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典故紀聞

典故紀聞

發布時間: 2020-12-20 19:04:15

『壹』 歷史上有哪些文人雅士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志》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蘋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閑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游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閑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閑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閑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

『貳』 自用的引證解釋

指自行其是,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書·仲虺之誥》:「能自得師者王,謂人專莫己若者屬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也。」
明 余繼登 《典故紀聞》卷三:「大抵自賢者必自用,自用則上不畏天命,下不恤人言,不亡何待?」
嚴復 《道學外傳》:「愚而自用,賤而自專,災必及之矣。」

『叄』 文言文翻譯啊!!

【原文】
景德二年春,表請歸洛。陛辭日,肩輿至東園門,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因遷從簡太子洗馬,知簡奉禮郎。蒙正至洛,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子孫環列,迭奉壽觴,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後,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後土,過洛,兩幸其第,錫賚有加。上謂蒙正曰:「卿諸子孰可用?」對曰:「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穎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簡由是見知於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兒子十許歲,欲令入書院,事廷評、太祝。」蒙正許之。及見,驚曰:「此兒他日名位與吾相似,而勛業遠過於吾。」令與諸子同學,供給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後弼兩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類如此。
【注釋】
1、指朝官離開朝廷,上殿辭別皇帝。宋蘇軾 《張文定公墓誌銘》:「過都,留判尚書都省,請知鄆州。陛辭論天下事。」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六:「翰林院侍讀學士武周文致仕陛辭。成祖賜坐與語。」2、肩輿:亦作「肩轝」「肩舁」。轎子。《晉書·王導傳》:「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轝,具威儀。」唐白居易《東歸》詩:「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荊公道:『要往江寧,欲覓肩輿一乘,或騾或馬三匹,即刻便行。』」這里是動詞,乘坐轎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謝中郎是王藍田女婿,嘗著白綸布,肩輿徑至揚州聽事。」《新唐書·李叔明傳》:「(叔明)後朝京師,以病足,賜錦輦,令宦士肩舁以見。」《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五》:「帝舉族出封丘門,肩轝至野。」宋歐陽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益病,又求知潁州,肩舁至徐,遂不起。」3、掖:叉著人的胳膊。4、升殿:登殿。《新唐書·禮樂志九》:「應升殿者詣東、西階,至解劍席,脫舃,解劍,升。」《資治通鑒·晉惠帝永寧元年》:「帝自端門入,升殿,群臣頓首謝罪。」5、因:趁機。6、遠人:遠方的人;關系疏遠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國人。《周禮·春官·大司樂》:「以安賓客,以說遠人。」《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唐元稹《授入朝契丹首領達於只枕等二十九人果毅別將》:「朕聞德教加於四海,則遠人斯屆。」《明史·雲南土司傳二·麓川》:「帝謂蠻眾攻奪常事,執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遠人心。」7、請和:求和。《左傳·襄公四年》:「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 。」《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執之。」清馬建忠《巴黎復友人書》:「而所征國都有各不相下之心,無割地請和之說,交涉之道猶未起也。」8、弭兵:平息戰事;停止戰爭。《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將焉用之?」宋陸游《南唐書·元宗紀》:「及福州、湖南再喪師,知攻取之難,始議弭兵務農。」明錢嶪《憫黎詠》:「息火當息薪,弭兵當弭飢。」9、省財:節省財用。10、惟願:只希望。11、以百姓為念:把百姓放在心上。12、嘉納:贊許並採納。多為上對下而言。《漢書·循吏傳·黃霸》:「天子嘉納敞(張敞)言,召上計吏,使侍中臨飭如敞指意。」《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徵入卧內,訪以得失;徵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祝太史芷塘以詩集見示,予小獻芻蕘,太史深為嘉納。」13、因:於是。14、遷:升遷。15、親舊:猶親故。親戚和故交舊友。《三國志·魏志·王朗傳》:「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新唐書·崔祐甫傳》:「帝嘗謂曰:『人言卿擬官多親舊,何耶?』」16、環列:圍繞布列。《隋書·音樂志中》:「九關洞開,百靈環列。」金元好問《李參軍友山亭記》:「九山環列,潁水中貫。」清嚴遂成《孱陵吊孫夫人》詩:「妹也女中一人傑,侍婢明妝劍環列。」17、奉壽觴:即稱觴舉壽,同「稱觴上壽」。 舉杯飲酒,表示祝壽。漢崔寔《四民月令》:「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陳書·侯安都傳》:「明日,安都坐於御坐,賓客居群臣位,稱觴上壽。」《北史·宇文護傳》:「每四時伏臘,武帝率諸親戚,行家人禮,稱觴上壽,榮貴之極,振古未聞。」18、而後:以後。19、後土: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後土。」鄭玄註:「後土,土神也。」《禮記·檀弓上》:「君舉而哭於後土。」鄭玄註:「後土,社也。」《漢書·武帝紀》:「朕躬祭後土地祇,見光集於靈壇,一夜三燭。」唐張說《大唐祀封禪頌》:「(陛下)前年祈後土,人獲大穰。」20、第:府邸;住宅。21、錫賚:賞賜。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夫賞訓錫賚,豈關心解。」《舊唐書·郭曖傳》:「大歷中,恩寵冠於戚里,歲時錫賚珍玩,不可勝紀。」明張四維《雙烈記·策封》:「享千鍾厚祿,錫賚天廚。」清夏燮《中西紀事·通番之始》:「念其遠道輸忱,從優錫賚。」這里指賞賜之物。《舊唐書·牛仙客傳》:「仙客既居相位……所有錫賚,皆緘封不啟。」清龔自珍《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之三:「又知夫美其德,紀其旬宣,頌其燕喜福祿,而侈大其受命於王,車旗之庶、錫賚之多者,古之賓客,用拜辟席,擇言之所言也。」22、有加:又增加。這里指很多。23、由是:從此。24、見知:受到知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汾水》:「飛廉以善走事紂,惡來多力見知。周武王伐紂,兼殺惡來。」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王逢原》:「王逢原見知王荊公,一時附麗之徒,日滿其門,進譽獻諛,初不及文字間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劉元子》:「嵩陽守重慶,銅梁大司馬張襄憲公佳胤以童子見知,愛如己子。」25、廷評:亦作「廷平」。即廷尉平。官名,漢時為廷尉屬官。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廷尉平四人:稱左右平,秩六百石。東漢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決詔獄事。魏晉以後不分左右,直謂之廷尉評。北魏、北齊及隋各設廷尉評一人。隋文帝開皇三年罷。至煬帝及唐太宗時復置評事,屬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評」稱之。《漢書·刑法志》:「今明主躬垂明聽,雖不置廷平,獄將自正。」晉潘岳《閑居賦》序:「逮事世祖武皇帝,為河陽、懷令,尚書郎,廷尉平。」《北史·元順傳》:「時三公曹令史朱事錄書高陽王雍,雍欲以為廷尉評,頻煩托順不為用。」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詩:「廷評近要津,節制收英髦。」唐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詩:「廷評日下握靈蛇,書記眠時吐彩鳳。」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後漢書·百官志二》、《通典·職官七》。26、名位:官職與品位;名譽與地位。《左傳·庄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三國魏曹植《釋愁文》:「沉溺流俗,眩惑名位。」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人皆謂其寒薄,獨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極,但祿氣不豐耳。』」27、勛業:功業。《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子志大其量,而勛業難為也,可不慎哉!」唐李頎《贈別張兵曹》詩:「勛業河山重,丹青錫命優。」清管同《〈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於身,勛業皆其末跡也。」28、供給:以物資、錢財等給人而供其所需。《管子·地圖》:「論功勞,行賞罰,不敢蔽賢有私,供給軍之求索。」《史記·封禪書》:「使者存問供給,相屬於道。」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葉法差》:「詔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給所須。」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芸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這里指指生活所需之錢物。唐杜甫《有客》詩:「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葯欄。」《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滿大哥官人供給,只管照常支應。』」清焦循《憶書》六:「自備供給,而以應用之費分給諸生飯食。」29、入相:入朝為宰相。《史記·曹相國世家》:「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唐崔顥《江畔老人愁》詩:「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疊鼓乘朱輪。」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舊傳居此閤者,多至入相。」清梅曾亮《原仕予告大學士戴公墓碑》:「惟公與兄子文瑞公,相繼皆以是入相,天下以為榮。」30、致仕:辭去官職。《公羊傳·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註:「致仕,還祿位於君。」《北史·韋孝寬傳》:「孝寬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詩:「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
31、知人:謂能鑒察人的品行、才能。《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史記·宋微子世家》:「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宋曾鞏《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清錢謙益《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擇將如擇醫,以知人為能事。」32、類:大抵;大都。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宋司馬光《訓儉示康》:「走卒類士服。」
【譯文】
景德二年(1005)春,(呂蒙正)上表請求回洛陽。到朝廷辭別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轎子到東園門,命兩個子叉著他的胳膊扶著他上殿,趁機說:「外族人求和,停止戰爭節省財用,這是從古到今治理國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贊許並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升遷(呂蒙正的兒子)呂從簡為太子洗馬,升遷呂知簡為奉禮郎。呂蒙正回到洛陽,(他的府邸內)有園亭花木,每日與親友宴會,子孫環繞,輪著向他舉杯祝壽,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後,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祭祀土神,經過洛陽,兩次到他家,賞賜之物很多。皇帝對呂蒙正說:「您的幾個兒子中誰可以重用啊?」(呂蒙正)回答說:「我的幾個兒都不值得重。(不過我)有個侄子呂夷簡,(現在)擔任穎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呂夷簡從此受到皇帝的禮遇。
富言是呂蒙正的門客。有一天他對呂蒙正說:「我兒子十來歲,想讓他進人書院,在廷評、太祝身邊做事。」呂蒙正答應了。等到後來見到了富言的兒子,大驚道:「這位小兒將來有一天的官職與品位與我相似,而功業則會遠遠超過我。」於是讓他與自己的幾個兒子一起學習,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錢物非常優厚。富言的兒子,就是富弼。後來富弼兩次入朝為宰相,最後也以司徒的身份辭去官職。他(呂蒙正)能夠識鑒人才大都像這樣。

『肆』 典故紀聞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典故紀聞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伍』 幾篇古文的翻譯..求解求解!!!!!!!!

宋太祖以誠收吳越

原文:
吳越錢俶初來朝,將歸,朝臣上疏請留勿遣者數十人。太祖皆不納,曰:「無慮。俶若不欲歸我,必不肯來,放去適可結其心。」及俶辭,力陳願奉藩之意。太祖曰:「盡我一世,盡你一世。」乃出御封一匣付之,曰:「到國開視,道中勿發也。」俶載之而歸,日焚香拜之。既至錢塘,發視,乃群臣請留章疏。俶覽之泣下,曰:「官家獨許我歸,我何可負恩?」及太宗即位,以盡一世之言,遂謀納土。

譯文:
吳越王錢俶第一次到朝廷朝拜,將要回去了,朝廷中大臣上疏請求滯留他,不要讓他回去的有幾十人。(宋)太祖都沒有採納,說:「不必擔心,錢俶如果不想歸我大宋,一定不肯來朝拜,讓他回去正可以讓他放心。」等到錢俶告辭(回去),極力陳述願意遵奉屬國的意思。太祖說:「(為了友好,讓我們)用盡我的一生,用盡你的一生。」於是拿出御封的一個匣子交給他,說:「到自己國中再看,途中不要打開。」錢俶用車子裝著回國,每天燒香奠拜它,已經到達錢塘,打開一看,原來是大臣們請求滯留他的奏章上疏。錢俶瀏覽後眼淚掉下來了,說:「太祖獨獨的讓我回家,我為什麼辜負他的大恩?」等到宋太宗即位,為了「盡一世」的諾言,於是謀劃交納土地(稱臣)。

『陸』 列舉事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下不為例xiàbùwéilì
[釋義]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這次為例子照樣做。指只通融或寬恕這一次;以後不允許再做。
[語出]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疏聞;英宗謂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以移封;後不為例。』」
[正音] 為;不能讀作「wèi」。
[辨形] 例;不能寫作「列」。
[近義] 適可而止

『柒』 歷史上有哪些事其實是文人們編的段子

三國演義中很多都是段子而非史實

『捌』 人心向背典故

rén xīn xiàng bèi

成語:人心向背

--------------------------------------------------------------------------------

ZDIC.NET 漢 典 網

【解釋】向:歸向,指擁護;背:背離,指反對。指版人民大眾的擁護或反權對。

【出處】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四:「顧自古國家未有不以勤而興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決於是。」

『玖』 《典故紀聞》中操之而後動中操是操縱意思嗎

更准確點是操作

『拾』 求古文翻譯。。。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東閣辦公,天氣很熱,汗水濕透衣服,侍從給太祖換衣服,版換下來的衣服都送到浣洗權衣服的人(洗過之後繼續穿)。參軍宋思顏看見了說:「主公親自厲行節儉,真是以身作則,告示大家,老臣擔心您只是今天這么做,以後可能不會這么做,希望您能夠堅持一直這么做。」太祖聽後非常高興:「你說的太好了。別人也可能會說,但可能只會考慮眼前,而不能考慮到長遠;或者只是憂慮到已經發生的,而不能憂慮到將來要發生的。今天思顏看見我現在能這么做,而顧慮我之後不能繼續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效忠於我。」於是賞賜金幣給宋思顏。
文章出自《典故紀聞》,主要是講太祖節儉,參軍宋思顏敢於說出忠言,他擔心太祖只是流於現在,而不會堅持做到節儉。或者只是在人前做到,人後不會如此。
翻譯了大意,可能沒做到逐字去譯,僅供參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