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古琴典故

古琴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17:12:42

A. 有沒有什麼書專門講古琴典故

古琴曲、古琴名、古琴史,典故有多面的,如果是古書的話基本就是專門的琴譜了,專或者帶一點點屬注釋的。現在書店有賣圖書館有借的古琴理論書里講的東西基本比較全面,普及型的(因為只有關古琴的書真不多,更多的是在中國民樂大全一類的書里……)~要找古琴曲和古琴名的出典的話,把名字搜一搜,網路也是很全的哦~
看到樓主ID小小聲問句,樓主是要寫文么?
要古琴曲名字的話去查《琴曲集成》,絕對全~
http://www.guanglingsan.com/ss/html/84/t-2684.html
大部分曲子看名字就知道是講什麼了(名字代表一切!)。分類的話基本就在高潔風骨、心憂感懷、敘情、詠物、詠景之間,像廣陵這種殺伐的少有。還有中國古曲網啊什麼的,古琴論壇上爬爬,會碰到高人的,呵呵。

B. 關於古琴曲''流水''的典故!!急求!!

文獻記載,《高山流水》原為一曲,自唐代以後,《高山》與《流水》分為兩個獨立的琴曲。版曲譜初見於明權代《神奇秘譜》。《天聞閣琴譜》中的《流水》為清代川派琴家馮彤去的傳譜,曲調與《神奇秘譜》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兩段中增加了七十二滾指指法,從而使水勢洶涌、奔騰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
《列子•湯問》記載:伯雅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一次,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熱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贊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涌澎湃和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傳為千古佳話。

朱權序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高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雲:'……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射的尋找外星人的太空船,就選有用中國的古琴曲《流水》製成的金唱片,演奏者:管平湖,演奏用琴便是這張被稱為明代第一琴的曠世寶琴寧王琴——飛瀑連珠。

C. 關於古琴有那些典故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俗稱古琴,一種七弦無品的古老的撥弦樂器。琴,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概括與代表著古老神秘的東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系。可見,三千多年前,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閑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D. 我要古琴的英文介紹和古琴歷史有關典故的英文。

古琴簡介

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先秦時代,琴已很流行,如《書經》:"搏拊琴瑟以詠";《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據現有的圖象及文獻資料,琴至遲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為後世通用的形制。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僅有造形藝術風格上的區別和音色追求的區別。
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琴的音樂神聖高雅,坦盪超逸,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託理想。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但不直接記錄音高。它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使現代的五線譜等記譜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減字譜記錄而傳承至今的古琴譜有一百五十多種,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是我國巨大而珍貴的音樂寶庫。
古琴的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被稱作"琴學"。其內容精深博大,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沒有一件樂器可以與古琴相比擬。
我只找到中文的,再找人翻譯一下吧。

E. 關於伏羲式古琴的傳說或典故

伏羲式古琴的傳說

傳說伏羲根據風吹樹葉和流水落地的啟發開始製作古琴,可是第一次做的這種琴是無弦琴,要發出聲音只有靠風和水擊打到上面才可以出聲,但是一般的木料都不行,於是伏羲一直為此傷神。

後來伏羲偶爾用到鳳凰梧桐木做無弦琴時,發現女媧的頭發打在上面聲音比較好聽,於是伏羲就用自己一根長發做弦,這就是一弦琴,也就是梧桐木製的鳳凰琴的由來。

再後來伏羲采了女媧的一絲長發作了二弦琴,孩子出生後又做了三弦琴。

相傳成親前,一日女媧看見伏羲正在制琴,便問伏羲這是什麼,為什麼厚有三,為什麼寬有九,為什麼弦有一百零八。

伏羲回答了女媧,女媧便要此琴並又取名為鳳凰琴(女媧原姓鳳),所以女媧把它叫做訂琴,即定情。

伏羲製作了琴,便把琴弦命名為天弦,此琴便名天弦琴。

伏羲後來又做了地弦琴和人弦琴,女媧又加上事弦便是四弦琴,他們的兒子神農又加上物弦便是五弦琴。伏羲的隔代弟子姬昌加上文弦名六弦琴,伏羲的隔代徒孫姬發加上武弦名七弦琴。

伏羲制琴還發生了一則故事叫做《媧問》,即「媧羲問對」,這就是女媧在與伏羲成親前問的三個問題,最後女媧向伏羲要了鳳凰琴做聘禮滿意而去,這就是所謂的定情信物。

那麼女媧到底問了伏羲什麼呢,如下———

女媧一問大音無聲,伏羲一對以力開之。

(你是否愛我?我非常愛你!)

女媧二問大雅無曲,伏羲二對以心化之。

(你憑啥愛我?我誠心愛你!)

女媧三問大道無弦,伏羲三對以一貫之。

(你如何愛我?我始終愛你!)

於是就這樣伏羲就和女媧回了家,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媧問,也叫媧羲問對,也就是:女媧三問,伏羲三對。


(5)古琴典故擴展閱讀

伏羲是遠古時的一位聖人,被後人尊為三皇五帝之首,傳說神農是他的兒子。有許多關於伏羲造琴的傳說。

漢末蔡邕在他的〈琴操〉中說:「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非常有意思的是伏羲式琴與神農式琴在外形上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多了一個彎的微妙區別,這也許是人們有意識地對古聖人的傳承排序,反映出古往以來尊崇長幼尊卑之分嚴明有序的傳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琴

F. 關於伏羲式古琴的傳說或典故

伏羲式,也是聖人造抄琴的一種,形狀與神農式非常接近,只是在琴的下部起彎的地方多了一個彎,即:有兩個連續的彎,而琴體外形的其它部位與神農式幾乎完全一樣。 伏羲是遠古時的一位聖人,被後人尊為三皇五帝之首,傳說神農是他的兒子。有許多關於伏羲造琴的傳說。漢末蔡邕在他的〈琴操〉中說:「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非常有意思的是伏羲式琴與神農式琴在外形上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多了一個彎的微妙區別,這也許是人們有意識地對古聖人的傳承排序,反映出古往以來尊崇長幼尊卑之分嚴明有序的傳統。 伏羲式是一種非常古樸、簡捷的式樣,由於它的形制中正大氣,被許多琴人所喜愛;也是留傳下來的許多古代名琴常採用的式樣。

G. 中國四大古琴的故事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齊桓公——號鍾、楚莊王——繞梁、司馬相如——綠綺、蔡邕——焦尾。

1、「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

2、「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3、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4、「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

(7)古琴典故擴展閱讀:

綠綺的外貌

相傳綠綺通體黑色,隱隱泛著幽綠,有如綠色藤蔓纏繞於古木之上,因而名為「綠綺」。但其真正的模樣,我們早已無幸見到——古琴琴體需用疏鬆的木頭(最合適的是桐木)製作,琴弦用動物(如牛)完整的筋或馬尾製作,承受不起歲月摩挲,早已消逝於茫茫歷史長河中。

H. 有誰知道一些關於古琴的名人故事

關於古琴的著名復典故:春制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是在杏林講學,還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不絕。春秋時期,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東漢時期一代才女蔡文姬聽音辨情傳為佳話。晉魏時期,稽康臨刑前一首《廣陵散》流傳千古。嗯…因為對古琴了解的多些,而其他的傳統樂器因為不算非常了解我就不妄言啦~

I. 關於古箏,古琴的典故

古箏

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古琴

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

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9)古琴典故擴展閱讀

古箏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古琴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列子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鍾離式(鶴鳴秋月琴)、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J. 有誰知道一些關於古琴的名人故事

蔡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古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的女兒,蔡邕曾因創作有琴曲五首而久負盛名,他的女兒蔡文姬在他的影響下,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

史書記載,蔡邕彈琴時無意將一根琴弦彈斷,年僅六歲的蔡文姬立刻做出是第一弦的判斷。蔡邕十分驚訝,又故意將第四弦彈斷,結果蔡文姬的回答依然准確無誤。

(10)古琴典故擴展閱讀:

蔡文姬的文學造詣

蔡文姬的父親不僅是一位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還擅長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是文壇的領袖。蔡文姬在這樣的書香門第長大,耳濡目染,很小就十分博學,善於言辭,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早早就成為一名很有名氣的才女。

蔡文姬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有其所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