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鄰里典故

鄰里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16:57:56

❶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什麼意思定採納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千里之外寫信只是為了一堵牆,讓他三尺又能怎麼樣。萬里長城今天還在呢,但是當初命令修建長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1)鄰里典故擴展閱讀:

歷史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員,六尺巷典故主角。

鄰居吳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一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

❷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2)鄰里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深意

在故事中,人們都在稱頌張英大學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給他的最高褒獎。後人們不管是出於紀念還是旅遊的目的,將這個古老的故事鐫刻在屏風上。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從古流傳。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人為世人敬仰。

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就更需要發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後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現今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閑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雖然這里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但不收門票。

從「六尺巷」過往的遊人和行人絡繹不絕,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也許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保護意義

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

2008年2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來桐城視察,在與講解員談到即將視察的六尺巷時,副總理風趣地說:「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時的吳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圍人笑聲一片。

2006年11月21日,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欣然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他說,六尺巷裡曾誕生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它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閃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2014年11月15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

❸ 農歷七月初七有哪些主要習俗

農歷七月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❹ 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成語

其樂融融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qí lè róng róng。融融形容和樂自得的心情。形容快樂和諧的景象。

❺ 鄰里關系的小故事

1、三尺巷

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實錄》,充任清太祖、太宗《聖訓》總裁,奉命與曹本榮合著《周易通注》。

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漸在水城被尊稱為傅閣老,傅姓也成為水城響當當第一大姓。

2、羅威飼犢

漢代有一個叫羅威的人,鄰居家的小牛犢多次吃了他家的莊稼,他也和鄰居多次交涉,鄰居就是不予理睬。

對此,羅威並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想問題的焦點在小牛犢,只要把小牛犢喂飽了,就不會再去吃莊稼。

於是,他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去打青草,然後悄無聲息地把青草堆放在鄰居家的牛圈前。小牛犢一聞到鮮嫩的青草,就起身上前大嚼特嚼起來,吃飽了就睡覺,再也不去吃莊稼了。

鄰居每天起來,總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頗感納悶,經觀察,知是羅威所為,頓覺愧疚,從此對小牛犢嚴加看管,並上門向羅威致歉。

3、司馬徽讓豬

司馬徽是東漢末年的名士,有一天鄰居丟了豬,把司馬徽家的豬錯認成自己家的豬(冤枉司馬徽是偷豬的人)。司馬徽就把豬推讓給別人。

過了幾天,丟豬的人找回了自己家的豬,他感到非常的自責,趕忙把錯認的司馬徽家的豬還給司馬徽,還向司馬徽叩頭道歉。誰知,司馬徽又厚厚的回贈給對方,一點都不介意。

4、楊翥賣驢

明代官員楊翥居住在京城,喜歡騎驢代步。他對驢子特別偏愛,每天上朝回家,他常常不顧家人的勸阻,親自為驢子擦洗梳理,給驢子喂上等的飼料。

關驢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邊,半夜總要起床看一兩次,生怕那寶貝驢子受什麼委屈。可是楊翥的鄰居是一位老頭,快六十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老來得子自然倍加疼愛。

但這個孩子一聽到楊翥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飲食也明顯減少,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可楊翥是地位顯貴的大官,這家人也不敢向楊翥說這個事。

眼看那孩子一天天的消瘦下去,父母傷透了腦筋,最後還是把這件事和楊翥說了。楊翥聽後二話沒說,忍痛把自己心愛的驢子賣了,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5、梁人竊灌

戰國時期,梁國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邊地縣令,轄區與楚國毗鄰。梁國和楚國都種瓜。梁人勤於灌溉,種出的瓜又大又甜。

楚人卻不澆灌,種出的瓜很不像樣,他們還在夜間偷偷地跑去禍害梁人的瓜。梁人發覺後,都磨拳擦掌要報復。

宋就說:「別人做壞事,你也跟著做壞事,這是多麼偏狹啊!我教給你們一個辦法,趁夜晚去給楚人的瓜地澆水,不要讓他們知道了。」

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的瓜也長得豐碩甜美了,楚人大為奇怪,楚王說,這是梁人「陰讓」。楚人深受感動,謝以重幣,從此兩地人交情一天天好了。

❻ 聞雞起舞是寫誰的故事,是劉琨嗎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