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典故
『壹』 茶的故事或傳說
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台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台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台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
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台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台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台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
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制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贊好茶。因這茶是台灣凍頂山採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
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
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
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
毛義四處尋葯。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
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
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
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
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
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貳』 茶葉的一些典故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葯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版傳說的權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叄』 關於茶葉的故事
茶葉故事細與說
閩南飲茶之風頗盛,品茗論道更是博大精深,文史哲兼容。筆者外行,弗敢參與其間,僅想從有關資料和歷史人文的故事中,淺談些它的古往今來。
一、從閩南方言進入英語
人們公認英語「Tea」 茶 一詞的語源來自中國。據語言學者的說法,蓋來源於廈門音「Te」。為什麼一種方言能進入英語的詞彙,成為當今國際性的語音呢 我們從人文角度略加考察,可以找出一些有意思的線索來。
中國人飲茶可謂歷史悠久,《詩經·豳風·七月》有「採茶」之載。陸羽《茶經·六之飲》指出:「茶之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三國兩晉時,飲茶之風由民間傳入宮廷,至唐代,飲茶之風更盛,陸羽於唐中葉著《茶經》便是明證。到了宋代,則「此俗遍天下」。中國人飲茶的習俗,阿拉伯商人早在9世紀就已經注意到,有一位商人曾寫道:「在中國,茶同鹽一樣是國王的課稅品,所到之處都在販賣,並且有苦味,注湯飲用」。不過,他們大概並沒有進行過茶的貿易,也沒有飲過茶。在後來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葯物著作和十三世紀前後到中國旅行的歐洲人的著作中,也都沒有關於茶的論述,即便是最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也沒有出現關於茶的記載,以至於有些學者專家將此作為懷疑馬可波羅未到過中國的證據之一。同樣,在中世紀中國人著的《諸番志》、《島夷志略》中,也未見運茶出口的記載。因此可以認為,中世紀的歐洲人對茶尚一無所知。
歐洲人的書中最初出現有關茶的記載,是他們通過海路到東洋以後的事。1545年前後,義大利人賴麥錫的《游記叢書》通過波斯商人之口,提到了中國茶葉。英國近代漢學享利·玉爾 Henry Yule 在其著《契丹及通向契丹之路》中稱:賴麥錫此書為歐洲各種文字中第一部記載中國茶葉者。克魯茲也是較早向歐洲人介紹中國飲茶風俗的歐洲人,並且是較早將「cha」音帶入歐洲的歐洲人。在今天葡萄牙人仍把「茶」這種飲料稱為「cha」。有的學者推測,較早時期,茶傳到歐洲的一條路徑是葡萄牙人從廣州經海路帶到葡萄牙。這是因為: 1 葡萄牙是當時的航海大國、傳教中心,其商人、水手、教士、軍艦的足跡已步入南亞而至中國; 2 克魯茲所到的華埠僅為廣州,而廣州人稱茶便是「cha」。
但是,中國茶大量傳向歐洲,應是明末以後,由福建閩南 以廈門為中心 經海路輸出的。學者們曾提出了若干種說法:
(一)與當時的海上強國荷蘭、法國有關。尼德蘭革命後的荷蘭共和國,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商船噸數占歐洲總數的四分之三,有「海上馬車夫」之稱。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竭力排擠葡萄牙人的勢力。1601年,荷蘭商船首次來到中國。中國貨物主要是由荷蘭商船而轉運到西歐諸國的。茶葉則隨著瓷器中的茶具輸入歐洲而在舊大陸走俏。荷蘭人開飲茶風氣之先,但荷蘭人稱茶葉不為「cha」或「cia」,而是「Thee」,這是因為荷蘭是先同福建進行直接貿易,福建人稱茶為「Te」,荷蘭人按音命名之。隨著茶葉從荷蘭流向法國、英國,這一命名已成固定習俗,法國人稱茶為「The」,英國人稱茶為「Tea」。
(二)與英國有關。1660年,英國商人在廈門直接購運福建茶,採用廈門方言稱它為Tay或Tea。
17世紀,英國開始興盛飲茶之風,他們所喝的茶是福建生產的紅茶,生產於福建的武夷山區與安溪茶區。當時只能在福建購得,所以,廈門成為最早的英國輸出茶葉的口岸。相傳英國人對茶葉的稱呼,即起源於廈門。
另據台灣旅美學者湯錦台先生的觀點,17世紀初荷蘭人循葡萄牙人的蹤跡來到東方,最早立足在印尼爪哇島一帶,從當地的馬來土語了解到茶葉一詞,而馬來土語中「茶」的讀音就是從早先航行到那裡的閩南商人的話語借用的,荷蘭人就直接沿用了閩南音「Te」。荷蘭人將茶葉販往歐洲,獲得豐厚的利潤,並影響了西歐各國,飲茶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故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丹麥、挪威等國的語言中,也借用了荷蘭語的讀音,而究其源流都是從閩南商人那裡來的。
「茶」的讀音是荷蘭人影響了英國人,還是英國人自己為之,學者們的說法略有不同,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不論是荷蘭人還是英國人將中國茶葉傳入歐洲,系通過閩南人和以閩南 廈門 為口岸進行茶葉貿易,並以閩南 廈門 方言之音命名之。隨著英國的強大和擴張,英語成為世界的通用語言,閩南方言的「Te」也成為英語的「Tea」傳遍全世界了。
『肆』 關於茶的具有代表性的典故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按樹干來分,有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三種類型。回
喬木型茶樹:形高大,答主幹明顯、粗大,枝部位高,多為野生古茶樹。雲南是普洱茶的發源地和原產地,在雲南發現的野生古茶樹,樹高10米以上,主幹直徑需二人合抱。
半喬木形茶樹:有明顯的主幹,主幹和分枝容易分別,但分枝部位離地面較近,如雲南大葉種茶樹。
灌木型茶樹:主幹矮小,分枝稠密,主幹與分枝不易分清,我國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
採茶:從茶樹新梢上摘取芽葉的手段,有手采和機采等。
制茶:就是把採摘回來的茶青製作成可以直接沖泡的茶葉的過程~
烹茶:也稱煮茶,就是把茶葉放到專門的鍋里煮,古代飲茶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多用煮茶法~
飲茶:就是喝茶品茶咯~
茶水:就是茶湯~
茶具:就是沖泡茶葉所需要的工具~
『伍』 有沒有關於茶的典故
烏龍茶的傳說。
很久以前,安溪的深山裡住著一位名叫胡良的獵人。有一天,他上山打獵收獲頗豐,為了遮蓋放在背簍中的獵物,便順手在身邊的一叢小樹中摘了一些枝葉蓋上。由於打獵走的比較遠,胡良翻山越嶺直到太陽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後點火燒水的時候,突然聞到一陣清香,胡良起身順著香氣尋找,發現清香來自背簍中的那些樹葉。於是他摘下幾片葉子,用開水沖泡,喝到嘴裡,不僅香醇無比,而且覺得口舌生津,煩躁盡消。胡良心想這一定是仙樹,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深山摘了一大捆枝葉回家。可是胡良用新採摘的葉子沖泡的誰卻又苦又澀。胡良心裡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從同樣的樹上才來的枝葉,味道不一樣呢?胡良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便把前一天采來的葉子和新采來的葉子放在一起仔細觀察,發現原先採的枝葉邊緣已經發焉並且變紅,而新才來的葉子卻是舒展的,而這清香正是發焉的葉子才有的。因此,胡良決定自己加工製作香茶。在請教了山外的茶農和自己反復試制以後,他終於找到了要經過晾曬,搓擦,炒烘等過程來製作香茶的途徑。香茶製成後,流傳四方,而胡良的名字也隨之廣為傳頌,人們把這種新茶叫做「胡良茶」。照安溪的方言,「胡良」與「烏龍」語音相近,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胡良茶」叫成了「烏龍茶」,而「烏龍茶」的名字也便流傳了下來。
『陸』 茶葉歷史故事
隨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畝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靈山大佛腳下,在千年祥符禪寺大殿之後,隱藏著鬱郁蔥蔥的半畝茶田。茶田裡生長著一種野靈山茶。後因其生長在佛像之前,深深禪院之中,且頗具靈氣,故稱其為「佛前半畝茶」。關於這半畝佛茶的神秘傳說一直以來流傳甚廣。
靈山茶園東側,有兩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隨著茶園和古寺,就傳續著「佛前半畝茶」的神奇傳說。
「佛前半畝茶」即采自佛腳下的這塊古老野生茶田,誰也不知道這茶田從何而來,又是誰攜了一抔種子隨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們偶然間發現柳枝發芽了才知道春的到來一般,一位高僧發現了它的存在。聞其芳香沁人心脾,觀其葉片翠嫩欲滴,於是那位高僧采擷一抔嫩芽,用靈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質朴的茶具、最簡單的工序將其烹煮,沒想到竟成就了最純粹的茶香,茶聖陸羽偶遇此地,聞此奇香求之,後為之取名「佛前半畝茶」。
還有文獻記載,相傳乾隆與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於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身體皆出現不適,導致食慾不佳。縣令向其推薦了「佛前半畝茶」,在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飲後立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胃口大開。據說乾隆的那個妃子當時帶了許多「佛前半畝茶」回宮,天天煮茶喝,容顏變得越來越嬌嫩,性子也變得越來越溫順,大受乾隆寵愛,最後活到了近八十高齡。此後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間因此戲稱為「雙龍會」。
光影流轉,靈山「佛前半畝茶」每日沐浴著靈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長,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養。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飲,一碗茶湯里不僅包含著福氣、靈氣,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凈、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諸根」等八種殊勝,亦有增長智慧之啟迪。
佛家說: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一片茶園彷彿都有著靈氣,品起來香氣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畝茶。在獨具禪意的靈山精舍內,和睦庄嚴的大佛腳下,看國內著名茶道法師在優雅環境氛圍中,結合靈山勝境的禪意文化,依據禪茶的特質,展示精彩的茶藝表演,領略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靜自然,真謂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時,取一瓢靈山甘泉水,泡一壺「佛前半畝茶」。於茶香之中,放下煩惱,順著昔日茶聖陸羽的腳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時的好茶,去體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歡喜,與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來如願」的人生。
『柒』 中國茶文化的小故事
1、古代有位茶農,平常非常喜歡種茶。茶農篤信佛教,日夜參拜觀音,並以清茶供奉。某夜,茶農睡夢中夢見自己走到了一條河流旁邊,在河流邊有一株茶樹,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後來,茶農就挖回家中種植在鐵鼎中,這株茶樹因觀音托夢所得,故而取名為「鐵觀音」。
2、華佗論茶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在《食論》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意思是「茶的味道苦澀,飲後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關於茶具有葯用價值的記載。
華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帶采葯,為民治病,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據說他累的時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憊頓時消失,於是深深地體會出「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見解。
3、相傳,乾隆微服私訪來到杭州一座酒樓,因時值清明,於是將隨身攜帶的龍井新茶讓店裡的伙計沖泡。細心的伙計看到乾隆內著的龍袍露出一角, 的茶葉緊張的告訴正在烹調蝦仁的老闆,老闆驚慌地將伙計手中的茶葉當成蔥花撒在鍋里,沒想到乾隆嘗過這道菜後,連連稱好,從此這道菜變流傳下來,直到今天。
4、傳說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奉朝廷之命帶兵南下與楊幺領導的農民作戰。由於岳家軍多來自北方中原大地,進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腹脹,嘔吐,腹瀉,乏力,眼看著難以正常作戰。平時喜讀醫書的岳飛將當地盛產的茶葉,芝麻,生薑,黃豆一起熬煮讓屬下飲用,果然治好了軍中的惡疾。
5、「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一天,神農氏嘗到了一種綠色的葉子,葉子在他透明的肚子里上上下下,好像是在為身體做檢查似的,於是為這種綠葉取名為「查」,後來逐漸成了「茶」。後來發現,「茶」可以為他解毒。「神農嘗茶」的故事也便流傳千古為後人稱贊。
『捌』 有關茶的典故
洞庭碧螺春
江蘇太湖的洞庭山上,出產一種"銅絲條,螺旋 形,渾身毛,嚇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據清王彥 奎《柳南隨筆》載:"洞庭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初未 見異。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 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吳俗 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後土人採茶,悉置懷間,而朱元 正家所制獨精,價值尤昂。己卯,車駕幸太湖,改名曰 碧螺春。"
說起碧螺春茶的來歷,民間有兩個動人的傳說。
一是說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美 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歡唱歌,又 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唱起歌來像甘泉直瀉,逗得 大夥非常歡樂。這歌聲打動了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 上的一個小夥子,名叫阿祥。這阿祥長得魁梧壯實, 武藝高強,以打漁為生,為人正直,又樂於助人,方圓 數十里,人們都誇他、愛他。碧螺常在湖邊結網唱歌, 阿祥老在湖中撐船打魚,兩人雖不曾有機會傾吐愛慕之情,但心裡卻已深深相愛,鄉親們也很喜歡這兩個人,因為他們給鄉親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有一年初春,災難突然降臨太湖。湖中出現一條 凶惡殘暴的惡龍,狂風暴雨,興妖作怪,還揚言要碧 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 安寧。阿樣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保護洞庭山人民的 生命安全,也保護心愛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難! 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漁叉,悄 悄潛到西洞庭山,見惡龍行凶作惡之後正在得意地 休息,阿祥乘其不備猛竄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把手 中漁叉直刺惡龍背脊。惡龍受了重傷,掙扎了一下, 就張開血放大口,加倍兇狠地向阿祥撲來。阿祥高舉漁叉勇猛迎戰,於是一場惡戰展開了,從晚上殺到天明,從天明又殺到晚上,殺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那山上、湖裡留下了斑斑的血跡,直到鬥了七天七夜, 阿祥的魚叉才刺進了惡龍的咽喉,這時雙方都身負 重傷,精疲力竭了,惡龍的爪子再也拾不起來,而阿 祥的魚叉也舉不動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過去。
鄉親們懷著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拾 了回來,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絞,為了報答阿祥救命 之思,她要求把阿祥抬進自己家中,由她親自照料。 碧螺姑娘千方百計為他治療,日夜陪伴在床邊,細心 加以照料,當阿祥痛苦的時候,還輕輕地哼著最動聽 的歌。可是,阿祥的傷勢仍一天天惡化。阿祥知道碧 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邊,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話要向姑娘傾訴啊,可是虛弱的身體使他說不出話來, 他只能用無限感激的目光凝視著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萬分,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 訪醫求葯,仍不見效。一天,姑娘找草葯來到了阿祥與惡龍搏鬥過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 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和惡龍搏鬥的見證,應該把 它培育好,讓以後的人們知道阿祥是如何為了人民 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犧牲的!接著就給 小茶樹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後她每天跑去看看, 驚蟄剛過,樹上就長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 愛,在寒冷的氣溫下,碧螺怕芽苞凍著,就用小嘴含 住芽苞,這樣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後,芽 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葉。姑娘看著這些 嫩綠的芽葉,自言自語地說:"這棵茶樹是阿樣的鮮 血滋潤的,是我會唱歌的嘴含過的,何不採些回去給 阿祥喝,也表達我的一番心意。"於是採摘了一把嫩 梢,揣在懷里,回家後泡了杯茶端給阿祥。說也奇怪, 這茶剛倒上開水,就有一股純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 心脾,阿祥聞了精神大振,一口氣把茶湯喝光。香噴 噴、熱騰騰的菜湯,好像滲透到了他身上每一個毛 孔,感到有說不出的舒服。他試著抬抬手,伸伸腿,驚 奇地說:"好怪啊!我簡直可以坐起來了!這是什麼 妙葯,真比仙丹還靈呢。"姑娘見此情景,高興得熱淚 直流,也來不及拿竹籃盛器,飛奔到茶樹邊,一口氣 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體溫使芽葉萎 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輕輕搓揉,然後泡給阿祥喝。如 此接連數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終於坐起來了,拉著姑娘的手傾訴自己愛慕和感激之情,姑 娘羞答答地也訴說自己對阿祥的敬愛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 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憔悴 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懷里,帶著甜 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 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繁殖培 育茶樹,採制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 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二是說很早以前,東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種奇異 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 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剛走到 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 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為好奇心所 驅,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 續里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 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壞 里,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里的茶葉一路散發出 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 有些昏沉沉。回到家裡,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 里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 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 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滿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潤 頭清;三口下咽,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 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 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 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 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贊不絕 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 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布了整個洞庭西 山和東山,採制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 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 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於嚇煞人香怎麼改名為碧螺春?據說是皇帝 下江南時,品嘗此茶,見其香氣芬芳,味醇回甘,碧綠 清澈,愛不釋手,因"嚇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賜名為 "碧蘿春"。以後因其形如卷螺,又稱"碧螺春"了。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按山勢高低,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產區。緊鄰齊頭山的金寨縣齊山、響洪甸、鮮花苓,六安市黃澗河、獨山、龍門沖,霍山縣諸佛庵等地,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區為內山瓜片產地,茶樹多生長高崖石隙,山澗峽谷,終年雲霧彌漫,土質肥沃,茶葉品質優異。除此都屬外山瓜片產地。瓜片產區茶園面積為1333餘公頃,歷年產量25萬千克左右。六安瓜片產量以六安市最多,占總產量80%以上;品質以金寨縣齊山、黃石、里沖、六安市黃巢尖、紅石等地為最佳;「齊山名片」(又叫齊山雲霧瓜片、金寨名片)為六安瓜片之極品。齊頭山一帶,原屬六安故稱六安瓜片,1954年建響洪甸水庫時,齊山、響洪甸、鮮花嶺地域劃歸金寨縣管轄。
片茶產區地處大別山北麓,屬淮河水系,海拔一般在100-600米。由於流水切削作用,地貌出現了多種景觀,有深山、盒地、低山、丘陵。內山區林地多,耕地少,茶園坡度多在25度以上,外山區與丘陵相接,峰園坡緩,耕地面積較多。四季分明,季風明顯,總體溫和,但各地溫差較大,雨量適中,卻分配不勻,光照充足,無霜較長。
齊頭山屬大別山支脈,一是雲山,海拔804米,頂方四平,故曰齊頭山。山體為花崗岩構成,林木蔥翠,流泉水瀑,雲霧籠罩。山中有水晶庵、中庵、白雲洞、龍潭、雷公洞、蝙蝠洞、觀音岩、童子洞、魁子岩諸勝跡。《六安縣志》曰:"在齊頭山,峭壁數十丈,岩石覆檐,中空數韞,境極幽雅,又上二三十里為中庵,相傳為梁僧志公說法處,產仙茶數株,香味異常,今稱齊頭山茶,口味最美,商人爭購之。
武夷岩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東南」之譽,自古以來武夷山之所以蜚聲中外,除碧水丹山、風光奇秀外,還在於它茶武夷岩茶 。「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之奇而奇。」
武夷岩茶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帝王將相所珍愛的奇茗。宋代文豪范仲淹詩雲:「年春自動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西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蘇東坡贊武夷岩茶的詩中寫道:「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把武夷岩茶比作絕代佳人,確是生花妙筆。武夷岩茶之所以聞名天下,聲譽日隆,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獨處岩骨花香之勝地,品飲時有妙不可言的「岩韻」。
什麼是岩韻?初品著感到玄妙莫測,不好琢磨,高明的茶師把武夷岩茶的「岩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裡如一, 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銳,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艷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岩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為武夷岩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岩韻」,所以蜚聲四海,譽滿九州,林古往今來的茶人愛的如醉如痴。
清代才子袁枚在武夷賞茶一文中寫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可見「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是感悟武夷岩茶之「活」的不二法門。
武夷茶藝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二十七道茶藝如下:
恭請上座 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壺斟茶待客。
焚香靜氣 焚點檀香,造就幽靜、平和的氣氛。
絲竹和鳴 輕播古典民樂,使品茶者進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葉嘉酬賓 出示武夷岩茶讓客人觀賞。"葉嘉"即宋蘇東坡用擬人筆法稱呼武夷茶之名,意為茶葉嘉美。
活煮山泉 泡茶用山溪泉火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為宜。
孟臣沐霖 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烏龍入宮 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懸壺高沖 把盛開水的長嘴壺提高沖水,高沖可使茶葉翻動。
春風拂面 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凈。
重洗仙顏 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凈壺外表,又提高壺溫。"重洗仙顏"為武夷山一石刻。
若琛出浴 即燙洗茶杯。若琛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後人把名貴茶杯喻為若琛。
玉液回壺 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轉倒入壺,使茶水更為均勻。
關公巡城 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
韓信點兵 壺中茶水剩下少許時,則往各杯點斟茶水。
三龍護鼎 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
鑒賞三色 認真觀看茶水在杯里的上中下的三種顏色。
喜聞幽香 即嗅聞岩茶的香味。
初品奇茗 觀色、聞香後開始品茶味。
再斟蘭芷 即斟第二道茶,"蘭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詩有"鬥茶香兮薄蘭芷"之句。
品啜甘露 細致地品嘗岩茶,"甘露"指岩茶。
三斟石乳 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岩茶之名。
領略岩韻 即慢慢地領悟岩茶的韻味
敬獻茶點 奉上品茶之點心,一般以鹹味為佳,因其不易掩蓋茶味。
自斟漫飲 即任客人自斟自飲,嘗用茶點,進一步領略情趣。
欣賞歌舞 茶歌舞大多取材於武夷茶民的活動。三五朋友品茶則吟詩唱和。
游龍戲水 選一條索緊致的干茶放入杯中,斟滿茶水,恍若烏龍在戲水。
盡杯謝茶 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茶藝中便於表演的為18道:即焚香靜氣、葉嘉酬賓、活煮山泉、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鑒賞三色、喜聞幽香、初品奇茗、游龍戲水、盡杯謝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東南」之譽,自古以來武夷山之所以蜚聲中外,除碧水丹山、風光奇秀外,還在於它茶武夷岩茶 。「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之奇而奇。」
武夷岩茶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帝王將相所珍愛的奇茗。宋代文豪范仲淹詩雲:「年春自動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西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蘇東坡贊武夷岩茶的詩中寫道:「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把武夷岩茶比作絕代佳人,確是生花妙筆。武夷岩茶之所以聞名天下,聲譽日隆,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獨處岩骨花香之勝地,品飲時有妙不可言的「岩韻」。
什麼是岩韻?初品著感到玄妙莫測,不好琢磨,高明的茶師把武夷岩茶的「岩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裡如一, 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銳,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艷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岩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為武夷岩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岩韻」,所以蜚聲四海,譽滿九州,林古往今來的茶人愛的如醉如痴。
清代才子袁枚在武夷賞茶一文中寫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可見「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是感悟武夷岩茶之「活」的不二法門。
安溪鐵觀音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山巒重疊,林木繁多,終年雲霧繚繞,山青水秀,適宜於茶樹生長,而且經過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 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兩種歷史傳說,一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采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鐵觀音茶的採制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俗稱「開面采」,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采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卷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品飲鐵觀音茶,必備小巧精細的茶具,茶壺、茶杯均以小為好。將茶葉放入茶壺中達五分滿,沸水沖泡洗茶後,再續水正式沖泡2—3分鍾,倒入小杯品飲,以後可連續續水沖泡。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玖』 求一些有關茶的故事來歷。
1、烏龍茶
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長坑鄉南岩村裡有一個退隱將軍,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
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拚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舍,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嘗野味,已將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
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採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
2、鐵觀音
相傳,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松岩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著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
第二天早晨,他順著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找到夢中的茶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茶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里,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托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3、六安瓜片
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朴,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僱用茶工,如法採制,並起名「封翅」(意為峰翅)。
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沖,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籽,逐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4、廬山雲霧茶
傳說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嘗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於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著祥雲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
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采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群多情鳥,見到猴王後便問他要干什麼,孫悟空說:「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採得。」
眾鳥聽後說:「我們來幫你采種吧。」於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里,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嘴裡銜著茶籽,穿雲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
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著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裡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群峰的岩隙之中。從此雲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雲霧茶。
5、君山銀針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
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
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
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