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河南的典故

河南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15 00:29:40

Ⅰ 河南燴面有什麼典故

1、唐太宗落難說

傳說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難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農家收留。農家淳樸,宰家養麋鹿燉湯,又迫於追兵草草將活好的面拉扯下鍋。李世民吃下,寒疾痊癒。即位後,李世民派人尋訪,命御廚學藝,唐宮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後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逐漸演變成燴面。

2、豫籍京官廚子自創說

河南燴面

光緒年間,長葛廚師郭子興在京開一面館。因為常有敲詐勒索之事發生,便找同鄉楊翰林幫忙。楊翰林就是楊佩璋,長葛人,後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楊翰林為了保護郭子,就把郭子興聘到府上做廚子。

辛亥革命後,楊翰林偕郭子興告老還鄉。秋日偶遇風寒,郭子興便試著用大骨頭、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葯燉湯後煮麵給楊翰林吃,沒想到深得楊翰林贊許,並從此成為楊家的日常飲食。民國九年,楊翰林在長葛老家去世,臨終前送郭子興銀兩,讓他再行開店,且叮囑郭子興不要將燴面失傳。不料,長葛當時寇匪猖獗,官兵不能剿辦,時局不安,再無開店機會。郭子興有一遠房親戚,於黃河岸邊花園口附近,為了生存,只好投奔那裡。燴面就是郭子興此時傳到鄭州的。

3、日機轟炸鄭州說

燴面是由長垣籍廚師趙榮光創制的。趙榮光喜麵食,尤其對面條特別鍾愛。抗日戰爭時期,鄭州的飯店經常因躲避空襲關門,有時廚師們剛端起飯碗就要急於逃命。當時糧食緊缺,趙師傅不忍將剩飯棄掉,空襲結束後,就把剩飯加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趙榮光發現重新燴過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鹽、鹼之類的原料,使面更筋,別有一番風味,成為店員的一個主要伙食品種。後來,一些老顧客無意中發現店員吃的這種面很有特色,就要求飯店售賣。趙榮光由此開始精心配製燴面。他選用上好的鮮羊肉,放入各種原料將肉煮爛,面條下鍋時用原汁肉湯,再放入羊肉、黃花菜、木耳等,味道十分鮮美,於是,燴面便逐漸成為該店的熱賣品種。

4、豫籍羊肉泡饃師傅改造說

據說,尉氏燴面是從西安泡饃中演變過來的,西安泡饃清朝年間傳到河南,因為河南人不喜歡吃饃而喜歡吃面,於是一位豫籍羊肉泡饃師傅就把泡饃改良成了燴面。羊肉泡饃的粉絲說,河南燴面中所喝到的湯都能依稀聞到西安泡饃的味道。

5、山西回族傳統麵食說

相傳,明代永樂年間,朱元璋的兒子沈王朱模在潞州(今山西省長治縣)時,常到民間察訪。有一年秋天,他行至南門外西和村和八義村一帶時,偶遇一位給爺爺送羊肉老圪(gē)扯 (長治縣一帶百姓稱寬面條為老圪扯)的回族少女。見沈王很餓,小姑娘就給沈王倒了半碗,沈王邊吃邊說:「真好吃!真好吃!」

沈王回到王府,念念不忘那半碗「羊肉老圪扯」,就派人找到那位回族姑娘,聘為王府廚娘。沈王去世後,回族廚娘離開王府,在集市搭棚壘灶開了家麵食館,專營「羊肉老圪扯」,很多當地回民都跟她學習「羊肉老圪扯」的製作方法。由於「羊肉老圪扯」好吃,便漸漸傳到了河南、陝西、甘肅、寧夏、河北、天津等地。

除了這5個傳說外,還有100年前,曾與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齊名」的鄭州老墳崗是燴面的誕生地,以及大禹治水、安史之亂等傳說。

Ⅱ 詩經是不是河南的典故

不是,詩經是中國古代的民間作品集,包含了多個地區人們傳唱的詩歌,不是典故

Ⅲ 河南有哪些經典歷史傳說

傳說沒有歷史卻是悠久的中國杜康文化之鄉----河南汝陽中國太極拳發源地---河南溫縣中版國權木蘭之鄉---河南虞城中國抬閣之鄉---河南安陽中國地坑窯院文化之鄉---河南陝縣中國大禹文化之鄉---河南登封中國夏禹文化之鄉---河南禹州中國羲皇文化之鄉---河南新密中國車輿文化之鄉---河南平輿中國三國文化之鄉---河南許昌中國陶瓷文化之鄉---河南禹州中國臘梅文化之鄉---河南鄢陵中國女媧神話之鄉---河南濟源市邵源鎮中國木版年畫之鄉---河南開封縣中國盤古文化之鄉---河南桐柏中國重陽文化之鄉---河南上蔡中國梁祝之鄉---河南汝南縣中國盤古聖地---河南泌陽中國財神文化之鄉---河南衛輝中國三皇故都文化之鄉---河南周口中國嫘祖文化之鄉---河南西平中國冶鐵鑄劍文化之鄉---河南西平

Ⅳ 河南的來歷和故事

河南省簡稱豫,取地處黃河以南之意,唐代將黃河之南,淮河以北的地區劃歸河南道管轄;元代稱河南中書省,明代稱河南布政司,清代稱河南省。
河南省位於中國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像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就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夏代禹時分天下為九州,豫州位於九州之中,歷史上,河南又有"中州",「中原」之稱。

Ⅳ 一則有關河南的典故、傳說或詩歌

逐鹿中原算不算?

Ⅵ 出自河南的成語故事

白魚入舟」比喻用兵必勝的徵兆。例:武王白魚入舟,君臣變色。(《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這個故事發生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

話說商紂王殘暴無道,周武王集聚力量,准備奪取天下。這一年,武王想看看支持自己的諸侯有多少,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就在黃河渡口盟津(今孟津縣會盟鎮,因武王在這里會盟過八百諸侯,後人稱此地為盟津,後流變為孟津)會盟諸侯。武王過河,船行到河中間,突然有條白魚跳了起來,不偏不正正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俯身把魚撿起來,激動地捧著魚祭奠上天,感謝上天把天下託付給他。

一條魚兒怎麼會讓武王這么激動?原來,這個小小的事件,對周武王來說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魚身上有鱗甲,和戰士的甲胄有相通之處,於是,那個年代的人們就把魚當作軍隊的象徵;商朝以白色為貴,白色代表著商朝的王權;而舟,和周同音,舟也就象徵了周王室。這一切聯系起來,那就是商的軍隊要歸周了,商的天下也要屬周了。

在當時,周王室作為商的一個諸侯國,想攻打商王朝並取而代之,很多人都會反對。伯夷、叔齊後來就拉住周武王的馬質問:「父親死了,不去安葬,卻去打仗,這能算是孝嗎?以臣的身份,卻去殺君王,這能算是仁嗎?」(見《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的話,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兩個人的話,而是天下好多死腦筋臣民的話,以為君權神授,是千萬動不得的。周武王要奪取天下,必須爭得人心。而要爭取這部分人的人心,只能以毒攻毒,以迷信來對付迷信。於是,那條魚,就被周武王賦予了更多內涵。而其實呢,一條魚跳到船中,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哪裡會成為代表天意――必然規律――的徵兆呢?孟津那個地方,正是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水流湍急,魚兒逆水而上,常會跳起來,落到舟中的也是常有的事,根本算不上稀奇。

附:

《史記》原文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 「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畢立賞罰,以定其功。」遂興師。師尚父號曰: 「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Ⅶ 出自河南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鄭人買履(河南鄭州)
鄭:周朝國名,在今河南新鄭縣一帶。
解釋:諷刺那些只相信教條,不顧客觀實際的人。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用尺子量了量腳而把尺子放在坐位上,到集市上去買的時候卻忘了帶。待到挑好了鞋,才 想起沒有帶尺子,又跑回家去取。再到集市上時,集市已散,鞋也沒有買成。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直接用腳試鞋?買鞋的那個人說,我寧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 己的腳。
典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買櫝還珠(河南鄭州)
買櫝還珠是寫楚國一珠寶商去鄭國做買賣。用名貴木材雕刻了一個華麗的匣子,內裝珠寶。一鄭人來買,他只買匣子,而不要珠寶。櫝(dú獨):匣子,買了漂亮的裝珍珠的匣子,卻將珠子退還。比喻捨本逐末,取捨不當。
典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熏灼。玫瑰:美石。輯:通「緝」,裝飾。
杞人憂天(河南開封杞縣)
杞人憂天:「杞」,周代諸侯的國名,在今河南開封杞縣一帶。傳說杞國有一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憂愁得吃飯睡覺都感到不安。多比喻不必要的憂慮和擔心,色彩較典雅。
典源:《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無)所寄,廢寢食者。」
守株待兔(河南商丘)
宋國是中國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南商丘一帶。
守株待兔比喻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韓非子主張,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方法也應不斷變化。為了說明「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論世之事,因為之備」的道理,他舉了一個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說,宋國有個農夫在田間耕作時,見一個兔子撞死在樹樁子上。他不費氣力,揀走了這只死兔子。 從此,他丟下農活不幹,天天守在那棵樹樁子旁邊,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再沒有揀到,而這個農夫卻成了宋國人口中的笑料。
典源:《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洛陽紙貴(河南洛陽)
《晉書·左思傳》載,文學家左思(字太沖)寫《三都賦》時,精心構思,斟酌字句,費時十年,後又得皇甫謐作序,由是文重於時,「豪貴之家竟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由於傳誦抄寫的人很多,以致把洛陽的紙張都抬高了價錢,後形容行文之美,文章受人重視。
典源:豪貴之家竟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河圖洛書(河南)
河洛以洛陽盆地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 源一帶。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 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辭上》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
此外還有:三皇五帝、百家爭鳴、精忠報國、唇亡齒寒、言不由衷、葉公好龍、中原逐鹿、白馬非馬、愚公移山、眾志成城、陽春白雪、鐵面無私……等300個成語都出自河南。

Ⅷ 簡述一個有關河南的歷史故事(含成語故事)

神龍文化: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

漢字文化: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黃帝時代倉頡造字、安陽甲骨文出土,上蔡人李斯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漯河人許慎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姓氏文化: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朝覲、拜祖的熱潮。

農耕文化: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

商業文化: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商丘,中原地區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商丘人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河南浚縣人子貢,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南陽人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新鄭市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北宋汴京(今開封),人口150多萬,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清代鞏義康百萬家族,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

思想文化:伏羲演八卦,周文王作《易經》,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老子、莊子分別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法家韓非、商鞅、申不害,墨家墨子,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吳起,雜家呂不韋,東漢王充在洛陽著作《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

科技文化:四大發明,在中原孕育而發明。安陽「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鸛魚石斧圖陶缸》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國畫」,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67件不可移動文物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科聖」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唐代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

中醫文化:中原醫學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

詩文文化: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佔三分之一之多。歷史上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左思《三都賦》創造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唐代三大詩人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詩人白居易。「賈誼、阮瑀、應瑒、謝靈運、江淹、韓愈、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詩詞明星燦若星河。

武術文化: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推廣至五大洲。
中原功夫影視作品數不勝數,《少林寺》、《太極宗師》家喻戶曉,電影《少林寺》被先後數次拍攝製作,如1976年邵氏兄弟出品、1982年李連傑主演、2011年劉德華成龍主演,皆取得不錯的票房;少林功夫秀,近年來頻繁亮相國際重要舞台,如國慶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

民俗文化:百家衣和百家飯是河南的風俗文化之一。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