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知禮典故

知禮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11 21:27:51

Ⅰ 中國歷史上與「禮「有關的典故成語、俗語和諺語

先禮後兵
xiānlǐhòubīng
[釋義] 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版手段權解決。
[語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辨形] 禮;不能寫作「理」。
[近義] 先聲奪人
[反義] 突然襲擊 不宣而戰
[用法] 一般指辦事方法巧妙;有禮有節。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結構] 聯合式。

Ⅱ 文明禮儀的典故

文明典故:「班門弄斧」
「班門弄斧」這則成語的班是指魯班,我國古代的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含諷刺意。這個成語來源於柳宗元《河東先生集.王氏伯仲唱和詩》,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魯班,又名魯般、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傳說是位能工巧匠,善於雕刻與建築,技藝舉世無雙。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採石磯憑吊李白。採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游覽採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起,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採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這天,梅之煥來到採石磯旁的李白墓,一看卻心中大為不滿,磯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詩句,那些寫文章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遊人,竟在被稱為「詩聖」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麼臉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極!梅之煥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餘,揮筆題了一首詩:「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的人。

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為會作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Ⅲ 禮的典故

禮賢下士
齊桓公禮賢下士的事頗多,在此僅舉一二:《新序·雜事》載,齊桓公聽說小臣稷是個賢士,渴望見他一面,與他交談一番。一天,齊桓公連著三次去見他,小臣稷託故不見,跟隨桓公的人就說:「主公,您貴為萬乘之主,他是個布衣百姓,一天中您來了三次,既然未見他,也就算了吧。」齊桓公卻頗有耐心他說:「不能這樣,賢士傲視爵祿富貴,才能輕視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視霸主也就會輕視賢士。縱有賢土傲視爵祿,我哪裡又敢傲視霸主呢?」這一天,齊桓公接連五次前去拜見,才得以見到小臣稷。又據《管子·小問》載,一天,桓公與管仲在宮內商討要征伐莒國的事,還沒行動,已在外面傳開。桓公氣憤地對管仲說:「我與仲父閉門謀劃伐莒,沒有行動就傳聞於外,這是什麼原因?」管仲曰:「宮中必有聖人。」桓公尋思了一下,說:「是的,白天雇來幹事的人中,有一個拿拓杵春米,眼睛向上看的,一定是他吧?」那人叫東郭郵,等他來到齊桓公跟前,桓公把他請到上位坐下,詢問他說:「你是說出我要伐莒的嗎?」東郭郵果敢他說:「是的,是我。」桓公說:「我密謀欲伐莒,而您卻言伐莒,是何原因?」東郭郵回答:「我聽說過,君子善於謀劃,而小人善於推測。這是我推測出來的。」桓公又問:「你是如何推測出的?」東郭郵說:「我聽說君子有三種表情,悠悠欣喜是慶典的表情,憂郁清冷是服喪的表情,紅光滿面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見君主在台上坐著紅光滿面,精神煥發,是打仗的表示,君王唏吁長出氣卻沒有聲,看口型應是言莒國,君主舉起手遠旨,也是指向著莒國的方向,我私下認為小諸侯國中不服君主的只有宮國,因此,我斷定你是在謀劃伐莒。」桓公聽言欣喜他說:「好!你從細微的表情和動作上斷定大事,了不起!我要同你共謀事。」不久,齊桓公就提拔了東郭郵,委以重任。總上所述,正是齊桓公禮賢下士,選賢任能,才為其霸業蓄備了大量的有用人才

Ⅳ 識禮知書的成語典故

【出處】:《野叟曝言》第五八回:「此乃罪臣家屬,籍沒入官,姓木名難兒,溫柔賢淑,識禮知書,兼通數學。」

Ⅳ 知禮的故事50字數的

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再去請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Ⅵ 關於禮的故事和名言

1.禮儀的故事: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2.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Ⅶ 知禮呈和的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Ⅷ 有關知禮明理的故事、童話各一篇

1、知禮明理的故事:孔融讓梨。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故事點評: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知禮明理。

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2、知禮明理的童話:快樂的小燕子。

一隻快樂的小燕子見到誰都會大聲的甜甜的打招呼。「牛伯伯您好啊,耕了一天的地辛苦了,山坡上有好多青草,別忘記吃呀,給身體補補營養。」「謝謝你,小燕子,多好的孩子呀!」

小燕子飛過水田,看見一隻小青蛙,說道:「青蛙弟弟你好,因為有你,稻田裡的害蟲少了許多。」「謝謝你,小燕子姐姐。」

「我是一隻小燕子,飛到東來飛到西,每天捕蚊又壘窩,心裡喜悅歌兒多。」小燕子高興的唱著。小燕子看見貓頭鷹阿姨眼淚汪汪地蹲在一棵樹上,急忙問:「貓頭鷹阿姨您怎麼了?有什麼難過的事情嗎?」

「我昨天晚上出去捕田鼠,回來後發現丟了一個小寶寶,到現在也沒找到呢!」貓頭鷹阿姨傷心的說。

「您別急,不會有危險的,我幫您找找去。」小燕子安慰著貓頭鷹阿姨。小燕子到處打聽貓頭鷹寶寶的下落。小豬報告說:「昨天晚上,有一隻沒長毛的大眼睛寶寶掉在了我的草床上,正睡香香覺呢,也許它就是貓頭鷹寶寶吧。」

小燕子急忙跟著小豬,到它家裡掀開被子一看,呵呵,可不是嘛,正是貓頭鷹小寶寶,原來貓頭鷹阿姨的家正好在小豬家旁邊的大柳樹上,半夜裡,小寶寶睡糊塗了,就掉進了小豬的被窩里。

小燕子急忙通知貓頭鷹阿姨把小寶寶抱回了家。「謝謝你,小燕子。」貓頭鷹阿姨感激不盡的說。「不用謝,再見了。我是一隻小燕子,飛到東來飛到西,每天捕蚊又壘窩,善解人意多快活。」

小燕子唱著歌飛走了。

故事點評:你知道小燕子為什麼那麼快樂嗎?因為她知禮、明理、勤勞、熱心、聰明,是這些給她帶來了快樂,也給別人了快樂和幫助。

(8)知禮典故擴展閱讀:

讀書為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為做人 。

有人說,曾國藩是千百年來真正成事的書生。一方面,曾國藩是正兒八經的儒士,讀書人,一心仰慕聖賢之學,窮經皓首,埋頭書海。

另一方面,曾國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極人臣。但當我們去翻閱曾國藩的家信,會發現他歸根結底還是一位書生,是真正把書讀透並運用到生活中的讀書人。

他在信中談得最多的即是讀書學習,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閱讀與學習分不開,他甚至告誡子孫:「余不願(爾)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今日,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曾國藩是怎麼讀書學習的。

在英傑輩出的中國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當屬曾國藩。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儒,又是一個文可治國、武能安邦的奇才。

他27歲才中進士步入仕途,但37歲即官至二品,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先後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沒有第二人。

他以編練湘軍起家,撲滅太平天國,使行將滅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續了50多年;他大力興辦洋務,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孫後代人才興旺,一部《曾國藩家書》流傳後世。

曾國藩一生嚴於修身、治學、治軍,成功實踐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

實際上,若論資質,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人物相比並不算出類拔萃。他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中秀才。自視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

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余性魯鈍」。或許是知曉自身的愚鈍,曾國藩後天以勤補拙,他的善於讀書、勤於學習在晚清士林中鮮有人及。細究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成功,也可以說是讀書學習的成功。

正是一生的好學,為他日後成為晚清政治魁首、軍事棟梁,中興一代名臣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曾國藩的學習之道,在今天仍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1、讀書貴有志

人貴有志,為何學習,是讀書的首要條件。曾國藩在致家中諸弟的信中鄭重其事地談道:「蓋士人讀書,第一要立志」,「有志者則斷不甘為下流」。古往今來,無志者得過且過,非有志者事不能成。

曾國藩說:「人苟能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誠然,孔孟雖貴為聖賢,也是普通人靠後天的努力修煉而成。因此,曾國藩指出:「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他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而這改變的方法就在於立志。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就日後的事業,也有賴於其年輕時立下的志向。他在20歲後立志學聖賢,為此還改號「滌生」,意思就是要盪滌舊染的污穢,以獲得新生。

自隋唐開科取士以後,讀書應仕、獵取功名成為大多數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就是一個醉心功名的讀書人,43歲考上秀才方作罷。

曾國藩雖自幼從父學,對為何讀書卻與其父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他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自衛其身。」

也就是說,在曾國藩看來,讀書的本意不在於「求官」,而是「進德」「修業」,從人格和技藝上完善自己。

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引導他們把人生的目標重點放在德行的修養上,不必過多考慮功名之事。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讀書為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為做人。他以多年的宦海生涯告誡子孫不要有代代做官的念想,「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

由於曾國藩對傳統仕途功名的超然和「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家訓的世代相傳,曾氏後人更多的是憑一技之長在教育界以及化學、數學、考古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不凡成績。

2、學習須有恆

曾國藩把讀書學習看作人生的頭等大事,一生常用「恆」字激勵自己。在他看來,要實現理想,非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須從恆字著手」。

他曾以烹調食物比喻讀書:如果「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那數年而不能畢一部」,正如煮食物「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也」。

與此同時,曾國藩也強調不可追求立竿見影的速效,而應厚積薄發,「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

作為大清王朝最為倚重的守護者,曾國藩一生雖政務、軍務繁忙,但每日讀書寫字的功課從未間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32歲的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每日學習的十二條准則,即「日課十二條」。

一為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為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三為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四為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五為讀史: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為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為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為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九為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十為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十一為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十二為夜不出門。

自「日課十二條」定下後,曾國藩硬是以非凡的毅力和恆心堅持始終,即使在晚年病重的情況下猶手不釋卷。正所謂,欲成就非常之事業,必有非常之毅力和恆心不可。

3、治業必專精

曾國藩對治學須專精的觀點深以為然。他說:「凡看書只宜看一種,一種未畢而另換一種,則無恆之弊,終無一成;若同時並看數種,尤難有恆,將來必不能看畢一種,不可不戒。」

人生短暫數十春秋,要讀的書浩如煙海,要研究的問題數不勝數,唯有專精一業,專攻一學,才能將所學升華,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就。

曾國藩一生博覽群書,治學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其著作卷帙浩繁,文章筆力雄厚,連梁啟超都稱贊他「可以入文苑傳」。

但縱使如此,曾國藩也一直以自己的「不專」為恥。他曾深刻剖析自己有「三恥」:天文算學毫無所知為一恥;做事治業有始無終為二恥;寫字不好為三恥。

學習淺嘗輒止,讀書不求甚解,這是現代人讀書的一個通病。從曾氏家書而言,他所謂的治業專精,包含專藝與專心兩個意思。

「專藝」或曰「專業」,指專一經或專一史,「經則專主一經,史則專熟一史」,即在一個領域作專門研究,精益求精。曾國藩認為:「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

他用了一個很鮮明的例子來闡述「專藝」的重要性:「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來而用之不竭乎?」

他一再告誡家人:讀書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若能把一部書研究得精通爛熟,必然可以稱之專業。

「專心」就是讀書學習要排除外界影響,全神貫注,「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只有專注一事,才能領略到學習的意境。

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頗具影響的風雲人物,曾國藩的學習之道對其家人子弟和晚清士大夫群體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氏後裔人才輩出,延續五代而不衰,他的部屬和幕僚如李鴻章、薛福成等人「皆親從受業,守其師說,友教四方」。

錢穆在《中國學術通義》中指出,「若論近代人論學,能有親切的指點者,在前清有湘鄉曾氏」。今人再讀曾國藩,當從曾氏學習之道始。

Ⅸ 知禮明理的名人故事

列舉如下:

1、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殷末周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王生前指定小兒子叔齊繼位。他死後,叔齊卻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君命不可違,要尊重父親的決定,因此拒絕就位,並出逃外國。叔齊則認為伯夷賢德,治理國家最合適,也符合長幼尊卑秩序,因此也出逃國外。把王位讓給孤竹國君的二兒子。

伯夷、叔齊互相謙讓,先後出走,後來相遇。他們聽說西伯侯治理的西歧國富民豐,西伯侯禮賢下士,尊長愛幼,人民懂禮儀廉恥,就商定投奔西歧。姬昌已死,武王不發喪,開始伐紂。大軍供奉著姬昌(周文王)的神位,寓意此次主帥仍是文王,向孟津進發。

叔齊拽住馬韁繩勸說道:「父親去世卻不安葬,這是孝順嗎?當臣子的去討伐自己的君王,這是仁義嗎?商紂固然殘暴,但你以暴力治服暴力也是不對的!」武王大軍沒理睬這個迂腐的人,繼續進軍。

2、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山東曲阜人,字文舉,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子,他的高祖父叫做孔尚,孔尚曾經做過鉅鹿地區的太守,孔融的父親是泰山的都尉孔宙。

孔融在四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幾個哥哥在一起吃梨,幾個哥哥拿的是大梨吃,而孔融只拿比較小的梨來吃。

有人問孔融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讓哥哥拿大的,孔融說:小孩子的食量都很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吃。

3、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

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4、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5、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