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輟的歷史典故

輟的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19:29:37

㈠ 精忠報國的歷史人物是誰 卧薪嘗膽的歷史人物是誰 投筆從戎的歷史人物是誰 胯下受辱的歷史人物是

精忠報國:岳飛
卧薪嘗膽:越王勾踐
投筆從戎:班超、張騫
胯下之辱:韓信
東山再起:謝安
岳飛:(—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 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家貧,嘗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後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韓信: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太常謝裒之子、鎮西將軍謝尚的從弟。
《晉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徵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㈡ 古代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

學習啦>學習方法>家庭教育>《關於教育孩子的典故有哪些》正文
關於教育孩子的典故有哪些
時間:2017-09-05 11:04:20本文內容及圖片來源於讀者投稿,如有侵權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欣怡 我要投稿
沒有任何一個家長,不希望子的孩子成才。但是,如何教育好孩子呢?我們看到古代的父母有很多教育孩子的典故,不如去借鑒一下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教育孩子的典故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教育孩子的典故
一、昔孟母,擇鄰處。
——《孟母三遷》
《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游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二、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斷機》
有一回,孟子偷懶不學習,孟母就當著他的面劃斷了正在織的一匹布,說:「學到一半就停下,和這塊織了一半就斷開的布有什麼區別,還有什麼用!」孟子聽後,再也不偷懶了。
三、香九齡,能溫席
——《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鑽井被窩里,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四、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兩個關於勤學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於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裡面,靠著微弱的燈光讀書;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學之人。

㈢ 描寫樹立目標努力學習的成語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流傳給後人許多刻苦讀書的勵志故事,也由此成就了大量的相關成語。要在漫長的求學路上取得成功,就要樹立目標、努力學習。而這句話用一個成語來形容最是貼切不過,即「篤志好學」(《後漢書.侯霸傳》),就是堅定志向、勤奮治學的意思。

(一)確立志向。古人很早就將治學與「建功立業」聯系在一起了,正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為了能實現「名垂青史」的遠大理想,實現「功成名就」的遠期目標,古代讀書人便給自己確立了治學的近期目標,那就是要「立身揚名」,要「金榜題名」,最好能「文武兼備」,做個「允文允武」的「文武全才」,以期將來能「出將入相」。

這九個成語其實還有很多意義相同或相近的成語,比如垂名青史、名標青史、功標青史、永垂青史、青史留名、青史傳名、青史標名、青史流芳、青石留芳、功成名遂、及第成名、經文緯武、緯武經文、文經武緯、文經武略、文武雙全、才兼文武、能文能武、乃文乃武、乃武乃文、出文入武、入文出武、……不管是理想還是信念,可以說,這些成語都是古人讀書學習的目標,可見古人的功名心有多麼熱切!

(二)勤奮學習。

  1. 這其中的典故和成語更是不知凡幾,這得從古代聖賢孔子開始說起。

「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曾記述:「讀《易》,韋編三絕。」意思是說《周易》晦澀難懂,孔子一遍又一遍地翻閱竹簡,以至編連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斷了很多次。孔子的「敏而好學」由此可見一斑。但這並不是孔子好學精神的全部,還有更重要的一點。

「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就像他對告誡弟子子貢治學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是一個道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恥下問」要比「敏而好學」更難,但是孔子身體力行地做到了,他不止向項橐學習,還曾拜郯子學禮儀,拜長弘學樂曲,拜老子學人生哲學。

孔子還說過許多名言,其中「學而時習之」(出自《論語.學而》)、「學而不厭」(出自《論語.述而》)、「困而學之」(出自《論語.季氏》)後來變為了成語,而這些成語很多都成為後世治學之人的箴言和座右銘。

2. 從古至今,治學之路上的勤奮好學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宋朝時成書的《三字經》便將之前歷史上典型的勤學故事收錄其中,從而教育蒙童自小就要勤勉好學。

「刺股讀書」——戰國縱橫家蘇秦發奮讀書,若是夜裡讀書睏倦打盹,就會用事先備好的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提振精神繼續讀書。當然,這種做法在現代並不提倡。

「溫舒蒲編」——西漢大臣路溫舒小時候曾用湖澤里的蒲草編製成簡牒用來書寫,在漢宣帝時官至臨淮太守。

「買臣負薪」——西漢大臣朱買臣家貧好讀書,卻不置產業,每日擔柴賣薪為生,且邊走邊讀,對妻子的抱怨也不予理會,終於在漢武帝時位列九卿。

「囊螢照書」、「囊螢照讀」——東晉大臣車胤自幼家境貧寒,夜裡讀書沒有燈油,夏天時就捕捉螢火蟲集入紗囊之內以作照明之用,留下了「車胤囊螢「的典故。車胤後來官至吏部尚書,他刻苦讀書的故事流傳後世,被傳為美談。

「映雪讀書」——車胤之後,另一位東晉大臣孫康在幼年時也有類似的經歷,不過他是在冬天下雪後借著雪地的反光來讀書,從而留下了「孫康映雪」的典故。後孫康官至御史大夫,他的子孫為紀念他,為他所在的孫氏起堂號為「映雪」,孫康即成為孫氏映雪堂的始祖。

「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年輕時好讀書,就是騎牛之時也不忘將書掛在牛角上。這個場景被越國公楊素看到,楊素對他對學識風度很是贊賞。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聽說後,遂與其傾心相交。後人用「牛角掛書」形容勤奮讀書,而用成語「牛角書生」指勤奮讀書的書生。

「囊螢映雪」——《三字經》出現後,「車胤囊螢「與」孫康映雪「兩個典故便合二為一,演繹出「螢囊映雪」這一成語。

「懸梁刺股」、「負薪掛角」——與「囊螢映雪」同理,這兩個成語也是隨著《三字經》的出現,將四個典故兩兩合一演繹出來的。「懸梁刺股」即指東漢的孫敬和戰國的蘇秦,而「負薪掛角」則指的是西漢的朱買臣和隋朝的李密。

其中「囊螢映雪」、「懸梁刺股」所提及的四個典故,幾經歷史文化的演繹,出現了很多意同字不同(或序不同)的成語,如「映雪囊螢」、「集螢映雪」、「照螢映雪」、「囊螢照雪」、「囊螢積雪」、「積雪囊螢」、「螢窗雪案」、「雪案螢窗」、「雪案螢燈」、「雪窗螢幾」、「雪窗螢火」、「雪天螢席」、「螢燈雪屋」、「囊螢積雪」、「刺股懸梁」、「懸頭刺股」、「引錐刺股」等。

3. 類似刻苦讀書、專心致志的成語典故還有很多,這些佳話典故中的主人公都是莘莘學子勤學不輟的榜樣,不止讓古人、更讓現代人心嚮往之。比如:

  • 「挾策讀書」——出自《莊子.外篇.駢拇第八》,寫的是臧(人名)讀書亡羊的故事;

  • 「好學不倦」——出自《史記.楚世家》,提到狐季姬到兒子重耳(晉文公)年輕時好學不倦,有寵於晉獻公。

  • 「下幃讀書」——出自《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

  • 「帶經而鋤」——出自《漢書.倪寬傳》;

  • 「鑿壁偷光」——出自《西京雜記》,記述的是西漢文學家匡衡的故事,同義成語還有「鑿壁借光」、「穿壁引光」、「匡衡鑿壁」等;

  • 「高鳳流麥」——出自《後漢書.逸民傳.高鳳》;

  • 「孳孳不倦」——出自《後漢書.魯丕傳》;

  •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三國志.魏書.王肅傳》;

  • 「孜孜不倦」——出自《三國志.蜀書.向朗傳》,同義成語還有「孜孜無倦」、「孜孜不怠」、「孜孜無怠」、「孜孜不懈」、「孜孜不輟」、「孜孜不已」等;

  • 「三餘讀書」——出自《魏略.儒宗傳.董遇》,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比喻抓緊一切閑余時間讀書,同義成語還有「讀書三餘」;

  • 「據鞍讀書」——出自《北史.樊深傳》;

  • 「映月讀書」——出自《南史.孝義傳.江泌》;

  • 「閉門讀書」——出自《隋書.盧思道傳》,同義成語還有「閉戶讀書」。

  • 「力學不倦」——出自《舊唐書.子繁傳》。

有些成語雖然沒什麼典故、沒什麼主人公,但由於是出自名家的文筆,文字間蘊含至理的詞語逐漸成為名言,最終也演變成了成語。比如:

  • 「手不釋卷」——出自三國曹丕《典論.自序》;

  • 「開卷有益」——出自東晉陶潛《與子儼等疏》;

  • 「頓學累功」——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

  • 「讀書破萬卷」——出自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韻》;

  • 「將勤補拙」——出自唐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同義成語還有「勤能補拙」、「以勤補拙」;

  • 「焚膏繼晷」——出自唐韓愈《昌黎集.進學解》;

  • 「業精於勤」——出自唐韓愈《昌黎集.進學解》;

  • 「十年窗下」——出自(金末)劉祁《歸潛志》,同義成語還有「十年寒窗」、「十載寒窗」;

  • 「讀書三到」——出自南宋朱熹《訓學齋規》,「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 「力學篤行」——出自南宋陸游《陸伯政山堂稿序》;

  • 「篤學不倦」——出自明初方孝孺《與鄭叔度書》;

  • 「潛心篤志」——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

(三)關於「勤學好問」。

自孔子以降,古代先賢們求學、治學的要旨無非是「學」、「問」二字,不過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古人似乎更崇尚「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而孔子提倡的「不恥下問」的治學理念反而少有人提及。這並不是說古人只「學」不「問」,而只是恥於「下問」,這個「下」字就是關鍵。西漢劉向曾在《戰國策.齊策四》提到「不愧下學」,其中也有個「下」字。但不管是「下學」,還是「下問」,終歸有傷士大夫、讀書人的顏面,絕少有人能做到。

也正因為如此,「不恥下問」、「不愧下學」的理念就顯得太過「高大上」,終究只能成為世人理想的精神聖殿,可觸而不可及,而相關成語也必然少之又少!

宋朝的朱熹很聰明,他不提「上問」、「平問」、「下問」,只強調「好問」。他在《朱子語類.論語》提到「勤學好問」,把「學」、「問」二字中正平和地融合在一起,終於使孔子「不恥下問」的治學理念走下神壇,偷龍轉鳳間就維護了士大夫的心理平衡。

綜合看來,「篤志好學」、「勤學好問」這兩個成語應該是最貼合「樹立目標,努力學習」的成語。

最後,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出自《樂府詩集.長歌行》)共勉!

㈣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上面這些詞語包含有典故的是哪一個

囊螢映雪,漢語成語,
讀音為náng yíng yìng xuě,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成語故事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㈤ 名人讀書的故事[大概內容]

古代名人讀書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2: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3: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4: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6: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