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春秋典故

春秋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27:38

1.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義不帝秦 』
出於《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表示堅持正義,寧死不屈。
『 頂天立地 』
出於元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形容光明正大,氣概豪邁。
『 脫穎而出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 歃血為盟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比喻訂立盟約時,嘴邊塗上牲口的血,表示
誠意。
『 因人成事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意為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
『 碌碌無能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形容沒有能力,無所作為。
『 前功盡棄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表示以前的功夫完全白費。
『 難至節見 』
出於《藏書·名臣傳·肥義》比喻人們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貞。
『 拔幟易幟 』
出於《史記·淮陽候列傳》比喻取而代之。
『 兩鼠斗穴 』
出於《史記·淮陽候列傳》比喻兩軍相遇於險要而狹窄的地方,沒有與會
側擊的餘地。
『 貧賤之交 』
出於《藏書·虞卿平原君》指患難之交,生死與共的朋友。
『 刎頸之交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形容友誼極其深厚。
『 知人不易 』
出於《藏書·直節名臣·虞卿平原君》指了解人不容易。
『 兩虎相鬥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比喻兩雄像爭。
『 不遺餘力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意為用盡全力。
『 吞炭漆身 』
出於《戰國策·趙策》表示下決心報仇泄恨。
『 排難解紛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指調停雙方爭執。
『 因勢利導 』
出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指順著事情的發展趨勢加以引導。
『 攻難易守 』
出於《藏書·九國兵爭》指古代軍事家在雙方條件相差不太遠的情況下得出
的結論。
『 四分五裂 』
出於《戰國策·魏策一》形容分散,不統一,不團結。
『 怒發沖冠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形容氣憤到了極點。
『 安如磐石 』
出於《荀子·富國》形容穩固。
『 金枝玉葉 』
出於《元曲選·紀君祥〈趙氏孤兒〉二》舊指皇族。帝王之家的子孫。
『 猶豫不決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指拿不定主意。
『 彈丸之地 』
出於《戰國策·趙策三》形容地方很狹小。
『 捨本逐末:
出於《戰國策·齊策》比喻做事不抓主要問題,只顧細微末節。
『 膠柱鼓琴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形容對事物處理不當,失去應有的作用。
『 管窺錐指 』
出於《莊子·秋水》比喻見識狹窄或片面。
『 嫁禍於趙 』
出於《史記·趙世家》指禍害轉移到別人身上。
『 市道之交 』
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比喻有些人重利忘義,交朋友與市場買賣交
易一樣。
『 不翼而飛 』
出於《戰國策·秦策》 比喻言語或消息流傳得極快。
『 傷弓之鳥 』
出於《戰國策·楚策四 》 比喻受過驚嚇變的過分膽小怕事。
『 以卵擊石 』
出於《荀子·議兵》等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 礦日持久 』
出於《戰國策·趙策》意為空廢時日,長久拖延。
『 利令智昏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利慾使人頭腦發昏,喪失理智。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出於《史記·趙世家》比喻人才或事物的貴重,在於起
作用而不在於數量。
『 清出於藍而勝於藍 』
出於《荀子·勸學篇》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出於《史記·淮陰侯列傳》聰明人多次考慮問題,也難免會
有失誤的時候。
『 不可同日而語 』
出於《史記·蘇秦列傳》形容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 三寸不爛之舌 』
出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形容能言善變。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出於《荀子·王制》古時用以告誡君主要居安思危的意
思。

2.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要簡潔一些

1、退避三舍

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

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斗下去!

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2、負荊請罪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勞苦功高,為趙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平民,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

並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後,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

沒過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鄲城回車巷遠遠看到廉頗,他命車夫把車駕到路中,絲毫不給藺相如空隙,藺相如卻掉轉車子迴避。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地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

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

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邯鄲城,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

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3、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

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

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4、一鳴驚人

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不發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

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

5、紙上談兵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但是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

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

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做將軍。」

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開始侍奉他的父親時,當時做大將,親自捧著飯把食物送給的有幾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幾百個。

大王和宗室賞賜給他的東西全都把它送給軍中將士和士大夫,從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過問家裡的事。

現在趙括剛當上大將,就面朝東方接受朝拜,軍中將士沒有敢抬起頭來看他的,大王所賞賜的金銀財寶,都拿回來藏在家裡,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買下來的就買下來。

大王認為跟他的父親相比如何呢?他們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趙王說:「老太太你的意見還是先放在一邊吧,我已經打定主意了。」趙括的母親於是說:「大王最終決定要派他出兵,那麼如果有不順利的情況發生,我能夠不受到連累嗎?」趙王答應了她。

趙括代替了廉頗後,全部更改紀律和規定,並撤換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件事後,便派出引誘趙括做出錯誤判斷的小股部隊,佯裝失敗,卻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的士氣大亂。

四十多天後,軍隊士兵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退避三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鳴驚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負荊請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紙上談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圍魏救趙

3. 關於春秋戰國的一個典故

你找的應該時「渡河未濟,擊其中流」
它的意思是攻擊敵軍要利用敵軍渡河專軍隊只渡過一半的時候來進攻,這屬時候進攻,渡過河的敵軍不能列陣迎擊,而想逃回河對岸去的求生慾望會趨使他們往回逃,這樣就沖亂了敵人的陣腳,正好是消滅敵軍的最好時機。
這句話出自左丘明的《左傳》中對春秋時期宋楚之間泓水之戰的描述。說這句話的人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子魚。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之戰」(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子魚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大敗,襄公被射中了大腿,次年因重傷而卒,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4.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典故

15個著名的典故希望你喜歡: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
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
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
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卧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
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6.老馬識圖,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5. 春秋戰國時期五個歷史典故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公宏愛妃子驪姬。驪姬借機讓晉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麼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麼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後同你在戰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後來重耳果然做了晉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一鳴驚人
〖釋義〗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苛政猛於虎
〖解釋〗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處〗《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卧薪嘗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6. 春秋時期的典故有哪些

摘錄自中國歷史網: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8、卧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9、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准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10、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雲),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

11、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12、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而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13、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原話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為穩固),必無害也。」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14、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發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准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放話)?」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鑒,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15、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必以蕭同叔子就是齊侯之母為人質,並且將齊國境內田間的壟畝變成東西走向,這樣道路、水渠都將成為東西方向,以便晉軍的行動)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准備決一死戰(原話中為背城借一)。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終於放棄了繼續進攻的主張,簽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16、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後,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於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後准備到晉國去。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17、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 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萇弘死於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18、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為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去開玩笑,這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干中求學,干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19、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20、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21、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22、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說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丑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後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李白就有: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23、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24、兵不厭詐
出自《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春秋時期,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因為後繼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個中華大地,一個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晉都是有力的爭奪者。
這個時候,楚國與晉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楚欲稱霸必須向北進,而晉又如何肯向楚國低頭。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雖然不失為一個二等強國,但也絕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國的對手,宋向晉求救。這個時候,晉國出了個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爭奪中敗下了陣來,無奈之餘。晉國並未派出大軍與楚國正面交鋒,而是攻打了楚國的附庸國曹和衛。楚國於是派並前來與晉決戰,戰爭初期,楚占據上風,晉卻使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齊皆助晉國。此時,楚成王見局勢對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軍主將子玉一心與晉決戰,於是帶領部隊前來與晉軍交戰。
晉文公重耳當初爭奪王位失利,被迫離開晉國落難他國的時候,一些小國卻並不禮遇他,而楚王卻給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問重耳,如果他日你當上晉國國君,如何報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於此時),再與您交戰。
晉國面隊來勢洶洶的楚軍,就主動的退後了三舍的距離,到達城濮。晉軍的主動後退起到了誘敵深入(這個詞的典故應該是出自於毛澤東,而不是戰國時期)的目的,也履行了當初重耳的諾言,可謂一石二鳥,得了便宜還賣了乖。最終,晉在城濮大勝了楚軍,戰爭的過程就不必講了,大家都清楚。楚國完敗,子玉繼承了楚軍主將在戰敗後自殺的傳統,但也不能用「慘」字來形容楚國,畢竟楚軍主力還在,並未太多的傷及筋骨。這一戰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楚國也並未完全退出霸主的爭奪,但秦晉在此一段時間內成為爭霸的主角。
兵不厭詐」近乎完美的表現在了整個大戰過程中,這也是晉國的優良傳統,也是「詐」的最完美最忠實的執行者,秦楚等國常常是其玩弄的對象,例如趙盾先迎秦軍,以立襄公弟,後反悔,不迎接不說,反而派並攻打護送的秦軍。晉之後,秦國人優良的學習傳統得到了發揮,也在「詐」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騙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謂學有所成;而楚國在「詐」字上自然比不上前兩位了,吃虧當然也就是不計其數了。
25、馬首是瞻
出自於:《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春秋時期,晉國作為中原大國,處於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國如要稱霸,必須要過晉國這一關,反之,如果晉國要確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須擊敗其他的挑戰者。所以,秦、楚都與晉國發生過多次的大規模戰爭,總的來說,各有勝負,任何一方都沒有確立絕對的優勢。
在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時候,晉國率領著其魯、齊、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鄭等附庸國向秦國發動進攻,並且一路打到了咸陽的附近。秦軍的頑強的拒絕求和,並在涇水上下毒,聯軍傷亡不少。聯軍統帥荀偃於是下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意思就是說:「雞鳴套車,填塞水井,鏟平土灶,看著我馬頭的方向前進」。但是聯軍並不是團結一氣,各國軍隊只是拼湊起來的,並不齊心。欒黶首先就違抗命令,帶領下軍回國了。荀偃沒有辦法,也就只好下令諸侯軍隊全部撤離了秦國。 總的來說,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團結一致,共同對秦軍發動致命一擊的決心,無奈,諸侯軍隊各懷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辦,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了。

7. 春秋戰國時期典故

1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
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
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
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8. 春秋時期 著名故事

1、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

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

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

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

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

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2、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

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

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3、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

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4、一鳴驚人

春秋時期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不發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

5、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侶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

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

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鮑之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問鼎中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假道伐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鳴驚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卧薪嘗膽

9.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

春秋歷史典故主要是廉頗藺相如他倆的歷史典故還是特別多的,我覺得其他的話應該沒有多少。

10. 關於「春秋」的典故。謝謝!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盟誓。原指春秋戰國時魯庄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後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郢書燕說】:郢: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諸侯國名;說:解釋。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鄭衛之音】: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兵車之會】:春秋時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齊國帶有軍隊,你為「兵車之會」。

【殺妻求將】:春秋時,吳起殺掉妻子以求得到魯國的信任和重用。比喻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滅絕人性的事。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綵衣娛親】: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吹簫乞食】:原指伍春秋時子胥於吳市吹簫向人乞討。後指沿街乞討。

【董狐直筆】: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事實,如實記載。指敢於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備這兩位賢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駕馭的人。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盟誓。原指春秋戰國時魯庄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後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季孟之間】:這里指春秋時魯國三家大貴族中勢力最大的季氏和勢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兩者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九原可作】: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稱墓地;作:起,興起。設想死者再生。

【犒賞三軍】:犒: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三軍:春秋時稱中軍、左軍、右宮為三軍;後統稱軍隊。現指陸、海、空三軍。指獎賞、慰勞軍隊將士。

【輪扁斫輪】:輪扁:春秋時齊國有名的的造車工人;斫輪:用刀斧砍木製造車輪。指精湛的技藝。

【暮虢朝虞】:春秋時晉國假道虞國去打虢國,打下虢國之後,在歸途中又把虞國滅了。比喻覆滅變遷的迅速。

【城北徐公】:原指戰國時期齊國姓徐的美男子。後作美男子的代稱。

【管鮑分金】:管:管仲。鮑:鮑叔牙,戰國時齊國的名相。金:錢財。比喻情誼深厚,相知相悉。

【墨守成規】: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望帝啼鵑】: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下里巴人】: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先自隗始】:隗:指戰國燕人郭隗;始:開始。以先任用我郭隗為開端。表示自我推薦。

【陽春白雪】: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郢書燕說】:郢: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諸侯國名;說:解釋。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遠交近攻】: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時戰國時秦國採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朝秦暮楚】: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鄭衛之音】: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縱橫捭闔】:縱橫:合縱連橫;捭闔:開合,戰國時策士游說的一種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