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勇氣可嘉典故

勇氣可嘉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09:21:01

1. 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有些什麼區別么

辟邪劍法是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的武功秘籍,需先自宮才能練習。辟邪劍譜是《葵花寶典》的另一個傳世版本。當年,莆田少林寺發現寶典泄密以後,派了一個和尚去譴責華山的弟子。不料這和尚太聰明,看了那一本記錄不全的寶典後,於是動了還俗的心思。

這和尚就是渡元禪師。渡元禪師改名換號為林遠圖,創立了辟邪劍法,稱雄武林。可是林遠圖卻並沒有將辟邪劍法傳給義子林仲雄,導致福威鏢局在短短數十年間由一個可以與武林世家並列的大鏢局落魄到了普通江湖走鏢的田地。

辟邪劍譜是林遠圖從《葵花寶典》殘篇中悟出的劍法,兩者系出同源。但一來從不外傳,二來使用此劍法之人個個動作迅捷詭異,外間無人得知其招法的名目,只知道其招式乃匪夷所思。

林遠圖原本將辟邪劍譜寫在自己的袈裟上可是他的曾孫林平之為防止被人發現而將袈裟燒毀,辟邪劍譜也就此失傳。

(1)勇氣可嘉典故擴展閱讀

《葵花寶典》的作者,很可能就是紅葉!紅葉禪師就是「前朝皇宮中一位宦官」,前朝覆亡後,流落民間,無以為業,入寺為僧算是宦官最合適的選擇了。幾十年下來,做到了少林寺下院方丈的位子。將自己作品的著作權慷慨贈與古人,從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傳統。

紅葉禪師聲稱《葵花寶典》是三百年前皇宮里一位宦官所著,就繼承了這樣的傳統。金庸小說中,八成以上的重要人物的名字,都是有典故,含深意的,中國古典小說有這樣的傳統。也不僅是古典小說的傳統,小說反映現實,傳統中國讀書人,為自己、為子孫取名,多是用典故、含深意的。

紅葉禪師是「江湖」世界的重要人物,也可以說是作用最大的人物,是他和他的《葵花寶典》支撐起《笑傲江湖》的框架。「紅葉題詩」是關於「紅葉」最重要的典故,也幾乎是唯一的典故。

「紅葉」從宮里來,《葵花寶典》從宮里來,《葵花寶典》的作者,「紅葉」禪師,同樣出自深宮大內。

2. 奮不顧身什麼意思

「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司馬遷傳》,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斗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

3. 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

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

話說關羽奉命鎮守荊州,當時吳國的大將為魯肅,魯肅從大局著想,因此和關羽的關系處理得不錯。可是關羽鎮守的荊州是從東吳借來的,因此吳國的孫權總是催魯肅想辦法把荊州要回來。魯肅是個忠厚的長者,不好意思開口要,但是國家大事必須放在首位,於是魯肅就想了個辦法來找關羽索要。

魯肅深知關羽不是個好說話的人,必須想個計策來對付他。魯肅於是就發請帖給關羽來赴宴會。關羽當然知道這是吳國的圈套,可是他為人非常驕傲,因此覺得龍潭虎穴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何況是「江東群鼠」!關羽慨然應允。

魯肅把關羽接到了吳國的地盤,然後親自敬酒關羽,過了一會就問關羽,何時還借的荊州。關羽還沒發話,他身後的周倉突然問魯肅,借的東風什麼時候還。魯肅沒想到周倉會這么問,於是發愣起來。埋伏的士兵突然沖了出來。關羽突然大喝一聲,拔出寶劍,罵周倉說:「我們說話,你敢插嘴!」假裝要殺周倉,魯肅連忙去勸關羽,關羽突然把劍架在了魯肅脖子上,魯肅和江東的人都嚇得變了顏色。

關羽就這樣架著魯肅來到了江邊,然後上了船回到了荊州。

單刀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 。」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魯肅的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3)勇氣可嘉典故擴展閱讀:

歷史記載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占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孫權一面命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面命令魯肅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備關羽增援。呂蒙陷三郡後,關羽果然南下,被魯肅堵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會談。

談判前,魯肅的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帶著幾個部將,佩掛單刀赴會。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駁得關羽面紅耳赤,理屈詞窮。尤其是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蔭。

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並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

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單刀赴會主人公明明是魯肅,結果卻被按在了關羽的身上。《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很大的價值,但是小說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特點,所以難免會發生張冠李戴的現象。

4. 介紹一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國將領章邯帶軍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之地,趙王向楚懷王求救,於是楚懷王令宋義為首將,項羽任副將,帶兵援救趙國。

宋義到了安陽,遲遲不動,整日飲酒作樂,項羽難以容忍,於是殺了宋義,此後項羽帶領兵馬火速支援趙國。

在渡江以後,項羽命令手下的士兵把每隻渡船都鑿沉,摔破軍中所有的鍋,燒毀軍營,只攜帶三日的糧食,表明決心,已示決一死戰,決不後退。

全軍抱著必死之心來到了巨鹿之處,一舉包圍了秦軍,使其無法與外界相連通,楚軍將士士氣威猛,吼聲震天,以一敵十。

在經過了九回激戰以後,楚軍最終大破秦軍,前來增援的各路諸侯全數聞風喪膽,作壁上觀。此次一戰解救趙國之後,項羽名聲大震,回楚國接見各位諸侯時,沒有人敢正眼看他。

(4)勇氣可嘉典故擴展閱讀:

項羽指揮楚軍很快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同秦軍展開了9次激烈的戰斗,渡河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個個都奮勇拼殺。沙場之上,煙塵蔽日,殺聲震天。楚軍將士越斗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

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被打得走投無路,放火自焚而死,章邯帶著殘兵敗將急忙後退。那些舊貴族派來的援軍,看到項羽大獲全勝,又是佩服,又是害怕。從此項羽就做了上將軍,諸侯的軍隊都歸他統率。

章邯帶領殘兵敗將後退了幾十里,派人到咸陽去求援兵。但趙高正忙著奪位,1個援兵也沒派,章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率領剩下的秦軍投降了項羽。

破釜沉舟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5. 為什麼李廣難封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史上的李廣為什麼就難封了。李廣的命運十分坎坷,空有一身本領,卻長期不受到認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贊許有佳,誇他本領高強。令人遺憾的是,這位能人卻無法獲得認可,無法封侯拜將,這是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李廣是一位充滿傳奇的英雄,他戰功赫赫,打得匈奴不敢再侵犯漢朝領土。唐朝詩人王昌齡是這樣稱贊李廣將軍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將軍的威名足以鎮住胡人,讓他們不敢再逾越陰山一步。這是對李廣的最大肯定,也表達了作者的懷念之情。有人說,李廣是因為殺敵不足,才無法封侯的。漢朝時期,軍隊是以割首記戰功的,李廣雖然經歷了很多戰役,在割首方面卻遠遠不如衛青和霍去病,因此,他很難獲得認可。

6. 宋代,晏殊與歐陽修,本是一對師生,為何師生情開始的早,結束的也早

晏殊與歐陽修的師生緣,始於才華,感於命途,終於人品,沒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也許正是殊途不同歸,是兩人命運,性格,身份,主張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一,歐陽修以出眾才華博得青睞。

自唐宋以來,有才學有志向,但又還未博得功名的讀書人 往往會在科舉前後拜訪達官貴族或是已成名的大儒,以此來為以後的仕途鋪平道路,而那些有名氣的文人學者也不吝引薦和指導,比如唐時王維拜見公主,孟浩然拜謁張九齡,而宋代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曾鞏,王安石等人正是由歐陽修培養和提拔的。可見真正的大家是極為愛才,惜才的。


後來即使歐陽修致書信與晏殊,言辭懇切真誠,晏殊卻不願再以真心來對這一片真心,他回信相當草率,有人問他在寫什麼,晏殊面色平靜,「答一知舉時門生,已過矣」

7. 曹劌做了什麼事情,會被列入「刺客列傳」呢

曹劌用刀挾持齊桓公逼他把遂邑還給了魯國,因為他是敢想敢做的英雄,所以司馬遷把他列入了“刺客列傳”。

曹劌又叫曹沫,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當時家喻戶曉的軍事理論家。《左傳》里記載的“曹劌論戰”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當時魯庄公要迎戰齊軍,還是一個普通百姓的曹劌擔心魯庄公腦子不好用,就當面找到他討論這場戰爭。

齊桓公由於自己珍貴的小命捏在人家手裡,不得不服軟低頭把遂邑還給魯國,曹劌也因此成為魯國人心中的大英雄。魯庄公卻對他的做法不太贊成,有沒有處罰曹劌就不得而知了,可曹劌為國為民的英雄行為卻被司馬遷看重,寫入了“刺客列傳”名垂青史。

8. 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誰知道

張生簡歷: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今河南洛陽人),時年23歲,先人(父親)拜禮部尚書,不幸因病身亡,書劍飄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
一日,普救寺里遇見鶯鶯,「正撞者五百年前的風流業冤」張生立時變成情痴: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鶯鶯也不差:他那裡盡人調戲嚲著雙肩,只將花笑捻。捻花微笑是有典故的,相傳釋伽牟尼於靈山會說法,捻花示眾,眾不解其意,惟有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後遂以捻花微笑喻心心相印。張生的定力之差,與坐懷不亂的柳下惠自不能相提並論,甚至連採花大盜西門慶的把持力都不如;鶯鶯也不是斷臂明志的烈女,有陌生人垂涎三尺的注視,她是垂著雙肩,任人調戲,並且是捻花微笑,表示與艷羨者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你盡管調戲,我喜歡。不知「調戲」一詞有沒有古今詞義的變遷,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起來,「調戲」一詞用的尖刻而到位,對相國之女、大家閨秀也用不著塗脂抹粉的周旋,男歡女愛沒什麼高尚的,是動物本能,是人之常情。
只電光火石的一眼,兩人就迅速交換了「生辰八字」,並預約了下次見面的可能性。心心相印得簡直沒道理,往好里說,這叫「一見鍾情」,而一見鍾情的愛情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成功的機率接近於0。
若張生遇見的不是崔鶯鶯呢?而是另一個美眉,還會這樣失魂落魄嗎?;若鶯鶯遇見的不是張生,而是另一個擲國潘安呢,還會不會同樣盡人調戲,作心有靈犀狀,只將花笑捻?
戲劇總有誇張性、個別性和特殊性,讓我們原諒張生和崔鶯鶯的千載難逢的巧遇。
張生自是傾慕小姐美貌:眉毛、頭發、櫻桃小嘴、白牙、走路的姿勢、嬌軟腰肢,無一不好(以上全為目測),還有價值百鎰之金的一雙小腳(這個全憑意會,離得老遠,且穿著長裙),真是無限香艷;小姐一開口說話,「恰便是嚦嚦鶯聲花外囀」,張生就直呼:我死也。張生的生理反應是:心癢、腸荒、眼亂、心忙,鶯鶯臨去向張生回頭一眸,是以後張生孜孜不倦追求鶯鶯的精神動力。
張生豈非等閑之輩,及鶯鶯走後,張生找和尚搭訕:怎麼觀音來了,引出話頭,從和尚嘴裡套出鶯鶯身世,並作出一個決定:不往京師應舉也罷,欲借一間僧房,倘遇那小姐出來,必當飽看一會。讀書君子應遵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古訓,而張生是: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古之君子算不上,連現代青年的風度都沒有。
張生實乃市井之徒,為借到一間僧房,大拍長老馬屁:無心求官,有心待聽講。恰遭遇一身縞素的紅娘,張生立時煞有介事的想到了遙遠的未來: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鴛帳,怎捨得他疊被鋪床。我將小姐央,夫人怏,我親自寫與從良。考慮得遠、細、大膽,非常人所及,真應了文革時的一句話: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你看人家張生志存高遠,不是最終娶了鶯鶯了么。積極爭取到與紅娘同行一遭的機會,並適當表現出紳士風度:著小娘子先行,俺近後些。惹的長老誇他:一個有道理的秀才。
不久又開起長老的玩笑:崔家女艷妝,莫不是演撒(勾搭迷惑)你個老潔郎?紅娘前行,張生說長老:我與你看著門兒,你進去。簡直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哪有正經事啊。遭到長老怒斥,依然背後嘟囔:這禿廝巧說。懷疑一切,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許是無聊。
在聽到小姐做道場的日子後,也要備錢五千,追薦父母,目的是:看鶯鶯強如做道場。小姐能來,這五千錢使得有些下落,軟玉溫香,不說是相親相偎,就是能碰她一碰也好。張生是色迷心竅,連亡故的父母都要利用一下,可謂不肖子孫啊。
張生先行告退一步,在外面等紅娘,沒來由的先作自我介紹:姓名、籍貫、年齡、生辰八字、婚否……被紅娘奚落教訓一頓,張生勇氣可嘉,怨天尤人一番,依然不泄氣,想像著如何勾引鶯鶯的對策,只有先下手為強,一旦鶯鶯被一竊其香之後,必然愛我不暇。強盜邏輯,和掠人為妻的孫飛虎沒什麼原則上的不同。
張生主動出擊,藏於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冥冥,潛潛等等。何等鬼鬼祟祟,哪有一點君子之態。若是碰見鶯鶯,就將她緊緊的摟定。張生投石問路,高吟一首,鶯鶯馬上作出回應: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我很寂寞,正是懷春少女,你這位大哥,是否能垂青於我。詩以言志,雖然自唐以來文風極盡華麗、誇張,無病呻吟,鶯鶯用現代人的標准衡量,還是屬於生猛一族。這屬於網戀速度,而網路是虛擬的,不見面的,接近於自言自語,而他們則是面對面的訊速調情,比前一陣電視上流行的娛樂節目——超級配對都生猛。連張生都感慨:好應酬得快也呵。一首詩表明鶯鶯心跡,張生比獵狗都敏感:再不用精神戀愛——再不向青瑣闥夢兒中尋;而轉向現實的肉體感官的男女幽會——則去那碧桃樹下等。
到法事一場,張生更是扭捏著身子百般做作,來往向人前賣弄俊俏:點燈燒香,忙了一夜。超度亡靈的法事,張生暗中祈禱:則願得紅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兒休惡。佛啰,早成就了幽期密約。佛啰,這種場合,張生提出如此非分之想,您會成就他么?鶯鶯一出場,就得到張生的滿堂彩:神仙下降也。又是鶯鶯的大特寫:檀口、粉鼻、梨花面、楊柳腰,使張生又生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之感嘆:小子是為國為家多愁多病身,小姐是一顧傾人再顧傾國的傾城傾國貌。
鶯鶯見了張生也是神魂盪漾、情思不快,「從見了那人,兜的便親」,也是憑感覺吃飯,無道理可講。是坐不安、睡不穩、登臨不快、閑行又悶,每日價情思睡昏昏。怨天尤人:正值殘春,早是傷神;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緊,張生也是,昨宵還是詩詞應酬明勾引,今天就成了玉堂人物難親近。等待著別人來侵犯,也想侵犯別人,可是連紅杏出牆的機會都沒有。
孫飛虎半萬賊兵圍寺,要掠鶯鶯為妻,鶯鶯乃決斷之人:將我與賊漢為妻,可免了一家兒性命。封建社會女子以立貞節牌坊為榮,鶯鶯作為相國之女出此下策,是不符合她的身份的,鶯鶯身上三從四德的約束少了點,也許鶯鶯真想體會一下作壓寨夫人的刺激呢。老夫人不同意,怕辱沒家譜,鶯鶯還有一計:不揀何人,殺退賊兵,情願與英雄結婚姻。其實鶯鶯是不甚挑剔的,任誰為夫沒譜,事情總在變化中,張生也好,孫飛虎也好,還有前面訂下婚約的表哥,以後可退賊兵的任何人,愛誰誰。
張生鼓掌而出,人家張生也不是白丁,有一定的實力:有一見統十萬大兵的將軍兄弟,正鎮守著四十五里外的蒲關。一封書信,解了重圍,救了鶯鶯,最終作了夫妻,才子佳人的戲有了圓滿的結局,可如果張生沒有這么一個兄弟呢?或者有這么一個兄弟的是別個人呢?還有這段流傳下來的愛情楷模的千古絕唱么?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若明,其計必成。
老夫人悔約,誰承望月底西廂,變做了夢里南柯,張生早就打算好的到得卧房內,和姐姐解帶脫衣,顛鸞倒鳳的願望,變成了泡影,對張生的打擊是巨大的;鶯鶯正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且看上了張生,突然變卦,肯定也是難以接受。周圍的壓力,使兩人越發害起了相思。
恰有天下第一好事者紅娘,為兩人百般創造條件,傳書送信。張生一曲《鳳求凰》,兩人更進一步墜入情網。心急火燎的張生盼來了第一次約會,終於太陽落了山,發了擂、撞了鍾,張生挽著楊柳,滴溜跳過院牆。摟得慌了點,一下子摟住來開角門的紅娘,大概感覺也是溫香軟玉抱滿懷,荷爾蒙加想像力可以讓任何女性都美若天仙,只是鶯鶯有幸成了張生的天仙而已。
鶯鶯乃奇女子也,對張生是一番義正辭嚴的訓導,不失大家閨秀的風范,弄得張生忽喜忽悲,眼見得休了也。王熙鳳整治對她艷羨的賈瑞時,也用此法:先約了去,再一頓恐嚇和暴打,致使愛慕者喪命,王蒙的評價是:女人畸形的感情形態,對異性過分渴望又高度壓抑,使她們一有機會,就置對方於死地。鶯鶯也承繼了這一陰暗心理,對追求者張生先玩弄一番。張生病重,鶯鶯很自負,自薦葯方一張:今宵端的雨雲來。紅娘鶯鶯主僕兩人,帶著鋪蓋來到張生下榻之處,終於魚水和諧。
以後的故事雖小有波折,但總算平平坦坦:准女婿高中榜首,可喜的是仍沒變心,沒落貴族鄭恆妻子爭不到手,觸樹而死。張生與鶯鶯順理成章有情人終成眷屬。

9. 千秋諸葛我評說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深得劉備的贊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
章武三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漢末年政治腐敗,宦官當權。朝廷要員,地方諸侯無不忙於爭權奪利。不過在這中間還是有些人能夠廉潔奉公,憂心國事的,這些人就是中國近2000年封建歷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當時叫作黨人。諸葛亮的先人諸葛圭,父親諸葛『王圭』(一個字)叔叔諸葛玄以及諸葛亮後來在荊州結交的一些良師益友如司馬徽、龐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黨人有些關系的。了解了這些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選擇了。被稱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絕對不會投效的。對於江東的孫氏,也沒有什麼好感,孫堅、孫策私藏玉璽,若不是一個死的早,另一個沒實力,說不準會出什麼事那。直到身為皇室宗親,又有以恢復漢室為相同目標的劉備出現,諸葛亮才有點心動了,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有人說當時諸葛亮是在擺架子或試探劉備,他早就確立了劉備這個目標。我認為不對。理想歸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勢明擺在那。袁氏已滅,青、干、幽、並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隸、袞、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說天下已經大定。剩下的孫權(揚州)、劉表(荊州)、劉璋(益州)、馬騰(涼州)、張魯(漢中,屬於益州)不是勢力弱小、就是昏庸無能。所以後來曹操南下的時候,已經不是爭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爭霸,早在官渡之戰就結束了)。而劉備那?連個落腳之地還是借別人的。所以諸葛亮還是感服於劉備的真誠(三顧之禮啊!為了一個布衣,在當時真的很難得。真所謂真誠所至,金石為開!)和上面所說的原因,使得他最終投效了劉備。也可以說他是明知難為,而為之。
大致介紹了諸葛亮後,我們再來談談他在各個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戰中的諸葛亮
對於改變歷史的一場偉大戰爭來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描寫實在是太過火,這裡面的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戲,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觀的來說,在這場大戰中,諸葛亮起的作用並不是很大。特別是軍事上,主要人物還是周瑜和魯肅,主要的力量還是來至東吳。戰略規劃,戰術安排和實施基本上是由天才軍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國演義對他的描寫太過分了,我這里也小小的過一下。給他這個稱號,算是平反吧。呵!)這是很正常的,《諸葛武候傳》的作者在這里有一句經典的評述:就象是一個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從加入社會到做出貢獻,創造價值之間,是需要一段適應過程的。但諸葛亮畢竟是不世出的人傑,他還是為戰爭的勝利,特別是為了劉備勢力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氏,也就是黃承彥的女兒,而黃承彥是荊州的大名士。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嫁入了當地的大戶蒯族和龐族。(就是龐統家了)諸葛亮的好友如司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當地名士。而荊州的大戶蒯族、龐族、馬族都有姻親關系。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使的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荊州有了一定的實力和名氣,而不是一些書中所描寫的默默無聞。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基地,劉備的基地都是在荊州,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也是頗為重要的人物。所以孫劉聯盟的溝通橋梁無疑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軍事上的作用。但孫劉聯盟是赤壁之戰的基石,也是劉備政治生涯的轉折點。說諸葛亮的出仕是一鳴驚人也是無可厚非的。《三國演義》在這一點上還算正確。
周喻的火攻計最終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勝利者有權力瓜分勝利的果實。在戰爭中做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後的行動。孫劉聯盟對劉備的作用開始顯現,在赤壁之戰中並沒有出多少力的劉備勢力在其後的爭奪中竟取得了荊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孫權勢力僅僅只得二郡。(這種戰果分配的不平衡也為後來的呂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筆,但當時的劉備勢力可顧不了那麼多了,這並不是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有問題,也可以說是天意吧。)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勝利,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日後輝煌打下了基礎。
--火燒聯營
有了根據地的劉備勢力,實力開始壯大,諸葛亮也利用他的影響力網羅了不少人才。並利用了天賜良機和曹操的失誤(攻取漢中後,沒有西下益州。)取得了巴蜀和漢中。三分荊州後,劉備孫權各有四郡。劉備勢力形勢一片大好,諸葛亮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命令關羽率荊州軍北上,他也准備在穩定了巴蜀、漢中之後提軍北進。並希望同盟的孫權勢力在南面進攻或至少牽制曹操,以實現他恢復漢室的目標。但是諸葛亮還是犯下一個錯誤,雖然這個錯誤是由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並不是他的主觀失誤。但這畢竟是個錯誤,而且是致命的錯誤。(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關羽的剛愎自用,周喻、魯肅的去世,諸葛亮忙於巴蜀的內務和漢中的防務等等)他低估了荊州對於孫權勢力的重要性!
孫權勢力北面有長江天險,東、南兩面不用說了。只有西面的荊州,可以沿長江順流之下,直取東吳的腹地。只要荊州在其他勢力手中,哪怕結成了同盟,荊州對孫權來說都是心腹之患。眼皮低下的威脅總是最令人擔心的。公元219年10月,接替魯肅為大都督的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大將關羽戰死,隨後不久大將張飛也遇刺身亡。更致命的是東吳和曹操結成了同盟。損兵折將的蜀國陷入了低潮。(本來就夠弱的了,唉!)
極度悲痛下的劉備開始喪失了理智。公元221年7月,劉備不顧諸葛亮和眾人的強烈反對率63000軍大舉進攻東吳。(劉備帶了多少***進攻東吳,眾說紛紜,按我幾本書里的說法大至在38000~63000之間。)終於在夷陵被小將陸遜火燒聯營,敗退途中,死在白帝城。(可憐的劉備,一生中屢戰屢敗。唯一的漢中勝利還是靠著法正和諸葛亮。除了他的皇室身份還有什麼那?可是為了實現恢復漢室的理想,諸葛亮有選擇嗎?)留給了諸葛亮一個內憂外患,飄搖動盪的爛攤子。
這一階段的諸葛亮除了繼續發揮他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外,也開始顯示他在內政、軍事兩方面的能力。
他很好的處理了青徐舊部,荊州主幹,巴蜀新人之間的關系,(劉備不就是因為新人舊部不和而失去徐州的嗎?)建立了律法制度,穩定國內。在巴蜀立足未穩就提軍北上,並一舉拿下漢中。更是顯示了他非凡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思想。荊州和巴蜀齊頭北上夾擊中原也不能說是個錯誤的決定,只能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吧。
有些觀點認為諸葛亮在劉備進攻東吳時,因為政見不同而賭氣不去。結果造成了劉備大敗,蜀國受到重創。真的是這樣嗎?劉備已經盡起蜀國之兵,如果諸葛亮也去的話,你當曹操是白痴?更何況巴蜀國內也不太平。漢中剛平定不說,南中的叛亂也不是諸葛亮南征時才有的。公元218年夷帥高定謀反,被李嚴擊退,219年雍#(門+豈 連念什麼都不知道,慚愧!)***,次年殺死太守正昂。221年高定再反。222年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沒有諸葛亮鎮守著國內,蜀國恐怕這時候就滅國了,所以上面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歷史上的一些比較富強的王朝,首先得有一個有才乾的統治者。既然沒人否認諸葛亮是是蜀漢的實際統治者,我又將在下文中證明蜀漢在吏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頗有建樹的強盛的。那麼我們又憑什麼懷疑諸葛亮的才幹那?如果你非要說這是皇帝劉禪的功勞,我也無話可說。不過,我可以替劉禪謝謝你。一笑!
有一句俗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其實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下樑不歪是因為上樑正。
--治理蜀國(下面引用的一些話,基本上出自《三國志》,也有晉朝的一些史書野史。因為時間上比較接近,也比較可信。)
大變之後,諸葛亮的內心也許隱隱覺得自己的理想要成泡影了。但執著和忠誠是清流黨人的優秀品質,為了心中大義和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必須堅持。
他沒有聽從劉備說的取而代之,而是奉劉禪為主,維持漢統。其次,他在數年間先後派丁宏、陰化和鄧芝前往東吳改善關系,因為他知道和東吳的和平是蜀國立國之關鍵。四面受敵的弱小蜀國是無法立足的。在諸葛亮的誠意下,孫權終於於公元224年同意和議,建立聯盟共抗曹魏。公元229年誓約平分天下。同年3月孫權把首都從武昌遷回建業。接著,推廣他與眾官制定的法典《蜀科》。因為《蜀科》沒有留傳下來,我們無從得知其內容,也無法知道實行的效果。但是很多史書中都記載了當時的蜀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成都城中『富戶殷實』等字眼,也能略窺當時的政法。他平定國內局勢,派大將魏延駐漢中以據曹魏北下。在這些策略之下,蜀國開始穩定下來。
列舉一下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的成就:
先看看諸葛亮勸戒蜀主劉禪的話。『務農殖穀,閉關修民。』『勸分務檣,以阜民財。』興修水利,修繕和利用都江堰。建築了九里堤作為都江堰的輔助。(遺跡至今尚存。)注重農耕。在於魏國交戰時,他還派軍在漢中輪班殖墾大家都了解的。晉人袁准說:『亮之治蜀,田畋辟,倉稟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蜀國禁酒)』左思的《蜀都賦》對成都農業繁榮也有很明確的描寫。左思也是晉人。還有諸葛亮對制鹽業、織錦業的治理等等,也有很多資料有詳細的描寫。我這里就不深入了。
在諸葛亮以身作則的帶領下,蜀國的吏治清廉是有名的。下面略舉幾個。
蔣琬-『虛心納言,開明待下。』當時有個叫楊敏的看不起他,(蔣琬本來只是一個小縣令,是諸葛亮力偈劉備,把他提拔上來的)還到處污衊他。後來楊敏犯了事,別人都以為他死定了,沒想到蔣琬公正廉明,依法辦事。還因為事出有因,把楊敏無罪開釋了。
董和-史載他『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干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譫石之財。』
張嶷-在諸葛亮南征立過大功的他,官據州從事、都尉時。(在東漢時,是高級武官。)『家素貧匱』沒錢治病!!!叫人把他抬到廣漢太守何詆那裡請他幫忙。何詆雖然和他一面之緣,但『傾財醫療,數年而愈。』(何氏是南中大姓。)
姜維-諸葛亮提拔的一員降將,卻手握全國兵權。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史書評他『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其他如費衤韋、呂乂、鄧芝、馬漢等等都是柯盡職守、勤簡持身的廉吏。上面所說的那些人,也大多是從默默無聞的小官吏,甚至於兵丁(如馬漢、魏延等)提拔上來的,這也能平息一下諸葛亮不善於發現和運用人才的謬論。
最後提一下平定南中。公元225年春,諸葛亮在理順了國內國外的關系後,決定徹底的解決南中的叛亂。出征前他征詢馬謖的意見,馬謖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諸葛亮果然採取了馬謖的建議,採取攻心之術,只用了1年左右的時間,就平定了南中。並安撫夷民,使的他們心悅誠服。直到現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有許多有關諸葛亮的遺跡和風俗習慣。(馬謖的表現恐怕也是日後街亭之失的原因之一吧!)
--秋風五丈原
終於寫到這一章了,原本想在中間插上《七擒孟獲》。不過太想快點結束了。
對於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戰爭-六齣祁山,我不一一細說了,我將用數據和歷史評價來看待這場戰爭。
我們先來看一下蜀魏雙方的力量對比:蜀國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十萬二千。魏國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數據來自《通典》中的《歷代戶籍考》。因為我不熟悉這本書,我也不好妄加評論。但是我對它的數據是有一定懷疑的,因為蜀國和魏國疆域相差極大,而且魏國占據的多為中原腹地,人口密集。雖說多年戰亂,人口流失嚴重。但諸葛亮北伐時,魏國已經修生養性多年,不會只差那麼點。不過這種差距已經是夠懸殊的了。北伐時,諸葛亮率兵八萬,但魏國僅雍、涼二州就駐兵六萬余,加上後來的援兵,總兵力超過二十萬!還有就是魏國佔有地利。不信?大家都知道巴蜀是易守難攻,出入都要走棧道。但防守上易守難攻進攻時也是如此,你可以守住幾個隘口讓我攻不進去,我也可以築幾座城讓你攻不出來啊!二出祁山時,郝昭不就是死守陳倉城,讓諸葛亮無功爾返的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一典故也說明了出巴蜀和進去一樣難。)更何況出了漢中一馬平川,打仗主要靠騎兵,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在魏國統治的涼雍二州。還有蜀道艱難運糧不易,士卒長途遠征易於疲勞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用《孫子兵法》的觀點來看待這場戰爭,諸葛亮不用出兵,就已經敗了。
看看六齣祁山的戰果,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利損了數千兵馬,(但也拔西城數前戶還漢中那!)第三、四次都取的了勝利還獲得了土地人口,特別是奪得了戰略上重要的武都、陰平兩郡。(屬雍州)殺死了魏國的著名大將張合,王雙。他以弱攻強,以不利對有利。尚能一直採取攻勢,還屢屢取勝,讓戰場始終保持在魏國境內。有誰還能說諸葛亮在軍事上不如司馬懿?!當然我並不是說司馬懿無能,但是他占據諸多有利條件,兵力是對方數倍,卻一直採取守勢。耗糧戰法固然不錯,但不能以逸待勞,戰而勝之。反道損兵折將,丟城喪地。說司馬懿是勝利者,誰能心服。恐怕連司馬懿自己也是不信的。史書上說司馬懿一向看不起諸葛亮說他『不過一能吏耳』還說『志大而不見機』。但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參觀蜀軍的營地,看完後說,『天下奇才也』史書上說他『恍然自失,不覺其言之發也。可觀其真情矣。』還有一種說法,說司馬懿讓諸葛亮盡心竭慮,活活累死。證據就是司馬懿問過蜀國使者,得知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後說,『諸葛亮命不久矣』這也是謬論!其實早在鄧芝出訪東吳時,孫權問過諸葛亮的情況後就隱隱的提示鄧芝要注意諸葛亮的健康了。史載諸葛亮『事必恭親』,打二十以上的刑法都要過問。一天進不了幾升米。他和司馬懿不一樣,不但要過問軍事戰略,臨陣決機。象官吏的任免,糧食的生產和調用,譴使出訪等等都要經手。用他的話說,『不怕別人不會做,怕的是他們不象我這樣盡心竭力』這樣的生活,鐵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說諸葛亮是累死的沒錯,但他是為國為民而死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果說上幾章中諸葛亮發揮了內政和外交方面的能力,那麼在這一章中諸葛亮把他軍事方面的天才發揮到了巔峰。假如你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還有疑問,我再舉幾個例子。
南朝蕭梁末期,陸法為梁元帝伐蜀,在研究了諸葛亮的兵法後,道,『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
我國的軍事著作《李衛公問對》中諸葛亮有13問,僅次於孫子的21問。曹操也只有6問。
諸葛亮的兵法如《兵要》《軍令》等十數篇多已失傳,流傳於世的都為後人所著。但是這也說明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後人的認可,他人為了能使自己的思想流傳後世而要假借他的名義出版。大家恐怕沒聽說過有李白流傳下來的畫作,王羲之流傳下來的曲譜吧?
最後,我要說如果以歷史名聲,流傳於世的作品,在當時的作用這些方面來評選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人物的話,三國時期能入選的只有曹操和諸葛亮二人而已。
用偶同學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可惜他不是名人啊,湊活吧!同學語:菜刀那?菜刀放哪了?!)諸葛亮在很多方面和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很相象,他們都是中國一千年才會出一個的奇才啊!
得!逃命去嘍!
附:八陣圖考。
大家對《三國演義》中陸遜被困八陣圖中的情節還記憶猶新吧?在現在的陝西省定軍山和四川省新都縣都有一座棋布整齊,排列有序的石堆。據說這就是當年諸葛孔明演練八陣圖的遺跡。但由於諸葛亮的軍事著作絕大多數失傳,所以對八陣圖後人是眾說紛紜。兄弟我對軍事一向很有興趣,特別是歷史上使用的一些武器,戰術更是著迷。因此我重點研究了這個八陣圖。(同學語:無非是翻了兩本破書而已。本人:菜刀那?你把菜刀放哪了?)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有過對八陣圖的真正描寫,但不是說蜀軍的。相反,大家還記不記得雅丹和越吉,就是那些來幫助曹魏的羌兵啊。諸葛亮派去對付他們的馬岱什麼的不是吃了大虧嗎?其實羌人用的戰法就是八陣圖,只不過羅貫中對軍事一竅不通,閉著眼睛亂寫罷了。書上的描寫是:羌人把鐵車圍成一個圈,此圈可方可園,內有伏兵。(大致上是這樣吧?可氣的是我的那本《三國演義》找不到了。)真正的八陣圖就是這樣的,用鐵車圍成城狀,每輛車上都有手持諸葛弩的士兵十幾二十人,陣中伏有持長戟的步兵和傳令、護側的騎兵,陣型可變化。其實這是諸葛亮用來和曹魏作戰的。前面說過了,諸葛亮面對的魏軍多是涼、雍的精銳騎兵,而蜀軍多為步兵,騎兵的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曹魏。平原作戰步兵是對付不了騎兵的,而這樣一個陣型可以起一物兩用之效。臨戰之時結車為陣,敵騎兵沖殺不入。因敵之變而變化陣型,用弩兵殺傷遠方敵兵,用步兵近戰。等到敵軍混亂時,就用騎兵包抄。平時,這些車輛可以用來駐營、運糧、運傷兵、運輜重等等,對於在遠方作戰的蜀軍是有很大幫助的。
後人也有運用八陣圖來御敵的記載。
公元279年,西晉將軍馬隆奉命討伐羌人。他帶弩兵3500人,在涼州於羌人交戰。馬隆依據八陣圖做扁箱車,以車結陣,以車為營。地勢寬闊初以鹿角護衛車營,地勢狹窄出裝上車頂,且戰且退。轉戰千里,大敗羌兵,平定了涼州。公元507年,南朝蕭梁時北魏軍前來進攻,北魏將楊大眼勇冠三軍。蕭梁大將韋睿率軍抵禦,面對地方鐵騎他『結車為陣,大眼聚兵圍之,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甚眾。矢貫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八陣圖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天才的軍事才華。
諸葛亮的發明很多,有名的除了八陣圖外,還有木牛流馬。不過限於手頭的資料,只得以後寫了

評諸葛亮的五大失誤

都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慮,總有一失,本人自認對諸葛亮有所了解,姑且分析一下他生前的幾個主要失誤。(其實歷史上的武侯諸葛遠沒有小說那般神奇,誰叫《三國演義》那麼深入民心呢,所以我在這討論的也是以小說的事跡為准。)

5、任由劉備獨自一人前去討伐東吳,致使劉皇叔敗於陸遜之手,導致屬國開始走向衰落。

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之後,張飛也因傷心過度而死於非命。曾經往日的誓言此時不停地回盪在劉備的耳邊——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日死。當然,劉備不會因此誓言就去送死,但他內心的悲憤和仇恨衍生應該可以理解,所以就有了他不顧眾人的勸說一意孤行地前去討伐東吳一事。作為劉備的智囊,諸葛亮當然想阻止劉備,但他知道以前對他言聽計從的劉備這次不會答應,所以他最後還是讓劉備去了,並且點了馬良作為劉備的軍師。平心而論,諸葛亮沒點錯人,馬良確實是一個軍事奇才,對付陸遜也肯定不會處於下風,可諸葛亮千算萬算,他算漏了馬良的資歷和威信,劉備作為堂堂的一國之君又怎麼會聽任一位當時還不算有名的臣子之言呢?再加上,劉備大軍一路過關斬將,正是威風自得時,更加不會將剛出道的陸遜放在眼裡,所以,就有了火燒連營一幕。

可以說,劉備戰死,罪在於諸葛亮。如果當初諸葛亮能與劉備一同前往,雖不說肯定能殲滅東吳,至少也能大挫其銳氣,更加不會出現馬良修書一封叫諸葛亮勸說劉備改變扎營地點的這種荒唐事。

但你可能會說,諸葛亮要留在蜀國守住大本營,以抗魏國,緩解劉備的後顧之憂。這不是沒有道理,但比較而言,前方更加需要諸葛亮,更何況蜀國當時文有法正、蔣碗,武有趙雲、魏延,再加上城牆和蜀道天險,魏軍想前來攻打,談何容易?

試想一下,若當時諸葛亮隨劉備去了,劉備就不會死得那麼早,那麼也就不會發生後面諸葛亮七出祁山之時屢次因為後方供應不足而班師回朝的事情了。

4、育子不力,致使蜀國後期無大將。

諸葛亮在三國後期一心專著於恢復漢室、統一中原,常年發動戰事,導致國庫空虛,人才調零。而最大的過失便是忽略了自己子嗣的教育。

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據記載都是有天賦之人,其才智雖不及其父,在當時也算是鶴立雞群(諸葛亮和老婆黃月英都是聰明絕頂之人,生出的後代當然不會差)。可惜諸葛亮一心滅魏,專著於朝政,而忽視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費了一塊蹼玉(寧願傾心培養姜維也不願帶自己的兒子出去打一場仗)。雖然後來諸葛瞻、諸葛尚都領兵抗敵,但其謀略卻遠遜於魏軍的鄧艾和鍾會之輩,被打的落花流水。而反觀諸葛亮的宿敵——司馬懿,他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司馬懿幾乎每次出兵都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事實也證明,司馬昭和司馬師基本繼承了父親的絕學,並且後來為晉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唯一還值得安慰的是,諸葛瞻、諸葛尚基本遺傳了諸葛亮的風骨——中心不二、寧死不屈。

3、七出祁山之時事事具細,致使自身過於勞累,英年早逝。

在五丈原之戰時,司馬懿據探子匯報得知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時,就曾斷定他命不久矣。果然,沒過幾天,諸葛亮就歸西了。諸葛亮死時才54歲,要不是因為他事事必管、操勞成疾,也不會如此。那麼諸葛亮究竟操勞到什麼程度呢?三更而睡,五更而起,上至軍務糧草,下至廚房雜務,他都一手包辦,人畢竟是肉長的,如此操勞,身體又怎能忍受?任你再點多少盞「續命燈」也無濟於事。毛主席說的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司馬懿在他活著的時候斗不過他,莫非他死後還斗不贏他嗎?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司馬懿比諸葛亮高明的多。

2、錯用馬謖。

劉備臨死前曾對諸葛亮說:「吾觀馬謖此人,言過其實,必不可大用。」可諸葛亮偏不信邪,任馬謖鎮守街亭,致使痛失好局,錯過了滅魏的一次最好機會。

馬謖此人還是具有真才實學的,但就是太過於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這一點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但他還是決定給馬謖一次機會,給他機會本來亦無不可,但頭次帶兵就讓他鎮守要地實在是大錯特錯。其實馬謖還算一個可造之才,可惜冥冥中自有命數,劉備死前誰也不說,就說他,搞的對他欣賞至極的諸葛亮始終不敢放手去培養他,去讓他在戰場上實踐一番,若諸葛亮能一早就按照自己的意願有意識對馬謖進行培養,可能馬謖的成就要勝過姜維;另一方面,若諸葛亮能一直奉信劉備之言,始終不給馬謖機會,魏國可能就一戰而得了。正是由於諸葛亮的猶豫不決,才造成了揮淚戰馬謖的悲劇。可嘆、可嘆!

1、愚忠!沒有取代阿斗為王。

上面說了那麼多,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諸葛亮一直太迂腐,沒有叛逆之心,贏得了歷史美名卻讓自己遺憾終生。

劉備死後,蜀國沒有亂,為什麼?因為有諸葛亮!無論是文官武將黎民百姓,他們都知道,諸葛亮才是屬國昌盛的關鍵,而不是劉備,只要諸葛亮在,他們就沒有理由擔心什麼。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蜀國地位之高。可是當初劉備三顧茅廬的禮遇還歷歷在目,孔子先師的教誨還縈繞心中,這讓諸葛亮怎樣也狠不下心來將「扶不起」的阿斗廢掉而自立為王。尤其是劉備死前還叮囑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對先王的大仁大義,諸葛亮更是沒有了篡位之心。可以說劉備這一招用得很絕,他就抓住了諸葛亮的命門,將他收於鼓掌之間(更絕的地方在於他還是只對諸葛亮一個人說,誰也沒聽見,諸葛亮就更不敢造反了)。劉備的駕馭之術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也難怪諸葛亮對他死忠

10. 曹操將孔融滿門抄斬,7歲女兒臨死前究竟說了什麼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也從小就被我們當成模範。孔融與陳琳、王粲、徐乾等人並稱為「建安七子」,在當時也算一個很有名氣的人物。然而孔融這個人有想法也有志向,但壞就壞在他太真強好勝了,愛逞口舌之快,腦瓜子轉的還賊快,一般人說不過去。也就因為這一點,管不住自己的嘴而多次觸怒了曹操,被曹操殺了。

最後,因為孔融又在公共場合說母親就像一個容器,沒必要對母親有什麼感情。禍從口出,這次被曹操抓住把柄了,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全家殺了。孔融臨死前請求放過自己的兒子女兒,但他七歲的女兒卻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坦然接受了死亡,也被後世流傳了下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