伍』 苴卻硯的簡介

苴卻硯(「苴」古音、彝族發音讀「zuo」,同「左」音;由於是彝音,專新華字典中查無此音,拼屬音輸入「ju」)集中國古「四大名硯」之優點於一身,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政治家方毅、啟功、溥傑、范曾、黃胄、楊超、千家駒、董壽平、白雪石、王遐舉、等名人贊譽為「硯中珍品」、「書畫良友」、「文房奇品」。
傳統苴卻硯於民國初期失傳,我們現今所熟悉的苴卻硯實際上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被譽為「新品苴卻硯之父」的羅敬如先生找尋石源並帶領弟子重新開發的新品苴卻硯,由於其色彩豐富,又稱「中國彩硯」,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陸』 苴卻硯有收藏價值嗎

苴卻硯,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苴卻硯是中國名專硯之一,石材產屬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於硯界,被譽為「中國彩硯」。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質緻密細膩,瑩潔滋潤,發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絢麗豐富。

2011年07月0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苴卻硯」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有收藏價值。

『柒』 苴卻倆字怎麼讀啊

「苴卻」源考
(羅潤先 孫傳勝)

雲南永仁地域,古稱苴卻(「苴」在當地讀ZUO「左」,不讀JU「居」),清朝咸豐年間以來即以產硯石、制硯台馳名。1909年,該硯曾被送往巴拿馬博覽會,一舉獲選,更享盛譽。此後因批量小、運輸不暢、銷路有限,加之工匠作古,湮沒近80年。1985年,苴卻硯石產地被重新發現,在選石、研製硯台時還找到了新的硯料,其新產品自1988、1989年先後在成都和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後,書畫、金石名家一致稱贊。金石文物鑒賞家張紹曾認為,苴卻硯「似端非端」,稱它是「硯中之冠」,書法家方毅題詞為「硯中珍品」,苴卻硯從此重放光彩,譽滿中外,產品供不應求。
苴卻硯石產於原雲南永仁縣仁和區。該區60年代劃歸四川渡口(今攀枝花)市。當人們在嘆賞苴卻硯奇特的石眼、花紋和卓異研磨功效時,也想知道一些硯鄉名稱的來歷。現就「苴」的讀法、苴卻作為地民及「苴」字音屬與含義略作考證,以饗讀者,並就正於同仁。
一、「苴」字讀音源考
「苴」字讀音有兩種:其一發「居」音;其二發「左」音。也有人以為,「苴」,普通話讀「居」,在方言里才讀「左」;或認為「苴」在攀西地區發「左」音,此外發「居」音。
其實,「苴」字字音很多,舊版《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發行)上就有17種讀音。如千餘切,音居;宗蘇切,音租;班交切,音包;總古切,音租,等等。但這些讀音之「苴」都同地名無關。「苴卻硯」之所以被一些人讀為「居卻硯」,是因為他們從一般常用的字典上看到苴讀居音而並未深究。
苴卻硯由地名苴卻而得名,就地名而言,「苴」發「左」音,是世代生活在苴卻地域人們的統一發音。
清《姚州府治》中記載:「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馬苴,大姚之苴卻,鎮南之苴力鋪、苴水皆讀為子鎖切,音左」。《漢書.終軍傳》:「苴以白茅」,師古注有:「苴音租。夫租音與左音相近,滇人之苴字為子鎖切者,其租音之轉而訛歟。」說苴應發租音,這也未必確切,在《楊升庵全集》《渡瀘辯》中兩處提到苴卻時,均寫為左卻:「……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驛;一在姚安之左卻。 據《沈黎志》,孔明所渡當是今之左卻也。」可見苴卻之「苴」早在明代以前就讀作「左」,或近似於「左」音,並一直延續至今。應該說,這是作為當地地名的正確讀音。苴卻硯之「苴」,其讀音當屬此列。
二、「苴卻」地名源考
苴字在漢語書寫中並不常見。而在古代的滇、川兩省,尤其在雲南,用它作為國名、邑名和河名的都有。
據李漢傑主編的《中國分省市縣大辭典》解釋,雲南永仁:「古稱苴卻,新石器時代人類就此生息繁衍。」《中外地名大辭典》中說,雲南省大姚縣地,土名苴卻衛。永仁於1924年從大姚縣拆出設縣。苴卻作為地域名可能相當早,當地老人根據世代傳聞為始於元代,但文字資料僅見於明朝。如嘉靖年間李元陽著《苴卻督捕營設官記》一文中寫了苴卻;與李元陽同時代的楊升庵在《渡瀘辯》中將苴卻記為左卻;崇禎時的徐霞客在其游記中將其記為苴榷;還有寫為左權的,等等。到了清代,這個地域改置「苴卻巡檢」民初設「苴卻行政委員」。顯然,如以現今佔有的文獻記載的年代來認定苴卻得名年代,是值得研究的,只能說至少是在明嘉靖年以前就有苴卻這個地域名了。
若僅就「苴」字作為地名來說,遠在唐代就有文獻記載:南詔大理太和城稱羊苴咩城,今已在其遺址發現許多用漢字或漢字增損記錄白蠻語音的瓦,如:「苴」,「官苴」,「羊左」等。時至今天,永仁縣的全部鄉名里,竟還有1/5以上帶有苴字。我們感到這對於弄清苴卻得名的時代淵源,是有一定意義的。
三、「苴」字音屬及含義源考
從已有的資料看,苴卻是我國少數民族語音的漢譯,但究竟是何種民族語音尚有爭議。例如:王之甫先生在《南詔和白族的幾個問題》(《彝族研究》1988年)一文中介紹說,有的學者確信苴為彝族語音;而有的學者則認為苴為民家(白族)語音;也有人認為苴是彝族和白族的混合稱號。
通過對現有資料分析,苴為彝族語音之說比較可信,許多資料證明,早在唐南詔時期,「苴」已是較常用的語言,而南詔王室的後裔為後來分布在滇西的彝族。南詔市,王子被稱為「信苴」,南詔的人名、城鎮、河流等多以苴謂之。苴有勇猛、壯大、顯赫之意。以官員、人名含苴字的如:驃苴低、低牟苴、放苴、履苴、苴諾直、時牟苴、喻茜苴、羅苴子、尹輔苴等;以地名含苴的如利備苴、玉白苴、瓦波苴、思卡苴、里苴傾、六苴、苴卻等等(見毛志品先生《「苴」字源考》,1994年1月1日《攀枝花日報》)。據《華陽國志》介紹,苴為古侯國,地處當今四川昭化縣南(現並入廣元市)。清代徐炯《使滇雜記》中記有大姚縣苴卻江。去年永仁縣志辦李剛同志來函告知不少材料,其中一條是:1923年,苴卻行政委員李家棋撰文提到:苴卻元明時代系士司管轄,命名苴卻乃彝語之譯音,講得非常明白。顯然,南詔時期普遍使用的「苴,」隨其統治者蒙氏家族分支、遷徒、已經遍及滇西各地,存留在雲南彝族人民的豐富語言中。
「苴」既然是我國少數民族語音的漢譯字。那就象翻譯其他外來語音不可能都貼切一樣。首先,說苴發左音,不一定十分准確地譯出了原音;其次,有人在古代文獻中把它書寫成漢語的同音字,或者寫成近似左音的字,如本文引楊升庵著作兩處寫為左卻,如師古注里的「苴音租」,就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了。

『捌』 降央卓瑪的苴卻硯歌詞是什麼意思

苴卻硯抄
作詞:董玉方襲
作曲:小曾
金沙懸崖 藏深閨 數清幾顆星
攀西峽谷 飲霜露 望斷是歸程
如今誰墨香飄逸 對稱我筆鋒
宣紙幾張寫春秋 硯台卻無聲
紫砂凝重 碧雲凍 風韻是天成
石眼碧翠 封雪紅 四座已艷驚
今夜看華燈滿城 古韻起長風
天涯幾度心事盈 硯台卻鏤空
歷寒不冰 只冰千重夢
呵氣可研 口吐蓮花風
滿山攀枝花 花香又一程
我止步舞劍縫月影
苴卻硯幾千年 我寫哪一天
天亦老人未還 墨干心不甘
滿目山河不比你容顏
路不遠 再寫一晚 春花就爛漫
苴卻硯幾千年 我寫哪一天
隸楷行草寫遍 寫不盡雲煙
笑傲筆端回頭看江山
墨還淡 再磨一圈 天上已人間

『玖』 苴卻硯歌詞的意思

苴卻硯來
作詞:董玉方源
作曲:小曾
金沙懸崖 藏深閨 數清幾顆星
攀西峽谷 飲霜露 望斷是歸程
如今誰墨香飄逸 對稱我筆鋒
宣紙幾張寫春秋 硯台卻無聲
紫砂凝重 碧雲凍 風韻是天成
石眼碧翠 封雪紅 四座已艷驚
今夜看華燈滿城 古韻起長風
天涯幾度心事盈 硯台卻鏤空
歷寒不冰 只冰千重夢
呵氣可研 口吐蓮花風
滿山攀枝花 花香又一程
我止步舞劍縫月影
苴卻硯幾千年 我寫哪一天
天亦老人未還 墨干心不甘
滿目山河不比你容顏
路不遠 再寫一晚 春花就爛漫
苴卻硯幾千年 我寫哪一天
隸楷行草寫遍 寫不盡雲煙
笑傲筆端回頭看江山
墨還淡 再磨一圈 天上已人間

『拾』 苴卻石的正確讀音

jū què shí

施主,我看你骨骼清奇,
器宇軒昂,且有慧根,
乃是萬中無一的武林奇才,
潛心修習,將來必專成大器屬。
吾手中正好有一本寶典,欲贈於施主
鄙人有個小小的考驗
請點擊在下答案旁的
【採納為滿意回答】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