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包子的典故

包子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13:23:56

① 狗不理包子的典故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風味名點。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幫厚薄相同,一咬起來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膩,味道十分鮮美。它為何有此特色呢?原來它在用料和製作上皆有講究。具體是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味精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和面時水溫一般要求保持在15℃左右,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5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然後上爐,用硬氣蒸5分鍾即可。

然而,如此富有特色風味的地方小吃,怎麼會取「狗不理」這么一個怪名稱呢?

傳說在清朝的時候,天津附近武清縣楊村住著一個少年人,名喚高貴有,他從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氣,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任何人也不理。這一天,高貴有的牛脾氣又發作了,父親嚇他不睬,母親勸他不理,就是擰著脖子,一聲不吭,母親嘆了口氣,說道:「你這種牛脾氣呀,真是個『狗不理』啊!」意思是說他脾氣壞得連狗也不願搭理。「狗不理」的綽號,就這樣傳開了。

轉眼間,高貴有長到14歲,脾氣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親害怕他在村子裡惹是生非,就託人把他帶到了天津,去學點手藝,去找點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需要小伙計,高貴有就被介紹了進去。

劉家蒸吃鋪主要經營蒸食和肉包,供應那些在運河上討生活的船工、纖夫以及小商小販,活計十分繁重,高貴有雖然脾氣壞,但從小吃慣了苦,所以幹活很勤快,店裡的師傅們都很喜歡他。高貴有人又十分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像,一學就會,因而店裡就專門讓他學做包子,由於高貴有勤奮好學,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有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有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由於高貴有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所以做出來的包子特別好吃,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由於人們喊慣了他的綽號「狗不理」,順帶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稱為「狗不理」包子。沒想到這個特別的名稱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紅火了。

高貴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來越感到「狗不理」的綽號難聽,就給自己的店鋪取了個雅緻的牌號,喚作「德聚號」,這個牌號雖然好聽,但人們還是「狗不理」不離口。

有一天,幾位外埠客商專程來品嘗「狗不理」包子,一進門就問:「老闆,這兒是『狗不理』嗎?」高貴有一聽,立刻惱火起來,犟著脖子,粗著嗓子說道:「咱這兒有招牌,是德聚號,你們長沒長眼睛?『狗不理』在那邊,要去趁早。」客商們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轉身出門去找了一圈,又轉回來了,對高貴有說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麼開這種玩笑呢!」高貴有一看,這個綽號是怎麼也摔不掉了,現在連外埠人也知道了,沒有辦法,只好任人家去叫。

就這樣,「狗不理」的名號越傳越廣,「狗不理」包子也越來越被人們喜歡,成了中國著名的傳統風味點心。
參考資料:http://www.ok0314.com/bbs/dispbbs.asp?boardID=19&ID=701

②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物產和典故

1、狗不理包子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庄(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

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2、貴州茅台酒

相傳有一年除夕,茅台鎮這個地方突然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鎮上住有一李姓青年,他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僵卧門口,將其背進屋生火取暖,以自釀米酒款待老人,又將床鋪讓給老婦安寢,自己躺在爐邊地上。

朦朧中聽到奇妙琴聲,天邊飄來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紗,手捧熠熠閃光的酒杯,站立面前,遂將杯中酒傾向地面,頓時空中彌漫了濃郁的酒香,眼前出現了一道閃爍的銀河。

這青年一覺醒來,屋裡爐火很旺,水、飯尚溫,床上被褥整齊,似無人睡過一般,推門一看,風、雪俱停,一條晶瑩的小河從家門口淌過,河面上飄著陣陣酒香。此後,當地人就用仙女賜予的河水釀酒,用「飛天」圖案作茅台酒的商標至今不變。

3、北京烤鴨

烤鴨最早創始於南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都南京。宮廷廚將此鴨烹制菜餚,採用炭火烘烤,使鴨子酥香味美,肥而不膩,被皇府取名為「烤鴨」。

朱元璋死後,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奪取了帝位,並遷都北京,這樣,烤鴨枝術也隨著帶到北京。

4、孔明燈

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5、粽子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

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③ 糯米稍麥的典故

據說稍麥的起源在清代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區)。
傳說,明末清初之時,在歸化城中,大南街大召寺,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收入,為了今後娶媳婦成家,弟弟在包子上鍋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帶賣的錢積攢起來。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捎帶著賣之意。
另傳,早年這種蒸籠小點都是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奶茶,配以各色糕點,吃著熱騰騰剛出籠的蒸籠點心,因其邊稍皺折如花,稱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又因在茶館「捎帶著賣」,故又稱其為「捎賣」。
再後來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稍麥」,名揚北京城。當時,在北京城前門一帶,販賣稍麥的飯館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麥」字樣。後來經過改良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賣」了。十四世紀朝鮮《朴通事》記載過「素酸餡稍麥」,其註:「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作為花蕊。」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匾食,餃子。《嘉定縣續志》:「紗帽以面為之,邊薄底厚,實以肉餡,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紗帽,故名。」按「紗帽」乃「稍賣」之訛讀。
《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
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各樣燒賣,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燒麥,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 現如今稍美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稍麥」一詞雖仍沿用,「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不過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稍美」一詞至今在很多店鋪招牌上沿用至今。
時至今日,全國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河北大蔥豬肉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④ 肉包子打狗有什麼典故

典出濟公,話說濟公從富貴家公子哥落魄為乞丐後,流落街頭,賣包子的大媽看他可憐就給了他個大包子。可巧有條大狗看見了,追著他咬,他就拿包子一扔。狗叼著包子就不追他了。可謂肉包子大狗有去無回啊

⑤ 「燒麥」有個典故誰知道

一傳說是早年呼和浩特的燒麥是由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所以燒麥又稱為「捎賣」,意即「邊燒美麗」。還有說,北京的燒麥傳到山東、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後,因「麥」與「賣」京音相諧,傳來傳去傳訛了也有說,因為北京的燒麥大都是早晨賣得多,早晨稱「曉」,故而得名「曉賣」,南方人「曉」和「燒」發音相近,後來又傳成了燒賣。在歷史上,在呼和浩特還是名為「歸化市」的時候,燒麥就已經名播京師。
燒賣
津等地都以「歸化城燒麥」或者「正宗歸化燒麥」的招牌吸引顧客。
而有關燒麥記載的史料《朴事通》(元代高麗出版的漢語教科書)上就有提及「元大都出售素酸餡稍麥」。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⑥ 饅頭的由來與歷史典故

話說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以後,南方的少數民族孟獲不服蜀國的管理,因此發動了暴亂。諸葛亮清醒的看出來南方不平就不能安心北伐,於是親率大軍南征。在打敗孟獲准備渡瀘水的時候,突然水勢湍急,不能過河。孟獲說需要用人頭來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過江。

諸葛亮自然不會拿人頭去祭奠,可是如果不這樣做又不能過河。於是聰明的他就決定用麵粉捏成人頭形狀來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後終於平安過河。從此美食——饅首,就這樣誕生了。後來也被人們稱之為饅頭。

(6)包子的典故擴展閱讀:

饅頭的發展史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⑦ 各種川菜的由來及其典故

太多了,先說幾個最經典的吧。
麻婆豆腐

四川傳統名菜,始創於清同冶初年,當時成都北郊萬福橋有一陳興盛飯鋪,主廚掌灶的是店主陳春富之妻陳劉氏。她用鮮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燙、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歡迎,人們越吃越上癮,名聲漸傳開,因她臉上有幾顆麻子,故傳稱為麻婆豆腐,從此名揚全國。

回鍋肉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久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久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夫妻肺片

相傳當年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華,與其妻一道以制售涼拌牛肺片為業,他們夫妻倆親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籃叫賣。由於他們經營的涼拌肺片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為區別一般肺片攤店,人們稱他們為「夫妻肺片」。夫婦二人設店經營後,在用料上更為講究,以牛肉、心、舌、肚、頭皮等取代最初單一的肺,質量日益提高。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風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⑧ 饅頭至今大約已有2000年的歷史,你知道它的由來與歷史典故是什麼嗎

一、饅頭的來歷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二、歷史典故: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是智慧的象徵。他一生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⑨ 《私人定製》里扁豆餡月餅什麼意思後來被改成包子後有被說為「討厭」笑點在哪還是網上段子的典故

扁豆陷只是為了突出新奇,所以范偉扮演的領導會有好奇心,去打開看,裡面裝著專的實際上是一盒屬子錢。

范偉說扁豆陷的為什麼不做成包子,這是范偉還沒有明白裡面是錢,以為真的是扁豆陷的月餅,其他人為了不讓范偉尷尬,就互相嬉笑,表示範偉是故意開的玩笑,讓范偉有台階可以下。

(9)包子的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私人訂制》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出品的喜劇電影,馮小剛導演,葛優、白百何、李小璐、鄭愷聯袂主演,范偉、宋丹丹、李誠儒、王寶強、成龍等參演。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捧腹的圓夢故事:素有「小妞兒電影代言人」之稱的白百何在片中分身各種職業,大廚卧底售樓小姐無一不活靈活現,相比過去的單一直線型角色,這次的曲線演繹也把握得游刃有餘大范兒盡顯。

⑩ 稍麥的起源與典故

據說稍麥的起源在清代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傳說,明末清初之時,在歸化城中,大南街大召寺,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收入,為了今後娶媳婦成家,弟弟在包子上鍋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帶賣的錢積攢起來。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捎帶著賣之意。另傳,早年這種蒸籠小點都是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奶茶,配以各色糕點,吃著熱騰騰剛出籠的蒸籠點心,因其邊稍皺折如花,稱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又因在茶館「捎帶著賣」,故又稱其為「捎賣」。再後來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稍麥」,名揚北京城。當時,在北京城前門一帶,販賣稍麥的飯館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麥」字樣。後來經過改良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賣」了。十四世紀朝鮮《朴通事》記載過「素酸餡稍麥」,其註:「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作為花蕊。」《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匾食,餃子。《嘉定縣續志》:「紗帽以面為之,邊薄底厚,實以肉餡,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紗帽,故名。」按「紗帽」乃「稍賣」之訛讀。《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各樣燒賣,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燒麥,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 現如今稍美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稍麥」一詞雖仍沿用,「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不過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稍美」一詞至今在很多店鋪招牌上沿用至今。時至今日,全國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河北大蔥豬肉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