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的典故
Ⅰ 對「豆蔻年華,及笄之年」等進行一下解釋
豆蔻年華、及笄之年,都是古代人對女子年齡的特殊叫法或者代稱。
豆蔻年華:指少女十三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豆蔻」也被稱為「含胎花」,豆蔻花人們習慣稱十三四歲是女孩子的豆蔻年華,這個典故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Ⅱ 古代褒姒的故事
關於褒姒的來歷,故事有些離奇。西周歷王年間,後宮之中,一個五十多歲的宮女忽然產下一女嬰,自述八百餘年前,夏桀在朝,有兩條神龍來到皇宮,口流涎水,自稱「褒城二君」,夏桀命人拿來金盆,取龍的涎水藏在箱子里,放在內庫,斗轉星移,轉眼八百年過去了,歷王即位,內庫箱子散出毫光,歷王命宮女打開,一條小蟲鑽出,忽爾不見,宮女當時十二歲,從此以後,肚子日大,歷王怪其無夫而孕,將其關在禁宮,又過了四十年,平宣王繼承歷王登位,想不到今日才產下女嬰。
周宣王連呼怪事,認為宮女妖言惑眾,是國難的徵象,命人將宮女斬於清水河邊,女嬰扔入河中。
那女嬰被草席包著,並不下沉,順水漂流,飛來百鳥,上下舞動,用羽翼為嬰兒遮住太陽,啁囀啾啾,用口叼著草席拖到岸邊,正好一買桑男子經過,抱了女嬰,飛奔而出她就是後來的褒姒。
宣王即死,幽王即位,此時褒姒已經出落得秀發如漠漠春雲,明眸似盈盈秋水,一天到門外河邊汲水,被幽王手下洪德帶了去,獻給幽王。
幽王得了褒姒,自此朝夕相處,伴隨左右,常常數十日不事朝政,大後申後大努,陷害褒姒不成,派兒子宜笚到鄉下殺了褒姒的養父。幽王迷戀褒姒,寵愛有加,廢了申後,立褒姒為後。
傳言褒姒生母養父被子殺,心懷仇恨,雖有幽王萬般寵愛 ,錦衣玉食,享盡了人間繁華,但入宮十年,從未一笑。幽王
想盡千方百計,傳令天下,若有人能使褒姒一笑,獎黃金千倆。
謀臣虢虎獻了一計,幽王賜其千金,攜褒姒凳上城牆,晴空萬里,有鳥啁鳴,婉轉如訴。幽王令士兵點燃皇場面周圍的烽火,一時之間,戰鼓齊鳴,狼煙四起,四方諸候見了狼煙,聽得擂鼓,以為京城有敵兵偷襲,一個個點兵遣將,連夜趕到京師,卻不見一個敵兵身影,褒姒憑欄遠眺,見城下人聲嚷嚷,有如蟻群,你推我擠。眾諸候忙來忙去,並無一事,忍不住笑了出來。
申後的父親在申國聽到女兒被廢後的消息,怕幽王加害,聯合鄰國犬延,率著大隊人馬浩浩盪盪的殺到鎬京,把京師圍了個水泄不通。
幽王嚇得手足無措,士兵放煙鳴鼓,諸候因上次受了戲弄,再也無人發兵,城破,幽王死,褒姒被擒,不甘受辱,對眾士兵說:「我仇即報,雖死何惜!」逐自殺而死。
Ⅲ 為什麼要用 黃發 來形容老人。。有什麼典故。
用黃發形容老人是因為老年人頭發的共同特徵是由白轉黃,這其中沒有歷史典故。
首先用黃發形容老人的歷史記錄是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原文: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白話文釋義: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3)及笄的典故擴展閱讀:
其他年齡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摽(音: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7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耋之年(其中耄年80到90歲,耋年70到80歲)。
Ⅳ 和「煮酒論英雄」類似的典故還有哪些
當然還有「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的典故
隋末名將韓擒虎有外甥三原李靖,字葯師。李靖年輕時曾游歷入京中,曾一介布衣拜謁前隋的兩朝老臣楊素。當時隋煬帝南幸楊州,留下司空楊素留守西京。李葯師與楊素談論時,楊素身後卻站著一個美人。那美人手裡執著一把紅拂,屢屢對李葯師注目。那一席長談中,楊素屢次撫床嘆道:「它年據此床者,必是此兒!」
那晚談罷,李葯師回到寓所,正草擬一篇策論,以備第二天好進呈楊素。到得三更,忽然有人扣門,李葯師打開門,卻見一少年持囊而入。那少年一進來就催著李葯師關門,關門後,那少年解紫衣,脫皂帽,露出一頭長發來,原來是個年方及笄的麗人。
那麗人嫣人一笑,問李葯師道:「閣下還記得我不?」
李葯師審視良久,才說出「楊家……」
那麗人笑道:「不錯,我就是楊家的執拂妓。」
說著她走到案邊,拿起李葯師方才擬就的策論來看,又看了看他案側之劍,篋中之書,方含笑道:「絲蘿不能獨生,所以願依喬木。以君才略,配我韶華,不知閣下願與不願呢?」
隨後紅拂將李葯師所寫之策論,就著燭火點燃,一焚成燼,二人次日清晨出城,鷗游江海,以待時機。後,李靖追隨秦王李世民四處征戰,武德年間,南平蕭銑。及後,秦王登基,是為唐太宗,李靖又率軍平定四方,貞觀四年,北破突厥;貞觀八年,再西平吐谷渾,唐太宗乃封李靖為衛國公。
可見我回答的:
http://..com/question/355150144.html?oldq=1
Ⅳ 關於周幽王與褒姒的故事
公元前779年,周友王在位第三年,又出兵攻打包國。贊斯的美使周有望佩服,可以說是一見傾心。他甚至廢了皇後和太子,立鮑思和他的兒子薄父為皇後和太子。茜茜的智慧,加上周幽王的愚昧,將使這個王國走向滅亡。
當時,人人都相信天命,連周泰石也悲嘆國家生命的危險。周朝的包斯和幽王被世人稱為四火劇的諸侯。千金難買一寸光陰,千金難買一個美麗的笑容。為了取悅皇後,國王你願意傾盡所有的資源去尋找這個黃金點子。
嘗試了很多東西。樂師們被召集來敲鍾打鼓,或者邀請人們表演歌舞。這時,那些在宮廷里阿諛奉承的人就有機會大放異彩,以博得王友的信任。郭世福,一個奸詐的大臣,有在戰場上扮演各個朝代的想法。結果,鮑斯笑了,但許多諸侯不再相信王了。
當敵人入侵時,烽火台被點燃,但沒有諸侯前來救援,西周王朝不復存在。為了贊美司馬遷,周幽王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個故事後來得到了評論。鮑思是怎麼死的?褒姒是西周幽王的寵幸,因為她的美貌出眾而愛上了他。
包四生下兒子薄父後,周王又廢黜了沈後和太子以久。他立她為王後,又立她為太子。這件事使前太子宜髖臼心生怨恨,為鮑思的死埋下了前濱。寶四之死與周友王之死密切相關。褒姒對周幽王的愛一直處於活躍狀態。
寶絲並不像其他小妾那樣百無聊生,鬱郁寡歡,面無笑容。她既不為王位而戰,也不為國王而戰。為了贏得人們對西施的贊美,周幽王不遺餘力地向人們徵求意見人、財、物浪費嚴重。笑是不容易的。然而,周朝的幽王仍然沒有放棄,聽信奸臣和壞人的意見。
烽火台一直是軍政事務,對於一個女人的笑容,軍統已經帶了進來。這個國家正處於崩潰的邊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說周公快要死了。寶四笑了,但眾先生不再相信王有了。沒有人願意對這樣一個愚蠢的王子忠誠。
上面說原來太子合適迫擊炮心生怨恨,是啊,他求助於自己的外祖父沈侯,沈侯卻與西一狗蓉勾結,襲擊浩靜。周幽王再次登上烽火台,擊鼓放火。眾首領見了,以為王仍在戲弄他們,就不再派兵去救他們了。
狗蓉打破了郝婧,王有被殺,寶思的命運被狗蓉俘獲。鮑思的末日到了歷史書的結果也不同。《史記》沒有詳細說明鮑思的結局。在東周諸國的歷史上,有記載說神侯與戎勾結,導致西周滅亡。後神侯和大諸侯趕出了狗蓉,但寶絲未能逃脫,最終死在混亂中。結果是悲慘的。
(5)及笄的典故擴展閱讀:
夏朝末年,有二條神龍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夏帝占卜,或殺掉龍,或趕走龍,或留下龍,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請求能得到龍的唾沫儲藏起來,才吉利。
於是陳列玉帛,並以簡策寫文告請神龍,龍離去後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裝起來,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跡。夏朝滅亡,這匣子傳到商朝。
商朝滅亡,這匣子又傳到周朝。經過三個朝代,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周厲王末年,打開觀看。唾沫流到宮中,無法除去。
周厲王就命令婦女赤著身子對它大聲呼喊,唾沫便變成一隻黑蜥蜴,竄到周厲王的後宮。後宮有個侍女,剛七八歲,碰上它。周宣王時,這個侍女成年後便懷孕,沒有丈夫卻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將那個孩子丟棄。
Ⅵ 和「煮酒論英雄」類似的典故還有哪些
七進七出長板坡
截江救阿斗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溫酒斬華雄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孔明借東風
火燒赤壁
草船借箭
舌戰群儒
呂布射戟猿門
曹操煮酒論英雄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三英戰呂布
桃圓三結義
夜戰馬超
群英會
錦囊妙計
Ⅶ 與年有關的成語,故事,典故
年復一年,一年又一年
年富力強,年紀輕,精力旺盛
年該月值,指命中註定的時辰
年高德卲.年紀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年高望重,年紀大,名望高
年經國緯,指以年為經,以國為緯的編寫史書的方法
年輕力壯,年紀不大,身體強壯
年深日久,年深歲久
年深歲久,久經歲月。指時間長久
年深月久,見「年深歲久」
年衰歲暮,謂年紀衰老,壽命將盡
年頭月尾,①謂從歲首到臘月底,泛指一年之中。②指《春秋》三傳每年首尾的文字。唐時試官常擷取以試應試明經科士子是否熟諳經傳本文
年湮世遠謂年代久遠
"年"的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Ⅷ 結發夫妻的典故
結發夫妻指的是元配夫妻。
結發夫妻的由來之一
[編輯本段]
在浙南有關於「結發夫妻」有「束發託身」與「投絲慰情」的民俗。所謂「束發託身」就是元配夫妻擇日完婚時,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貼。庚貼上寫明姓名、出生日子時辰和完婚時間。女方回庚帖時,附上一束頭發,用紅頭繩扎著,作為定情託身、以身相許之物,以示結發同心,百年好合。而「投絲慰情」則是結發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屍體尋找無著時,妻子得剪下一束頭發,縛在石頭上,投入出事的地方,藉此慰藉結發之情。結發夫妻的習俗,相傳這是古時有個皇帝登基時留下來的。
說是皇帝登基的頭一夜,為擔心鬍子太短,無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須長短衡量人的學識的)。身邊的娘娘聰明過人,她剪下自己的頭發,仔細地接在皇帝的胡須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鬍子成了長鬍子。次日皇帝登基時,手捋胡須,接受臣子朝拜。臣子驚嘆皇帝一夜之間,胡須過臍,真乃「真龍天子」!娘娘剪發結皇帝的胡須成為結發夫妻的由來。
結發夫妻的由來之二
[編輯本段]
中國古時候結婚時,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後,舉行結婚儀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最後飲合巹酒,又稱交杯酒。後來又發展成合鬢的儀式,即夫妻並坐,將兩人一縷頭束在一起,「結發夫妻」 一詞由此而來。
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編輯本段]
我們常聽到「結發妻」這個詞,「結發」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我們國家有許多地區把未成年的女子稱「丫頭」,在古人寫的許多小說里也可以看到這個稱喊。另外在舊時也有稱「丫頭」是大戶人家的婢女丫鬟。「丫頭」也含有親昵的成分,有長輩們笑著這樣稱喊晚輩的:「你個死丫頭,連一點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時候,丫頭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種頭發梳理樣式,這在今天的電影和電視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電影《紅樓夢》里侍奉主人的丫鬟們的發型樣式,把頭發分別梳成左右對稱的雙髻翹在頭頂上,就象是個分叉的丫字那樣,古代程宗洛的《揚州竹枝詞》里有:巧髻新盤兩鬢分,衣裝百蝶薄棉溫。等到女子長到十五歲,就會給她行笄禮,也就是「笄簪子禮」,指的是女子十五歲謂之成年。笄字:本義,古代盤頭發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現在可以頭發盤起來,然後再用「笄」簪好,古時謂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齡,按古代的說法也就是指他們可以結婚成家了。
古人在進行冠禮和笄禮的時候,是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只所以有「結發妻」這個詞,意思指原配妻子。結發又稱束發,古代男子自成童開始束發,因以指初成年。結發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發,故稱。一對新夫妻在洞房花燭之夜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意思是: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發,然後再把這兩縷長發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發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古往今來,雖有那「一寸同心縷」綰結同心和「百年長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難免會有象古時候的閨怨詞里說的那樣:本是結發的歡娛,怎做了徹骨兒相思?女人們總是把她們的愛情期盼、美好心願都小心翼翼地纏繞到發絲里,擁有滿頭烏黑閃亮的秀發,再加上她們巧手梳理的發型樣式,在一定意義上講,那是贏得愛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證。
在這「結發」詞里用的「結」字是最蘊涵妙意的,在今天,我們每個家庭的客廳里大概都會懸掛著幾個「中國結」,在新婚的洞房裡也會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結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結合、結伴。古時候,「結」通「髻」,意思是總發。髻,挽發而結之於頂。唐代女詩人晁采寫有一首《子夜歌》:「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裡妻子頭上盤著的發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發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發夫妻」。
我國漢代時期,那時候舉行葬儀有這樣一個風俗,如果結發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掰開分為兩半,在上面還留存著妻的青發幾縷,把另外一半隨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結發之妻,紀念結發之恩愛情深。在《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里寫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雖然這首詩寫的是以封建家長制度為背景的悲劇故事。那時候彼此相愛的情人,如果女子們把她自己的一綹青絲送給男子作定情物,則形同她已經把身體交給男子那樣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時候,情人的一綹青絲卻象唐詩人李白說的那樣:「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青絲化作「煩惱絲」。只是在古時候的女子們聽不到今天唱的這首名為《短發》歌:我已剪短我的發,剪斷了牽掛,剪一地不被愛的分叉,長長短短,短短長長,一寸一寸在掙扎……
Ⅸ 誰知道褒姒的故事
褒姒,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褒姒生性不愛笑,幽王為取悅褒姒,舉烽火召集諸侯,諸侯匆忙趕至,卻發覺並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狽退走。後來,申後之父聯絡曾侯及犬戎入寇,周幽王舉烽火示警,諸侯以為又是騙局而不願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弒,褒姒亦被劫擄。
《詩經》雲:「赫赫宗周,褒姒滅之。」他們說正是她輕輕一笑,便讓一個帝國灰飛煙滅,她真有這樣的本事么?
她的身世——一個近乎荒誕的故事
褒姒,姓姒,古褒國人。褒國立國之地就在今漢中平川中
部、留壩縣以南地區,因此她算是一個陝西人。褒國「禮婦人稱國及姓」,所以她就被叫做褒姒了。關於她的身世,史書上一本正經地記載著一個近乎荒誕的故事。
在《國語·鄭語》和《史記·周本紀》里,都有相關的記載。大致意思是講,夏朝末年,褒人的神靈「化為二龍,以同於王庭」。也就是說,有兩條龍在夏王大庭性交,此二龍是褒神變化而來,自稱是褒人先君。夏王對此深感恐懼,便占卜問神靈,是殺掉呢?是趕跑呢?還是制止它們的性交活動呢?貞問結果是「莫吉」。於是夏王又改卜請示說,那能不能把龍漦(注:「龍所吐沫,龍之精氣也」)收藏呢?神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告曰「吉」。於是夏王拿來上好玉帛,用簡策給神靈打個報告。二龍顯完靈後,立馬消失了,只剩下一攤黏糊糊的龍漦。夏王命人把這「寶物」恭恭敬敬地藏在櫝匣里,好好保護。自夏末至西周三代,王室均以郊禮祭之。這件寶物一直傳到周厲王末年,厲王禁不住好奇,便打開觀看,可一不小心,把龍漦灑流於王庭,還無法清除。周厲王很是慌張,便決定用巫術除之,他讓宮女裸著身子大聲喧嘩,迫使龍精化為玄黿。後來,這只黑色的大鱉爬到王府里去了,恰巧被一個七歲的小姑娘碰上。周宣王年間,這個小姑娘在「及笄」之年(15歲)竟然 「不夫而育」,生下一個女嬰。這個女嬰長大後便是褒姒。
因為她出生得莫名其妙,所以宮女很害怕,便「懼而棄之」。這時恰被一對以賣桑弓弧、箕箭服為生的夫婦發現,看她可憐,便將其抱養,並逃到褒國。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逃跑呢?因為在宣王時期,民間留傳著一個童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聽了很不高興,恰好發現這對夫婦正在賣這些玩意兒,便派兵去抓他們,然後殺掉。也就是說,這對夫婦是在逃跑途中撿到這個「同病相憐」的小姑娘的。而厲王不知道,正是他的所作所為,明違神旨,卻暗合「天道」,終埋下禍根。赫赫宗周,終滅在「檿弧箕服」養女的笑聲里。
烽火戲諸侯——天大的玩笑
這個被命運之神派到人間執行特別任務的女嬰,自然備受上天的恩寵。等她長大後,已經出落得非常美艷。恰在這時,不知褒國的國王由於什麼原因得罪了周幽王,為求得赦免,便將她獻給了周幽王。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國將其獻給幽王。她的美貌令周幽王「見而愛之」,可謂一見鍾情。周幽王對她非常寵愛,加上她的肚子也很爭氣,為周幽王生了一個叫伯服的小王子,更是嬌寵得不得了。褒姒的手段可謂高明,最後竟然說動幽王廢去申後及太子宜臼。幽王七年(前775年),她終於被光明正大地扶正,做了王後,而她的兒子伯服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太子。在那個時代,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信天命,那句有讖語性質的童謠舉國上下都知道,而褒姒的身世也不是個秘密,可天命不可抗,君王又如此昏庸,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對此,周朝的太史伯陽只能幽然嘆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琱玉集》說褒姒性不喜笑,但「其一笑有百二十種媚」。因此,幽王為了博得她一笑,曾以「千金」之財徵集能讓美人歡笑的「金點子」(這便是「千金難買一笑」典故的由來),但耗去許多錢財,試了很多辦法,或召樂工鳴鍾擊鼓、品竹彈絲,或命宮人歌舞進臨,或命司庫每日進彩絹百匹、撕帛以取悅褒姒,可她就是不笑。後來,朝中有個「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的大奸臣虢石父,出了個餿主意,這便是有名的「烽火戲諸侯」。
這個周幽王「愛美人」竟能愛到將「丟江山」視之兒戲,也可謂昏庸得沒邊沒沿,荒淫得登峰造極。在周幽王時代,都城外每五里便置有一烽火墩,如有敵寇來侵則舉烽火為號,召集天下諸侯派兵勤王。這本是軍國大事,一點玩笑都開不得,可周幽王卻有這樣的「膽識和魄力」。他真敢。
且說一日,周幽王與褒姒駕幸驪山,先在驪宮的城頭擺下夜宴,然後命令城下點燃烽火台。剎那間,狼煙四起,火焰直沖霄漢,一路烽火隨之點燃,夜色中星星點點,逶迤千里,煞是壯觀。各諸侯一看烽煙警報,以為敵軍來侵,急忙調兵遣將,驅動戰車,連夜趕來。很快,列國諸侯皆領兵至城下,卻不見敵寇蹤影,只見周幽王與褒妃在城上飲酒作樂。這時,城下旌旗林立、戰馬嘶鳴,各路軍馬舉著火炬,漫山遍野地跑,打探消息,休整人馬,一時亂成一團。諸侯們個個頂盔冠甲,全副武裝,來了卻發現上了大當,不禁面面相覷,又是憤怒又是尷尬。這樣大場面的混亂,這樣天大的玩笑,終於使褒姒大笑起來。
拿軍國大事開玩笑,自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後來,周幽王又玩了幾次這樣的游戲,使得諸侯們再也不相信他。等到西夷犬戎叛亂,真的兵臨城下,這時幽王燃起烽火想搬救兵,各路諸侯以為他又想博取美人一笑,所以都不當回事。於是,鎬京很快就被攻陷,周王室的財寶被掠搶一空,周幽王和太子伯服也被亂兵所殺,而他心愛的褒姒則被胡人虜去,不知所終。
《詩經》里嘆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這實在高估了褒姒的本事和力量。她的身世縱是神奇,也只是傳說罷了。敢拿軍國大事開玩笑,博美人一笑,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難怪褒姒大笑,她是在嘲笑,是在譏笑,是在冷笑這個國君的愚蠢和荒誕罷了。不怪美人,那能怪老天爺嗎?屈原在《天問》里發出「周幽誰誅,焉得褒姒?」的疑問,恐怕是最好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