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古代謙讓的典故

古代謙讓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12 14:26:11

1. 古人謙讓的事例

1、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2、呂岱哭徐厚

三國時的呂岱位高權重,名聲顯赫,但能虛心聽取批評意見。他的朋友徐厚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評呂岱的缺點。

呂岱的部屬對徐厚不滿,認為徐厚太狂妄,並將此告訴了呂岱。可呂岱反而更加尊重和親近徐厚。徐厚死後,呂岱失聲痛哭,邊哭邊訴:「徐厚啊!以後我從哪兒去聽到自己的過失啊!」

3、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4、春秋時期,晉國和齊國在鞍這個地方大戰,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最終晉軍大敗齊軍。晉軍凱旋時,上軍副帥士燮最後進入國都,他的父親說:「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嗎?為什麼不能早點回來?」

士燮說:「一般軍隊勝利歸來,國內的人們必然熱情歡迎。如果先回來,一定會特別引人注意,這豈不是要代替主帥領受殊榮嗎?因此,我不敢先回來。」父親對他的做法很贊賞。

論功行賞時,晉景公對統帥郤克說:「這次我軍大勝是你的功勞啊!」郤克回答:「這完全是君王的訓教和幾位將帥的功勞,我有什麼功勞呢?」

晉景公稱贊士燮的功勞與郤克同樣大。士燮說是聽從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統帥的結果。景公稱贊欒書,欒書說:「這次勝利有賴於士燮的指揮和士兵的奮力作戰。」

晉軍將領互相謙讓,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們團結協作,共同戰斗的精神,這正是大敗齊軍的關鍵所在。
幾年以後,晉軍主帥戰死。晉侯檢閱軍隊,派遣士丐率領中軍,士丐辭謝了,他說:「荀偃比我強,請派荀偃吧。」於是,晉侯讓荀偃率領中軍,士丐輔佐。

晉侯又派韓起率領上軍,韓起要讓給趙武,晉侯就派遣欒黶,欒黶推辭說:「我不如韓起,韓起願意讓趙武在上,君王還是聽從他吧。」

於是趙武率領上軍,韓起輔佐。晉國的將帥在名利面前互相禮讓,晉國百姓因此而團結,幾世受益。

5、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

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2. 古人寬容謙讓的典故

孔融讓梨、將相和、負荊請罪

望採納o(︿_︿)o

3. 關於禮貌謙讓的典故

謙虛禮貌的孔子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誠實守信的孔子、曾子、季布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諾言,講信用。人們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朋友的幫助,才倖免於難。而有信,自然會得到大家的:

舊時中國店鋪的門口,一般都寫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自古在商品買賣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誠實待客、不欺詐、不作假的行業道德。

在當代中國,誠實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發揚光大。這種美德表現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志,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百折不撓的橋玄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百折不撓:形容不管經受多少挫折,決不屈服、退縮。折:挫折。撓:彎曲。

激夫獲貴的御者之妻

眼看丈夫滿為御

害羞感嘆求離去

夫慚懇解竟提升

不遜樂妻賢內助

晏嬰,戰國時齊景公之宰相,體軀短小,惟才幹超人,名聞諸侯,而其御者(車夫) 體甚魁梧,卻為俗子。 一日御者揮馬鞭過其門,意氣揚揚,狀甚自得,其妻窺狀,至為感嘆,是夜求御者離去,夫聞其故; 答以: 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約今之四尺二寸),名聞天下,備受諸侯敬仰,尚能謙虛,而君身高八尺,為晏嬰驅車,竟揚眉得意,前途豈有可為! 御者愧甚,從而改變,謙虛和謁,晏嬰稱奇,追問其故,乃告以受妻激之實情,晏嬰以知過能改,遂提升御者為大夫。

敬親感賊的姜詩夫妻

能事嚴親值佩欽

請看龎氏奉姑心

寄鄰紡織猶懷敬

感動赤眉不敢侵

漢朝姜詩,事母至孝,其妻龐氏,敬順尤篤。母好飲江水,龐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水,煮羹烹茶奉姑,一日因遇強風遲歸,母因渴甚,而有微詞: 姜詩大怒,遂離棄得,龐氏寄住鄰家,日夜勤苦紡織,以所得微資,經常買佳餚,托鄰嫗轉給其姑,經久,鄰嫗始以實相告,其姑慚愧,即令其回家團聚,姜詩夫妻之孝行,因而名傳四方。時有赤眉賊路過該地,賊首呼喊: 驚大孝者觸鬼神之怒,眾賊未敢搶刧而過,其孝感豈不大乎。

4. 古代謙虛禮讓的故事成語3個

故事 | 鐵杵磨針芝蘭之室
成語故事 | 鐵杵磨針。李白走過去,問道:「老婆婆,你在做什麼啊?」「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回答到。李白說:「可是鐵杵那麼粗,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李白又說:「可是您的年紀那麼大」,老婆婆說:「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
鐵杵成針的故事孤山子閱覽室...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干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綉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綉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繪本故事功夫不負有心人(1),別錯過,記得要...wyk1014
繪本故事功夫不負有心人(1),別錯過,記得要收藏。1.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出自哪裡?3.李白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他出於好奇,就問她為什麼在磨鐵杵?讓孩子明白:對於孩子目前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自己的未來,我們要用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來振奮自己,刻苦鑽研,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持之以恆,長期以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達成所願。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20個成語典故康嶺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
作文素材,堅持本心,取得成功一人飲酒醉d...
評論 | 給力0不給力0 2014-09-27 23:09 夜醉美″迷醉心扉 | 來自:作業幫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順德一中高中部2013屆高三(6)班 阮錦碧 有人從《華嚴經》曾多次被提及的「初心」一詞凝練了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由此可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然,並不是每個政府職員都受不住誘惑,忘記初心,絕大部分的他們依然不忘初心,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辦事,最終為官清廉,受人民擁護。謹記,唯不忘初心,方得初心。
唐宋詩詞趣話(173)老劉tdrhg
唐宋詩詞趣話(173)李白與鐵杵磨針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一位老婆婆,在一塊大石頭上磨著一根鐵杵。老婆婆告訴他要做一根針,李白說:「這么粗的一根鐵杵,什麼時候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深受感動,受到很大啟發,決心發奮讀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偉大詩人。
歷史上有哪些歷史人物因為一句話而受到啟發而...尤里蒙提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家。他來到山下小溪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瞎磨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么?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
(已修改)成語故事 | 鐵杵成針icanner
成語故事 | 鐵杵成針成語故事 | 鐵杵成針 2016-11-21 蛙趣兒童視頻。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呀?」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麼細的綉花針,您怎麼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啊!」一年之後,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跟著學365成語故事24:鐵杵磨針賺他一大把
跟著學365成語故事24:鐵杵磨針。
磨杵成針沵沵
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裡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李白問:''你磨鐵杵作干什麼?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綉花針呢?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
幹部應該承受壓力和打磨西部小城2
幹部應該承受壓力和打磨。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最終成為大詩人。
【讀書故事】李白鐵杵磨針江山攜手
【讀書故事】李白鐵杵磨針。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③,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④。李白好奇地問:「老婆婆你在干什麼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說:「磨針。」李白聽了很驚奇,脫口而出地說:「這么粗粗的鐵棒做針,要磨到什麼時候呀!」老婆婆十分自信地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說完仍低下頭磨她的鐵棒。《蜀中名勝記》記,李白年少時曾此讀書,「鐵杵針」一典即出於此(見《四川通志》)。
鐵杵磨成針 點化的不僅是李白誰不讓見
鐵杵磨成針 點化的不僅是李白。小學時,老師給我們講李白關於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最近又發現玄天上帝也有鐵杵磨成針的經歷,現在我把兩個典故列出,請大家參閱。李白遇磨鐵杵婆婆(資料圖 圖源網路)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成語中的心理學之七·「一樹百獲」和「磨杵成...風聲書館
成語中的心理學之七·「一樹百獲」和「磨杵成針」因此說人的培養是一樹百獲毫不過分。明代曹學佺《蜀中廣紀·上川南道·彭山杲》引《杲志》雲:「杲東北二十五里有磨針溪,在象耳山下,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適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何為?曰:『欲磨作針耳。』白感其言,遂還卒業。」杵,是搗物的棒槌,要把鐵杵磨成針談何容易,李白因此收到啟發教育,發憤讀書,終有所成。這種成才的鍛煉,也就如鐵杵磨針的功夫。
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磨成針自強不息500...
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老婆婆反問:「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1.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鐵杵磨成針——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6月...知行合一6oa...
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正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老婆婆反問:「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鐵杵磨成針——功夫不負有心人——2106年5月...知行合一6oa...
中文名:鐵杵磨針。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正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弟子規:第九單元xgj123456
【白話解說】長輩叫人,要立刻代替長輩叫喚;隔天一早天快亮的時候,張良就依約前來,老人已經在那裡了,老人說:「我們約定好了,你卻比我晚到,不能把道傳給你。」如此跑了三次,第三回張良先趕到了,且毫無倦怠之意,老人很高興,拿書給他說:「讀此書可為帝王師,如果要再求教於我,就到山東省穀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張良讀這本書後,能隨機應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人稱這本書為「黃石公書」。司馬光教子。
鐵杵磨成針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你未必知道木頭1018
李白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根綉花針。」李白說:「這怎麼可能呢?」老婆婆就語重心長地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聽了很慚愧,回去好好學習,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詩人。老太太說「鐵杵磨綉針,功久自然成」。沒准過些年就會出現李天飛同學鐵杵磨針的故事,然後李天飛同學把鐵杵賣了換羊肉串了。但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李白鐵杵磨針的故事,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許多內容:
鐵杵磨針的主角到底是誰?真的是李白嗎?快樂老年435...
鐵杵磨針的主角到底是誰?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真武大帝問她:「你磨針做什麼」老太太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真武大帝很慚愧,回山繼續修道。鐵杵磨針,其實就是一個道教故事!
《鐵杵磨針》
《鐵杵磨針》成語考悟。成語《鐵杵磨針》典出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譯文:「磨針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離開了。路上他遇到一位老婦人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就問那個老婦人要做甚麼?老婦人說:要做針,李白覺得她很愚蠢,老婦人說:功夫到家了,自然就會成功。結論:「鐵杵磨針」是唐代社會武姓太婆業余消遣活動的一種!

5. 有什麼關於"謙讓"的典故

仁義巷的故事!---不知道合適不合適?
在河南安陽老城區內有一條「仁義回巷」,那裡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答的祖宅所在地。仁義巷的來歷很是動人,在安陽可謂家喻戶曉。郭朴的老家就在離鍾樓不遠的地方。有一天,身在京城的郭閣老剛下朝回府,就接到老家夫人寫來的一封家書。信中說,鄰居王山蓋房時,多佔了咱家一牆寬的宅基,想讓他派人回來壓壓對方,為她出氣。
郭閣老看完書信,馬上叫人潤墨,寫了一封回信。郭夫人接到回信,急忙拆開細看,只見信中寫著四句詩:「千里捎書為一牆, 讓它幾尺有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夫人頓時明白了,馬上讓家人從自己宅院的一邊讓出了三尺寬的地方給王山使用。
王山很受感動,他主動把自己的牆拆了,往後退了三尺,這當中的地方便閑置起來。後來,從這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條小巷。人們為了感念郭朴義讓宅基的品行,便給這條小巷取名叫仁義巷

坦白的說,我就是安陽市的人,安陽確實有一條小巷叫仁義巷,那裡還有郭家祠堂。郭家的祖上確實在明代地位顯赫,而且在安陽獲得好的名聲。我自己覺得,這個版本的真實性更大。

6. 古代有哪些關於「謙讓」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時晉文公退避三舍,這不是謙讓啊!
這是軍事策略,表面上是說自己退90里,讓對方渡河過來再決一死戰,但就是趁別人過河的時候他又率領軍隊殺過去了!

7. 古代和睦謙讓的事例

六 尺 巷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裡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8. 求古人謙讓的典故(孔融讓梨除外)

典故一:
有個皇帝決定要獎賞臣子們每人一隻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樣分配才不至於導致爭議呢?皇帝把這個「難題」拋給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時,百官們各抒己見,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辦法.正當百官爭論得臉紅耳赤時,宰相默默地來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隻最瘦、最小的羊牽走了.於是大家在互相謙讓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典故二: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9. 有什麼關於"謙讓"的典故

典故一:
有個皇帝決定要獎賞臣子們每人一隻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回有瘦,要怎樣分配才不答至於導致爭議呢?皇帝把這個「難題」拋給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時,百官們各抒己見,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辦法。正當百官爭論得臉紅耳赤時,宰相默默地來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隻最瘦、最小的羊牽走了。於是大家在互相謙讓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典故二:
明朝時,山東有位叫董篤行的人在京城為官。一天,他接到家母來信,說家裡蓋房子因為一堵牆與鄰居發生爭執,希望他能站出來出面說說話,將鄰居的氣焰壓一壓。董篤行接信後立即回了一首詩,叫手下星夜送往家中。詩中這樣寫道:「千里捎書為一牆,讓它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董母讀後覺得兒子說得有道理,於是就主動將有爭議的那堵牆讓給了鄰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