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王獻之典故

王獻之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14 17:49:55

㈠ 王獻之的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王獻之練字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㈡ 王羲之典故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為「書聖」。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㈢ 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王獻之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沖著母親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

獻之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獻之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拓展資料: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 。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憲」。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

㈣ 王獻之刻苦練習的故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愛練字,那個人就是王獻之。一天,王獻之想寫一個太字,可剛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獻之立刻跑到父親王羲之的書房,讓父親點上太字的那一點。王獻之把太字遞給母親看,母親誇他寫得非常好,只有一點似羲之。王獻之這才知道自己寫的字和父親比起來,相差還很遠哪。從那時候開始,王獻之練字就更認真了。

王獻之是著名的書法家,這人人都知道,可他是怎樣努力鑽研書法這門藝術的呢?王獻之練字時不僅琢磨字的每一個支架的結構,而且非常的專心致志。大家試想一下,如果王獻之不是專心致志地研究字的支架結構,而是一會兒寫兩個大字,一會兒又翻一翻書法字貼,一會兒站起來走一走。這樣王獻之會成為一代書法家嗎?正因為王獻之有了這種專心致志的毅力,他才能成功!看一看其它著名的科學家,哪個不是像王獻之那樣?所以呀,要獲得成功,就得有像王獻之這樣有恆心。

第二,王獻之所以那麼愛書法,這跟他的興趣分不開的,就比如說我吧,非常喜歡畫畫,這也是我的興趣和我的愛好!我們每人都有自己愛做的事情,就要全身心投入的去做,這樣能在從中找到極大的快樂。不要像有一些人,就想著玩,一到寫字的時候,人的頭都要炸了。王獻之也是一個普通人,為什麼他就這么愛好寫字呢?人們都說王獻之跟王羲之簡直就是一模一樣的人。王羲之在一次練書法時,錯把妻子送來的饅頭蘸在了墨汁上,還不停的誇贊它好吃……有一次,王獻之取過僕人手中的一把蘆葦掃帚,蘸著泥水在牆壁上寫了起來,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只是覺得非常的好寫,比起毛筆來是松軟多了……後來,王獻之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為與王羲之齊名的大書法家

㈤ 郗道茂和王獻之的故事

《世說新語·簡傲》
新安公主名叫司馬道福,是東晉簡文帝的女兒,嫁給桓溫的兒子桓濟。後來桓濟欲篡兵權失敗被貶,新安公主就與桓濟離婚,央求皇帝將自己改嫁給王獻之。
不過那時,王獻之已經和郗道茂結婚了,夫妻感情甚好。
王獻之是古代第一書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兒子。這個兒子既正派又瀟灑,是被誇著長大的。
王獻之六七歲時就跟著父親習字。有次,父親趁其不備,從後面猛地抓起他的筆往上一提,但筆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動。這表示他小時候寫字就遒勁有力。王羲之預言說:「我這小兒以後會成為書法名家(此兒後當復有大名)。」王獻之日後果然成為與父親齊名的書法家。不過,他為人高邁,家裡又闊,不靠賣字賺錢。所以求他一字很難,全要看他高興。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見新刷的白牆,有了創作欲,就取來一把大掃帚,沾著泥汁寫了一個大大的字。寺院的住持歡喜得要命,趕緊請人鐫刻下來。後來有很多人來參觀這個字,連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還有一次,王獻之到朋友家玩,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王獻之看他的白衣服鮮潔可愛,就蘸墨在衣服上寫滿了詩文。這朋友醒來後,如獲至寶,把衣服珍藏了起來。
東晉的丞相和皇帝都十分喜歡他。有一次,王獻之和哥哥們去拜會丞相謝安。王家兄弟走後,別人問謝安:「都說王家兄弟出色,你覺得哪個最好?」謝安說:「最小的那個最好(小者佳)。」問原因,他說:「小的那個說話少(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王獻之為人沉靜,沒有說多少話就被看出是最有料的。
皇帝(孝武帝,新安公主的哥哥)也把王獻之當做選婿的標准。他叮囑替皇家物色女婿的人說:「王敦、桓溫算什麼東西?一旦得勢,就要干預皇家的事。你替我選女婿,拿劉真長(也是駙馬)、王子敬(王獻之)做標准就最好不過了(王敦、桓溫、磊砢之流,既不復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酷非所須。正如真長、子敬比,最佳)。」
不過,這位理想丈夫王獻之,早年已經與表姐郗道茂成親。郗家也是名門望族,郗道茂本是王獻之母親的外甥女,比王獻之大一歲,長得美麗貞靜,和王獻之從小就很熟。到了婚嫁年齡,王獻之趕緊央求父親去求親。王羲之就寫了一封求親的書信,客氣地說:「你家女孩有沒有中意的對象?(如果沒有,)就和我家小郎結婚,那是再好不過了。希望你考慮一下。(中郎女頗有所向不?今時婚對,自不可復得。仆往意,君頗論不?大都比亦當在君耶!)」
王獻之對仕途不很熱衷,加上父親置辦了大量的山林田產庄園,生活頗為富足。他潛心研究書法,和表姐情投意合,清凈度日。
他並不知道,新安公主已經暗戀他很久了。新安公主早年不得不嫁給兵家子弟桓濟,但她早就聽說王獻之又有風度,又有名節,又有才華。當年想嫁卻沒有機會,如今她從婚姻里解脫出來,而且還很年輕。而郗家女,雖然已明媒正娶,但是目前沒有兒子(只生了個女兒叫玉潤,不過夭折了)。婦女無子,可以當做黜妻的理由——正是下腳的機會,於是她反復向皇太後央求,又去求皇帝下詔。
皇帝一紙詔書,令王獻之休妻再娶。
對郗家女來說,這是晴天霹靂。她與王獻之結婚後不到一年,父親郗鑒就去世了。這時要把她趕出王家,讓她往哪裡去呢?
王獻之也不肯另娶新安公主,不想從此加入到皇家的是非圈去。他想不出用什麼方法抗旨,只有自殘,用艾草燒傷了雙腳,自稱行動不便,不能娶公主。這個方法顯然不奏效,公主聲稱不在乎,即使他瘸了,也要嫁。
可憐的郗家女,只有打點起自己的小包裹,離開了王家。她表示終身守節,誓不再嫁。此時她的娘家已散,只能投奔她的叔父。王獻之看到自己的前妻離開,想到她沒了父親,沒了女兒,現在又沒了丈夫,孤身一人,寄人籬下……他被傷心愧疚追隨了一輩子,到死也沒有原諒自己。
新安公主婚後的生活怎樣,史無記載,但根據皇家對王獻之始終很滿意這一點來看,王獻之對公主還是不錯的——畢竟他是本性良善的人。

㈥ 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故事

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

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

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

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

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

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

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

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

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

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

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

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

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

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

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尤克勤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鑒,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范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消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里,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
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象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松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
郗鑒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了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象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么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
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里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鑒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伙!這里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
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
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准確無誤。
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象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
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
店伙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
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發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發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
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象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

作者: 曹德全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遊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

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

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輝中閃光,裊裊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

兩兩的農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

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緻,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

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

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

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麼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

個當鋪,他記得那個「當」字已經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這是個

好主意,於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 去當了,價格是30

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

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闆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多少

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闆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

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闆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

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闆一看,說

道:「這個當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

交給書童30兩銀子。

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

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

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

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

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

到了蘇州,見了當鋪老闆,就要回當。老闆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么遠要回

當,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票是真的,老闆想坑他一傢伙,算盤子一撥拉,連

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闆。老闆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

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麼珍貴的?」

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

哼!再會!」

老闆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 子要了你的當字,要不100兩,100

兩!」

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字。

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

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字。

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么,這個字是

我病好後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脾氣的時候寫的,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在

再給你寫一個,包準你掛出去能發財。」

於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

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誇這個當字極好極好。

這個當字經高級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也非

常熱鬧。從此以後,杭州城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這是古代一個七歲的兒童寫的詩。這首詩寫得真好!你看;在小作者的筆下,鵝是多麼美麗,多麼可愛!
說到對鵝的喜愛,比較突出的,要算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了。這里就有一段故事:
據說,品性高潔的王羲之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就離開嘈雜煩悶的京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紹興一帶居住時,經常漫步在水鄉澤國,觀察群鵝。一隻又一隻的鵝啊,羽毛整潔美麗,體態雍容華貴。它們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戲。……·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時竟忘了回家吃飯。
有一天,他驚喜地發現,有隻鵝長得不同尋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樣白,頂冠象寶石一樣紅,尤其是叫聲分外悅耳動聽,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聽,想把這只鵝買下來,就是多出一倍的錢,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老人家身邊沒有什麼親人,只有這只白鵝做伴。她雖然家裡很窮,這只鵝卻怎麼也捨不得。王羲之知道了這些情況後,完全體諒老人的心情,表示不買這只寶貴的鵝了。為了進一觀察,他決定登門拜訪。
再說這位老婦人,當她聽說是書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來參觀時,高興極了,可是拿什麼來招待貴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響起了「哦——啊——」的叫聲。噢,有了,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餚,等待王羲之的到來。
不一會兒,王羲之邁著匆匆的步伐走進這簡陋的茅屋。當他了解到熱情慷慨的主人把僅有的一隻心愛之物拿來待客時,眼睛濕潤了:他為這只鵝的死感到可惜,更為主人的盛情所感動……於是,他要人找來墨筆,在隨手帶來的六角竹扇上揮毫寫字,遞與老婦人,囑咐說:「老人家,我沒什麼感謝您的,請把這個扇子拿到市上,賣上一百錢,用來貼補生計吧。」老人推辭不要,羲之深情地說: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點心意啊!

㈦ 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要求概括

相傳王獻之在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書法,他的第一個老師自然是他的父親王羲之。到了十來歲的時候,王獻之認為自己的書法已經寫得很好了。於是他便跑去問父親:「我現在的水平只要再練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著並沒有回答,在一旁的母親搖著頭說還差遠了。

王獻之於是又問:「那五年總可以了吧。」結果母親仍舊是搖頭,獻之終於急了,問究竟要多久才能練好字,他的父親便走到窗前,指著院內的一排大缸說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裡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許你的字就會練好了。

於是王獻之開始夜以繼日地練習書法,這一練就是五年。一天,他帶著自己的得意之作來給父親看,父親沒有回答,而是在他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獻之見父親沒有說話,悶悶不樂地帶著作品給母親看,母親看了很久之後,說道:「我兒練了這么久的字,只有這一點像你的父親。」

獻之一看,母親指的那一點竟然就是父親剛才加上去的那一點。獻之頓時感到十分羞愧,於是開始更加勤奮地練習書法。不知經過了多長的時間,他終於學有所成,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7)王獻之典故擴展閱讀

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

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

王獻之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

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王獻之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㈧ 王獻之「管中窺豹」典故里,在別人笑他是目光短潛,管中魁豹後,他說了一句什麼反駁話,是什麼意思

他說的是: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 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謂從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
譯文:王獻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
有一天,他父親的幾個學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觀看的獻之竟然能夠給他人出謀,說上幾句行內話。哪知學生們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於此。
管中窺豹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種是褒義的,意謂人們可以從觀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來推測該事物的全貌。從字面上理解「管中窺豹」,那就是從「竹管」中透過視線來看到豹子,由於視線受到「竹管」圓孔面積的限制,而無法看到「全豹」,只能看到豹子身上極具豹子特徵的斑點花紋,於是就此推論這就是一隻豹子。這種思路是極具智慧的。「由一斑而見全豹」,「由一粒沙子看到世界」,「由一滴水了解大海」,這些話常常被用來贊頌那些以小見大,通過小事情了解大道理的聰明人。
但是如果我們對這句話作逆向思維的話,立刻就會發現漏洞百出。「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那麼,是否可見「一斑」者皆豹呢?非也!梅花鹿身上的斑紋絕不比豹子遜色。所以,千篇一律的「管中窺豹」,弄不好還要出個「指鹿為豹」的冤案呢!

㈨ 王曦之和王獻之的故事

一次,王羲之吃飯時,用筷子在桌上劃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頭蘸(站Zhàn)著酒寫字,飯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個小兒子王獻之見到哈哈大笑,說爸是個「字瘋子」。他媽聽見了,說道:

「兒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頂,高不過腳面兒』。你爸苦苦下功夫,書法一定會勝過古人的呵。」

這時,王獻之認為自己的字已經寫得很好了,他快活地問道:

「我的字再寫三年也夠好了吧?」

王羲之聽了沒作聲。

媽聽了,搖搖頭說:「遠哩!」

王獻之又問道:「五年行了吧?」

媽還搖搖頭說:「遠哩!」

王獻之氣得跳了起來,問道:「究竟寫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聽到這里,站起來,走到窗口,用手指著院心的大水缸說道:「你呀,能寫完這十八大缸水,字兒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穩腿呢。」

王獻之聽了心裡不服,下決心顯點本領給爸看。他跑進書房,拿起筆來,決心打頭重來,先練基本功。就天天照著爸爸的字練筆劃,只練些橫、豎(述shù)、點、撇(piě)、捺(納nà)。這樣足足寫有兩年,捧來給他爸看。他爸望望又沒作聲。給媽看,媽說道:「唔,有點象鐵劃了。」

到後來,王獻之完完全全寫光了十八大缸水,也成為我國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啦。人們把他與王羲之合稱為「雙王」,稱王羲之為「大王」,叫王獻之為「小王」。不過「大王」和「小王」寫的字,功夫還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臨走的時候,在牆上寫了幾個字。王獻之等爸走了以後,連忙把牆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樣寫了幾個字在原來的地方。自己左看右看,認為很不錯了,象得很呢。等到王羲之從京城回來,又經過這兒,見到牆上的字,反復仔細端詳⑨了一會兒,嘆道:「咳,我臨走的時候,真喝得太醉了,竟然寫出這樣的字來!」

王獻之在一旁聽到,驚得說不出話來,這才不敢驕傲,更加努力地老老實實練字了。

㈩ 關於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有什麼典故

一、典故: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二、人物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為「書聖」。
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