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秦始皇典故

秦始皇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7 20:39:16

1. 跟秦始皇(秦朝)有關的典故

秦王政兼並了六國,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覺得自己的功績比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稱號,應該用一個更加尊貴的稱號才配得上他的功績,就決定採用了「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自稱是始皇帝。他還規定:子孫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世萬世。

全國統一了,該怎樣來治理這樣大的國家呢?

在一次朝會上,丞相王綰(音wān)等對秦始皇說:「現在諸侯剛剛消滅,特別是燕、楚、齊三國離咸陽很遠,不在那裡封幾個王不行,請皇上把幾位皇子封到那裡去。」

秦始皇要大臣議論一下,許多大臣都贊成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反對。他說:「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封了不少諸侯。到後來,像冤家一樣互相殘殺,周天子也沒法禁止。可見分封的辦法不好,不如在全國設立郡縣。」

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決定廢除分封的辦法,改用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面再分縣。

郡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國家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皇帝決定。據說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來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時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簡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見他的權力是多麼集中了。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業也發達起來,但是原來列國的尺寸、升斗、斤兩的標准全不一樣。從那時候起,又規定了全國用統一的度、量、衡制。這樣,各地的買賣交換也沒有困難了。

秦始皇正在從事國內的改革,沒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進來。匈奴本來是我國北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後期,匈奴貴族趁北方的燕國、趙國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奪了過去。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就派大將蒙恬(音tián)帶領三十萬大軍去抵抗,把河套一帶地區都收了回來,設置了四十四個縣。

為了防禦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徵用民夫,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接起來,又新造了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面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到東面的遼東(今遼寧遼陽西北),連成一條萬里長城。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築,一直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徵。

後來,秦始皇又派出大軍五十萬人,平定南方,添設了三個郡;第二年,蒙恬打敗了匈奴,又添了一個郡。這樣,全國總共有四十個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辟了國土,在咸陽宮里舉行了一個慶祝宴會,許多大臣都贊頌秦始皇統一國家的功績。博士淳於越卻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矩辦事是行不通的。

這時候,李斯已經做了丞相。秦始皇要聽聽他的意見。

李斯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統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現在,卻去學古代,對國家大事亂發議論,在百姓中製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採用了李斯的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葯、種樹等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誰要是再私下談論這類書,辦死罪;

誰要是拿古代的制度來批評現在,滿門抄斬。

第二年,有兩個方士(一種用求神仙、煉仙丹騙錢的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這個情況,派人去抓他們,他們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嚴重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都埋了,其餘犯禁的就流放到邊境去。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頭上,大臣們誰也不敢勸他。他的大兒子扶蘇認為這樣處置儒生太嚴厲,勸諫他不要這樣做。這一來,觸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蘇離開咸陽,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邊疆。
秦始皇與神女湯泉

驪山華清池,是西安著名的風景區。那裡山影婀娜秀氣,氣候溫和宜人。多少年來,許多帝王諸如周幽王、秦始皇、唐玄宗等都在這里修築湯池,至今留下九龍湯、貴妃池、飛霞閣等名勝古跡。華清池的溫泉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以前,女媧補天在驪山留下了一塊石頭,於是人們便在那裡修了一座娘娘廟。多少年來,娘娘廟的香火一直很靈,吸引著遠遠近近的信徒來這里拜佛燒香。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一天來驪山遊玩。他見娘娘廟香火很旺,也要去朝拜。衛士們趕走了眾信徒,秦始皇進了娘娘廟。娘娘廟並不大,秦始皇轉了轉便停在女媧娘娘的神像前不動了。秦始皇看女媧娘娘的神像塑得很美,心想自己如能找到一個象女媧娘娘這樣美的姑娘作妃子,該有多好哇!想著想著,不覺向前走了幾步, 離神像越來越近。猛聽「呸」地一聲,女媧娘娘吐了秦始皇一臉唾沫。

秦始皇摸著自己的臉,嚇了一大跳。女媧娘娘是泥塑的,怎麼還能吐唾沫,莫非她當真活了?秦始皇越想越害怕,急忙帶著衛士匆匆地離開了娘娘廟。

說也奇怪,秦始皇回去以後,被唾的地方竟然生起瘡來。又癢又痛,而且越爛越歷害。他急忙召來太醫,太醫看了他臉上的瘡都說這種爛瘡沒有辦法治,秦始皇心裡很不是個滋味。那天陪他去娘娘廟的大臣叫項平,是秦始皇的心腹。他見秦始皇臉上的瘡越爛越歷害,便秘密地出主意說; 「陛下是人間皇帝,富有四海,就是偶而不恭,神女也該原諒。

聽了項平的話,秦始皇皺著眉頭,沒精打彩地說: 「可神女並沒有原諒我!」

項平抬起頭來說: 「陛下可虔誠地去廟里焚香。女媧娘娘見您確實有誠心,就會寬恕的......」

秦始皇沒有辦法,只好去娘娘廟焚香。這樣一連七七四十九天,女媧娘娘終於被感動了。

這一天,秦始皇剛剛拜完,桌上簽筒里就跳出一隻竹簽,秦始皇接過一看,上面寫著「湯泉洗痂」四個字。正在思索,一衛士進來報告說,驪山下出現了許多熱氣騰騰的湯泉。秦始皇聽了心中大喜。

原來,女媧娘娘惱怒秦始皇輕薄無禮,所以用生瘡懲罰了他,但見秦始皇能改正錯誤,於是就顯神通幫他治療。女媧娘娘從懷里取出一個瓶子,用樹枝蘸了些瓶里的水向驪山灑去,驪山下便現出了熱氣騰騰的溫泉。

秦始皇用溫泉沖洗瘡痂,時間不長,臉便漸漸好了。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2. 秦始皇的故事

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遊。左丞相李斯跟隨著,右丞相馮去疾留守京城。少子嬴胡亥想去巡遊,要求跟隨著,皇上答應了他。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然後乘船沿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渡過海渚(zhǔ,煮),經過丹陽,到達錢塘。到浙江邊上的時候,水波凶險,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從江面狹窄的地方渡過。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在那裡刻石立碑,頌揚秦朝的功德。
始皇返回,途經吳地,從江乘縣渡江。沿海岸北上,到達琅邪。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尋找仙葯,好幾年也沒找到,花費錢財很多,害怕遭受責罰,就欺騙說:「蓬萊仙葯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到達,希望皇上派善於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鯊魚就用裝有機關可以連續發射的弓弩射它。」始皇作夢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好象人。請占夢的博士給圓夢,博士說:「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魚蛟龍做偵探。現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於是命令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著有機關的弓弩去等侯大魚出來以便射它。從琅邪向北直到榮成山,都不曾遇見。到達之罘的時候,遇見了大魚,射死了一條。接著又沿海向西進發。
秦始皇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始皇討厭說「死」這個字,群臣沒有敢說死的事情。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就寫了一封蓋上御印的信給公子扶蘇說:「回咸陽來參加喪事,在咸陽安葬。」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車府令趙高兼掌印璽事務的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逝世。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製造變故,就對此事嚴守秘密,不發布喪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轀(wēn,溫)涼車中,讓過去受始皇寵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適當的地方,就獻上飯食,百官象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轀涼車中降詔批簽。只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寵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裡很喜歡他。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殺。繼續往前走,從井陘到達九原。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屍體在轀涼車中發出了臭味,就下令隨從官員讓他們往車里裝一石有腥臭氣的鮑魚,讓人們分不清屍臭和魚臭。
一路行進,從直道回到咸陽,發布治喪的公告。皇少子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酈山。

3. 「秦始皇」是誰關於他有哪些典故

秦始皇,名贏政(前259~前210),秦莊襄王之子,庄襄王死後繼秦王位,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終年49歲。葬於酈邑(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25里處)。
據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大將的女兒,送給子楚之前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生下了嬴政,實則為呂不韋與趙姬的私生子。(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來源請求],懷孕十二個月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徵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故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出錯存在可能性。)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嬴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嬴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於趙國,又稱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另一說為呂不韋之子)。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承秦王位由丞相呂不韋和宣太後的男寵毒專權。公元前238年親政,毒乘他外出之機,舉兵叛亂,他一舉粉碎叛亂,誅殺毒,幽禁太後。第二年免除呂不韋的相職,後逼殺呂不韋,任用了尉繚、李斯等人。

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接著,嬴政採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買關東六國權臣,離間其君臣關系,遠交近攻,從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間,先後滅韓國、魏國、楚國、燕國、趙國、齊國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贏政統一天下後,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幻想秦王朝的統治能延續千秋萬代;國家的一切政務都由皇帝裁決,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隨後,秦始皇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公元前213年,嬴政為了控制思想,採納李斯的建議,將秦國的歷史、醫葯、卜筮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毀。禁止私學。第二年,方士盧生和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貪權專斷,濫施刑罰。贏政聞知後派人追緝,侯生、盧生逃亡,贏政大怒,將有牽連的460多個儒生全部坑殺於咸陽。這兩件事. 史稱「焚書坑儒」,它鉗制了思想,嚴重地摧殘了文化。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廣西崇左縣)四郡。同年又派大將蒙恬率兵北擊匈奴,收復了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遷來內地人民,建築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使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至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象郡。
贏政在位時期徭役繁重,刑罰苛嚴。人民除了將收獲物的三分之二繳作賦稅外,還得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發70多萬人,在渭水南邊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他又征發農民將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連接起來,向東向西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到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北)的城防,這就是偉大的萬里長城。它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當時,全國被征去服兵役、徭役的多達150多萬人,男丁不夠,連婦女也被抓去運糧餉。許多人被折磨而死。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繳、銷毀民間兵器外,還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起處死,叫作「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作「連坐」。人民隨時都會被指控犯法,被罰做苦役,或者斬腳、割鼻、??政又好大喜功、浪費無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沿途刻石頌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為求長生不老之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嬴政實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階級矛盾就開始激化,出現了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10年,贏政進行最後一次巡遊,隨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車府令(掌管皇帝文書的宦官)趙高和他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他渡過錢塘江,一直到達會稽郡的吳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東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病勢轉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趙高起草詔書,並將詔書和國璽遞送給長子扶蘇,催扶蘇立即趕回咸陽,主持喪禮。當李斯草擬好詔書呈交嬴政審閱時,嬴政已經死去了。
扶蘇因為勸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貶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軍中任監軍。趙高歷來與蒙恬一家有仇,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殺。蒙恬懷疑,不肯自殺。扶蘇忠厚,相信詔書是真的,便自殺而死。
趙高秘不發喪,將嬴政屍體放在車中,關上車門,拉上車簾,讓百官以為秦始皇仍然活著,每天在車外奏本;一面帶領大隊擁著屍車匆忙趕回咸陽。因為天氣炎熱,屍體腐爛發臭。趙高派人弄來夭批鮑魚,命令每輛車上裝鮑魚一石,以混淆屍臭。接著發喪,並擁立胡亥為帝。秦始皇為歷史上對始皇帝嬴政的通稱。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功績不可泯滅。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宜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宜《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14]。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4. 古代秦始皇的故事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

秦王政兼並了六國,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覺得自己的功績比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稱號,應該用一個更加尊貴的稱號才配得上他的功績,就決定採用了「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自稱是始皇帝。他還規定:子孫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世萬世。
全國統一了,該怎樣來治理這樣大的國家呢?
在一次朝會上,丞相王綰(音wān)等對秦始皇說:「現在諸侯剛剛消滅,特別是燕、楚、齊三國離咸陽很遠,不在那裡封幾個王不行,請皇上把幾位皇子封到那裡去。」
秦始皇要大臣議論一下,許多大臣都贊成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反對。他說:「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封了不少諸侯。到後來,像冤家一樣互相殘殺,周天子也沒法禁止。可見分封的辦法不好,不如在全國設立郡縣。」
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決定廢除分封的辦法,改用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面再分縣。
郡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國家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皇帝決定。據說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來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時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簡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見他的權力是多麼集中了。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業也發達起來,但是原來列國的尺寸、升斗、斤兩的標准全不一樣。從那時候起,又規定了全國用統一的度、量、衡制。這樣,各地的買賣交換也沒有困難了。
秦始皇正在從事國內的改革,沒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進來。匈奴本來是我國北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後期,匈奴貴族趁北方的燕國、趙國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奪了過去。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就派大將蒙恬(音tián)帶領三十萬大軍去抵抗,把河套一帶地區都收了回來,設置了四十四個縣。
為了防禦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徵用民夫,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接起來,又新造了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面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到東面的遼東(今遼寧遼陽西北),連成一條萬里長城。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築,一直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徵。
後來,秦始皇又派出大軍五十萬人,平定南方,添設了三個郡;第二年,蒙恬打敗了匈奴,又添了一個郡。這樣,全國總共有四十個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辟了國土,在咸陽宮里舉行了一個慶祝宴會,許多大臣都贊頌秦始皇統一國家的功績。博士淳於越卻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矩辦事是行不通的。
這時候,李斯已經做了丞相。秦始皇要聽聽他的意見。
李斯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統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現在,卻去學古代,對國家大事亂發議論,在百姓中製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採用了李斯的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葯、種樹等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誰要是再私下談論這類書,辦死罪;
誰要是拿古代的制度來批評現在,滿門抄斬。
第二年,有兩個方士(一種用求神仙、煉仙丹騙錢的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這個情況,派人去抓他們,他們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嚴重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都埋了,其餘犯禁的就流放到邊境去。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頭上,大臣們誰也不敢勸他。他的大兒子扶蘇認為這樣處置儒生太嚴厲,勸諫他不要這樣做。這一來,觸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蘇離開咸陽,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邊疆。

5. 關於秦始皇的小故事(簡短)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版求根據古制,分權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稱「焚書坑儒」。

6. 秦始皇的故事(短的)

秦王政兼並了六國,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覺得自己的功績比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稱號,應該用一個更加尊貴的稱號才配得上他的功績,就決定採用了「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自稱是始皇帝。他還規定:子孫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世萬世。
全國統一了,該怎樣來治理這樣大的國家呢?
在一次朝會上,丞相王綰(音wān)等對秦始皇說:「現在諸侯剛剛消滅,特別是燕、楚、齊三國離咸陽很遠,不在那裡封幾個王不行,請皇上把幾位皇子封到那裡去。」
秦始皇要大臣議論一下,許多大臣都贊成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反對。他說:「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封了不少諸侯。到後來,像冤家一樣互相殘殺,周天子也沒法禁止。可見分封的辦法不好,不如在全國設立郡縣。」
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決定廢除分封的辦法,改用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面再分縣。
郡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國家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皇帝決定。據說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來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時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簡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見他的權力是多麼集中了。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業也發達起來,但是原來列國的尺寸、升斗、斤兩的標准全不一樣。從那時候起,又規定了全國用統一的度、量、衡制。這樣,各地的買賣交換也沒有困難了。
秦始皇正在從事國內的改革,沒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進來。匈奴本來是我國北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後期,匈奴貴族趁北方的燕國、趙國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奪了過去。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就派大將蒙恬(音tián)帶領三十萬大軍去抵抗,把河套一帶地區都收了回來,設置了四十四個縣。
為了防禦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徵用民夫,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接起來,又新造了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面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到東面的遼東(今遼寧遼陽西北),連成一條萬里長城。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築,一直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徵。
後來,秦始皇又派出大軍五十萬人,平定南方,添設了三個郡;第二年,蒙恬打敗了匈奴,又添了一個郡。這樣,全國總共有四十個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辟了國土,在咸陽宮里舉行了一個慶祝宴會,許多大臣都贊頌秦始皇統一國家的功績。博士淳於越卻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矩辦事是行不通的。
這時候,李斯已經做了丞相。秦始皇要聽聽他的意見。
李斯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統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現在,卻去學古代,對國家大事亂發議論,在百姓中製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採用了李斯的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葯、種樹等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誰要是再私下談論這類書,辦死罪;
誰要是拿古代的制度來批評現在,滿門抄斬。
第二年,有兩個方士(一種用求神仙、煉仙丹騙錢的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這個情況,派人去抓他們,他們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嚴重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都埋了,其餘犯禁的就流放到邊境去。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頭上,大臣們誰也不敢勸他。他的大兒子扶蘇認為這樣處置儒生太嚴厲,勸諫他不要這樣做。這一來,觸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蘇離開咸陽,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邊疆。

7. 秦始皇的故事有哪些

13歲的嬴政,少年不懂事,秦國的大權主要落在丞相呂不韋手裡。掌握秦國宮廷後宮大權的是嬴政的媽媽趙太後。
少年秦王嬴政稱丞相呂不韋為「仲父」。仲父,相當於叔叔,占代人用伯、仲、叔、季」作為兄弟之間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秦國雖然連喪國君,但軍事和經濟實力仍然很雄厚,不斷對並存的6國發動戰爭,並且接連取得勝利,使得其他6國惶惶不可終日。
在齊、楚、魏、燕、韓、趙6國中,韓國最怕秦國。早在嬴政父親庄襄王在位的時候,秦韓兩國就數次交戰,韓國屢戰屢敗,向秦國讓出成皋,又獻上黨,韓國的版圖越來越小。後來還是魏國公子信陵君率領有韓國參加的5國聯軍,才擊敗秦國一次。俗話說柿子揀軟的捏,秦國把這筆帳記在韓國頭上,經常揚言要在韓國頭上出這口氣。韓國君臣整天在商量抗秦良策,可就是想不出好辦法。
有一天,韓國管水利的一位官員叫鄭國,對韓王說:可以不用一兵一卒抗禦強秦。鄭國的妙計說服了韓王。
幾天以後,韓國各地都貼出緝捕公文,說是韓國水工鄭國私通敵國,圖謀不軌,事發後潛逃,令各地官員緝拿歸案。
就在韓國到處緝拿鄭國的同時,鄭國來到了秦國,並且求得秦王同意,讓他在秦國避難。
鄭國對秦王說:「蒙大王收容之恩,臣願以治水的小技,報效大王。關中八百里秦川,若是能解決水的資源,強秦王天下指日可待!」
鄭國的計劃是挖渠將涇河的水引入洛水,水渠正好從關中經過,八百里良田盡得灌溉之利。這項工程要用20萬民工,花3年時間。
秦王同意了鄭國的水利計劃,秦國為這項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工程進行了一年時間,秦國花掉了擴軍備戰的專款,軍餉也被調往治水工地使用,秦國原來准備攻打韓國的計劃,也只好擱置下來。
秦國丞相呂不韋對這項水利工程原來就不太贊成,因為秦王熱情支持,他也就沒敢多說什麼。工程進行到一年時間,秦國的花費實在太大,呂不韋對鄭國產生了懷疑,派人暗中調查,才知道鄭國是韓國派遣到秦國來的。原來鄭國的計劃,是先用這項水利工程拖住秦國,使它沒有財力和物力攻打韓國。最後鄭國再讓這項工程失敗,把秦國的國力消耗掉,這時再由韓國聯合關東各國攻打秦國,制強秦於死地。
鄭國被呂不韋捉拿後,對自己的使命供認不諱。呂不韋將這件事告訴秦王,秦王說要親自審問鄭國。
呂不韋把鄭國解押到秦王面前。秦王立刻叫人替鄭國解綁,讓鄭國坐下後對他說:「先生是韓國的臣子,忠於韓王是應該的。先生受韓王之託,重韓王之事,不惜以生命冒險,這樣的精神,嬴政十分敬佩。現在先生已經對我秦國犯下了死罪,可謂是以生命報答了韓王。但是我不殺先生,先生現在的生命已經與韓王無關,我求先生今後能像對韓王那樣對我秦國,嬴政決不會虧待先生。」
鄭國聽了秦王的話,立刻跪倒在地,對秦王說:「鄭國知道韓國的氣數已盡,一切措施也只是幫助韓國苟延殘喘,絕對改變不了強秦王天下的趨勢。現在大王不殺我,我的餘生已經屬於大王,一定以死替大王效力!」
秦王扶起鄭國,對他說:「將來水渠修成,就以先生的名字命名,叫鄭國渠。」
鄭國走後,呂不韋對秦王說:「大王這樣對鄭國,未免過於寬大,恐怕於法度上說不過去吧?」
秦王說:「在水渠上我們耗了無數的人力、財力,殺死鄭國,秦國還沒有個懂水利的人取代他。這一來,我們的時間、財力、人力全付諸東流。我不殺鄭國,讓他把水渠修成,這樣關中可以永遠解決缺水的問題,這正是王天下的堅實基礎。」
呂不韋說:「大王看得比我深遠。只是怕鄭國……」
秦王說:「韓王對鄭國只不過有俸祿之恩,鄭國就替韓王賣命,我對鄭國有活命之恩,而且俸祿又遠遠超過韓國,鄭國一定不會負我。」
後來事實證明秦王對鄭國的處理是英明的,不到三年時間,水渠就修成了,涇河之水流經關中良田,八百里秦川一片沃土,成了秦國的糧倉,為秦國統一中國打下了物質基礎。秦王也沒有食言,將水渠命名為「鄭國渠」。
秦王年少,但他善計謀,又果斷,做事有自己的主張。他清除了想謀反的弟弟和一些大臣,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使秦國內部的矛盾暫時緩和了些,但更大的矛盾還潛伏著。
首先是太後與嬴政之間的矛盾。太後是秦王的母親,嬴政登上王位時才13歲,太後常常干預朝政,不少想做官的人就討好太後,而由太後推薦的人,秦王總是接受的,無形中朝廷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太後勢力。太後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太監嫪艾(1àoǎi)。這人深受太後的信任,常常充當太後的代言人。
嫪艾本來是咸陽的一個市井無賴,為了榮宗耀祖,自願當太監,投靠到丞相呂不韋門下,由呂不韋推薦給太後,成了太後的貼身太監。
秦王漸漸感到太後勢力的危害,決定清除這股勢力。他先在嫪艾身上下手,一來可以削弱太後勢力,二來也給丞相呂不韋敲一下警鍾。不料,此事泄露了。嫪艾得到風聲後,決定先下手為強,他選定在秦王加冕這天,對秦王下手。
公元前238年4月,年滿21歲的秦王舉行加冕儀式,從此,丞相呂不韋要向秦王交出一切權力,太後也不得干預朝廷政事。
這天,秦王先到祖廟叩拜祖先,然後再拜太後,由太後給秦王戴上王冠,佩上寶劍,這就意味著今後由嬴政獨掌秦國的大權了。
加冕儀式結束後,秦王回到自己的王宮,剛要入睡,有人報告說,太後宮中有人求見。秦王在太後宮中安插有密探,現在深夜求見必定有要事。
來人告訴秦王,嫪艾正在集中侍衛,並且把武器分發給門下的食客。秦王得到消息後,叫人傳旨給駐在歧山的大將桓,叫他火速領兵回來救駕,同時又叫自己宮中的侍衛整裝待命。秦王的旨意剛剛傳出,嫪艾已經帶領人馬將秦王住的王宮圍住。
秦王站在樓台上質問嫪艾。嫪艾說:「大王宮中有賊,奉太後的旨前來捉拿。」
秦王冷笑著指著嫪艾說:「宮中確實有賊,賊就是你!」
嫪艾帶的軍隊聽秦王這么說,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嫪艾取出太後的詔書,對眾人說:「我是奉命捉賊,有太後詔書在!」嫪艾是太後的親信,玉璽一直由他保管,制假詔書當然不難。
嫪艾帶人沖進宮門,秦王大聲喝道:「生擒嫪艾賞金百萬,殺死嫪艾賞金50萬!」
嫪艾隊伍中的人聽到有這樣的重賞,立刻就有人倒戈撲向嫪艾,與嫪艾的親信展開惡戰。這時,大將桓已經接到秦王的命令,領兵趕來救駕。嫪艾率領的烏合之眾哪抵擋得住訓練有素軍,一經交手紛紛敗陣。嫪艾本人也被活捉,經審訊後被車裂於東門之外。嫪艾整個家族也全都被殺盡,就連沒有參予其事的嫪艾食客也被流放到巴蜀。

8. 關於秦始皇的故事

秦始皇晚年想長生,召了一批方士術士為他煉丹治膳。這可急壞了方士術士們,他們清楚,盡管說得天花亂墜,但真正要煉取長生的葯食並不可能。有一天,秦始皇見他們天天給自己進食的金丹沒有效果,發了脾氣,要殺方士術士們。

領頭的徐福一看急了,連忙跪下,說,陛下,不是金丹沒有效果,金丹丸要和翡翠環配著食用,請陛下息怒,即日給陛下奉上翡翠環。秦始皇見這么說,權且放了眾人,令午膳獻上翡翠環。秦始皇走後,眾人又喜又憂,喜的是今天過了一道生死關,憂的是,哪裡弄可以食用的翡翠環?

還是徐福多謀,對膳師耳語了幾句,午膳竟然給秦始皇真的獻上了一道「翡翠環」。所謂翡翠環,實際是一道用瓠子和蝦子做的菜,翡翠言其色,蝦環言其形,用翠綠的瓠子切成圓片,中間挖空成環,蝦仁套入環中。

這道菜雖然沒有用真正的翡翠,但秦始皇見其形色可愛,倒也沒有計較。待到細細品嘗之後,更覺得神清氣爽,從此天天要吃,此菜竟然由此成了千古名饌。

(8)秦始皇典故擴展閱讀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9. 關於「秦始皇」的歷史故事

秦朝時期當時正修著萬里長城,天下的青壯男人都被征派走了。修堤監工大臣費盡吃奶的勁,也沒找來多少能乾的人。後來沒法,把那些老老小小的百姓,女人也都強征硬派,逼著到了黃河邊。

開工的時候,正是三冬嚴寒。多年的戰亂,把老百姓們折騰得一貧如洗,個個穿著薄衣,又凍又餓,加上活重,「咕咕」「咚咚」地躺倒了許多人。

監工大臣看著百姓們怪可憐,就由著民工們慢慢地磨著幹活。一冬一春過去了,大堤沒增長多少。

秦始皇聽說堤修得很慢,下旨殺了監工大臣,又換個新監工大臣。這個大臣見前任被殺,一上任脖子就發麻。他白天思,夜裡想,一定得如期交差。

他在州州縣縣,村村鎮鎮,都貼出告示,要每家每戶都必須出人去修金堤,不去就抓。結果那些白發蒼蒼的老人,躺在床上哼哼叫的病人,上著學的頑童,剛生了娃娃的婦女,都被抓去修堤。

修堤工地上,挖土、抬筐、打夯,活重得很,每天都有人累死。監工大臣沒明沒夜地催著快乾!快乾!堤一天天見長了,高了。修堤的人一天天黑了,瘦了。

汛期快到了,秦始皇又下了聖旨,十天要全部完工,聖旨一到,嚇壞了監工大臣。別說十天,再拖一個月也難完工呀!他想早晚是個死,就冒死送上奏章。說十天實難修好金堤。

秦始皇看過奏章,本要再殺這個監工大臣,又一想光殺也不是個辦法,天下人還會罵自己殘暴哩。但他仍不改限期,並說十天頭上他要來察看大堤。

這一下更害苦了修堤的老百姓。每天日夜干,不能歇緩;沒幾天,堤上累死的人一堆堆一片片。

十天期限到了,秦始皇騎著馬來了,問監工大臣:「金堤完工了嗎?」監工大臣顫顫驚驚地說:「因沒有土,還有幾處沒有填平。」

秦始皇說:「我騎馬從西向東看看堤修的怎麼樣。我的馬回來時,金堤要全部修好填平。不然,小心你的頭。」秦始皇對監工大臣說完,騎上馬,一鞭打下,馬向東咴咴地跑了。

監工大臣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個辦法。下令把死人填在不平的地方,上邊蓋些土,就省好些土了。屍體填完了,堤還填不平。

監工大臣又下令把病著的,不能動的民工也要填進去。頓時堤上齊哭亂叫,百姓們誰也不願動手。監工大臣就命士兵下手。堤上哭的哭,喊的喊,士兵們生拖硬拽,把許多活生生的人也填進堤中,蓋上了土。

秦始皇騎馬很快跑了回來。平坦坦光溜溜的金堤一眼望不到頭。他剛過去,老百姓都咬牙切齒地罵個不停。因此,百姓又稱為此堤為「秦皇堤。

(9)秦始皇典故擴展閱讀:

秦始皇嬴政兼並了六國,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覺得自己的功績比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稱號,應該用一個更加尊貴的稱號才配得上他的功績,就決定採用了「皇帝」的稱號。

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自稱是始皇帝。他還規定:子孫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世萬世。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第一位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歷史功績:

1、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

2、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3、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4、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5、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開拓疆土,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10、修建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改造了鹽鹼地4萬余頃,使土地貧瘠的關中地區迅速富庶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