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勸人的經典故事

勸人的經典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15 16:34:32

㈠ 歷史上的勸誡故事有哪些

歷史上的經典勸諫故事:
1、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通過自己的妻子、奴僕、有求於己的客人,對自己的贊美之詞,領悟到,齊王被人贊美而受到的蒙蔽,於是入宮勸諫。最後,齊王知錯就改,成為強國眾多小國,聞之臣服
2,魏徵直諫唐太宗。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3。觸龍說趙太後
趙太後剛剛掌權,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後不同意。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明白地對左右侍臣說說:"有再說讓長安君為人質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臉上吐口水!"

左帥觸龍(對侍臣)說,希望拜見太後。太後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走入殿內就用快走的姿勢慢慢地走著小步,到(太後面前)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見您有很長時間了。我私下原諒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後的福體有什麼毛病,所以還是想來拜見太後。"說:"我(也是腳行毛病)要靠手推車行動。"(觸龍)說:"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就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近來特別不想吃飯,於是強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歡吃的食物,對身體也舒適些了。"太後說:"我不能(像您那樣散步)。"太後的臉色稍微和緩了些。

左帥公說:"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愛他,希望(您)讓他補充黑衣衛士的人數,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來求您!"太後說:"答應您!年齡多大了?"(觸龍)回答:"十五歲了。雖然還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來託付給您。"太後說:"男人也疼愛他小兒子嗎?"(觸龍)回答:"比女人愛得厲害些。"太後笑著說:"女人愛得特別厲害。"(觸龍)回答:"老臣認為老太太愛燕後超過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不像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老太太送燕後(出嫁)時,(她上了車)還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惦念、傷心她的遠嫁,這也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這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子孫相繼為王嗎?"太後說:"是這樣。"

左帥公說:"從現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王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繼承人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後)說:"沒有。"(觸龍又)問:"不僅是趙國(沒有),其他諸侯國子孫被封候的,其繼承人有在侯位的嗎?"(太後)說:"我沒有聽說過。"(觸龍)說:"這是這些被封侯的近的災禍及於自身,遠的災禍及其子孫。難道是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地位高貴卻沒有功,俸祿優厚卻沒有勞,而且擁有的貴重寶器多了。現在老太太讓長安君的地位高貴,並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還給他很多貴重的寶器,卻不趁現在(您健在時)讓他有功於國,一旦您駕崩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老臣認為老太太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所以認為您(對長安君)的愛不如燕後。"太後說:"(您說得)對。任憑您怎樣支使他吧!"

於是為長安君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才出兵。

子義聽到這事說:"國君的孩子,可算是國君的親骨肉了,尚且還不能憑靠無功的尊位、沒有勞績的俸祿來守住金玉寶器,更何況是人臣呢!"
4、褚遂良還陛下笏勸諫的故事

褚遂良的差使,前者是向皇帝提意見,後者專門記錄皇帝的日常言行,以作為後世的史料。太宗有一次問褚遂良:「你記的那些事情,我能不能看一看?」大概他對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不滿意,不想讓其流傳後世,想親自把一下關。而褚遂良並不買皇帝的賬,他說:「自古以來的史家傳統,就是記錄下君王的一言一行,或善或惡,作為後世的借鑒。只聽說君王努力不犯過失,沒有聽說過要親自觀史的。」
太宗問:「我要是做了不當的事情,你一定會記下來嗎?」
褚遂良說:「那是我的職責,你說什麼做什麼,我都會如實記錄。」
旁邊的另一位大臣插話說:「即使遂良不記下來,天下人也會記住的。」
太宗畢竟是個開明的皇帝,也就不在這件事上較真了。從此之後,他對褚遂良更為器重了。
在是否征討高麗、如何防守高昌、立誰為太子、如何教育太子等國家大事件,褚遂良上書數十次,大多意見被採納。尤其是關於皇位傳承的問題,關乎大唐江山的安危,他拋開太宗的慈父私情,剖析得入情入理,深深打動了太宗,甚至使其淚流滿面,涕泗交下。
貞觀二十一年,褚遂良被授予中書令的重任。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逝。死前,他召見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唐太宗的內弟)到病床前,當著太子的面說:「你們忠心耿耿,我心裡十分清楚。我死之後,就把皇子託付給你們二位了。就像當年漢武帝託付霍光,劉備託付諸葛亮一樣。太子心腸軟,政事你們可為他做決斷,使大唐永保社稷。」他又對太子說:「只要有他們二位在,你就沒有什麼可顧慮的了。」
5、海瑞上奏疏勸諫嘉靖
海瑞,字汝賢,廣東瓊山(今屬海南省)人,明代著名清官。他先是任地方小吏,後入京做了戶部主事。
那時,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齋醮,不理朝政,許多大臣一味迎合,爭著向他稟報吉祥的徵兆。
海瑞又了解到,過去,御史楊爵曾上疏,勸諫明世宗不要迷信鬼神,結果被拷打,還做牢八年,幾乎送掉性命,自此以後,在沒有人敢上疏勸諫了。
海瑞經過考慮,於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給明世宗上了一道奏疏,勸他不要再迷信鬼神,要盡心朝政,洗刷數十年積下的錯誤。

他在奏疏的最後說:「陛下不理朝政,卻急於升仙,超脫世俗,耗費精力,勞碌心神,去探求那捕風捉影的事,希望達到茫茫然不可了解的境地,臣認為會一生勞苦,最終也不會有成果。現在朝中的大臣們拿著俸祿,喜好阿諛奉承,小臣們害怕得罪又不敢出聲。臣忍不住憤恨,所以冒死上疏,願意盡微薄的力量,希望陛下聽從。」
明世宗接到奏疏,頓時火冒三丈,將奏疏扔到地上,對左右侍從說:「趕快把海瑞抓住,不要讓他跑了。」
宦官黃錦在帝邊說:「聽說他上書的時候,知道觸犯君主應該殺頭,已經買下了一副棺材,和妻子訣別,讓家童僕人也都走了,他在朝中專等發落呢。」
明世宗愣住了。後來下詔把海瑞關進監獄。穆宗繼位後海瑞才獲釋。

㈡ 勸人的經典句子

關於勸人的句子
1、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2、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種懲罰。
3、自尊太強,優越感太重的人,將不堪擊,少許逆境,足以使他徹夜難眠。
4、有志氣的人發次願,終身堅持。沒志氣的人天天發願,浮而不實。
5、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6、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7、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8、制心處,無事不辦。
9、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10、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11、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12、過去,已成過去,它只是記憶的殘影。
13、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14、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15、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6、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17、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18、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19、大家都知道,生氣是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20、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21、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22、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23、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24、佛性是每個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25、生命是妄想的產物。
26、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27、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也會錯誤。
28、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29、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30、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
31、不能把握現在,就無法獲得永恆。
3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3、煩惱比歲月更易催人顏老。
34、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㈢ 歷史有那些經典勸諫的故事

歷史上的經典勸諫故事:
1、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通過自己的妻子、奴僕、有求於己的客人,對自己的贊美之詞,領悟到,齊王被人贊美而受到的蒙蔽,於是入宮勸諫。最後,齊王知錯就改,成為強國眾多小國,聞之臣服
2,魏徵直諫唐太宗。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3。觸龍說趙太後
趙太後剛剛掌權,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後不同意。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明白地對左右侍臣說說:"有再說讓長安君為人質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臉上吐口水!"

左帥觸龍(對侍臣)說,希望拜見太後。太後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走入殿內就用快走的姿勢慢慢地走著小步,到(太後面前)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見您有很長時間了。我私下原諒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後的福體有什麼毛病,所以還是想來拜見太後。"說:"我(也是腳行毛病)要靠手推車行動。"(觸龍)說:"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就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近來特別不想吃飯,於是強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歡吃的食物,對身體也舒適些了。"太後說:"我不能(像您那樣散步)。"太後的臉色稍微和緩了些。

左帥公說:"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愛他,希望(您)讓他補充黑衣衛士的人數,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來求您!"太後說:"答應您!年齡多大了?"(觸龍)回答:"十五歲了。雖然還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來託付給您。"太後說:"男人也疼愛他小兒子嗎?"(觸龍)回答:"比女人愛得厲害些。"太後笑著說:"女人愛得特別厲害。"(觸龍)回答:"老臣認為老太太愛燕後超過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不像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老太太送燕後(出嫁)時,(她上了車)還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惦念、傷心她的遠嫁,這也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這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子孫相繼為王嗎?"太後說:"是這樣。"

左帥公說:"從現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王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繼承人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後)說:"沒有。"(觸龍又)問:"不僅是趙國(沒有),其他諸侯國子孫被封候的,其繼承人有在侯位的嗎?"(太後)說:"我沒有聽說過。"(觸龍)說:"這是這些被封侯的近的災禍及於自身,遠的災禍及其子孫。難道是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地位高貴卻沒有功,俸祿優厚卻沒有勞,而且擁有的貴重寶器多了。現在老太太讓長安君的地位高貴,並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還給他很多貴重的寶器,卻不趁現在(您健在時)讓他有功於國,一旦您駕崩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老臣認為老太太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所以認為您(對長安君)的愛不如燕後。"太後說:"(您說得)對。任憑您怎樣支使他吧!"

於是為長安君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才出兵。

子義聽到這事說:"國君的孩子,可算是國君的親骨肉了,尚且還不能憑靠無功的尊位、沒有勞績的俸祿來守住金玉寶器,更何況是人臣呢!"
4、褚遂良還陛下笏勸諫的故事
褚遂良的差使,前者是向皇帝提意見,後者專門記錄皇帝的日常言行,以作為後世的史料。太宗有一次問褚遂良:「你記的那些事情,我能不能看一看?」大概他對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不滿意,不想讓其流傳後世,想親自把一下關。而褚遂良並不買皇帝的賬,他說:「自古以來的史家傳統,就是記錄下君王的一言一行,或善或惡,作為後世的借鑒。只聽說君王努力不犯過失,沒有聽說過要親自觀史的。」
太宗問:「我要是做了不當的事情,你一定會記下來嗎?」
褚遂良說:「那是我的職責,你說什麼做什麼,我都會如實記錄。」
旁邊的另一位大臣插話說:「即使遂良不記下來,天下人也會記住的。」
太宗畢竟是個開明的皇帝,也就不在這件事上較真了。從此之後,他對褚遂良更為器重了。
在是否征討高麗、如何防守高昌、立誰為太子、如何教育太子等國家大事件,褚遂良上書數十次,大多意見被採納。尤其是關於皇位傳承的問題,關乎大唐江山的安危,他拋開太宗的慈父私情,剖析得入情入理,深深打動了太宗,甚至使其淚流滿面,涕泗交下。
貞觀二十一年,褚遂良被授予中書令的重任。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逝。死前,他召見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唐太宗的內弟)到病床前,當著太子的面說:「你們忠心耿耿,我心裡十分清楚。我死之後,就把皇子託付給你們二位了。就像當年漢武帝託付霍光,劉備託付諸葛亮一樣。太子心腸軟,政事你們可為他做決斷,使大唐永保社稷。」他又對太子說:「只要有他們二位在,你就沒有什麼可顧慮的了。」
5、海瑞上奏疏勸諫嘉靖
海瑞,字汝賢,廣東瓊山(今屬海南省)人,明代著名清官。他先是任地方小吏,後入京做了戶部主事。
那時,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齋醮,不理朝政,許多大臣一味迎合,爭著向他稟報吉祥的徵兆。
海瑞又了解到,過去,御史楊爵曾上疏,勸諫明世宗不要迷信鬼神,結果被拷打,還做牢八年,幾乎送掉性命,自此以後,在沒有人敢上疏勸諫了。
海瑞經過考慮,於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給明世宗上了一道奏疏,勸他不要再迷信鬼神,要盡心朝政,洗刷數十年積下的錯誤。
他在奏疏的最後說:「陛下不理朝政,卻急於升仙,超脫世俗,耗費精力,勞碌心神,去探求那捕風捉影的事,希望達到茫茫然不可了解的境地,臣認為會一生勞苦,最終也不會有成果。現在朝中的大臣們拿著俸祿,喜好阿諛奉承,小臣們害怕得罪又不敢出聲。臣忍不住憤恨,所以冒死上疏,願意盡微薄的力量,希望陛下聽從。」
明世宗接到奏疏,頓時火冒三丈,將奏疏扔到地上,對左右侍從說:「趕快把海瑞抓住,不要讓他跑了。」
宦官黃錦在帝邊說:「聽說他上書的時候,知道觸犯君主應該殺頭,已經買下了一副棺材,和妻子訣別,讓家童僕人也都走了,他在朝中專等發落呢。」
明世宗愣住了。後來下詔把海瑞關進監獄。穆宗繼位後海瑞才獲釋。

㈣ 歷史上經典的勸諫故事有哪些

1、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通過自己的妻子、奴僕、有求於己的客人,對自己的贊美之詞,領悟到,齊王被人贊美而受到的蒙蔽,於是入宮勸諫。最後,齊王知錯就改,成為強國眾多小國,聞之臣服。

2,魏徵直諫唐太宗: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3、觸龍說趙太後:

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為年紀輕,故由太後執政。趙太後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當時的趙國,雖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輔佐,但國勢已大不如前。

而秦國看到趙國正在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孝成王又年少無知,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遣兵將「急攻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太後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系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提出趙國必須派太後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候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苟無歲,何有民?尚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這篇文章中,她溺愛少子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簡直到了蠻橫不講理的地步,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才引出了觸龍說趙太後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還陛下笏勸諫:

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褚遂良入內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中宮,上意既決,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於草茅,無汗馬之勞,致位至此,且受顧托,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績稱疾不入。

無忌等至內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後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上不悅而罷。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後,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因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上大怒,命引出。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5、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朴,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㈤ 安慰人的小故事沒什麼是過不去的

快樂和痛苦其實都是人生的財富,沒有什麼過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人生的畫卷就淺了底色。抱怨是沒有用的,你笑也好,哭也好,無人聽你的訴說;幻想是沒有用的,你走也好,停也好,我們要面對的,是現實中血淋淋的殘酷。

曾經的故事,曾經的牽掛,曾經的孤獨,曾經的憤懣,曾經的放不下,卻在這個有淚的夜裡悄悄的消失了。淚流了,夢醒了,痛過了,傷走了,你去了,這是緣,這是份。相信你,相信命,相信我,相信緣,相信一切已經過去了,相信明天會很好的面對一切,相信真實的自己永遠會微笑…。

㈥ 歷史上有關勸說的經典的案例

魏徵的故事 (一) 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這是他的可貴之處。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贊賞魏徵的意見。 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徵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徵:「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迴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書僕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象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魏徵主張取信於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18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徵兵服役。一次,為了多徵兵鞏固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男子全部應征,魏徵堅決不同意。他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呢?況且這也是失信於民。」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於民的事,魏徵舉了三個例子。太宗雖然覺得言詞尖刻,難聽刺耳,但心中仍很高興,認為魏徵忠於朝廷,是以精誠之心輔佐自己以信義治國。於是便下令停止執行徵召中男入伍。同時獎賞魏徵金瓮一口,以資鼓勵。 在個人享樂方面,魏徵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獵,車馬都准備好了,最後還是沒敢去。魏徵問他為什麼沒有出去,太宗說:「我起初是想去打獵,可又怕你責備,就不敢出去了。」還又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去洛陽,因為當地供應的東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氣。魏徵對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制的追求享樂而滅亡的。現在因為供應不好就發脾氣,以後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拚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供應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慾望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劇又該重演了。」太宗聽了這番話肅然心驚,以後很注意節儉。 對於唐太宗的品德修養,魏徵也很重視。他直言不諱的對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還引用荀子的話告誡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一直牢記在心。一次,太宗問魏徵怎樣做一個明君而不要做一個暗君,魏徵就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由此魏徵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魏徵和唐太宗相處十七年,一個以直言進諫著稱,一個以虛懷納諫出名,盡管有時爭論激烈,互不相讓,最後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納諫,這種君臣關系,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極為思念,感慨的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㈦ 求歷史上的小故事:勸人耐心的。

海大魚

靖郭君准備在自己的封邑恭築城,他的門客多次勸阻都不聽,並吩咐:
"不要替這些人通報."這時一個門客求見,說:"我只要求讓我講三個字
就行了,如果多一個字就把我處烹刑."於是靖郭君接見了他.門客快步走
向前,說了一聲:"海大魚."轉身就走.
靖郭君弄不清是怎麼回事,說:"等一等,你的話還沒說完."
門客:"我可不能拿性命開玩笑啊."
靖郭君:"沒關系,你再說下去."
門客得到允許,便說道:"你不曾聽到海里的大魚吧,網兒兜不住,鉤
幾釣不上,如果不小心到了沒水的地方,那麼小小的螞蟻也可任意欺侮它了.
現在,齊國就是你的水啊,你要築城脫離齊國,就和魚兒離開水一樣啊!"
靖郭君覺得言之有理,停止在恭築城了.

春秋時,晉靈公造九層之台,花費無數錢財,浪費大量人力。有人勸他不要再修了,他不但不聽,還說:「誰要再勸我停工,一律處死。」有個叫荀息的大夫求見晉靈公。靈公彎弓搭箭召見,只要荀息有半句規勸的話,就會被一箭射死。荀息說:「臣能將12個棋子堆起來,上面再加9個雞蛋。」靈公一聽,不是勸他停工,就讓荀息堆堆看。荀息謹慎地把棋子一個個疊起來,然後又把一個個雞蛋加了上去,周圍的人連氣也不敢出,靈公也驚呆了,叫道:「這太危險了。」荀息說:「這不算啥,還有比這更危險的!」靈公說:「願意聽一聽。」荀息說:「九層之台,造了三年,尚未完工,致使男的耽誤耕地,女的耽誤織布,國庫也快空了,鄰國正計劃乘機侵略,這樣下去,國家總有一天要滅亡,那時大王還有什麼辦法呢?」靈公聽了,立即下令停建九層之台。

秦王政平了假父之亂後,當年四月,天大寒,降霜雪,百姓多凍死,民間紛紛揚揚說是秦王子不認母所致,大夫陳忠進諫秦王,請求把太後從雍城迎歸咸陽,以盡孝道,秦王大怒,將陳忠殺之,陳屍於皇宮門前樓下,貼了一張榜文說,「有以太後事來諫者,視此!」相繼諫者有二十七人被殺,屍積成堆。齊國滄州人茅焦,在咸陽旅遊,聽到此事後決定去勸說秦王,第二天來到皇宮門前樓下伏屍大哭,聲言上諫大王,秦王政得知茅焦仍是為太後事而來,並准備做28宿,怒不可遏,讓手下人燒上一大鍋開水,准備煮茅焦,當此之下,茅焦若有半句話不慎,就會被扔到開水鍋里。茅焦慢慢騰騰走到台階前跑下,說要給秦王講講生死存亡之計,看大王願不願意聽,秦王表示可以講,茅焦說了一番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後講,我看危險哩!秦王聽此,氣消了不少,說:「你指的是什麼事,我願聽聽。」茅焦接著說:「今天下所以尊秦,並非獨看你秦國強盛,也看大王為天下之雄主,手下人才濟濟。今天你車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撲兩弟,有不友之名;遷母於外宮,有不孝之行;誅戳諫士,有紂之治。你想統一天下,卻做這等事情,怎能讓天一睥人服你。歷史上這種教訓已經很多了。我知道自己必死,但死後,不會有第二十九個人來勸你,到那時,大家看你這樣霸道,必然離心離德,秦國的江山必然敗到你手中。我要講的完了,請讓我下鍋吧。」茅焦站起角衣往大鍋處走,秦王急忙下殿,扶起茅焦,揮著右手讓左右人員趕快把開水鍋撤了。茅焦說:「大王已張榜拒諫,不烹臣,無以立信。」秦王又讓左右收起榜文,命內侍與茅焦穿衣、讓坐,感謝茅焦說:「以前勸我的人,總是數落我的罪過,沒有人講國家存亡大計,上天讓先生開我茅塞,我怎麼能不聽呢。」茅焦再拜之後說:「大王既然聽我的話,請趕快備車往迎太後,樓下死屍,都是忠臣,好生安葬。」秦王一一都照辦了。並且拜茅焦為老師,封為上卿。

㈧ 勸說的小故事(生活中的,要貼近生活)

有一位阿姨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她撿到了一條很粗的金鏈子,其實是騙子設下的陷阱。騙子走過來對阿姨說:「這條鏈子見者有份,我也看見了,我們把它分了,怎麼樣?」那位阿姨因為當時貪心,便答應了:「怎麼個分法?」騙子見阿姨上當了,心裡暗暗高興,得意洋洋地說:「你把脖子上的金項鏈給我,這個大的給你,再給我500塊。」
貪心的阿姨一下子就爽快地答應了。回到家,阿姨的老公見他送給阿姨的金項鏈不見了,問道:「你的金項鏈呢?」「我把它換了,換了條大的,你看!」阿姨把換來的項鏈給叔叔看,叔叔一看,說:「你真傻,被人騙了都不知道,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這條是假的!」「啊!!我還給了他500塊錢呢!」阿姨叫到。叔叔一副傷心的樣子,長嘆了一聲,說:「算了,就當是買個教訓吧。」這件事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不能有私心和雜念、愛貪圖小便宜,否則就會被上當受騙,就跟這位阿姨一樣,因為一是的貪心,而換來了一個沉重的教訓。

㈨ 尋找小故事——安慰人的,激勵人的

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
——屠格涅夫

無論是別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
——畢達哥拉斯

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
——斯特那夫人

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黑格爾

誰自重,誰就會得到尊重。
——巴爾扎克

㈩ 歷史上經典勸諫故事有那些

歷史上經自典勸諫故事有:

1.漢文帝與周勃

漢文帝時絳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職位,有人上書皇上,誣陷周勃有謀反之意,廷尉逮捕了周勃並准備治罪。薄太後對文帝說,絳侯當年手持皇上玉璽統領北軍剪除呂氏,那時候他都沒有謀反,如今沒有了職權居住在一個小小的縣城,難道還會謀反嗎?文帝幡然醒悟馬上赦免了周勃並恢復了周勃的爵位和封邑。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