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壯族糍粑寓意

壯族糍粑寓意

發布時間: 2021-03-15 11:13:32

1. 壯族的特色美食

我國的廣西全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早在秦漢時期壯族就已經在廣西生息繁衍,悠久的民族歷史使得壯族在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的同時,還形成了許多獨有的特色民族食物。在這里我就為大家介紹幾個壯族的特色美食吧。

壯族生榨米粉、湯粉

廣西人喜愛吃粉,這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事。廣西的粉也是聞名全國,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廣西的粉,有桂林米粉,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等等,這些粉能夠使得其在全國出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美味可口。那麼作為廣西境內人數眾多的壯族,其美味的特色食品自然也有粉的一席之地了。壯族的特色粉類食品,叫做生榨米粉、湯粉。其中湯粉是壯族人最為普遍的飲食。壯族米粉、湯粉的製作方式簡單快捷,味道香鮮可口,因而深受歡迎。

五色糯米飯

這是壯族的傳統特色美食了。由於糯米飯有五種不同的美麗色彩,因此被稱之為五色糯米飯。此外,五色糯米飯是壯族人在農歷三月初三的傳統食物,吃這道菜,象徵著美好的寓意

魚生

壯族人喜食水產,魚生就是生魚片。在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中,有著壯族吃魚生的相關記載,可見壯族人吃魚生的悠久歷史,以及壯族對於水產的喜愛。

除了上述的美食之外,壯族還有許多的美食,例如芭蕉葉糍粑、發糕、田螺等等,還希望大家有機會到廣西,親自嘗一嘗壯族兄弟姐妹做的美食吧。

2. 壯族有哪些習俗

做 糍 粑

解放前、後,桂中地區上林、忻城、來賓等地村民凡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婚嫁喜事等興做糍粑。糍粑作小吃或禮品送人。

糍粑,系用上等糯米經浸泡,蒸熟後,將其倒入粑粑坎(石頭鑿成)里(如圖)兩人用木錘來回、上下地舂(錘),舂至無飯粒後,將其絞放在抹有食油(防粘桌)的桌面上,根據大小需要,捏成粑粑團,用手按壓整理成碗口大的圓餅。糍粑可以保存十幾天不會變質,食時將其在碳火上烘烤片刻,回軟後即可拌糖拌菜或素食。糍粑還可以切成顆粒狀的糍粑丁煮糖水食或泡水回軟後用油煎的別有風味的佐餐。

舂 牆

桂中地區上林、忻城、來賓等地舊時農村的住房多是泥舂的泥牆房,如今恐怕很多人只留在模糊的記憶中了。

舂牆的工具(如圖)有:牆板、牆錘、牆鏟、鉤擔、練板、泥箕、吊尺、水平尺、泥篩等。

舂牆時,先將牆板放在預先打好的地基上面,安好地龍天龍,把牆板紮好,即可往板內倒泥,倒一層舂緊一層,舂好一板,卸下牆板,再用細泥把牆兩邊補平,使其平整。

染 衣

舊時桂中地區上林、忻城、來賓等地因經濟條件所限,人們穿著較為簡單,穿的衣服有自己織的「家機布」縫的,有買「大鵬白」做的。這些都是白布,易臟,其他顏色的穿久了易褪色,所以都喜歡染一染使它翻新,像剛縫制的一樣,因而家家戶戶都種藍靛自製燃料。

自製藍靛染土白布也是農村壯族婦女的傳統手藝。婦女大多種藍靛,春種夏收,投入大水缸,浸至水變藍色且起泡沫,撈渣留水,投入適量石灰,用竹籠(豬仔籠)在缸中上下抖動百次左右,使水溶成淀液,待沉澱後棄水即成染料。

染布:先將有鹼性的草木燒成灰,濾水盛入大缸(如圖),投適量藍靛攪勻,過數天,然後反復投布,反復晾曬若干次,染至藍黑色(理想為准),最後用大石板將布滾壓滑溜便可裁衣。

補 鍋

舊時,桂中地區村民,烹、煮、炒、焗、煲的炊具都是生鐵鑄造的,使用久了都會損壞和破裂,丟掉又可惜,買新的又花錢。因此,很多人把它補一補,再用上幾年,既省錢又方便,所以農村就有了補鍋這個行業。

當時來補鍋師傅多是外地來的,他們能吃苦耐勞,不怕臟不怕累,串村走寨,風餐露宿,每到一處村寨,選擇一處空地做臨時工場立即作業。

補鍋工具有:一隻小風箱、一隻熔鑄爐、一些鐵枝、鐵鉗、廢鍋片、熔化杯、少許木炭等等(如圖)。擺好工具後,由一夥計到村頭巷尾去叫喊:補鍋啊!誰家有爛鍋拿來補啊!補鍋……

經這么一喊,有爛鍋的人,紛紛拿到工場,一時間,小小的工場就推滿各種爛鍋。

補鍋開始,先將木炭和碎鍋片放入熔化爐里,點火,拉動風箱鼓風,加熱熔化鐵片使其成為液態鐵水。再在鐵鍋的爛處清理缺口。用鋼匙從熔化杯里舀出一勺鐵水,倒在用草灰鋪墊的隔墊片上,將鐵水從鍋底的爛處下面壓上,另一隻手用隔墊從上面按下,鐵珠在縫口處擠壓扁平,封住了缺口,最後刷層泥漿,如縫口大,可連續操作。收勞務費按用勺鐵水多少而定的。

童 趣

城裡的兒童不一定了解農村兒童的樂趣,其實各有其樂;當今的農村兒童不一定了解舊時農村兒童的樂趣,其實當年也其樂無窮。以玩具為例,提起玩具,現在的人定會想:商店出售的洋娃娃、小狗小貓、小火車、小飛機、滑板滑輪車,還有遙控的飛機、坦克……變形金剛等等。

現要說的是過去孩子們就地取材,自作自製、自娛自樂的土玩具。這些玩具有竹製、紙制的等等(如圖)。各種各樣,品種多極了。現刊發文圖,想讓成年人回想少年的童趣,喚起熟悉的回憶,讓廣大村民和當今的農村兒童了解社會昨天和今天的變遷。

套 鳥

套鳥是桂中地區上林、忻城、來賓等地舊時兒童們愛玩的一種樂趣。每套住一隻鳥,既好玩又得食,真是高興又快活。

套鳥的套子有:竹樁、竹弓、竹篩、樹勾、踩棍、誘餌(穀子或玉米)等(如圖)。

裝套時將竹弓板回,用踩棍別住套繩,在踩棍下放置一串誘餌,靠近竹樁的一段套繩打上一個「豬腳套」(活套子),平放在誘餌上,小鳥遠遠見套架上有谷穗,便飛來覓食,當降落時踩在踩棍上,踩棍跌落,竹弓迅速彈出,覓食的小鳥還未反應過來,腳已被豬腳套套住了。

除了套鳥外,還有一種成年人玩的套鳥法,不同的是不同誘餌引誘貪食者,而是學雌鳥的叫聲,專套那些爭風吃醋的好鬥者。當然,現在提倡愛鳥、護鳥,這些只是童年的回憶。

3. 壯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圖庫],廣東[圖庫]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解放後稱「僮」。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准,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

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食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節慶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准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裡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

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

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

4. 打糍粑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

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5. 南寧白色糍粑的由來

糍粑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糍粑的主要原材料有糯米和糖,而其口感軟糯香甜,米香十足。糍粑是傳統特色食品之一,有的地方又叫做年糕,有象徵著喜慶、團圓、豐收的寓意。年糕的吃法多種多樣,可蒸可煮可煎可炸,常見的有紅糖糍粑、香煎糍粑等。

中文名南寧糍粑 主要食材糯米粉、米粉、白蘿卜


  • 1用料

  • 2做法

  • 1用料

    編輯

    材料

    糯米粉、米粉

    白蘿卜

    炸豆腐

    青蒜

    2做法

    編輯

    1. 蘿卜刨絲,青蒜豆腐切碎

    2. 放糖、鹽、酒、醬油攪拌均勻,平時炒菜喜歡怎麼放就怎麼加

    3. 加水和糯米粉,超市的糯米粉太粘,最好糯米粉和大米粉2:1混合,如果是自己用糯米磨的粉就不用混了,至於加多少水…我只能告訴你跟著感覺走

    4. 像搓湯圓一樣,千萬不要像我一樣貪心放太多餡蒸了裂開…你也可以搓成正方形…然後燒開水以後上鍋中火蒸15分鍾

    5. 蒸出來是這個樣子

    6. (番外)你還可以放豆角肉末餡

    7. 也好吃

6. 糍粑是什麼意思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里用石錘或者蘆竹(因地方差異,有的也用竹來代替)搗成泥狀製作而成,一般此類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
糍粑,是南方各族的小吃,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

7. 糍粑的由來

糍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粑糍。用糯米製作而成,是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在南方許多地區,人們習慣於在春節前製作,春節期間和春節之後食用。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實現了自己的宏願,率領吳兵攻破了楚國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屍以報仇雪恨。此後,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吳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闔閭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後,吳王大喜。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自知自己結怨甚多,恐日後有人難以容他。回營後,便對自己的親信說,「大王喜而忘憂,不會有好下場。我死後,如國家有難,百姓受飢,在相門(蘇州八個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飢的食物也。」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多次拒絕伍子胥的忠告,竟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後不久,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糍粑製作成圓形,有大有小,象徵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的地方又稱為年糕,這一名稱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年糕以蘇州觀前街的稻香村年糕為最佳品。這兒有豬油年糕和果仁紅、白糖年糕。做年糕所用的糯米粉細而甜,色澤白亮,製成的年糕蒸煮煎都可,吃起來又香又甜。豬油年糕又有玫瑰、桂花、棗泥等四個品種,其共同特點是色澤鮮亮,肥潤香糯,久吃不厭。我國人民吃的年糕有南式、北式之分,蘇州年糕是南式年糕中很受歡迎的名特產品。

製作原料:糯米10千克(有的地方摻些普通大米、黃米、糯玉米等)。

製作方法:在南方一些地區,製作糍粑又叫作「打糍粑」,每年冬至前一個月家家戶戶便開始碾好糯米,准備乾柴,准備做糍粑。不少地方將做糍粑當作一項協作活動,也是一項吉祥如意的事。由村裡的長者統一安排日期,排定順序,互助進行。必須趕在冬至這一天之前做成。據說冬至這一天將做好的糍粑用水漂起來,可一直保留到第二年春天而不會變質。製作時將上好的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泡24小時,然後濾幹上籠屜大火蒸熟,後放入木桶內用木棍反復杵打和攪拌成泥狀,然後做成直徑20厘米、厚約3厘米的圓餅,放涼變硬後放清水中浸泡儲存。食時可切條蒸食、炸食、烤食、煮食、炒食、煨食均可,其味細膩香甜。做糍粑講究糯米的質量、水質以及製作的季節。一般在冬季製作為好。以湖北鄂州華容一帶的糍粑最為出色。

特點:柔軟細膩,香甜可口,食用方便,是招待客人、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8. 糍粑的來歷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實現了自己的宏願,率領吳兵攻破了楚國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屍以報仇雪恨。此後,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吳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闔閭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後,吳王大喜。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自知自己結怨甚多,恐日後有人難以容他。回營後,便對自己的親信說,「大王喜而忘憂,不會有好下場。我死後,如國家有難,百姓受飢,在相門(蘇州八個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飢的食物也。」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多次拒絕伍子胥的忠告,竟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後不久,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糍粑製作成圓形,有大有小,象徵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的地方又稱為年糕,這一名稱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年糕以蘇州觀前街的稻香村年糕為最佳品。這兒有豬油年糕和果仁紅、白糖年糕。做年糕所用的糯米粉細而甜,色澤白亮,製成的年糕蒸煮煎都可,吃起來又香又甜。豬油年糕又有玫瑰、桂花、棗泥等四個品種,其共同特點是色澤鮮亮,肥潤香糯,久吃不厭。我國人民吃的年糕有南式、北式之分,蘇州年糕是南式年糕中很受歡迎的名特產品。

9. 糍粑的做法及象徵的寓意和團子的

糍粑用優質的糯米,主要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用浸泡的糯米磨漿,脫水後蒸熟,揉成大小相近的一個個團子,粘上糍粑粉即可食用。
另一種把浸泡透的糯米蒸熟倒入石臼打,一般要兩人合作輪流打,另再一個人幫助翻動糯米團,直至打爛
。這樣用時較長,打出的糍粑有粘性又有韌性,粘上不同口味的糍粑粉,耐人尋味。因此,後一種做法更普遍。
再說糍粑粉也有各種口味,主要分為甜和鹹的。甜的可加黃豆粉、觀音豆沙、花生粉。鹹的可用檳榔芋、筍、豆腐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