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蒼術的典故

蒼術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15 06:11:29

『壹』 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故事

1、中秋節

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犯了錯誤,仙人把吳剛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

2、重陽節

據傳說,屈原主張德才兼備,富國強軍,主張統一抗秦。但是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勒令離任,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亡途中,寫了《離騷》、《天問》、《九歌》等詩歌。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看到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卻不忍放棄祖國。

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場偉大的愛國樂章。屈原投河後,當地人立即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

人們擔心河中的魚會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3、元旦

4000多年前,堯舜興旺發達,堯舜勤於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堯受到人們的愛戴。然而,由於兒子沒有天分,堯並沒有把「部落聯盟」的領導權交給兒子,而是交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

後來,舜把王位交給了禹,禹在防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舜一樣,禹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很受歡迎。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據說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來。


4、母親節

相傳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個海灘。海邊有一個貧苦的家庭,只有母子相依。母親為兒子的學習努力工作,兒子決心用功報答母親的好意。然後兒子乘船去京城參加考試。許多年過去了,沒有關於兒子的消息。母親非常著急,每天都去海邊看看。

一年,兩年,三年…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並不期待兒子的歸來。事實上,兒子在去京參加考試的路上,但不幸的是,翻船掉進了海里死了。上天被偉大的母愛所感動,在母親站著期待兒子的地方,深淵中矗立著一座高山;村民們被偉大的母愛所感動,並將從地上升起的獨特的山峰稱為「望兒山」。

隨著社會的發展,魷魚圈的人們仍然保留著尊重母親、愛母親的古老習俗。每年5月的母親節,都要開展各種敬愛母親的活動。

5、元宵節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共謀作亂之事,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貳』 歷史名人

[法] Dumas pére大仲馬
Socrates 蘇格拉底
—— Hazlitt赫斯特
Herbert 赫伯特
Chaucer喬叟
Fuller 富勒
. Ruskin 魯斯金
Howell 賀韋爾
Heywood 希伍德
Taverner 泰維納
Davies 戴維斯
Benjamin Franklin富蘭克林
Scott 斯科特
Ray 雷
Smedley 斯密萊

Thackeray 薩克雷
M. Moore 穆爾

R. W. Emerson 愛默生

Julius Caesar 凱撒

Jules Verne 凡爾納
Julius Erving歐文

H. D. Thoreau梭羅
Charles Chaplin卓別林
Ho Chi Minh胡志明
. Jefferson 傑弗遜(美國第3任總統)

S. Aleichen 阿雷欽
William Osler 奧斯勒
Thomas Alva Edison 愛迪生
A. D. Stoddart 斯道達特

喬叟 Chaucer
凱撒 Caesar
荷馬 Homeros
柏拉圖 Platon
亞里士多德 Aristoteles
培根 Bacon
莎士比亞 Shakespeare
薩克雷 Thackeray
狄更斯 Dickens
歌德 Goehte
盧梭 Loescher
巴爾扎克 Balzac
大仲馬 Dumas
雨果 Hugo
喬治桑 George Sand
波德萊爾 Baudelaire
福樓拜 Flaubert
左拉 Zola
莫泊桑 Maupassant
海澤 Heysen
尼采 Nietz
倫茨 Lenz
哈謝克 Hasek
米沃什 Milosz
西默農 Simenon
艾略特 Eliot
王爾德 Wilder
奧威爾 Orwell
格雷厄姆 格林 Graham Greene
威爾遜 Wilson
默多克 Murdoch
艾米斯 Amis
梭羅 Thoreau
狄更生 Dickinson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歐·亨利 O'Henry
傑克·倫敦 Jack London
龐德 Pound
奧尼爾 O'Neill
福克納 Faulkner
海明威 Hemingway
博爾赫斯 Borges
居里 Curie
畢加索 Picasso
文森特·凡·高 Vincent van Gogh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羅成 薛岳 周亞夫
薛仁貴 常遇春 郭子儀
冉閔 蒙恬 高仙芝
呂蒙 秦瓊 廉頗
狄青 中國運動戰的祖師-李牧
宦官太監

·揭秘:慈禧寵愛太監安得海的真正原因
·十常侍之亂
·蜜中鼠屎案
·歷代宦官之亂
·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追認為皇帝的宦官曹
·宦官的婚姻與家庭
·宦官的起源
·中國十大著名太監

歷代皇後

·揭秘:慈禧寵愛太監安得海的真正原因
·寇連材
·蘇琳
·魏忠賢
·趙高
·高力士

『叄』 古代陳皮故事

1、相傳宋朝天聖元年,范仲淹在東台任鹽倉監官,當時他的母親體弱多病又不願服用湯葯。為此,范仲淹一籌莫展,憂心忡忡。有一天,他前往一位東台名醫的住處,這位名醫見他求醫心切,便給了范仲淹一味良方:用糯米配以中葯,製成葯酒飲用。

於是,范仲淹立刻找來中葯和調酒師,製成此酒,范仲淹的母親飲用後果然身體逐漸康復起來,而這種酒,就是最初的陳皮酒。

2、相傳在兩千多年前,一對美麗的鳳凰奉命將兩顆珍貴的茶枝柑種子帶回天庭種植。在途經一片名叫新會的土地時,頓時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一條逶迤蜿蜒的水道繞著青山延伸,余暉從雲間傾瀉到湖面上,水面像是鋪滿從天而降的鑽石,波光粼粼。山在夕照下很是溫柔,像是微醺的仙子。這對鳳凰完全沉醉在此美景中,竟然忘卻了自己身負重任反而在湖邊的山上嬉戲起來。

夜幕降臨之時,鳳凰才想起有要務在身,匆匆飛向天庭,卻把兩顆珍貴的茶枝柑種子落在了山邊。鳳凰所為之傾倒的那一片水域就是著名的銀洲湖,在新會這片如仙境般富饒土地的孕育下,再加上銀洲湖上乘水質的滋養,兩顆茶枝柑種子茁壯成長。當地人民發現枝柑的柑皮曬制後具有濃郁的香氣,並且有健胃消食,祛濕化痰的功效。

3、話說有一年,華佗外出行醫,一日,他乘船去柴桑,船進入贛江時,華佗突遭風寒,身上發熱,咳嗽不止,口也很乾。他忙打開包袱找起葯丸來,不想,治風寒咳嗽的葯丸已沒有了。正好此時船過三湖,只見岸上桔樹成林,紅桔累累。華佗想,葯丸沒了,就買點桔子吃吃,至少也能解渴,便叫船夫靠岸,上去買了一筐桔子,回到船上,他連皮帶瓤一連吃了好幾個。

到了晚上,華佗忽感咳嗽好多了,他有點奇怪,難道桔子能治咳嗽?第二天,船上兩船夫也染上感冒,咳嗽起來,華佗便拿出桔子給他們吃。誰料,倆船夫吃後,一個咳嗽止了,一個卻仍咳個不停,華佗問了才知道,止住咳的一個也是將桔子連皮帶瓤一起吃,而無效的一個是只吃桔瓤沒吃桔皮。

之後一路上,華佗每次吃桔子時,都把桔皮留下。數月後,華佗行醫歸來,發現那些桔皮都風幹了,他不知道風乾的桔皮是否還有葯用。這天,正好有人患傷風咳嗽前來就診,華佗便把風乾的桔皮煎水讓病人服用,沒想到效果更佳,華佗這才發覺「陳」皮比「鮮」皮更好。就這樣,華佗發現了陳皮,從此,陳皮成了一種不錯的中葯材。

(3)蒼術的典故擴展閱讀

陳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主產於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以廣東新會的廣陳皮最為道地。

廣陳皮主要來源於橘的變種茶枝柑和四會柑,為橘子皮曬干後的產物。因存放的時間越長就越好,能發揮出的功效與作用也越好,故曰「陳皮」。

陳皮作為一種葯材已有悠久的歷史,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其氣香、味辛、微苦,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陳皮辛散溫通,氣味芳香,長於理氣,能入脾肺,既能行散肺氣壅遏,又能健脾寬中,用於肺氣壅滯、胸膈痞滿及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症,常與木香、枳殼等配伍應用。

陳皮苦溫燥濕,常用於濕阻中焦、脘腹脹悶、便溏苔膩等症,可配伍蒼術、厚朴同用,治如平胃散。濕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與半夏、茯苓同用,如二陳湯。

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泄瀉等症,常與人參、白術、茯苓等配合應用,如六君子湯。因其既能健脾,又能理氣,故往往用作補氣葯之佐使,可使補而不滯,有防止壅遏作脹作用。

『肆』 鍾馗的故事

鍾馗的故事:

相傳,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遊後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許多辦法都沒治好,皇帝非常著急。一天夜裡他夢見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寶,皇帝憤怒地斥責小鬼。

這時突然出現一個戴著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並吃到肚子里。皇帝問他是誰,大鬼回答說:臣本是終南山進士,名叫鍾馗,由於皇帝嫌棄我的長相醜陋,決定不錄取我,一氣之下我就在宮殿的台階上撞死了,死後我就從事捉鬼的事。

唐玄宗從夢中醒來後病就好了。於是他命令當時最有名的畫家吳道子把夢中鍾馗的形象畫下來。由於這位皇帝本身就是一位狂熱的道教信徒,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此後,鍾馗作為捉鬼之神的地位就逐漸確立。

(4)蒼術的典故擴展閱讀

鍾馗,世界華人心目的「鎮宅賜福聖君」。據道教史、民俗學方面專家學者考證,鍾馗為唐初雍州終南縣人。

豹頭環眼,鐵面虯髯,相貌奇異,少有大志,性情豪爽,為人光明磊落,膽氣過人,以「正氣滿身」聞名鄉里。鍾馗從小仰慕高賢。隋唐年間,終南山下樓觀道迅速崛起,天下高人隱士多聚於樓觀。樓觀距終南故城十里之遙,少年鍾馗頻繁活動於此,期間幸遇異人。

異人觀其相貌雖奇,考其人品,知其前途不可限量,遂收鍾馗為徒。異人以其終身所學傾囊相授,遂使鍾馗文武雙修。隨著民俗文化研究進入高潮,有關鍾馗信仰、鍾馗精神遍布祖國大江南北。這就使得從唐朝以來,有關鍾馗來歷,鍾馗身份爭論不休的問題再一次進入到人們的視野。

研究鍾馗其人其事、研究鍾馗故里,不但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還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一方面為研究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另一方面為發揚鍾馗精神;更重要的是為開發旅遊資源提供歷史依據。

鍾馗文化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請鍾馗、跳鍾馗、鬧鍾馗、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活動。

端午節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尤以請真鍾馗、跳鍾馗、鬧鍾馗、賽龍舟(水鄉)民眾積極參與,萬民同慶,熱鬧非凡。

『伍』 中國傳統節日的名字,名句,習俗,典故.

1.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公歷2月13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2月14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2月28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 清明節——農歷二月廿一(公歷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6月1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8月1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公歷9月22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16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國傳統節日的典故:
節日:

風俗:登高,採菊,喝酒。祭祀仙人。
來歷: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
,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
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
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
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
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

,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給桓景一把降妖
。桓景早起晚睡,
,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
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
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
葉子一包,
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
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
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
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
,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
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
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
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
來,有了
登高的風俗.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闔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登高敬老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

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綵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盡管沒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陸』 關於過年的傳統小故事

1、」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

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

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

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

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

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

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

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

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桃符「的傳說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

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

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

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

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3、「貼福字"的傳說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

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

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

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

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

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柒』 節日典故

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歷制有關.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月),將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統計歸納為20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系的有16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已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kuang)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系;幾個表面與時氣無關的,比如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細查古制,也有時令的講究。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回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避五毒乃是過「端午」之初衷。臘八,祭灶以及除夕節,都是春節的「伴節」,自然也是與時氣相關的,而其餘四節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釋家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水宮大帝誕辰)」則來源於傳說,神化和宗教. 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已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kuang)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除夕。
1、春節: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3、端午節: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源於紀念屈原;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4、七夕: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5、中元節: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也就是盂蘭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6、中秋節: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7、重陽節:九九重陽,最早見於《易經》,《易經》把九列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日,兩陽相重,故名重陽節。屈原曾寫過「集重陽入帝宮兮」的詩句,說明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已形成風俗。
重陽節登高則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南朝梁代·吳均著《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道長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鄉親。並告知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戰勝瘟魔。桓景回家,遍告鄉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雲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難以接近。桓景揮劍斬瘟魔於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見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因出門登高而免受災殃。自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
8、臘八:農歷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這一天,寺院都要舉行紀念法會,稱為成道會、臘八會,並以「臘八粥」供佛饗眾。
佛陀成道日為何要供養臘八粥呢?其緣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達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以淡泊物質來砥礪求道的心願。漸漸地太子覺悟到:世間的人追逐物慾,沈迷於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如果執著於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證悟菩提,最好是舍棄苦樂二邊,過著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才能進趨解脫大道。
太子有了這一番體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凈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但因太子的形體瘦弱,竟疲乏無力的倒在尼連禪河邊,過了一會,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樹枝方站起來,走不了幾步,又癱倒在岸上。
這時,河邊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門橫卧在河岸旁,好像毫無氣力似的,她立時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來供養太子。
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實在無法譬喻。飲後,五體通暢,漸漸的恢復了氣力。於是涉河過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開悟證道,成就正等正覺。
由於牧羊女供養乳糜的典故,後來中國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於每年農歷十二月八日當天,以五穀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相沿至今,此風氣漸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也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
9、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頭發白了都不能忘記。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七夕,除夕,臘八,立春,國慶節,清明節,勞動節,植樹節,學雷峰日,建軍節,三八婦女節,教師節等這幾具比較常見的傳統節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
新年(1月1日);春節(農歷新年);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