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意象典故
1. 中國古代的一些著名的典故,比如雙鯉,武陵人等,要給出解釋啊
1、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2、:「武陵人」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後比喻隱居的人。
1. 楊柳。它源於《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後,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3. 蒓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蒓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蒓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4.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1.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徵。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藉助於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託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採桑子· 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於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3. 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作者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唐人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唐人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以松柏來象徵孤直堅強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白居易《養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贊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於岩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5. 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託悲思。後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類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1. 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3.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六、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1. 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 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5.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其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七、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1. 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 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3. 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以上介紹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見寓意。其實,不少意象是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如: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而寒蟬則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
2. 請問古詩中蟬的典故是什麼
古意中有的蟬是指動物中的蟬例 駱賓王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縱觀詩詞理論,不難看出意象是詩詞的重要特徵,尤其在古詩詞中。詩歌評論家
3. 在獄詠蟬 駱賓王 一詩中的意象分析
此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那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凄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雲:「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里,詩人巧妙地動作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於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麼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詩人也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於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餘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屈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來替詩人雪冤。「卿須憐我我憐卿」,意謂: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好詩,不但要有詩眼,以放「靈光」,而且有時須作「龍吟」,以發「仙聲」。對照楊炯的《從軍行》與杜甫《蜀相》,兩詩若無「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龍吟」句殿後,直抒胸臆,剖獻「詩心」,則全篇就木然無光了。此詩亦然,尾聯詩人憤情沖天,勃發「龍吟」,噴出蘊蓄許久的真情:「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脫去了前三聯罩裹詩句的「蟬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艷詩之上。
這首詩作於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賞析一: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詩人遷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後,被誣下獄,詩作於此時。
詩人以蟬的高潔、喻己的清廉。首聯借蟬聲起興,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題。頷聯以不堪和來對的流水對,闡發物我之關系,揭露朝政的丑惡和自我的凄傷。頸聯運用比喻,以露重、風多喻世道污濁環境惡劣。飛難進喻宦海浮沉難進。響易沉喻言論受壓。尾聯以蟬的高潔,喻己的品性,結句以設問點出冤獄未雪之恨。
這是一首很好的詠物詩,借詠物寓抒情,滿腔忠憤,溢於言表。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位卑而才高,名響而命蹇。雖然大家很熟悉他了,但是還是有必要交代一下他的生平遭際以及寫這首詩的背景,這對於我們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駱賓王,(約640——約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曾在道王李元慶府供職,歷任武功、長安兩縣主簿及侍御史,不久得罪武則天而入獄,貶臨海縣丞,鬱郁不得志。睿宗廣宅元年(684),隨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不知所終。他少負才名,擅長七言歌行和五律,有《駱臨海集》十卷。由此可知,駱賓王一時英才,竟然字型大小、生卒年不詳,生平經歷語焉不詳,仕宦凄慘,令人扼腕嘆息。其原因是他生活在高宗李治時期,唐高宗李治體弱多病,政事多處於武曌之手,不可避免地引起李唐皇族的不滿,明爭暗鬥此起彼伏。當是時,又恰好武曌占據上風,所以一身正氣又忠於李唐王室的駱賓王就落得如此下場了。
這首詩寫於高宗儀鳳三年(678),此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就是言官),數次上書言天下大計,得罪了武後,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此時,正值秋季,所以詩人有感而發,借蟬自喻,用比興寄託的藝術手法表達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心情。明白了作者的身世遭際和創作背景,我們就來具體賞析一下這首千古名詩。
首聯二句,西陸,點明時已入秋,南冠,表明囚徒身份。秋蟬鳴唱,引發思鄉情。這里運用了起興的手法,所謂興者,乃「賦、比、興」之「興」。「興」,就是起的意思,兼有發端和比喻的雙重作用,朱熹在《詩經集傳》中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我們都知道,蟬在夏天是最亢奮時期,到了秋季以後,就進入的衰竭期,所以秋蟬的最後亮相,當然嘶聲力竭做最後的掙扎,繼而結束短暫的生命。在這里就是詩人就是以秋蟬的高聲哀唱來表示自己的命運悲慘,秋蟬的命運就像詩人此時的命運。此時此刻,正是詩人心靈最脆弱的時候,秋蟬的哀鳴逗引地詩人的思鄉之情自然而然地侵入了進來,這使得詩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地難以自負。
頷聯兩句,採用兩兩相對照的手法,進一步表達詩人的身世之哀,命運之慘。一句寫秋蟬,一句寫詩人自己,將物我結合起來。雖然已是秋蟬,但是其翼依然烏黑。此時的詩人經受磨難和打擊,身陷囹圄,中年而白頭,所以是「那堪」。這里的秋蟬還是秋蟬,它不管詩人是否白頭,更加重了詩人的沉痛之感。回想自己年少時也是一腔熱血,抱著「達則兼濟天下」的雄心抱負,那堪世事難料,這一生走的如此坎坷,如此不堪,如此悲涼,而今空有一腔抱負卻無由施展,還遭陷鋃鐺入獄,只能發出凄冷的哀吟。其實這里,「白頭吟」一語雙關,既有頭白之意,又借用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司馬相如負心於卓文君之時,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憐自傷,表達自己希望白頭終老的願望。聯想到這首詩的創作背景,詩人是在勸諫不聽反而遭陷入獄之後作的這首詩,因此暗喻統治者的用人不當和不察納雅言,辜負了詩人的一片忠誠之心。可以這么說,詩人的白頭不僅僅是歲月的痕跡,更是由於自己的赤膽忠心換來的卻是牢獄之災,是在內外交困之中急白的。在這里既有對年華已逝的悲哀,也有抱負落空的沉痛,還有對統治者的失望!
頸聯兩句,是用比喻的手法,以蟬的艱難處境來比喻自己的政治處境。秋蟬已如勢不能穿魯縞的強弩之末,已如知秋而飄零的枯黃之葉,已是謝幕之前最後的粉墨登場,偏偏此時還 「露重」、「風多」,讓人如何不生出惻隱之心、不忍之心、傷痛之心呢?這里的「露重」、「風多」是比喻外部環境,「飛難進」 、「響易沉」是比喻在外部環境的作用下的結果。說的明白一點就是,在朝廷一片諂諛之聲,進言之路已遭阻塞之下,詩人已經處於沉重打擊的艱難的政治處境之中。這里已經物我混融,秋蟬既是詩人,詩人已如秋蟬。
尾聯二句,收尾響遏行雲,義節風高。秋蟬是餐風飲露的,是高潔品行的象徵。詩人繼續作比,表達自己的孤獨之感,這種孤獨之感是壯烈的,不是凄婉的。楚國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這句話真好可以用在駱賓王的身上,擁有高潔品行和清醒頭腦的詩人,不被理解,反而遭誣入獄。歷史竟是驚人的相似,處於渾濁不堪的世事,大都命運同此。詩人沒有選擇陶淵明式的離世而去,而是選擇了屈原的入世之舉,心系朝廷的詩人選擇了入獄。我們在感嘆詩人悲壯的同時,也為朝廷遺棄忠臣而哀嘆!詩人最後的一問,驚心動魄,石破天驚,既有對朝廷的失望,又有深深地期盼!因此,這里留下的不僅是命如秋蟬、品如秋蟬的詩人的長嘆,留下的更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千年之問!
總之,這首詩運用比興的手法,以蟬自喻,寄託遙深,達到了物我混融的藝術境界。當然,這只是我的一點感想,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原意,可惜的是,斯人已逝,我們再也不能聽到作者的回答。詩歌的解讀本來就是解讀者主觀情感的主動介入,雖然有一定的客觀依據,但是畢竟摻雜了個人的情愫。因此,每一個解讀者眼中的詩歌意蘊是不同的,這也就是詩歌解讀的魅力所在。
賞析二:
駱賓王(約626—684):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後下落不明。有《駱賓王文集》。
《在獄詠蟬》是駱賓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被捕入獄。其罪因,一說是上疏論事觸忤了武則天,一說是「坐贓」。這兩種說法,後者無甚根據。前者也覺偏頗。從詩的尾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來看,顯然是受了他人誣陷。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幾句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被抨擊者當然要以「貪贓」、「觸忤武後」將他收系了。也正因為如此,駱賓王才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詩題又作《詠蟬》。同前人詠蟬之作,如陸雲的《寒蟬賦》、曹植的《蟬賦》、曹大家的《蟬賦》、虞世南的《詠蟬》詩彷彿,駱賓王的這首五律旨在以蟬之餐風飲露表示自身的高潔,求得世人的同情。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首聯承題而來,正切主旨。「西陸」,秋天。《隋書·天文志》釋「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行以成陰陽寒暑之節。」「南冠」,又稱獬豸冠.本指楚冠,此處作囚犯解,用楚國鍾儀被囚的典故。《左傳·成公九年》記,晉景公到軍府檢查,看見有一個官員模樣的人被囚系著。成公便問:「那個被捆著的戴著楚冠的人是誰?」有司回答說:「是鄭國獻來的楚國囚犯鍾儀。後世遂稱縶囚為「南冠」。此處的南冠是作者自指。「南冠」後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稱坐牢為「客」,可見冤憤殊深。首聯兩句十字用工整的對仗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深秋里,寒蟬發出了陣陣凄楚的叫聲,這聲音打動了囚縶在牢的駱賓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慮。此聯中,應特別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詩之「源」。詩的名句諸事如「玄鬢」、「白頭」、「露重」、「風多」及種種聯想,皆由此遣發派生。
由於作者在首聯中即以南冠自切痛處,又以「思深」二字為詩旨的表達作了鋪墊,故頷聯即被順勢推出:「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鬢」,黑色鬢發,這里指蟬的雙翼。「白頭吟」,漢魏樂府名篇,寫一女子被負心漢始愛終棄的悲鬱心情,表達了她對專一愛情的追求。據說此詩為西漢卓文君作。卓文君慕司馬相如之才,私奔並與司馬相如結成伉儷。但司馬相如愛情不專,入京後,要娶茂陵一女為妾。文君聞知,作《白頭吟》以自傷。相如見詩悔悟,不再納妾。賓王此句的寫作,其意有表裡二層。表層的意思是說,蟬掮動著烏黑的雙翼來對著滿頭白發的作者悲吟,使他無法忍受。里層的含意則更為深刻,作者意在通過香草美人的傳統文學手法,抒發自己失去朝廷寵信,受貶遭困的怨憤。作者「蟬」人對舉,「玄」「白」並用,睹蟬翼而起悲,聞蟬鳴而不堪,是因為他也有過鬢發玄黑的豆蔻年華。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躋入仕途,以圖報效:「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勛」。還應雪漢恥,持此報明君(《宿溫城望軍營》)。為逞壯志,他文官任過府屬、奉禮郎、東台詳正學士,武官任過四川,燕北掌書記,然奔波三十載,卻始終沉淪下僚,剛升為侍御史,便被捕入獄。報國之想,終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說首聯見景生情,托物起興,頷聯蟬人並舉,敘中生議,那麼頸聯的重心則轉在感慨議論的抒發上。「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說蟬因露重而難以前飛,因風大而鳴聲不能遠傳。這既是描寫深秋寒蟬的艱難處境,也是對自身遭遇的慨嘆。作者在詩前的序中寫道:「仆失路艱虞,遭時徽墨。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意即是時代的「徽墨」(繩索之意)將其捆綁,使他不能馳騁壯志。序文還說他「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緊螳斧,欲撲捉被食之蟲,立即想到自己仍處在深深的危機中。朝廷內外姦邪勢力的濃露重霜不但凍僵了他的翅膀,鎖住了他的聲音,而且會將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序文的這些話說明了頸聯雖宇宇寫蟬,然意不在蟬。這兩句詩,寫得蟬人相融,抒情忘蟬,達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好詩,不但要有詩眼,以放「靈光」,而且有時須作「龍吟」,以發「仙聲」。試讀盧照鄰的《古從軍行》,杜甫《蜀相》諸詩,兩詩若無「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龍吟」句殿後,直抒胸臆,剖獻「詩心」。則全篇就木然無光了。此詩亦然,尾聯詩人憤情沖天,勃發「龍吟」,噴出蘊蓄許久的真情:「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脫去了前三聯罩裹詩句的「蟬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官體艷詩之上。
--------------希望可以幫到你
4.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中的典故
運用了兩個典故,具體如下:
1、《隋書·天文志》
「西陸」指代秋天。《隋書·天文志》中:「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日)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這里「西陸」就有了秋天的意思了。
2、《左傳·成公九年》
南冠:楚國的帽子,指代囚犯。在此指詩人自己。《左傳·成公九年》載:「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摯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因楚國在南方,南冠一詞,便由此而生。後人借來用以指囚犯。
(4)蟬意象典故擴展閱讀:
《詠蟬 / 在獄詠蟬》
唐代: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深秋季節寒蟬叫個不停,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怎麼能忍受這秋蟬扇動烏黑雙翅,對我一頭斑斑白發,不盡不止地長吟。
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有誰能相信秋蟬是這樣的清廉高潔呢?又有誰能為我這個無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5. 唐詩宋詞中最常用的典故
一、 別離之情
1. 楊柳。它源於《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 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等。
2.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 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後,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 《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 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 情。
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 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 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3. 蒓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蒓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蒓鱸之思」這個表 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蒓鱸鄉味 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4.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 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 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 傳統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1.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徵。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 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 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 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藉助於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 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 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 寄託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採菊東 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 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採桑子· 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於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 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 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 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 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3. 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作者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 意。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唐人李白《贈書侍御黃裳》: 「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唐人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後來富 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以松柏來象徵孤直堅強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白居易《養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 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 思應用虛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贊美 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 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 立於岩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5. 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 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託悲思。後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 為有《黍離》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 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 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類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 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 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1. 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3.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六、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1. 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 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 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 (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5.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其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 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 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七、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1. 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 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3. 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以上介紹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見寓意。其實,不少意象是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如: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 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的「居高 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而寒蟬則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 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
6.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哪些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1、 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氣節 積極向上
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後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松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
松: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徵。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 花草類:
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桃花:象徵美人
蘭:高潔
牡丹:富貴 美好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徵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
菊:隱逸 高潔 脫俗
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菊花象徵高潔的品質,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
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
3、動物類
猿猴:哀傷 凄厲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鴻鴿::理想 追求
魚:自由 愜意
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瘦)馬: 奔騰 追求 漂泊
烏鴉:小人 俗客庸夫 哀傷
沙鷗:飄零 傷感
鳥:象徵自由
蟬: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螟蛉:《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蜾贏(一種蜂)捕螟蛉為食,並以產卵管刺入螟蛉體內,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後負之置於蜂巢內,作蜾贏幼蟲的食料。古人錯以為蜾贏養螟蛉為子,因把作為螟蛉養子的代稱。
杜鵑: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蒓[chún]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青鳥:鳥,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隻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 音信 消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古詩詞中「燕子」意象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託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洩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另外還有宴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唐代郭紹蘭於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系於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雲:「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於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像空間,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或相見又別,「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或時時相隔,「磁石上飛,雲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4、風霜雨雪水雲類:
海:遼闊 力量 深邃 氣勢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洶涌:人生的凶險 江湖的詭譎
江水:時光的流逝 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 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殘酷 熱情 政治斗爭 掃盪惡勢力的力量 盪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 歡愉 希望
東風:春天 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 衰敗 遊子思歸
狂風:作亂 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純潔 美好 環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雲:遊子 飄泊 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陰:壓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歡愉 光明
金風:秋風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5、器物類
玉:高潔 地重遊 脫俗
珍珠:美麗 無瑕
神器:指帝位、政權。《老子》:「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簪纓 (冠):官位 名望
搗衣砧: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西樓小樓:閨怨之情;絲竹:音樂;汗青:史冊;須眉:男子;巾幗:婦女;桑梓:故鄉;軒轅:祖國;三尺:法律;寸管:筆;青鳥:信使
船:蘭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檣擼(借代大船、戰船)。
吳鉤:泛指寶刀、利劍。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琴瑟:(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崑山玉:比喻傑出的人才。語出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指隨侯珠與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吳國名劍』),乘纖離(駿馬名)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鼉(tuó,揚子鱷之類的動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後來就以「崑山玉」比喻優秀人才。
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杜甫詩中的「船」意象出現得極為頻繁,表現漂泊之感也非常強烈: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與「漂泊」之感相對,中國古典詩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內涵是「自由」。這種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莊子,他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他的思想雖然消極,但是對中國文人來說,「泛不系之舟」,卻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6、顏色類
白:純潔 無暇 喪事
紅:熱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綠:希望 活力 和平
藍:高雅 憂郁
黃:溫暖 平和
紫:高貴 神秘
黑:黑暗 絕望 莊重 神秘 對死者的懷念 命途的多舛
7、關於人的品質、行為活動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嘆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撻
六朝舊事、南朝舊夢:表示往日富貴繁華的生活。
擊楫:謂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陶朱: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相傳他幫助勾踐滅吳後,離開越國到陶,善於經營生計,積累了很多財富,後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來稱富商。
祝融:傳說中楚國君主的祖先,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由此,火災稱為祝融之災。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多和「陽春白雪」比照著來寫,表達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後來也用戶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典出《晉書》:「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懷桔:指孝順雙親。
採薇: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
詩人常常用詩歌里的「山林」和「宮闕」的形象,來表現詩人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所謂「宮闕」也言「魏闕」,是朝廷的代稱,也是詩人受到當道重用的象徵。所謂「山林」則是指詩人在政治理想破滅或者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作者心生怨憤而轉向歸隱山林息影草澤的形象的代稱。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袁鳴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詠絮: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後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非凡才華。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傳•成公九年》一楚人鍾儀囚於晉,仍然戴南冠.彈奏南國音樂,範文子稱贊這是君子之行:後來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活。
8、地點:
古跡:懷舊明志 昔盛今衰 (國家) 衰敗 蕭條 (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鄉村:思歸 厭俗 田園風光 生活氣息 純撲美好 安逸寧靜
草原:遼闊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榮熱鬧 富貴奢華
仙境:飄逸 美妙潔凈 忘塵厭俗
憑欄:思念故國、故鄉、親人。
南山 :代表隱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著一個理想的樂土 武陵人代表隱居的人
柳營:指軍營。後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天地塵世:鴻蒙、希夷、太清、太虛。
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9、其他類
白衣蒼狗:亦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雲,一會兒像白雲,一會兒像灰狗。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雪:瓊玉、碎玉、冰花、六齣;
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信:鴻雁、尺牘、尺素
亡國:後庭花。
天地:人類的渺小 人生的短暫 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
浮生:表示短暫虛幻的人生。
朝陽:希望 朝氣 活力
夕陽: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熱烈 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酒:歡悅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思鄉 思親
「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
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庄「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恆。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孔方兄:因舊時的銅錢有方形的孔,所以人們把錢稱為孔方兄(含詼諧兼含鄙視意)。
青梅竹馬:出自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後來用「青梅竹馬」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問鼎:《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問鼎,有凱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見背:背,離開。謂父母去世。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見背。」
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三尺法」 。三尺古代,劍約三尺長,故用為劍的代稱。
杜康:《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後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豆蔻: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西席:典出《稱謂錄》,代指老師。
三味:典出《邯鄲書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義)。
抱璞:典出《韓非子•和氏》,比喻堅持美德(也有作懷才不遇之意)。含貶損之意的:
染指:典出《左傳•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應得的利益。
掣時:典出《呂氏春秋•具備》,比喻辦事受牽制,不順利。
方寸:典出《三國志•蜀志》,指人的心。
捉刀:典出《世說新語•容止》,比喻代人寫文章。
下榻:典出《後漢書•徐稚傳》,原指禮遇賢者,現一般指接待貴客,也借指住宿。
春秋:典出《詩經•魯頌》,比喻年歲、歲月或借指古代史、歷史。
梨園;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且在這里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此,後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抱柱:相傳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梁,尾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裡。後以喻堅守信約。李白《長干行》:「常存抱住信,豈上望夫台。」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喻殺敵報國。
釣鰲:傳說古渤海東面有五座大山隨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隻大鰲頂住,山才固定不動。友伯國有一巨人舉起腳來跨出沒幾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釣去只六隻鰲,因此,有兩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後以喻豪邁的舉止或遠大的抱負。李白《贈薛校書》:「未誇觀海作,空郁釣鰲心。」
還珠:古時合浦地主盛產珍珠,但是地方官員很貪,珍珠都自動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東漢的孟嘗到這里來當太守,革除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來了。故以「還珠」喻官吏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長侍十韻》:「今日還珠守,何年執戟郎?」
青眼:相傳三國魏的名士阮籍,能為青白眼,對所討厭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後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器重。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雲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唐人盧渥從宮牆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後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中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7. <<在獄詠蟬>>中蟬是什麼的象徵借鳴蟬抒發自己什麼的志向
【賞析】
(1)意象「蟬」
在我國古代,蟬被視為高潔的象徵,因為它高居枝上,餐風飲露,與世無爭。因此古代很多詩人詠蟬,有的藉以歌頌高潔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涼。
如「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李百葯《詠蟬》)「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褚澐《賦得蟬》)「 煩君最相驚,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蟬》),在不同身世經歷的詩人筆下,平凡常見的蟬各具性靈,彷彿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而在歷代鱗次櫛比的詠蟬詩中,最受稱頌、廣為流傳的就數這道《在獄詠蟬》詩了。
(2)詩作背景
《在獄詠蟬》是駱賓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被捕入獄。其罪因,一說是上疏論事觸忤了武則天,一說是「坐贓」。這兩種說法,後者無甚根據。前者也覺偏頗。從詩的尾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來看,顯然是受了他人誣陷。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幾句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被抨擊者當然要以「貪贓」、「觸忤武後」將他收系了。也正因為如此,駱賓王才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3)詩作賞析一
詩的首聯點題,上句中的「西陸」,一方面表明時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詩人被囚禁的地點一禁垣西。蟬聲唱,指蟬的鳴叫。詩序里說:「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蟲響悲乎前聽?」詩人失去了自由,聽了寒蟬時斷時續的鳴叫聲,覺得異乎尋常,深感其中有一種幽咽、凄楚的意味。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冠客思侵」。蟬的哀鳴聲喚起了詩人思念故鄉的無限惆悵與悲戚。這個「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詩人憂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聯「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是緊承上聯進一步抒發詩人悲苦煩憂的心情。詩人彷彿是在對蟬傾訴,又彷彿是自言自語:我本來就夠痛苦了,哪裡還受得了你不斷地向我訴苦呢!正所謂以苦引苦,人何以堪!
三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表面是寫蟬,實際是抒寫自己境況。秋季露水凝重,打濕了蟬的翅膀,使它難以飛行;秋風頻吹,使蟬的聲音傳不到遠方。此處以蟬的困厄處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難進;受讒言誹謗良多,身陷囹圄,辯詞無以傳遞。詩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聯為一句深沉的慨嘆:「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現在世上無人看重「高潔」,又能指望誰來替我平反昭雪呢!這聲哀嘆,彷彿對蒼天呼籲,又象是控訴奸佞,滿腔憤懣傾泄而出。詩人並沒有言過其實,殘酷的現實正像他所預料的,盡管「平反之已奏」,卻如泥牛入海一般杳無消息。直到調露元年,高宗到東都大赦天下,駱賓王才得以出獄,但「坐贓」的罪名卻和他的「文名」連在一起永遠地被載入史冊了。這憤恨如何能平消?到敬業起兵伐武,他積極參與並起草了《討武曌檄》,或許原因正在於此。
詩作賞析二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首聯承題而來,正切主旨。「西陸」,秋天。《隋書·天文志》釋「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行以成陰陽寒暑之節。」「南冠」,又稱獬豸冠.本指楚冠,此處作囚犯解,用楚國鍾儀被囚的典故。《左傳·成公九年》記,晉景公到軍府檢查,看見有一個官員模樣的人被囚系著。成公便問:「那個被捆著的戴著楚冠的人是誰?」有司回答說:「是鄭國獻來的楚國囚犯鍾儀。後世遂稱縶囚為「南冠」。此處的南冠是作者自指。「南冠」後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稱坐牢為「客」,可見冤憤殊深。首聯兩句十字用工整的對仗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深秋里,寒蟬發出了陣陣凄楚的叫聲,這聲音打動了囚縶在牢的駱賓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慮。此聯中,應特別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詩之「源」。詩的名句諸事如「玄鬢」、「白頭」、「露重」、「風多」及種種聯想,皆由此遣發派生。
由於作者在首聯中即以南冠自切痛處,又以「思深」二字為詩旨的表達作了鋪墊,故頷聯即被順勢推出:「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鬢」,黑色鬢發,這里指蟬的雙翼。「白頭吟」,漢魏樂府名篇,寫一女子被負心漢始愛終棄的悲鬱心情,表達了她對專一愛情的追求。據說此詩為西漢卓文君作。卓文君慕司馬相如之才,私奔並與司馬相如結成伉儷。但司馬相如愛情不專,入京後,要娶茂陵一女為妾。文君聞知,作《白頭吟》以自傷。相如見詩悔悟,不再納妾。賓王此句的寫作,其意有表裡二層。表層的意思是說,蟬掮動著烏黑的雙翼來對著滿頭白發的作者悲吟,使他無法忍受。里層的含意則更為深刻,作者意在通過香草美人的傳統文學手法,抒發自己失去朝廷寵信,受貶遭困的怨憤。作者「蟬」人對舉,「玄」「白」並用,睹蟬翼而起悲,聞蟬鳴而不堪,是因為他也有過鬢發玄黑的豆蔻年華。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躋入仕途,以圖報效:「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勛」。還應雪漢恥,持此報明君(《宿溫城望軍營》)。為逞壯志,他文官任過府屬、奉禮郎、東台詳正學士,武官任過四川,燕北掌書記,然奔波三十載,卻始終沉淪下僚,剛升為侍御史,便被捕入獄。報國之想,終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說首聯見景生情,托物起興,頷聯蟬人並舉,敘中生議,那麼頸聯的重心則轉在感慨議論的抒發上。「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說蟬因露重而難以前飛,因風大而鳴聲不能遠傳。這既是描寫深秋寒蟬的艱難處境,也是對自身遭遇的慨嘆。作者在詩前的序中寫道:「仆失路艱虞,遭時徽墨。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意即是時代的「徽墨」(繩索之意)將其捆綁,使他不能馳騁壯志。序文還說他「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緊螳斧,欲撲捉被食之蟲,立即想到自己仍處在深深的危機中。朝廷內外姦邪勢力的濃露重霜不但凍僵了他的翅膀,鎖住了他的聲音,而且會將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序文的這些話說明了頸聯雖宇宇寫蟬,然意不在蟬。這兩句詩,寫得蟬人相融,抒情忘蟬,達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好詩,不但要有詩眼,以放「靈光」,而且有時須作「龍吟」,以發「仙聲」。試讀盧照鄰的《古從軍行》,杜甫《蜀相》諸詩,兩詩若無「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龍吟」句殿後,直抒胸臆,剖獻「詩心」。則全篇就木然無光了。此詩亦然,尾聯詩人憤情沖天,勃發「龍吟」,噴出蘊蓄許久的真情:「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脫去了前三聯罩裹詩句的「蟬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官體艷詩之上。
【評價】
喻守真曰:「結二句表出正意,滿腔忠憤,一泄而出,後來賓王替徐敬業草檄討武氏,已在這時蓄意了」.
8. 常見的詩詞意象及典故
常見意象有:
1.月——思鄉,懷人
懷鄉: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懷人: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寫照
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3.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4.松——孤直傲岸,歲寒三友之一
例:豈不罹嚴寒,松柏有本性。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
5.蓮——愛的象徵
蓮與憐諧音,所以可藉以表達愛情。
例: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6.梧桐——凄涼悲傷
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淚夢三更後。
7.杜鵑鳥——凄怨哀傷,鄉愁鄉思
相傳,蜀王讓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到春天,杜鵑會一直啼叫到滿口是血。另外,杜鵑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也叫子規,常喚起遊子思鄉之情。
例: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8.秋蟬——高潔,悲涼
秋後的蟬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後,蟬只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
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西路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9.鴻雁——思鄉懷親,羈旅之悲
(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例:雁字歸時,月滿西樓。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10. 柳——離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長亭——送別之所
例: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12.芳草——離恨
例: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道遠。
13.芭蕉——孤獨與憂愁
例: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14.羌笛——凄切之聲
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5.烏鴉——衰敗荒涼之兆
例: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樹木類
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
竹:氣節、積極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類
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菊:隱逸、高潔、脫俗
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
蘭:高潔
牡丹:富貴、美好
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
動物類
子規:悲慘、凄惻
猿猴:哀傷、凄厲
鴻鴿:理想、追求
魚:自由、愜意
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
烏鴉:小人、俗客庸夫
沙鷗:飄零、傷感
風霜雨雪水雲類:
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潛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殘酷、熱情、政治斗爭、掃盪惡勢力的力量、盪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歡愉、希望
東風:春天、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遊子思歸
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雲:遊子、漂泊
天陰:壓抑、愁苦、寂寞
天晴:歡愉、光明
器物類
玉:高潔、脫俗
珍珠:美麗、無暇
其他類:
古人:明志、自省、鞭韃
古跡:懷舊、明志、昔盛今衰(國家)、衰敗、蕭條(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朴美好、安逸寧靜
仙境:飄逸、美妙潔凈、忘塵厭俗
月亮:人生的圓滿或缺憾、思鄉、思親
夕陽: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情感的孤獨
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
1、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南史 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
從 軍 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1)、具體分析, 為何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富於概括力?
(2)、此詩一、二句寫景對表現戍邊將士的胸懷有什麼作用?
閱讀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後面的問題。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苗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註: 折柳: 即 「折楊柳」, 古樂曲名, 多為傷春悲離之辭。
本詩抒發了什麼情感?請任選一聯或一個角度, 談談本詩語言或表這技巧上的妙處。
4、折腰:《宋書 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6、鴻雁:《漢書 蘇武傳》,匈奴單於欺騙漢使,陳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於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紅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貧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紅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7、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索,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8、青鸞:《仙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隻青鸞報信。後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彭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9、雙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10、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閱讀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回答問題: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負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① 本詩寫景有何特點?本詩的首聯與頸聯寫景, 詩人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② 簡析頷聯、 尾聯分別刻畫的人物形象的特點。
③ 全詩在寫景和寫人之中, 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聯連用兩個典故,詩人將 比作 ,又將 比作 ,表這了詩人 和對友人的 。
11、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12、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13、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後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
閱讀許渾《謝亭送別》, 回答後面的問題。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 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 滿天風雨下西樓。
(1)、第二句的「急」字在寫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2)、 本詩二四句寫景的色調不同, 人物心情是否相同,為什麼?
(3)、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悄感?
14、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別。後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辭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後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16、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7、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後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8、風騷;原指《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後泛指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19、雕蟲: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狀夫不為也。」後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多指文學技巧。
閱讀李貨《南園》, 回答後面的問題。
南園十三首 李賀
尋章摘句老雕蟲, 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當年遼海上, 文章何處哭秋風?
註: 雕蟲: 詩中的意思是說吟詩作賦是沒有什麼大用韻技藝。遼海:指遼東地區, 因瀕臨渤海,故稱,唐時這里常發生戰爭。
就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一段賞析文字。
20、鴻鵠;《史記 陳涉世家》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後揭竿起義大澤鄉。後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舉高 飛。」
21、杜鵑:俗稱布穀,又叫子規、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後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閱讀文天樣的《金陵驛》, 回答後面的問題。
金陵驛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漂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具體分析作者通過那些景物的描寫及典故的運用,表這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 回答後面的問題。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1)、這首詞「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詩人描繪這樣景象的目的是什麼?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3)、詞的最後兩句麥達了詩人怎樣—種思想感情?
22、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後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2l黍離:《詩經 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後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端,謂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時餘光所照之處,後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 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26、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明製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後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27、瑟瑟:願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後來借指綠色。
9. 蟬古詩的意思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蒼茫宇宙中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這一生命規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蟬被帶入文學作品中吟詠贊嘆,尤其是在詩詞中成了較多的描寫對象。從《詩經》到魏晉以來,「詠蟬文學」迅速發展。本文試以寄託的角度去窺探蟬意象在詩詞中的流變過程。
一 意象與寄託
縱觀詩詞理論,不難看出意象是詩詞的重要特徵,尤其在古詩詞中。詩歌評論家鮮明的提出「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胡應麟《詩藪》)。意象從某種意思上說是作者滲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觀事物觸發的人類意識活動的表現。黑格爾認為它是「藝術家的主體性與表現性的真正的客觀性這兩方面的統一。」我們可以得知客觀物象與主觀的心意一旦組合起來,各種意象就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越鳥巢南,昆雞悲鳴,景非一時,物非一地,而且本來不具有特定含義的物象,由於作者帶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兩個層面加以組合,便產生了嶄新的意義。蟬在詩詞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據。錢鍾書提出「詩中所未嘗言,別取事物,湊泊以合,所謂『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謂之有寄託」。寄託在詩詞理論上是舉足輕重的,前人認為詠物詩詞以寄託為上乘。南宋詞家出現了寄託一派。宋四家詞選序論雲:「詠物最爭寄託意,以意貫串,深化無痕。」張炎也在《詞源》中提出了「所詠撩然在目,目不滯留於物。」的創作規范。因此,我們可以說詠物詩詞奇妙之處在於有寓意,而寓意的絕妙之處不能指實,它所寄託的是某種情感,心態和人生感悟。詠蟬詩詞作為詠物佳品勢必滲透了恰到好處的意象和寄託。據此,我們可以通過在詩詞中有無寄託,觀看其意象流變之美。
二 沒有寄託的蟬詩
作為微小的生物而被詩人關照進入詩詞中,就其初始階段而言,僅僅是一種客觀自然物,這主要體現在先唐詩歌中。蟬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七月》:「五月鳴蜩」,蜩即蟬。蟬兒叫是以季候帶出農事的真實寫照。另外一首是《大雅*盪》:「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評注說「蜩,螗,皆蟬也。如蟬鳴,如沸羹,皆亂人意」。可見,蟬鳴這一生活特徵已經引起了詩人的注意,詩歌表現了昆蟲鳴叫的原始生活習性。「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禮記*月令》),蟬與蟋蟀等小昆蟲一樣,是單純的一種物候。隨著詩歌的進一步發展,以蟬作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大量出現了,但作者並非有意賦物,還沒有寄託之意。梁代范雲《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清,飛音承露清。」此詩寫出了蟬的形體、聲音及活動時間等諸多面特點,對其生活方式進行了細膩貼切的描述。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陸廷尉驚早蟬詩》「日暮野風生,林蟬候節鳴。地幽吟不斷,葉動噪群驚。」又如隋代的王由禮《賦得高鳴蟬詩》「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露下綏恆濕。風高翅轉輕,葉疏飛更迥。」等等這些詩,要麼寫在秋風暮晚中的鳴叫,要麼寫生命活動的情況,但大體上都描寫了蟬生活環境以及特定環境下的存在空間,不能不說是詠物的優秀作品。盡管這類詠蟬詩沒有寄託這一體例的巧妙運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風格。一直沿襲下去也出現了不少好的句子,為詩詞增添了亮色。顯示出獨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蟬在詩壇名氣大噪的,則是有寄託的作品。
三 寄託賦予蟬的意象美
蟬,能在詩壇上博得美名,有賴於寄託在唐詩中的發展。眾所周知,唐是詩歌的時代,寄託一法到了唐人筆下,開始擺脫生硬稚嫩的手法,進入到一個運用自如,興寄無端的境界,托物寓意傳情超過了前朝。許多理論源發於此。沈祥龍說:「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這在唐代不少詠蟬詩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此時詩中蟬充當的意象,既是寄託的有意安排,又是性靈的流露。「別愁逢夏果,歸與入秋蟬」(李端《晚游東田寄司空曙》)之類的富有寄託而又體現特定意象的詩比比皆是。文人寄寓於蟬而形成一種悲劇美,構造起點綴詩壇的鮮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對政治、社會、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詩人的主體精神。這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
(一)、以顯示出時間變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環的時間直線性體現出來。引出好一種自我的時間意識,這是詩人運用寄託手法賦予蟬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蟲的蟬的一生是十分短暫的,莊子說它「不知春秋」,(《莊子*逍遙游》)。蟬的這一習性與詩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鳴。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和自憐,使歷代作家普遍產生了生命短暫而宇宙永恆的傷逝之感,其實質乃是一種強烈的時間意識。「這種意識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與人的生命本身緊密相關聯,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現象與自然運行的雙向同構感應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頓悟,其具體表現為人對自身生命的驚恐、悲嘆,把握和執著。」詩人刻意寫蟬,看似對小昆蟲的憐惜,而實質上寄託了一種「夕陽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惜時之感,這是一種砭人股骨的力量。初唐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該詩表面寫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情,實質上是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里行間無疑滲透著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我們可以說,詩中蟬即是陳子昂自己。另有「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元稹《送盧戡詩》)「紅樹」、「蟬」、「夕陽」、「白頭」自然融為一體,落日相伴的蟬恰恰是白頭之人的真實寫照。加上離別之悲,是一種下降凝縮的力的運動。蟬的這一寄託,突出了詩人的主體感受,即天步悠長,人生如白馬過隙,倏忽即逝的悲劇意象,蟬的這種意象,詞微旨遠,妙不可言。
(二)、寄託所映射出羈旅、別離意象。秋天給人的審美感受是一種悲涼的情調,蟬極易渲染出一種蒼涼的氛圍,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別離遠游之中。唐*許棠《蟬》:「報秋涼漸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搖似欲行。」「默守」、「欲行」語義雙關,不但寫蟬,而且寫人,詩人的離愁別恨寄寓於蟬身上,而蟬的孤單悲涼卻是詩人的化身,後來朱熹《宿寺聞蟬作》:「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夕陽之蟬,凄惻哀惋。夕陽西下,蟬不得不離白晝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鳴。一種所喜之物的孤獨,令人感到悲愴,而作者把這種羈旅之悲寄託在蟬身上,體現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宇宙所擁有的孤獨無助。「蟬」、「客」在一個「驚」字中合二為一,同在夕時發嘆,在讀者的藝術想像究竟,兩者可以換位,物我感應、融為一體。
(三)、寄託賦予蟬的失意、患難、高格意象。中國古代文人歷盡滄桑,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傾軋,世態炎涼,難免滋生出往事如夢,命運坎坷的迷惘和感傷。例如唐*賈島《病蟬》的「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就充分體現了文人的這一心態。通過蟬的描寫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島久不第,吟病蟬之句逐之」(《全唐詩卷三》),詩人正是這樣把勁切峻急的情感寄寓於婉轉曲折的物象描寫中,反復詠嘆,茹而不吐,隱而不宣,使讀者透過物象描寫,體味詩中真意。秋蟬在凜冽寒風中,雙翅難展,加之「螳螂捕蟬」所投下的陰影,無疑成了絕好的寄情之物。又如初唐四傑的駱賓王,其自身修養極高,然而那種孤傲清高的態度,在封建時代終將四面碰壁,官場失意,並陷於患難之中。公元678年,駱賓王在長安任侍御史,因為上書議政事,冒犯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獄。賓王憤懣之極,在獄中寫下一系列詩文,最有名的便是《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中借蟬自喻,寄託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之情,鬱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中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為一體,寄託遙深。詩論者對此評價很高,「大家語;大略意象深而物態淺」(陸時雍《唐詩境》)「詩有寄託故不等以詠物善長」(范大士《歷代詩發》)在那個時代解脫世俗紛爭的最好方法就是表明自己的品格。唐代的虞世南受到明主李世民的重用,便借蟬表明自己的高峻價格。在他的蟬詩中「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乃詠物詩的佼佼者,最後兩句,蟬完全人格化了,蟬蛻於污穢與作者品格有機地聯系起來。清人沈德潛評此詩雲:「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品格。」同時代的施補華也在《峴佣說詩》中說「三百篇比興最多,唐人獨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是籍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托詠蟬以寓意的名作,工於比興寄託,成為「詠蟬三絕」。蟬因此名聲大噪。
蟬意象這一流線性變化全賴於寄託的手法。它的意象也逐漸鮮明,後來形成了較穩定的象徵符號,為後人所賞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