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闖王典故
Ⅰ 與黃河有關的典故
故事1、《李闖王渡黃河》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
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
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
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故事2、《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里處,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一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
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
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斗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像為大禹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故事3、《馮夷當河伯的故事》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達成自己成仙的心願。成為一名河伯。
Ⅱ 李自成的軼事典故
闖王刀(五十三刀),相傳此刀術系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實用刀法,故名闖王刀。闖王刀以技擊實踐為中心,編排套路結構嚴緊,布局勻稱,運動清晰,招術奇特,手法驚異,步法多變,美無花架,實而不華,馬上步下均適用。攻如猛虎下山,具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防時穩如泰山,伺機相還。臨陣應用,以攻為主,先發制人。其特點是猛、快、巧、准。
關於李自成的闖王刀,還有這么一段故事。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大軍三攻潼關,路經華州露澤院村,特將寶刀留在關帝廟內「保佑一方平安」。而另一種說法則為,李自成看到這里的香火旺盛,也想求關公助他一臂之力,所以把刀獻到了關帝廟里。在《重修華縣志稿》中確有記載,「『闖王刀』系明末李自成監造,獻於露澤院堡之關帝廟者,久不生銹,現匿存堡內。」
Ⅲ 李闖王進北京是怎樣的典故
闖王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節在西安建國
Ⅳ 求闖王李自成寫的一首詩
《螃蟹詩》——明末李自成
一身甲胄肆橫行,滿腹玄黃未易評。
慣向秋畦私竊谷,偏於夜月暗偷營。
雙鰲恰是鋼叉舉,八股渾如寶劍擎。
只怕釣鰲人設鉺,捉將沸釜送殘生。
譯文:螃蟹有著一身如同鎧甲的殼而肆意橫行,腹中似乎有淵博的內涵。常常去秋天的地里偷竊穀物,偏愛在晚上悄悄的偷竊營地。兩個鉗子如同舉起的鋼叉,八隻腿如同擎天的寶劍。只害怕被釣鱉人設下魚餌,把它捉起來送到煮沸的鍋中了結它。
(4)李闖王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
李自成少年時家境十分貧寒,七八歲時就去給財主放羊,但是他經常去村裡的學堂門旁聽課,因此能夠識文斷字。
一個正值螃蟹肥美的深秋,向來磕磣的老師請學生們吃螃蟹,雖不是正式學生,但平常經常來聽課的李自成也受到老師邀請。老師讓學生們在吃螃蟹前先以螃蟹為題寫一首詩,於是這首《螃蟹詩》便出爐了。
但老師在看到李自成的這首詩後卻說道,你長大後雖然能幹出一番事業,但終歸是一個亂臣賊子,而且不得好死。結果李自成的人生軌跡果然如教書先生所言,雖然縱橫一時,但最終卻功敗垂成,身死人手。
Ⅳ 闖王寨的軼事典故
李自成(1606——1645)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本名鴻基,陝西米脂李繼遷寨人。崇禎九年高迎祥犧牲以後,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領劉宗敏等十餘人,隱伏商南山中。十二年李自成在商州軍嶺川被鄭國棟、都司艾文彬打敗,東下商南,扎營於金鍾山上,練兵休整。山下四周設有將軍營、鐵匠營、點將台、擂鼓台,從富水關到金鍾山,九里十三寨,都分布重兵把守。還有闖王在這里娶妻生子的一段軼事。
Ⅵ 崇禎、陳圓圓、吳三桂、李自成間究竟有什麼故事
京師陷落。
李自成大軍入占京都。
吳三桂恰似無所依傍的浮萍迷惘飄盪。就在這無所沉浮的波濤中,他思念著自己心愛的人兒,一想到她的命運,他的心中不禁打了一個冷顫!
圓圓難道真的要出事?不,不會……還是先別猜,說不定沒人能找到她,她命大……
破天荒頭一遭,吳三桂在大軍進退維谷的危險處境下,竟然不去想如何進退,而是一腦子陳圓圓,他甚至沒有想到母親與家族會如何……
相約如夢,誓言如風。
夢已逝,風已去,人卻依然活在心中。
吳三桂不能沒有陳圓圓,若圓圓有個三長兩短,我將……我將怎麼辦呢?
吳三桂依然在想著陳圓圓。
三天後,細作從北京帶回了父親的書信。
三桂我兒:大順軍陷城,為父與眾臣已歸降。家中無事,陳圓圓亦平安無事。兒可准備投降大順,但須觀大順如何待明室降將。
吳三桂輕松地出了一口長氣。「圓圓平安無事」最是令人快意了。
降李自成?如果李自成真有天子氣像,那自然要降,否則我吳三桂還能到關外降清?我或當梁山好漢不成?
他對投降大順並無反感。改朝換代的事,誰又扭轉得了?良臣擇明主,飛鳥擇良木。萬一將來李自成不信任我了,我就與圓圓遨遊山林去,這打仗還能當日子過……?
吳三桂的心松馳下來,他在靜候佳音。
三月二十五日,北京家中又來了一封信,短極了,字跡亦潦草顫抖:
三桂吾兒:父事大順,勿憂,兒保重。陳圓圓單騎奔遼東尋你。
父字
奇怪的是,大信封中竟有一方絲巾,內含一綹青絲——圓圓的頭發!
她既然來找我,為什麼要留此青絲!?
這種男女永決式的剪青絲為念,吳三桂感到大惑大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吳三桂立即伏案回書:
父鑒:降順兒甚贊同。父信中說圓圓隻身匹馬奔遼東。何曾見其蹤跡?如此輕年少女,豈可匹馬出門,父親怎麼能如此失算?兒實不放心,盼再告。
實際上,這是吳襄騙兒子的。
他想讓兒子對圓圓死了心,就當圓圓死在亂兵路上了。大順李自成、劉宗敏搶走圓圓,能說嗎?況將來三桂還要投降大順,這君臣關系怎麼處?父受刑掠,也不能說……如今只有用言語安慰一些,盼到太平時日再說吧!
誰知次日即三月二十六日,吳府管事吳祿深夜逃出吳府,聽說吳三桂的軍馬就在豐潤時,他即連夜奔豐潤而來。
來到吳三掛帥府,吳祿即刻求見吳三桂。
吳三桂聽說是家中管事吳祿,立刻召見。
吳祿帶來的消息使吳三桂目瞪口呆!
家產被李自成籍沒!
家父被劉宗敏嚴刑拷打拘執!
家族人被軟禁!
最為讓吳三桂受不了的是:
陳圓圓被劉宗敏搶走……
吳三桂一下子失去了反應——他感到大地顛覆於一日之間,究竟是怎麼了?
圓圓、家父、財產、家族……
他覺得一股熱血驟然沖上頭頂,幾乎要倒下去了……他強扶起書案站定,他滿臉通紅,一直紅到發根,鼻竇由於內心激動張得大大的,額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一條深深的皺紋從緊咬著的嘴唇向氣勢洶洶的下巴伸展過去……他眼裡閃爍著一股無法遏制的怒火。這樣的目光使身邊的侍從們大為驚慌,都害怕起來。
吳三桂牙齒咬得咔咔直響。驟然間,他轉過身抽出兵器架上的斬將刀,突然發出一聲只有聽到過一隻受傷的獅子的吼聲的人才能想像得出的喊叫:
「李自成——!劉宗敏——!」
一刀劈下,書案即一聲巨響被從中劈開。
眾將聞聲,嘩然聚來……吳三桂只覺嗓子眼兒發甜,一口鮮血吐了出來,蹌踉幾步躺倒在地上。
眾將紛紛圍上來:
屋子裡一片慌亂。
良久,吳三桂才悠悠醒來,他沒有滴一滴眼淚,但眼珠紅絲遍布,血充瞳仁,他見眾將圍在自己身邊,向他們揮一揮手:
「各回營帳,容我思慮片刻,兩個時辰後大帳議事」。
「那將軍您……」
「我沒事!」
眾將紛紛走了。
吳三桂閉眼沉思:怎麼辦?進,李自成軍已駐山海關。退,往哪裡退?投降李自成?不,絕不能!我的圓圓,我的愛妾,我的美人,當初我為什麼沒把你帶上隨軍出征,為什麼讓你孤零零的一個人獨守家門,如今賊人進入京城,圓圓已身陷魔爪,被李自成蹂躪,她那嬌弱之軀,怎禁得住這幫賊人的踐踏,李自成,劉宗敏,你們這幫豬狗!
吳三桂由陳圓圓發展到對李自成大軍的全面仇恨,奪我愛妾——刑我家父——籍我家產——毀我皇室——逼殺皇上……國仇家恨,全部凝聚到李自成、劉宗敏身上,和這樣的賊匪怎麼能共事——那麼,肯定要與李自成為敵了?是的,肯定為敵了!
如果與李自成為敵,那麼就要趕快擺脫豐潤這個危險地帶。大軍出京,豐潤即日可下,這個地方地勢平平,無險可守,明明是坐以待斃……當務之急,是必須先找個立足點,再圖復仇根本,殺死仇家!
「傳參軍方獻廷、胡守亮兩位大人。」
吳三桂向書房外喊話,他需要這兩位參軍為他謀劃一處立足點。
「方獻廷,胡守亮參見將軍!」
話音剛落,二人推門而入。
噫!來得如此之快?吳三桂看了他們一眼。
「參見將軍!」
「二位請坐!」
「謝將軍。」二人坐定說道,「我二人並未離開,我們一直守在營帳書房外面,只等將軍商議大事。」
這真是兩個見事極快的高明參軍。
方獻廷是原遼東巡府的公子,與吳三桂意氣相投,其父死後他不做別的官,專門趕來為吳三桂作高級參謀,吳三桂甚為欣賞此人見多識廣,二人無事不談。
胡宗亮是軍中謀士出身,也是吳三桂的作戰參謀。他精通滿語,足智多謀,尤其在實際戰爭中會隨機應變,常有奇謀妙計。
吳三桂非常高興,向二人一拱手:
「方、胡兩位兄台:方今大勢已明,我與李自成、劉宗敏不共戴天!但急需找一處地方駐扎屯兵,目下之計,不知二位有何高見?」
「吳將軍所言極是,我二人早已想到一處地方——」
「什麼地方?」
「山海關!」
吳三桂手一劈道:「我也如此想!刻不容緩,連夜回師北上,一切到山海關再議!」
一個時辰後,眾將聚集營中。
吳三桂手捧尚方寶劍,臉色肅然,在營帳中來回走了幾步,正色宣誓:
「諸位將軍,這是大明先帝賜我的鎮遼尚方寶劍!而今我軍回師勤王後未幾,闖賊已攻克帝京,滅我泉社,逼殺皇上,刑戮大臣,焚掠皇宮……我父被刑,家產被抄,愛妾被奪!國仇家恨,今日集於一身!我誓與闖賊李自成、劉宗敏周旋到底,不殺此賊,誓不為人!請將凡願跟隨我報此國仇家恨者,留!凡不願復仇者,走!」
滿帳一聲吼:「願隨將軍復仇!」
「好!我軍連夜北進山海關,攻取山海關,再作計議!」吳三桂立即分派了行軍次序。
一個時辰後,八萬大軍開出豐潤。
這支大軍在黑夜中無聲無息向山海關撲去。
Ⅶ 陳圓圓,吳三桂,李自成三人的故事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花容月貌,能歌善舞。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讓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後,一見傾心,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惶恐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
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說:「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後,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
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占雲南。
吳氏進爵雲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託故辭退,吳三桂另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後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後,遂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綉佛。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Ⅷ 闖王屯兵典故是什麼
李自成派兵扎駐守護富水關,可謂盡得地利之優。步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闖王寨,看著石壁上刻下的天下第一「闖」字(大約50平方米)與闖王當年練箭在石頭上留下的諸多箭孔,望著一石柱天的闖王點將台,令人感慨唏噓,如同步入時光隧道,一下子就踏入了明末的歷史視野。
李自成沿富水河兩岸,依附土地嶺南北方向,從沐河禹王廟起,沿東嶺延伸到王家莊、洋淇、王家樓,直抵金鍾山下的石佛寺,設防布兵擺開燕翅形陣圖「九里十三寨」,大營指揮部設在王家樓金鍾山寨。山下四周設有將軍營、鐵匠營、裁縫營、點將台、擂鼓台。富水關土地肥沃,物產頗豐,糧秣充足。
Ⅸ 過年掛紅燈籠的典故是什麼 和李自成有關
李自成早年在河南受辱,唯一家人對他好,這家人大門掛著紅燈籠。
後來李兵進河南,傳令,凡是沒掛紅燈籠的住家一律殺掉。
結果是什麼?士兵們上街執行命令時,滿街都是紅燈籠。
其實紅燈籠的傳說很多,跟李自成關系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