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典故
A. 說一個人的城府之深有什麼典故嗎
城府:城市及官署。「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府」比喻待人處事的心機,令人難於揣測的深遠用心後稱人胸懷坦白為「胸無城府」,相反則稱「城府很深」
B. 一往情深成語典故
【拼復音】yī wǎng qíng shēn
【成語制故事】東晉時期,永修縣侯桓伊將軍不僅善於用兵,對音樂也十分精通,他經常吹蔡邕的柯亭笛,十分動聽。他聽到別人唱歌時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動,喊道:「怎麼辦啊!」宰相謝安誇獎道:「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典故】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釋義】指對人或對事物頃注了很深的感情,嚮往而不能剋制。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人對人或物
【近義詞】深情厚意、情深意重、情意綿綿
【相反詞】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C. 令你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典故是什麼
給我最大警示,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典故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內個典故。這個容故事就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兩相爭端而讓第三人得利,往往你所以為的你的敵人只有一個,但實際上你應該仔細注意一下,或許周圍還有更多的敵人。
D. 靜水流深出自哪裡,有典故嗎
1、出自趙萬里散文集《靜水流深》
2、靜水流深 jìng shuǐ líu shēn
釋 義 :
靜水:象徵著為人處世不張揚,態度柔和;流深:意味著胸中自有萬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內容。
靜水流深的真正含義恰可比喻為做人的態度:洞察一切卻不被矛盾束縛,不被慾望捆綁,這樣就能擁有和諧的生命,擁有長久的快樂,擁有真正的自由。
拓展資料:
靜水流深,聞喧享靜。空山鳴響,見慣司空。
這是一句有名的禪語,初看並不知道他的真實內涵。其實也是這種人的一類寫照。諸葛孔明亦如此,姜太公亦如此。而放到現在,未出道的俞敏洪也是如此,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鳴,可以是因為羽翼未豐,或者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不鳴則可以韜光養晦,避免刀光劍影的暗傷,同時也可以坐山觀虎鬥,閑似信步,笑看江月秋風。
思想:
中國人講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宰相肚裡能撐船」「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一種氣度,這是一種修養。這些人,往往能在喜悅中沉靜中思考,在失敗中從容面對,很少言表於臉上。
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這種中國人的思想推到了至高的境界。古代中國人了不起,能讓這么一個自然現象去解釋心靈深處那些輕易不能到達的境界,表達得又是如此的酣暢,淋漓盡致。靜,就是生命的完滿,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體現;深,就是生命的蘊藉。
網路:靜水流深
E. 古代形容友誼深的成語典故
【成語】: 刎頸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釋】: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里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F. 一往而深的成語典故
【出處】: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舉例造句】: 與知己交,綢繆繾綣,一往而深,不以貧富易其念。 清·珠泉居士《雪鴻小記·補遺》
G. 九淺一深的典故出自哪裡,是不是古時候的故事,據體事例有沒有
「九淺一深,右三左三,擺若鰻行,進若蛭步。」
是古代的性愛教程。具體如何,因人而易。
其目的是:讓男人有所控制,慢慢來。減小動作的幅度,講究節奏感。
具體操作:1、心態要淡定;
2、根據對方的反應來調整節奏;
古人的東西不可全信,關鍵在於相互交流與深索,共同尋找適合於雙方的方法。
H. 諱莫如深的成語典故
【出處】 《穀梁傳·庄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舉例造句】 中國則諱莫如深,樞府舉動,真相不知。 ★清·梁啟超《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相關典故
春秋時,魯庄公有好幾個妻妾。他的妻子哀姜沒有生育,於是她的妹妹叔姜跟著嫁給庄公,並生了一個兒子叫啟。而哀姜與庄公感情不好,與庄公的庶(妾所生的稱庶)兄慶父私通。
庄公最寵愛的是孟任。孟任生了一個兒子叫般,庄公一心想使公子般繼承君位。庄公的妾成風,也生了一個兒子叫申。成風希望申能繼承君位,就請魯庄公的弟弟季友幫忙。但是季友認為,公子般的年齡比公子申要大,沒有答應。
不僅是庄公的妻妾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國君,就是庄公的庶兄慶父也想繼位,並且得到了庄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庄公病重時就問過叔牙,他死後由誰繼位最合適。叔牙就向他推薦慶父。這當然不合庄公的心意,接著他問季友,季友表示,願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扶植公子般繼位。
公子般長大成人後,與梁氏女相愛。一天,有個叫犖(luò)的養馬人唱了首歌調戲她。公子般知道後,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犖一頓。犖對公子般懷恨在心,便投靠慶父打算伺機報復。
庄公死後,季友設計毒死了叔牙,准備立公子般為國君。正巧這時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他就去吊喪。慶父認為這是奪君位的好機會,就派養馬人犖去把公子般殺了。季友得知這個消息,知道是慶父主使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就逃到陳國去避難。
庄公的妻子哀姜見公子般已死,就慫恿慶父繼位。但慶父考慮到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啟都在,自己繼位還不是時候。由於公子申年長,很難控制他,公子啟年僅八歲,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最後立公子啟為國君。這就是魯閔公。
兩個合計定當後,就為公子般發喪。慶父還借發訃告為名,出奔往齊國,爭取齊桓公的支持。不到兩年,慶父殺了閔公,准備自己當國君。人們見他殺了兩個國君,太殘暴了,紛紛起來反對。逃到陳國的季友乘機號召魯國人民殺死慶父,慶父嚇得逃往齊國。季友回國後,立公子申為國君,這就是魯僖公。後來,慶父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得自殺。
孔子《春秋》中記載這段歷史時,輕描淡寫地說,庄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慶父到齊國去並不明記其事。後來,闡釋《春秋》的《穀梁傳》在評論這件事時說,慶父明明是出奔到齊國的,卻說是到齊國去的。為什麼這樣記載呢?那是因為事件重大,如實記載會傷臣子之心,所以隱瞞起來不說。孔子沒有將這段歷史寫進《春秋》,人們說他是「諱莫如深」。
《穀梁傳·庄公三十二年》:「公子慶父如齊。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楊士勛疏:「深,謂君弒、賊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則為之隱諱。」後指把事情瞞得很緊,不肯走漏一點消息。
I. 北宋大臣余深的故事 余深的軼事典故都有哪些
修建余家塘
話說余深老家在羅源縣治西里許的地方,並建有聚書所,周環皆水,人稱玉環館,余深中進士,留在京城當官以後,很少回家,老房就住著他的父親余孟堅及家人余忠,不久余老太爺過世,他丁憂在家。第二年清明時節,余深帶著家人余忠並請了一位風水先生到他父親的墳上祭奠去了。他父親的墳就座落地縣南郊的蓮花山上,遠望對面席帽山、仙茅山,成三山對峙之勢,確是風水寶地,而且墳墓就修建在蓮花山的五虎下山之一的虎穴里。按風水地理說法葬在這個寶穴,後人必出貴人,而此時余深雖在京城官居著作佐郎,只是一個正八品的小小京官,因此這次趁著掃墓之機,特請了這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用羅盤測過後說,這穴位沒錯,方位坐勢也對,虎本可以過山,過山後就可發達。但目前問題在虎過山的路被五里渡的潮水給隔堵了,虎一躍就落海,不能到岸過山,虎過不了海,就上不了另一座山,老爺你就升不了官了,除非在海邊築一條大壩,讓虎過度堤壩然後上另一座山,那樣老爺你就可能會大發達,不過這樣會破壞本縣的風水,如此以後羅源就出不了狀元郎了,除非老爺陞官後再將大壩給毀了。余深聽了點點頭,回家後不久,用京城裡的積蓄,招募一批強壯勞工和族人,花了一年多時間在縣城的東隅海灘將大壩修成,但由於是海水灘塗,種不了蔬菜水果又養不了魚,只好引附近的幾條山水蓄成一個水塘,種一些荷花,這個荷花塘由於是余深造的,所以人們稱為余家塘,也就是現在「九大中心」所在的地方,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緣結荔枝深
余深當權之時,因與蔡京等結黨,深得徽宗皇帝寵信之外,也由於他的才華,得到徽宗皇帝的贊賞。徽宗皇帝不是一個治國的皇帝,卻是一個風流成性的皇帝,喜歡吟詩填詞、寫字作畫,經常秦樓彈琴楚館撫瑟過著倚紅醉綠的糜爛生活。宣和年間的一個夏天,徽宗皇帝高興之餘,召集群臣於御花園,品嘗新進貢的閩南荔枝,並當場以十四寒賦詩一首,其中有句「玉液乍凝仙掌露,絳紗初脫水晶丸。」能參加這個盛宴,每個臣子都感到是一件千載難逢榮宗耀祖的事,且不說跟皇帝在一起品嘗他所賜的當時最貴重的水果,而且還能和詩一首,盡展才華,你說余深能不高興。於是,詩意溢於筆端,詩潮湧現絲箋,搦墨揮毫寫下了《奉和御制頒賜荔枝》一詩:
結實寧辭火後山,移根今照日華丹。
來從南海航千里,賜比西山葯一丸。
封值自憐依禁御,芬芳無復耀幽蘭。
萬年枝上風光到,嘗奉宣和燕暇看。
J. 古代形容「友誼深」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情同手足、肝膽相照、親密無間、莫逆之交、情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