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亦舍寓意

亦舍寓意

發布時間: 2020-12-20 06:01:56

『壹』 含有寓意成語

1、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2、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3、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4、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5、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定離開。 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准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里,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9、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10、揠苗助長: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11、不可救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2、乘風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13、一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14、 高山流水: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15、 一字之師: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16、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7、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8、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19、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20、杞人憂天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21、南轅北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22、畫蛇添足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
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裡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餘。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於是他就把酒喝了。
23、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24、揠苗助長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嫌稻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稻苗撥高,滿意地回了家,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稻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5、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
原文: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很好看,就趕去邯鄲跟人家學習步法。可是,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只好爬著回家了。
26、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27、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貳』 杞人憂天的故事和寓意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地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

人們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再說即使真地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2)亦舍寓意擴展閱讀:

出處:戰國時期 列禦寇《列子·天瑞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 那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叄』 求10則寓言名稱和這十個寓言的寓意

其父善游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游泳,這里沒有什麼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齊人偷金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

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

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

⑤搏(bó)——捕捉。束縛——捆綁。

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提示]

人們常用「利慾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偷金的齊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

[注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強,硬弓。

③石———重量單位。古時每石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引,拉弓。

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關同「彎」。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孰,哪一個。是,這,這個。這里指弓。

[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么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一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一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奉承話。這則故事對於我們今天凈化社會風氣也有現實意義。

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②,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③,因往曉之曰④:「天,積氣耳,亡處亡氣⑤。若屈伸呼吸⑥,終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⑧,日月星宿不當墜耶⑨?」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⑩,亦不能有所中傷(11)。」其人曰:「奈地壞何(12)?」曉者曰:「地積塊耳(13),」充塞四虛(14),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5),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16),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釋]

①崩墜——倒塌,墜落。

②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

③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

④曉——開導。

⑤亡處亡氣——沒有一處沒有氣。

⑥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⑦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耶——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傷——打中擊傷。

(12)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

(13)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

(14)四虛——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釋然。放心的樣子。

[提示]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裡的庄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後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後,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肆』 一片荷花,一片荷葉,一個盒子,在翡翠中的寓意

您的問題,這樣的玉雕件,寓意「和和美美」;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伍』 請問,這個藝術品叫什麼有什麼寓意謝謝

可能是木雕,寓意:(1)「吉祥如意」,圖案上通作一童子手持如意,騎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馱一寶瓶,瓶中插「戟」及「如意」③,借「戟」與「吉」,「象」與「祥」音相諧,意為「吉祥如意」;亦有以漢字「吉祥」配如意構成紋樣者。

(2)「平安吉慶」。圖案為花瓶之中插三支利戟,戟上懸掛一磬(一種古代樂器)。「瓶」與「平」,「戟」與「吉」,「磬」與「慶」諧音。瓶中安插「戟」、「磬」,即寓意「平安吉慶」。

(3)「八寶吉祥」以「法螺」、「**」、「蓮花」(亦稱「吉祥花」)「天蓋」(亦稱「白蓋」)、「金魚」、「寶瓶」(亦稱「寶壺」、「舍利壺」)、「寶傘」、「盤長」(「長」一作「腸」,又稱「八結」、「百結」)等八種吉祥物構成圖案,每件物體上均纏有風帶。寓意為吉祥如意、富貴長命。文獻資料載:「供物以蓋、魚、罐、花、輪、螺、傘、腸為一分,名『八寶吉祥』。④另,「(蟒袍)花樣則名目繁多,以二則團花為敬,有二龍團光者,有拱璧形者,有八吉祥者。」⑤

(4)「萬事如意」,圖案中通常以「萬年青」、「」字和「柿子」、「如意」等物象組成。以「」與「萬」,「柿」與「事」諧音以代「萬事」。亦有不用柿子,僅以「」字為底紋,而上繪如意紋者。

(5)「年年如意」,圖案由兩條鯰魚和如意構成圖案。因「鯰」和「年」諧音,另此圖案在物象的表現上將「如意」變形為「水紋」與「浪花」,如魚在水,頗具新意。由蓮花和鯉魚組成的圖案即謂「年年有餘(魚)」。

(6)「事事如意」,「事事」亦即「萬事」或曰「一切之事」。通常以兩個柿子或柿蒂的紋樣來表現。相傳柿樹有七德:一為長壽;二為樹蔭大;三無鳥巢穢物;四無蟲蝕;五葉彤而美艷,可供賞玩;六碩果累累;七落葉肥大可供書寫(參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故以「柿」諧「事」音之中加融入諸多吉慶美善內涵;再和「如意」之物象繪綉在一起,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圖案。

(7)「如意連雲」,亦稱「如意雲」,以浮動相連之流雲構成圖紋,或曰以「如意」之首端,或靈芝,或祥雲紋飾,與「如意」之柄相互連結,構成祥雲流動連結的圖案、故名。清衛傑撰《蠶桑萃編》卷十「貢貨花樣式」目下即列有「如意連雲」之名。

(8)「四合如意」,即以如意頭為基本紋樣,作四向對稱連續即「四方連續」圖案。1975年福建福州浮倉山宋墓出土的物品中,有褐色四合如意紋。磁州窯即產有白釉劃花四合如意紋如意頭形枕。

(9)「必定如意」,亦稱「一定如意」。以「毛筆」、「墨錠」或「銀錠」和「如意」等構成圖紋,「筆」與「必」,「錠」和「定」均為諧音,合為一體,寓意為「必定如意」。

(10)「和合如意」,「和合」傳說為兩位仙人,即「寒山」、「拾得」,兩人姓雖相異,但親逾兄弟。兩人同愛一姣好女子而彼此不知,及至寒山臨婚,始知拾得亦愛戀其女,於是斷然棄家出走,至蘇州楓橋削發為僧,結廬修行。拾得知悉此情後,亦舍女往覓寒山,探得寒山茅廬之所,乃折一盛開花荷前往禮見,寒山見拾得遠道尋來,喜出望外,恐其飢餒,急捧一食盒出迎,二人喜甚,俱為僧侶,開山立廟,稱「寒山寺」。「寒山」、「拾得」二仙形象,常出現於畫幅及工藝品中,兩人蓬首笑面,著綠衣,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借「荷」、「盒」諧「和」、「合」,取其「和諧合好」之寓意。此題材及紋飾多出現於民間圖案之中,有大量實物傳世。

(11)「四季如意」,畫面以柿子、枇杷、葡萄、西瓜、石榴、荔枝、白藕等四季瓜果或梅、蘭、竹、菊等四季花卉配合「如意」構成紋樣。

(12)「路路順利」,以兩只或數只奔鹿構成圖案。「鹿」在古代被目為祥瑞之獸,「鹿」不僅與「祿」諧音,而且與「路」諧音,數鹿並馳、暢行無阻,寓意為一帆風順,四通八達。此外,還有「歲歲平安」、「百歲平安」、「平安多吉」、「九安同居」、「年年大吉」、「室上大吉」、「安居樂業」。

「吉祥圖案」中的「福、祿、壽」及「富貴壽考」之類的題材,是民間最為廣泛、最為普遍和最為喜尚的題材之一,也是磁州窯審美文化裝飾題材中最富特色的題材之一。

(1)「五福捧壽」等,均流行於明清時期。所謂「五福」即指的五種福運。語出《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漢桓譚《新論》另有新解:「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通常以五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組成圓形或方形圖案。按「蝠」與「福」諧音,其與「壽」字組合,含有「富貴」、「長壽」之寓意。

(2)「歷元五福」,舊歷以冬至為一歲之始,平朔為一月之始,夜半為一日始。平朔、冬至同在夜半之一日稱「歷元」。借指新年。通常以「荔枝」、「桂元」或「銅錢」和五隻「蝙蝠」構成;借「荔枝」寓「歷」,借「桂元」或「銅錢」和五隻「蝙蝠」寓意「元」和「五福」。其「五福」者,亦有以「壽桃」寓「壽」,「牡丹」寓「富」,「桂花」寓「貴」,「鵪鶉」或「鹿」寓「安」或「樂」及「石榴」寓「多子」構成。「五福」之具體蘊意,從漢桓譚撰《新論》之說。

(3)「天官賜福」亦稱「受天福祿」。舊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民間傳說是天官下降,賜福人間。因以之用作民間裝飾圖案。通常由天官和展翅飛翔之蝙蝠構成圖紋。借「蝠」寓「福」。亦有天官手持字軸為紋飾者,上書「天官賜福」四字。廣泛應用於民間器物繪飾雕塑及年畫題材。

(4)「福從天降」圖案以「蝙蝠」、「祥雲」圖紋構成,喻福運臨門。

(5)「福壽如意」,多以「蝙蝠」、「佛手」、「桃子」及「如意」等構成吉祥圖案。亦有以「壽」字代「桃」者,用「靈芝」代「如意」者。「蝠」、「佛」均與「福」字諧音;「桃」亦稱「壽桃」,象徵長壽,合為圖案,寓意為「福壽如意」。明清時較為流行。

(6)「福祿相連」,「鹿」被視為古代之瑞獸,有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復五百年化為玄鹿之說。以「鹿」與「祿」諧意,故寓「官祿」、「俸祿」及「祿位」等。「祿」即古代官吏俸給之謂。「鹿」與「蝙蝠」組成圖案,組成首尾相連之環形圖案,即謂「福祿相連」。其他還有與「壽桃」合為一體者,金元以降則尤為盛行。

(7)「鶴壽延年」,民間視鶴為長壽之禽,故有「鶴壽」之說。《淮南子·說林訓》:「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觀台磁州窯第3探方第5層出土,編號為110號的白釉白地黑花橢圓形枕所繪紋飾,即「鶴壽延年」。

(8)「松鶴遐齡」,亦稱「松鶴同春」、「松鶴長春」、「鶴壽松齡」,畫面以青松、仙鶴構成。松樹長青不老,恆蒼勁挺秀而延年;仙鶴傳為千歲之禽,常翩躚起舞以遐齡。「松」、「鶴」均為長壽永年之物,合為一體,寓意吉祥長壽,則順理成章。流行行於明清之際。

(9)「劉海戲蟾」,劉海為道教人物,相傳其睹異人壘錢之危而悟道成仙。圖案通常以劉海作童稚狀,蓬發大口,身著博袖之衫,戲釣三足金蟾。因劉海被視為吉星福神,故繪飾以取富貴幸福之吉祥寓意。

(10)「八仙慶壽」,亦稱「群仙慶壽」、「八仙祝壽」等。傳統圖案有以「八仙」:即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李鐵拐、漢鍾離、曹國舅、藍采和等相聚一起,把酒祝壽構成的。

『陸』 和田玉熊貓的寓意

古玉圖案的涵義中國古玉圖案,反映了人們趨吉避凶的傳統心態。每一種圖案都通過其表面的紋圖,或諧琶、或象徵、或含義,表達了一種而求幸福的願望。現就古玉中常見的圖案作一些介紹。1.福至心靈:蝙蝠、壽桃、靈芝。桃為壽而其形似心,借靈芝之「靈」字,表示幸福的到來會使人變得更加聰明。明清圓雕件及玉牌子常用此圖案。2.鶴鹿回春:鶴鹿與松樹。古人稱鹿為「仙獸』,神話故事中有壽星騎梅花鹿;鹿與祿、陸同音,鶴與合諧音,故有「六合」同春之意(六合指天地和東西南北),亦有富貴長壽之說。多見於玉插屏及玉牌子。貔貅貔貅古代瑞獸,又稱之為避邪,短翼、卷尾、鬃須,是最強之催財風水用具。貔貅,粵音讀作"皮休"。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為"貔",雌性名為"貅"。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為一角或兩角的,身有長鬃捲起,有雙角的,有獨角的。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還有些人將它稱為"怪獸"或"四不像"等。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一般從事正業或偏行的人,都會在公司或營業的地方擺放一隻貔貅,如賭博、股票、期貨、金融、賽馬、娛樂業、房地產等行業。玉意詳解中國人自古就有佩玉的習慣,有的是出自愛好,有的是出自心中美好的祝願。近年來佩帶玉牌更成為消費者追求的時尚。面對市場上各種體裁的玉佩,消費者感到無從選擇。其實在和田玉的題材當中,大多都有明確的主題,這些主題可能出自一個點故,一個傳說並寄託著人們豐富的思想和情感。掛件上豐富的紋飾,多取長壽、祝福、快樂之寓意,一般的紋飾有人物、動物、花草、文字和其他一些圖案。常見的有:佛、觀音:掛件中的佛,常取大肚彌勒佛的造型。它實際上是由一個叫契比和尚的形象塑造出來的。據史書記載,契比是五代時期明州(今浙江寧波人)人,經常手持錫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游化行乞,故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相傳他身形肥大,衣著隨便,言行不拘小節能預測吉凶,知晴雨,神秘莫測。後來梁禎明三年,契比坐化,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造塔供奉。因此其成為解脫一切煩惱的化身。而觀音則被視為救苦救難之神,被視為慈悲的化身。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敬仰。人們佩戴此類的紋飾掛件是為了借佛、神的力量來保佑自身,祈求平安快樂。壽星:以南極仙翁托桃為紋飾,寓意幸福長壽。壽星是我國長壽的化身,現代玉雕常以其為素材,用來寄託人們對健康長壽的嚮往。童子:以古代兒童為紋飾,祝願多子多福之意。龍、鳳:龍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神獸,鳳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神鳥。寓意吉祥。傳說鳳在中國民間代表女性,龍代表男性。他們搭配在一起寓意婚配吉祥。魚:「魚」與「余」諧音,表示富裕。比如:年年有餘(魚)、吉慶有餘(魚)等。蝠:「蝠」與「福」諧音,寓意幸福。例如:福在眼前(蝙蝠帶一串銅錢)等。蟾:自古以來代表財富。常見的劉海戲金蟾,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猴:「猴」與「侯」諧音。馬和猴在一起,寓意馬上封侯,封官進爵的意思。還有兩只猴在一起,指「輩輩封侯」。十二生肖:生肖也稱屬象掛件,視為護身符可保佑平安、快樂。植物紋飾:植物紋飾常與動物紋飾相結合,產生豐富的圖案和寓意,比如:連年有餘,松鶴延年等。也有單獨的植物紋飾,如:竹子,代表節節高;花,代表花開富貴;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代表人的氣節性格。文字和圖案紋飾:常用的文字和圖案紋飾有壽、福、祿、喜、長命百歲等字樣,及陰陽八卦卜吉紋飾等。寓意吉祥,平安。關於「吉祥如意」、「平安吉慶」即具有「吉祥」本體意義的題材,是「吉祥圖案」開宗明義的題材:(1)「吉祥如意」,圖案上通作一童子手持如意,騎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馱一寶瓶,瓶中插「戟」及「如意」③,借「戟」與「吉」,「象」與「祥」音相諧,意為「吉祥如意」;亦有以漢字「吉祥」配如意構成紋樣者。(2)「平安吉慶」。圖案為花瓶之中插三支利戟,戟上懸掛一磬(一種古代樂器)。「瓶」與「平」,「戟」與「吉」,「磬」與「慶」諧音。瓶中安插「戟」、「磬」,即寓意「平安吉慶」。(3)「八寶吉祥」以「法螺」、「**」、「蓮花」(亦稱「吉祥花」)「天蓋」(亦稱「白蓋」)、「金魚」、「寶瓶」(亦稱「寶壺」、「舍利壺」)、「寶傘」、「盤長」(「長」一作「腸」,又稱「八結」、「百結」)等八種吉祥物構成圖案,每件物體上均纏有風帶。寓意為吉祥如意、富貴長命。文獻資料載:「供物以蓋、魚、罐、花、輪、螺、傘、腸為一分,名『八寶吉祥』。④另,「(蟒袍)花樣則名目繁多,以二則團花為敬,有二龍團光者,有拱璧形者,有八吉祥者。」⑤(4)「萬事如意」,圖案中通常以「萬年青」、「」字和「柿子」、「如意」等物象組成。以「」與「萬」,「柿」與「事」諧音以代「萬事」。亦有不用柿子,僅以「」字為底紋,而上繪如意紋者。(5)「年年如意」,圖案由兩條鯰魚和如意構成圖案。因「鯰」和「年」諧音,另此圖案在物象的表現上將「如意」變形為「水紋」與「浪花」,如魚在水,頗具新意。由蓮花和鯉魚組成的圖案即謂「年年有餘(魚)」。(6)「事事如意」,「事事」亦即「萬事」或曰「一切之事」。通常以兩個柿子或柿蒂的紋樣來表現。相傳柿樹有七德:一為長壽;二為樹蔭大;三無鳥巢穢物;四無蟲蝕;五葉彤而美艷,可供賞玩;六碩果累累;七落葉肥大可供書寫(參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故以「柿」諧「事」音之中加融入諸多吉慶美善內涵;再和「如意」之物象繪綉在一起,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圖案。亦有以「獅」與「事」音相諧而指代「事」者,圖案常作一童子肩扛「如意」,手持雙柿;亦有肩扛「如意」而垂綴「雙柿」者。還有將兩個「如意」交叉,兩旁配以「柿子」或獅子者;尤以生辰、慶賀、婚禮之器物常用。明清時期廣為流傳。(7)「如意連雲」,亦稱「如意雲」,以浮動相連之流雲構成圖紋,或曰以「如意」之首端,或靈芝,或祥雲紋飾,與「如意」之柄相互連結,構成祥雲流動連結的圖案、故名。清衛傑撰《蠶桑萃編》卷十「貢貨花樣式」目下即列有「如意連雲」之名。(8)「四合如意」,即以如意頭為基本紋樣,作四向對稱連續即「四方連續」圖案。1975年福建福州浮倉山宋墓出土的物品中,有褐色四合如意紋。磁州窯即產有白釉劃花四合如意紋如意頭形枕。(9)「必定如意」,亦稱「一定如意」。以「毛筆」、「墨錠」或「銀錠」和「如意」等構成圖紋,「筆」與「必」,「錠」和「定」均為諧音,合為一體,寓意為「必定如意」。(10)「和合如意」,「和合」傳說為兩位仙人,即「寒山」、「拾得」,兩人姓雖相異,但親逾兄弟。兩人同愛一姣好女子而彼此不知,及至寒山臨婚,始知拾得亦愛戀其女,於是斷然棄家出走,至蘇州楓橋削發為僧,結廬修行。拾得知悉此情後,亦舍女往覓寒山,探得寒山茅廬之所,乃折一盛開花荷前往禮見,寒山見拾得遠道尋來,喜出望外,恐其飢餒,急捧一食盒出迎,二人喜甚,俱為僧侶,開山立廟,稱「寒山寺」。「寒山」、「拾得」二仙形象,常出現於畫幅及工藝品中,兩人蓬首笑面,著綠衣,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借「荷」、「盒」諧「和」、「合」,取其「和諧合好」之寓意。此題材及紋飾多出現於民間圖案之中,有大量實物傳世。(11)「四季如意」,畫面以柿子、枇杷、葡萄、西瓜、石榴、荔枝、白藕等四季瓜果或梅、蘭、竹、菊等四季花卉配合「如意」構成紋樣。(12)「路路順利」,以兩只或數只奔鹿構成圖案。「鹿」在古代被目為祥瑞之獸,「鹿」不僅與「祿」諧音,而且與「路」諧音,數鹿並馳、暢行無阻,寓意為一帆風順,四通八達。此外,還有「歲歲平安」、「百歲平安」、「平安多吉」、「九安同居」、「年年大吉」、「室上大吉」、「安居樂業」。「吉祥圖案」中的「福、祿、壽」及「富貴壽考」之類的題材,是民間最為廣泛、最為普遍和最為喜尚的題材之一,也是磁州窯審美文化裝飾題材中最富特色的題材之一。(1)「五福捧壽」等,均流行於明清時期。所謂「五福」即指的五種福運。語出《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漢桓譚《新論》另有新解:「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通常以五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組成圓形或方形圖案。按「蝠」與「福」諧音,其與「壽」字組合,含有「富貴」、「長壽」之寓意。(2)「歷元五福」,舊歷以冬至為一歲之始,平朔為一月之始,夜半為一日始。平朔、冬至同在夜半之一日稱「歷元」。借指新年。通常以「荔枝」、「桂元」或「銅錢」和五隻「蝙蝠」構成;借「荔枝」寓「歷」,借「桂元」或「銅錢」和五隻「蝙蝠」寓意「元」和「五福」。其「五福」者,亦有以「壽桃」寓「壽」,「牡丹」寓「富」,「桂花」寓「貴」,「鵪鶉」或「鹿」寓「安」或「樂」及「石榴」寓「多子」構成。「五福」之具體蘊意,從漢桓譚撰《新論》之說。(3)「天官賜福」亦稱「受天福祿」。舊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民間傳說是天官下降,賜福人間。因以之用作民間裝飾圖案。通常由天官和展翅飛翔之蝙蝠構成圖紋。借「蝠」寓「福」。亦有天官手持字軸為紋飾者,上書「天官賜福」四字。廣泛應用於民間器物繪飾雕塑及年畫題材。(4)「福從天降」圖案以「蝙蝠」、「祥雲」圖紋構成,喻福運臨門。(5)「福壽如意」,多以「蝙蝠」、「佛手」、「桃子」及「如意」等構成吉祥圖案。亦有以「壽」字代「桃」者,用「靈芝」代「如意」者。「蝠」、「佛」均與「福」字諧音;「桃」亦稱「壽桃」,象徵長壽,合為圖案,寓意為「福壽如意」。明清時較為流行。(6)「福祿相連」,「鹿」被視為古代之瑞獸,有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復五百年化為玄鹿之說。以「鹿」與「祿」諧意,故寓「官祿」、「俸祿」及「祿位」等。「祿」即古代官吏俸給之謂。「鹿」與「蝙蝠」組成圖案,組成首尾相連之環形圖案,即謂「福祿相連」。其他還有與「壽桃」合為一體者,金元以降則尤為盛行。1974年松花江下游奧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即雕鑿有一對赤鹿,其公鹿長角弓背,傲然佇立;母鹿則回眸凝望,溫文馴順。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特點。此表明少數民族的飾物中亦於宋元時期即有了吉祥圖案的發端。此已得到了諸多出土文物的證明。(7)「鶴壽延年」,民間視鶴為長壽之禽,故有「鶴壽」之說。《淮南子.說林訓》:「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觀台磁州窯第3探方第5層出土,編號為110號的白釉白地黑花橢圓形枕所繪紋飾,即「鶴壽延年」。有詩雲:「桃花百葉不成春,鶴壽千年也未神」。⑥故圖案以「仙鶴」和「壽桃」或「桃花」構成吉祥圖案,寓意延年益壽。明清時期甚為流行。(8)「松鶴遐齡」,亦稱「松鶴同春」、「松鶴長春」、「鶴壽松齡」,畫面以青松、仙鶴構成。松樹長青不老,恆蒼勁挺秀而延年;仙鶴傳為千歲之禽,常翩躚起舞以遐齡。「松」、「鶴」均為長壽永年之物,合為一體,寓意吉祥長壽,則順理成章。流行行於明清之際。(9)「劉海戲蟾」,劉海為道教人物,相傳其睹異人壘錢之危而悟道成仙。圖案通常以劉海作童稚狀,蓬發大口,身著博袖之衫,戲釣三足金蟾。因劉海被視為吉星福神,故繪飾以取富貴幸福之吉祥寓意。也有將這一圖案稱之為「劉海灑錢」者,藉以諷喻人的捐棄功名,拋卻利祿,糞土金錢。明無名氏《天水冰山錄》記嚴嵩被籍沒的衣物中即有「金廂大鳳『劉海戲蟾』首飾一副」。(10)「八仙慶壽」,亦稱「群仙慶壽」、「八仙祝壽」等。傳統圖案有以「八仙」:即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李鐵拐、漢鍾離、曹國舅、藍采和等相聚一起,把酒祝壽構成的。多用於民間男女巾帽、衣裙、掛佩、首飾等。亦有以八隻「仙鶴」翩翩飛舞,借「仙鶴」之「仙」以指代「八仙」之「仙」的;另說仙人多乘鶴遨翔,雲游四海,即以其坐騎之「仙鶴」而代之。另,如果八仙翹首仰望雲天之中乘鶴翔翥之壽星,則稱「八仙仰壽」或「八仙拱壽」。此外,以「福、祿、壽」為題材的「吉祥圖案」還有:「龜鶴齊齡」、「三多九如」,「三多」者,即「多壽、多福、多子孫。」「九如」者,《詩經.小雅.鹿天》載:「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皆禎祥之徵。「金玉連發」、「金玉滿堂」、「滿堂富貴」、「玉堂富貴」、「天仙壽芝」、「福壽雙全」、「福壽相連」、「壽山福海」、「長生不老」(此為「落花生構成圖案,花生俗稱「長生果」,其根綿綿不斷,果實累累,故名)、「雲芝瑞草」(以「祥雲」、「靈芝」等構成吉祥圖案)、「萬福萬壽」(以「」和「壽」等漢字構成吉祥圖案)、「福壽綿長」、「芝草延年」、「福壽萬年」、「長命富貴」、「富貴壽考」、「富貴白頭」(以「牡丹花」、「桂花」及「白頭鳥」構成吉祥圖案)、「富貴萬代」、「長壽白頭」(以「月季花」或「金盞花」、「壽石」及「白頭鳥」構成圖紋)、「圓壽字」亦稱「團壽字」(以變體的篆書「壽」字構成吉祥圖案)、「麻姑獻壽」(以仙女「麻姑」梳髻簪花、手持仙桃等為吉祥圖案)、「齊眉祝壽」(以「梅花」、「翠竹」及「綬帶鳥」等構成吉祥圖案。「齊眉」,典出《東觀漢記.梁鴻傳》,後以「舉案齊眉」喻夫妻互敬互愛;「齊眉祝壽」喻夫妻禱祝長壽;)、「青鸞獻壽」(以「青鸞鳥」,「壽桃」或「壽」字構成吉祥圖案,)等等不一而足。夫妻關系乃維系封建社會秩序的「五倫」關系之一。《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即是「五倫」關系的道德准則。而民間「吉祥圖案」所表現的「吉祥寓意」,的則是夫妻恩愛、「並蒂同心」、「同諧到老」的題材:(1)「並蒂同心」,亦稱「芙蓉同心」。以並蒂蓮構成吉祥圖案。並蒂蓮為荷花之一品種,兩花出自一蒂。唐詩人杜甫《進艇》詩:「俱飛蛺蝶之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即詠此。圖案常以一段白藕生出若干蓮葉及蓮花,藕上有孔,表示通心,而「通」、「同」之音相諧,寓意夫妻恩愛,形影相隨,同心到老。流行於明清時期器物。(2)「同心結方勝」,亦稱「同心永結」,以「方勝」、「雙喜」構成吉祥圖案。「方勝」為兩個菱形互相聯結,寓意「同心」。取「良緣喜結」、「琴瑟和諧」之吉祥蘊意。《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一回載潘金蓮之汗巾,即綉有「十樣錦」、「同心結方勝地」等吉祥紋飾。(3)「因和得偶」,以「荷花」、「蓮蓬」及「白藕」構成吉祥圖案。「荷」與「和」、「藕」與「偶」均為諧音,寓意為天配良緣、夫妻和睦。(4)「同偕到老」,以「銅盆」、「銅鏡」和「鞋子」等構成吉祥圖案。因「銅」與「同」、「鞋」與「偕」皆為諧音,寓意夫榮妻貴,琴瑟和諧。多用於民間男女巾帽、衣裙及掛佩諸物。(5)「青梅竹馬」,以「天竹」、「臘梅」構成吉祥圖案。藉「梅花」代「青梅」,「天竹」代「天馬」,寓音夫婦兩小無猜、相敬相愛。此外,還有「白頭富貴」、「鴛鴦戲水」、「滿池嬌」等,均是此類題材的吉祥圖案。人類對於繁衍生息、人丁興旺的生殖現象,歷來是大為宣揚的,因此,以多子多孫、瓜瓞綿綿為題材的吉祥圖案也是豐富多彩的:(1)「麒麟送子」,亦稱「玉麒天賜」。以童子跨騎麒麟構成吉祥圖案。童子戴冠著袍,一手持蓮,一手持笙;以「蓮」、「笙」寓意為「連生」,人類理想之靈獸麒麟自天而降,喜送貴子。流行於清代器物。(2)「榴開百子」,亦稱「百子同室」。以「石榴」構成吉祥圖案。石榴一果多子,民間藉以喻「多子」。取共子孫繁衍,綿延不斷之吉祥寓意。(3)「子孫萬代」,以「葫蘆」和「葫蘆藤蔓」或「」字構成吉祥圖案,「葫蘆」為多籽植物,借喻為子孫繁衍;「蔓」、「」和「萬」諧音,藤蔓纏繞、盤曲綿長,寓意萬代久長之意。另有以「石榴」、「竹筍」構成吉祥圖案者,寓意與此相類。明清較為流行。(4)「宜子孫」,所謂:「宜子孫」,為吉祥語,謂婦人宜於生育、子嗣不斷。吉祥圖案多以「生色」之法,表現「萱草」吉祥圖案。萱草又名「黃花草」、「金針菜」。古代傳說婦女妊娠期佩其花可生男;故「萱草」又名「宜男花」。另,安徽合肥烏龜墩東漢墓出土的金質墜飾,即作篆體漢字「宜子孫」,為吉祥紋飾。可見此吉祥圖由來已久。(5)「宜男多子」,亦稱「宜男萱壽」、「萱壽延齡」。以「萱草」、「石榴」構成吉祥圖案。另亦有以「壽石」、「萱草」配合成吉祥紋飾者。除上述寓意為子孫滿堂外,還兼吉祥長壽之意。另,模印瓷塑男性胖娃娃,亦為「宜男多子」之表現。磁州窯之「白地黑花孩兒枕」即表現的此種吉祥寓意。(6)「瓜瓞綿綿」,「瓜瓞」,即大瓜與小瓜,喻子孫昌茂,繁衍不息。圖案通常以「蝴蝶」、「瓜」和「瓜蔓」等構成。多用於民間男女衣服、首飾及掛佩等。流行於明清時期。此外還有「早生貴子」(以「紅棗」或「棗樹」、「桂圓」構成吉祥圖案),「福增貴子」(圖案通常以「桂樹」或「桂花」及「蝙蝠」來表現)及「連生貴子」等等不一而足。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所謂科場得意,金榜題名,官運亨通之類的題材也是吉祥圖案所包蘊的一個重要方面:(1)「喜報三元」,圖案通常以「喜鵲」棲於「桂圓」樹枝上引頸鳴啾構成。磁州窯飴釉白地黑花喜鵲紋桂圓面虎枕即是一例。「桂圓」三枚,寓意「三元」。「三元」者,為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鄉試、會試、殿試這三級考試的第一名:即稱「解元」、「會元」、「狀元」。圖案亦有於三枚荔枝或三枚香櫞⑦旁綉一嘉蛛。取意相同。(2)「狀元及第」、殿試第一名即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殿試後列榜有甲、乙次第,通常前三名由天子賜進士及第,後七名賜進士出身。圖案通常以戴冠童子乘龍構成。「冠」與「官」諧音,戴冠寓言為高中。童子乘龍即「獨占鰲頭」而喻「狀元」及第。(3)「一路連科」,封建社會科考之中連連及第謂之「連科」。「一路連科」,意即闈場得意,一路順風。圖案中通常以「鷺鷥」(白鷺)、「蓮花」、「荷葉」及「蘆葦」等構成一幅池塘小景。磁州窯白釉鐵銹花一路傳臚紋枕即是此意。以「一鷺」寓意「一路」,「蘆」與「臚」諧音。科考之殿試由天子欽定並至殿宣唱,唱畢由閣門承接,傳於階下,侍衛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借寓「連科」和「傳臚」之意。(4)「黃甲傳臚」,亦稱「二甲傳臚」。明代稱殿試第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至清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二甲傳臚」即高榜中元。由於及第者名單多用黃紙書寫,故又稱「黃甲」。宋人華岳《王諸同舍》詩:「三舉不登黃甲去,兩庠空笑白丁歸。」即謂此。圖案通常以二隻「鴨子」或「二隻螃蟹」和「蘆葦」等構成。回「鴨」、「甲」諧音,二隻鴨子寓意為「二甲」;「蟹」有甲殼,亦寓意為「甲」。(5)「杏林春燕」,以「杏樹」數枝或「杏花」數朵及「飛燕」一對構成圖案,明清以科舉取士,規定每年二月進士考試,其時正值杏花開放,故「杏花」有「及第之花」的美譽。又殿試中第者,將受皇帝賜宴。燕為知春瑞禽,又與「宴」諧音,宴意為「進士及第」。(6)「蟾宮折桂」,亦稱「蟾宮桂兔」。古代科考奪魁即稱「蟾宮折桂」。圖案以「蟾蜍」、「桂樹」及「玉兔」等構成月中仙境。(7)「蘭桂齊芳」,亦稱「桂子蘭孫」、「蘭桂勝芳」,以「蘭花」及「桂花」構成吉祥圖案。因東晉名士謝安將子侄比作「芝蘭」,五代竇禹鈞教五子俱成功名,人稱貴(桂)子,合稱「五桂」。後即以「蘭桂齊芳」為吉語。《紅樓夢》第一二O回即有「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初,也是自然的道理。」圖案多以「生色」為表現手法此外,還有「一甲一名」(圖案通常以一隻「鴨」或一隻「蟹」加帶「蘆葦」組成)、「狀元祝壽」(圖案以「香櫞」、「翠竹」、「綬帶鳥」構成)、「五子奪魁」(圖案有五個童子爭奪一盔帽組成)、「五子登科」(圖案以一隻「雄雞」及五隻「雛雞」同處於「雞窩」構成,相傳五代燕山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均中舉人科,名揚天下。後世喻後輩學業有成、科場得意為「五子登科」)、「一品清廉」(圖案以一枝「蓮花」及若干蓮葉構成)、「洞天一品」(圖案以「太湖石」構成。以太湖石有瘦、透、漏等特徵,故名)、「一品當朝」(圖案以「仙鶴」、「水浪」和「朝日」構成,以仙鶴為羽族之長,為文官一品「補子」之圖案,有「一品鳥」之稱)、「官上加官」,(其圖案或則「雞冠花」下立一「雄雞」,或則「雞冠花」下橫「螃蟹」,或則「雞冠花」下棲一「蟈蟈」,俱寓意「官上加官」)。此外還有「平升三級」、「高冠晉爵」和「馬上得利」等。

『柒』 帶有寓意的詞語

1、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2、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3、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4、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5、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定離開。 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准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里,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9、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10、揠苗助長: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11、不可救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2、乘風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13、一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14、 高山流水: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15、 一字之師: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16、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7、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8、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19、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20、杞人憂天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捌』 讀一個寓言故事,把故事的精彩情節和故事的寓意寫下來。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戰國時期,楚襄王統治楚國時,國勢不振。楚王和重要的大臣都荒淫無能。他們一直沉溺於奢侈享樂之中。大臣庄辛預見到楚國會發生危險。一天他勸諫楚王說:" 陛下,無論你走到哪兒,身旁總是那些奉承你的人,他們想盡辦法讓您高興,您就忘了處理國事。長此以往,國家遲早會滅亡的。"
楚王大怒:"大膽!你居然用這樣惡毒的話來詛咒我的國家,蓄意挑起人民的不滿!" 庄辛解釋說:"我不敢詛咒楚國,但我可以預言楚國正面臨著巨大的危險。" 庄辛見楚王如此寵信那些腐敗的大臣,相信楚國必定要亡國。於是他向楚王請求離開楚國,到趙國居住一段時候。
楚王同意了,他便到趙國去了。五個月之後,秦君果然派軍入侵楚國,佔領了大片土地。楚王被迫流亡。這時,他想起了庄辛的勸諫,於是派人接庄辛回來。楚王見了庄辛,便問:"現在我該怎麼辦呢?"
庄辛回答說:"丟了羊,就把羊圈修好,不算遲。" 然後他提出許多如何重振國家,收復失地的好謀略。楚王非常高興。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玖』 木雕的寓意

(1)「吉祥如意」,圖案上通作一童子手持如意,騎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馱一寶瓶,瓶中插「戟」及「如意」③,借「戟」與「吉」,「象」與「祥」音相諧,意為「吉祥如意」;亦有以漢字「吉祥」配如意構成紋樣者。

(2)「平安吉慶」。圖案為花瓶之中插三支利戟,戟上懸掛一磬(一種古代樂器)。「瓶」與「平」,「戟」與「吉」,「磬」與「慶」諧音。瓶中安插「戟」、「磬」,即寓意「平安吉慶」。

(3)「八寶吉祥」以「法螺」、「**」、「蓮花」(亦稱「吉祥花」)「天蓋」(亦稱「白蓋」)、「金魚」、「寶瓶」(亦稱「寶壺」、「舍利壺」)、「寶傘」、「盤長」(「長」一作「腸」,又稱「八結」、「百結」)等八種吉祥物構成圖案,每件物體上均纏有風帶。寓意為吉祥如意、富貴長命。文獻資料載:「供物以蓋、魚、罐、花、輪、螺、傘、腸為一分,名『八寶吉祥』。④另,「(蟒袍)花樣則名目繁多,以二則團花為敬,有二龍團光者,有拱璧形者,有八吉祥者。」⑤

(4)「萬事如意」,圖案中通常以「萬年青」、「」字和「柿子」、「如意」等物象組成。以「」與「萬」,「柿」與「事」諧音以代「萬事」。亦有不用柿子,僅以「」字為底紋,而上繪如意紋者。

(5)「年年如意」,圖案由兩條鯰魚和如意構成圖案。因「鯰」和「年」諧音,另此圖案在物象的表現上將「如意」變形為「水紋」與「浪花」,如魚在水,頗具新意。由蓮花和鯉魚組成的圖案即謂「年年有餘(魚)」。

(6)「事事如意」,「事事」亦即「萬事」或曰「一切之事」。通常以兩個柿子或柿蒂的紋樣來表現。相傳柿樹有七德:一為長壽;二為樹蔭大;三無鳥巢穢物;四無蟲蝕;五葉彤而美艷,可供賞玩;六碩果累累;七落葉肥大可供書寫(參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故以「柿」諧「事」音之中加融入諸多吉慶美善內涵;再和「如意」之物象繪綉在一起,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圖案。

(7)「如意連雲」,亦稱「如意雲」,以浮動相連之流雲構成圖紋,或曰以「如意」之首端,或靈芝,或祥雲紋飾,與「如意」之柄相互連結,構成祥雲流動連結的圖案、故名。清衛傑撰《蠶桑萃編》卷十「貢貨花樣式」目下即列有「如意連雲」之名。

(8)「四合如意」,即以如意頭為基本紋樣,作四向對稱連續即「四方連續」圖案。1975年福建福州浮倉山宋墓出土的物品中,有褐色四合如意紋。磁州窯即產有白釉劃花四合如意紋如意頭形枕。

(9)「必定如意」,亦稱「一定如意」。以「毛筆」、「墨錠」或「銀錠」和「如意」等構成圖紋,「筆」與「必」,「錠」和「定」均為諧音,合為一體,寓意為「必定如意」。

(10)「和合如意」,「和合」傳說為兩位仙人,即「寒山」、「拾得」,兩人姓雖相異,但親逾兄弟。兩人同愛一姣好女子而彼此不知,及至寒山臨婚,始知拾得亦愛戀其女,於是斷然棄家出走,至蘇州楓橋削發為僧,結廬修行。拾得知悉此情後,亦舍女往覓寒山,探得寒山茅廬之所,乃折一盛開花荷前往禮見,寒山見拾得遠道尋來,喜出望外,恐其飢餒,急捧一食盒出迎,二人喜甚,俱為僧侶,開山立廟,稱「寒山寺」。「寒山」、「拾得」二仙形象,常出現於畫幅及工藝品中,兩人蓬首笑面,著綠衣,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借「荷」、「盒」諧「和」、「合」,取其「和諧合好」之寓意。此題材及紋飾多出現於民間圖案之中,有大量實物傳世。

(11)「四季如意」,畫面以柿子、枇杷、葡萄、西瓜、石榴、荔枝、白藕等四季瓜果或梅、蘭、竹、菊等四季花卉配合「如意」構成紋樣。

(12)「路路順利」,以兩只或數只奔鹿構成圖案。「鹿」在古代被目為祥瑞之獸,「鹿」不僅與「祿」諧音,而且與「路」諧音,數鹿並馳、暢行無阻,寓意為一帆風順,四通八達。此外,還有「歲歲平安」、「百歲平安」、「平安多吉」、「九安同居」、「年年大吉」、「室上大吉」、「安居樂業」。

「吉祥圖案」中的「福、祿、壽」及「富貴壽考」之類的題材,是民間最為廣泛、最為普遍和最為喜尚的題材之一,也是磁州窯審美文化裝飾題材中最富特色的題材之一。

(1)「五福捧壽」等,均流行於明清時期。所謂「五福」即指的五種福運。語出《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漢桓譚《新論》另有新解:「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通常以五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組成圓形或方形圖案。按「蝠」與「福」諧音,其與「壽」字組合,含有「富貴」、「長壽」之寓意。

(2)「歷元五福」,舊歷以冬至為一歲之始,平朔為一月之始,夜半為一日始。平朔、冬至同在夜半之一日稱「歷元」。借指新年。通常以「荔枝」、「桂元」或「銅錢」和五隻「蝙蝠」構成;借「荔枝」寓「歷」,借「桂元」或「銅錢」和五隻「蝙蝠」寓意「元」和「五福」。其「五福」者,亦有以「壽桃」寓「壽」,「牡丹」寓「富」,「桂花」寓「貴」,「鵪鶉」或「鹿」寓「安」或「樂」及「石榴」寓「多子」構成。「五福」之具體蘊意,從漢桓譚撰《新論》之說。

(3)「天官賜福」亦稱「受天福祿」。舊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民間傳說是天官下降,賜福人間。因以之用作民間裝飾圖案。通常由天官和展翅飛翔之蝙蝠構成圖紋。借「蝠」寓「福」。亦有天官手持字軸為紋飾者,上書「天官賜福」四字。廣泛應用於民間器物繪飾雕塑及年畫題材。

(4)「福從天降」圖案以「蝙蝠」、「祥雲」圖紋構成,喻福運臨門。

(5)「福壽如意」,多以「蝙蝠」、「佛手」、「桃子」及「如意」等構成吉祥圖案。亦有以「壽」字代「桃」者,用「靈芝」代「如意」者。「蝠」、「佛」均與「福」字諧音;「桃」亦稱「壽桃」,象徵長壽,合為圖案,寓意為「福壽如意」。明清時較為流行。

(6)「福祿相連」,「鹿」被視為古代之瑞獸,有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復五百年化為玄鹿之說。以「鹿」與「祿」諧意,故寓「官祿」、「俸祿」及「祿位」等。「祿」即古代官吏俸給之謂。「鹿」與「蝙蝠」組成圖案,組成首尾相連之環形圖案,即謂「福祿相連」。其他還有與「壽桃」合為一體者,金元以降則尤為盛行。

(7)「鶴壽延年」,民間視鶴為長壽之禽,故有「鶴壽」之說。《淮南子·說林訓》:「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觀台磁州窯第3探方第5層出土,編號為110號的白釉白地黑花橢圓形枕所繪紋飾,即「鶴壽延年」。

(8)「松鶴遐齡」,亦稱「松鶴同春」、「松鶴長春」、「鶴壽松齡」,畫面以青松、仙鶴構成。松樹長青不老,恆蒼勁挺秀而延年;仙鶴傳為千歲之禽,常翩躚起舞以遐齡。「松」、「鶴」均為長壽永年之物,合為一體,寓意吉祥長壽,則順理成章。流行行於明清之際。

(9)「劉海戲蟾」,劉海為道教人物,相傳其睹異人壘錢之危而悟道成仙。圖案通常以劉海作童稚狀,蓬發大口,身著博袖之衫,戲釣三足金蟾。因劉海被視為吉星福神,故繪飾以取富貴幸福之吉祥寓意。

(10)「八仙慶壽」,亦稱「群仙慶壽」、「八仙祝壽」等。傳統圖案有以「八仙」:即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李鐵拐、漢鍾離、曹國舅、藍采和等相聚一起,把酒祝壽構成的。

夫妻關系乃維系封建社會秩序的「五倫」關系之一。《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即是「五倫」關系的道德准則。而民間「吉祥圖案」所表現的「吉祥寓意」,更多的則是夫妻恩愛、「並蒂同心」、「同諧到老」的題材:

(1)「並蒂同心」,亦稱「芙蓉同心」。以並蒂蓮構成吉祥圖案。並蒂蓮為荷花之一品種,兩花出自一蒂。唐詩人杜甫《進艇》詩:「俱飛蛺蝶之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即詠此。圖案常以一段白藕生出若干蓮葉及蓮花,藕上有孔,表示通心,而「通」、「同」之音相諧,寓意夫妻恩愛,形影相隨,同心到老。流行於明清時期器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