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的典故
⑴ 韜光養晦出自哪個故事
韜光養晦的意思,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它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韜光養晦還包括謙卑的意思,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易經謙卦說:謙卑是指人因為虛心所以能進入對方的心,被別人接納。而在溝通時彼此接納是很重要的,因此謙卑作為一種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謙卑,就不能夠被別人接納。不被別人接納你就無法與別人溝通,無法與別人溝通你就什麼事也別想做!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謙卑、互相尊重,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很好,大家團結一致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韜光養晦不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一個甘願處於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人在領導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務他人。而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終常常被降到卑賤的地步。所以說,謙卑對一個人很重要。
作為一個成語,「韜光養晦」的使用見於清朝末年。晚清實業家、思想家鄭觀應遁跡澳門寫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寫道:「自顧年老長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此前,則有清朝大知識分子紀曉嵐在其《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中寫下「果為隱者,方韜光晦跡之不暇,安得知名?」
謂隱藏鋒芒,不使外露。修繕自己的不足之處,提升內在的修養。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盪寇志》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通過古人使用「韜光養晦」的記載,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其一,「韜光養晦」是一種低調做人的行為模式。低調做人以利於冷靜觀察,縝密思考,進而統攬全局,謀劃未來,是一種戰略行為模式。
其二,「韜光養晦」思想既適用於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適用於成功或勝利之時。
其三,「韜光養晦」思想的深刻內涵在於埋頭苦幹,積蓄力量,著眼長遠。從這個意義上說,「韜光養晦」是「有所作為」的重要前提。
其四,把「韜光養晦」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類說法相混淆純屬誤讀。
⑶ 韜光養晦一詞的由來
成語 韜光養晦
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解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示例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韜光養晦」一詞出自《舊唐書·宣宗記》,原文是「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意思是指隱藏才能,不使之外露。
歷史上最有名的有關「韜光養晦」的典故,則出自《三國演義》。其中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載:「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張兩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兩人乃不復言。」
之後,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將自己的野心掩飾過去,「操遂不疑玄德。」
「韜光養晦」也作「韜晦」或「韜光」。原指人收斂鋒芒,隱藏蹤跡,或者是「把聲名才華掩藏起來」,以使別人或敵手放鬆警惕,從而達到出其不意、一擊即中的目的。在中國歷史上,「韜光養晦」的功夫最深厚的,要算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劉備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了。劉備在徐州寄人籬下時,曾經以種菜來遮人耳目,目的是避禍,用的也是韜光養晦之計。只不過當曹操說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劉備也是被驚出一身冷汗。以至筷子都掉在地上。不得已才以聖人「迅雷風烈,必變」來掩飾自己的恐慌。這就是著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日後劉備和孫權曹操三分天下,「韜光」之計,功莫大焉;趙匡胤於北周朝廷裡面歷練的「韜晦」功夫,一直掩藏到「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時候,那份心計也著實令人嘆服。不管怎樣,兩個人最終都成就了煌煌偉業。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可資借鑒的範例和想像空間。但它被應用於我國外交領域並且成為一種指導思想和行為方略,卻是緣於一種「偶然」。
⑷ 韜光養晦的成語故事
歷史上最有名的有關「韜光養晦」的典故,則出自《三國演義》。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曹操
關公騙城斬車胄」載:「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張兩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兩人乃不復言。」一日,曹操擺下酒筵來試探劉備的野心,問劉備天下有哪些英雄,劉備列舉了當時叱吒風雲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三國演義》載:「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⑸ 成語故事韜光養晦
《盪寇志》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⑹ 劉備有哪些典故 劉備韜光養晦真正目的
非常多的典故,最經典桃園結義和三英戰呂布等。劉備成功的韜光養回晦幫助自己度過了一段劫答難,最後成功逃出了曹操的地盤,成立了一番霸業。
1,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三英戰呂布」是指劉備、關羽、張飛兄弟三人與猛將呂布的殊死戰斗為描述對象,描繪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沙場血拚。
3,劉備韜光養晦,在劉備早期的時候,他的發展非常不順,可以說一直受到各種各種制約,在徐州更是被呂布擊敗,不得不投靠曹操,在這段時間劉備展現了頂尖的「裝孫子」的技術,說的好聽點就是韜光養晦,以至於就連曹操都看錯了劉備,放劉備離開了。
⑺ 「韜光養晦」一詞怎麼來的
韜光養晦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韜光養晦
[釋義]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⑻ 和」韜光養晦」這兩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韜光養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基本釋義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 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⑼ 「韜光養晦」是個什麼典故啊
韜光養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 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 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用 法 :並列式;是兩個小的動賓結構式合成的。整個詞一般是做謂語的。
近義詞 韜光晦跡.
韜光養晦的意思,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它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韜光養晦還包括謙卑的意思,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易經謙卦說:謙卑是指人因為虛心所以能進入對方的心,被別人接納。而在溝通時彼此接納是很重要的,因此謙卑作為一種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謙卑,就不能夠被別人接納。不被別人接納你就無法與別人溝通,無法與別人溝通你就什麼事也別想做!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謙卑、互相尊重,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很好,大家團結一致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韜光養晦不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一個甘願處於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人在領導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務他人。而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終常常被降到卑賤的地步。所以說,謙卑對一個人很重要。
⑽ 「韜光養晦」是個什麼典故
韜光養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 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 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用 法 :並列式;是兩個小的動賓結構式合成的。整個詞一般是做謂語的。
近義詞 韜光晦跡.
韜光養晦的意思,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它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韜光養晦還包括謙卑的意思,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易經謙卦說:謙卑是指人因為虛心所以能進入對方的心,被別人接納。而在溝通時彼此接納是很重要的,因此謙卑作為一種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謙卑,就不能夠被別人接納。不被別人接納你就無法與別人溝通,無法與別人溝通你就什麼事也別想做!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謙卑、互相尊重,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很好,大家團結一致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韜光養晦不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一個甘願處於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人在領導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務他人。而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終常常被降到卑賤的地步。所以說,謙卑對一個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