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關於項羽歷史典故

關於項羽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11 10:35:12

㈠ 項羽有哪些典故

1.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2.鴻門宴
即范增勸項羽殺劉邦所擺的一場宴會,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由此而來。

3.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後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

4.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准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5.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6.錦衣夜行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綉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7.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㈡ 與項羽有關的典故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和其有關的成語有很多,比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但是成語,即約定俗成的短語。所以,四個字的詞不一定是成語,同樣,不是四個字的詞也不一定不是成語。

我這里簡單列舉幾個和項羽有關的成語

一、取而代之

秦始皇巡遊,項羽看到後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說這話的時候,被他的叔父項梁一把捂住嘴,要知道,這話要是被別人聽到舉報了,那可是要被殺頭滅族的。

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亡秦)

本句同樣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意思是楚國即使只剩下三個家族,也能滅掉秦國。但如果你認為這只是一種信念,那就錯了,成事光有信念是遠遠不夠的,野心還必須和才氣匹配,否則就是「吹牛皮」。

楚國也是出人才的地方——「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絕對不是隨便說說的,幫助吳國滅了楚國的伍子胥,幫助越國滅了吳國的文種,如果楚懷王堅持信任屈原,他也不至被騙到秦國監禁至死,……

事實上,滅亡秦國的,確實就是楚國的項羽和劉邦。

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作壁上觀、膝行而前

這幾個成語,出自項羽的成名戰——巨鹿之戰。項羽率五萬楚軍,過了河之後,把鍋打碎、把船鑿沉,不留退路,一舉大敗章邯四十萬秦軍。而此時,救趙的諸侯軍在幹嘛呢?對,他們在「坐壁上觀」。巨鹿之戰後,那些諸侯軍將領都嚇得在地上爬著來見項羽(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四、鴻門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不足與謀

這幾個成語大家都比較熟悉,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里鴻門宴一段。「鴻門宴」現在即指不懷好意的宴席。鴻門宴這段是太史公的得意之作,是入選中學課本的。其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多字成語,而「不足與謀」原句為「豎子不足與謀」,出自亞父范增之口。

項羽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為日後楚漢之爭並最終身敗自刎埋下了禍根。

五、錦衣夜行(衣錦還鄉)、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了咸陽之後,有人勸他定都咸陽,他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果斷回鄉。勸說他的人也來一句名言: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到後,立馬把那人煮了。

六、垓下之圍、四面楚歌、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這幾個成語,准確地表達出項羽的英雄末路。到這為止,項羽的故事就應該終結了。

七、力拔山兮(力可拔山、力能扛鼎、拔山扛鼎、霸王舉鼎)、王不

㈢ 關於項羽的成語故事

取而代之、霸王別姬、破釜沉舟、作壁上觀、先發制人等。
1、取而代之
【解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譯文】: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過浙江,梁和書籍都看,阮籍說:「他們可以取代了。」
2、霸王別姬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台。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譯文】:霸王項羽和劉邦奪取在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失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
3、破釜沉舟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譯文】:項羽便率兵渡過黃河,船都沉,破釜甑,燒毀房屋,攜帶三天的干糧,用以表示一定死,沒有一個還心。
4、作壁上觀
【解釋】: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譯文】:等到楚軍攻打秦國,諸將都在牆壁上看。
5、先發制人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譯文】: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㈣ 項羽的歷史典故

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了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這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明朝學者認為巨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破釜沉舟。當時項羽和秦軍交戰,他帶著自己兵力度過了漳河,而這次的戰斗,項羽沒想過要輸,可以說是志在必得。於是,項羽命令全軍把所有船隻全部沉到水裡,把所有的灶具都給打破,帶著干糧輕裝上陣,去和秦軍交戰。通過項羽的這個命令,他的軍隊士氣大振,一個個拼勁十足,最終擊敗了秦軍。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

霸王別姬。就在四面楚歌發生之後,項羽心情沉悶,在營帳喝酒,之後就唱出了心中的無奈。虞姬是最了解項羽的人,她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於是就留下了一句「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然後就在項羽的面前自刎身亡了。楚漢時期唯一的一段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就這樣離開了人世,項羽心中應該也是傷痛欲絕吧!

烏江自刎。這個典故大家應該是很了解的,主要講述的就是項羽拼殺到最後的場景。當時項羽逃到烏江,本有機會逃回江東,但項羽心裡不願意回去,因為曾經信誓旦旦帶著一批江東子弟出來闖盪,現在只剩自己灰溜溜回去,有什麼臉面去見江東的父老鄉親呢?於是就拼勁全力,跟漢兵交戰到底,即便身上已經是傷痕累累,卻也殺了很多漢兵。

㈤ 關於項羽的所有故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㈥ 項羽的歷史故事

家世出身 項羽 項羽是項燕的孫子,楚國的貴族,有兩說。一說是項羽家族乃楚宗室。項姓,原本來源於楚國王室羋姓,後被封於項地,所以姓項。另一說是項羽家族原本乃魯國貴族,世代為楚國將領。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在秦滅楚的戰爭中陣亡,其祖先項氏多人也是楚國將領。項羽本人據載是重瞳,即雙眼各有兩個相疊瞳孔,是中國傳統上認為的聖人異相,之前重瞳者,有傳說帝王舜與春秋五霸的晉文公。 少有大志 《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其叔父項梁因此不滿他,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他兵法,但項羽學了一點後便不肯繼續學習下去。 後來項梁因為殺了人,連同項羽逃亡到吳中(今江蘇南部)躲避仇人。秦始皇巡遊會稽時,項羽跟項梁一起旁觀皇帝出巡,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嚇得項梁急掩其口,從此項梁對羽另眼相看。起兵反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 吳廣起兵反秦,到了九月,會稽太守打算反秦,找項梁商議,但項梁和項羽殺了會稽太守,自行舉兵反秦,不久便召集了精兵八千人。項梁自任為會稽守,項羽則任裨將。 後來項梁率領八千人渡過長江,得到一些反秦軍隊的歸附,兵力增至六七萬人,進駐下邳。 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在民間找到楚懷王的孫羋心,立他為楚王,仍號懷王,以爭取楚人民心。巨鹿之戰 項梁後來在定陶之戰中被秦將章邯殺死,章邯其後率軍攻趙,大敗趙軍,趙王趙歇退至巨鹿(又名巨鹿)。 楚懷王自定陶之敗後遷至彭城,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並封項羽為魯公。

宋義軍到達安陽後停止前進,在當地停留了四十六日。項羽建議進兵,但宋義不接納,項羽便殺了宋義,楚軍諸將不敢反抗項羽,擁立羽為假上將軍。項羽派人稟報懷王,懷王便任命項羽為上將軍。前207年,項羽進兵巨鹿,先遣英布等率二萬人渡河擊秦軍,項羽隨後率其餘楚軍渡河,命令部下在渡河後砸碎鍋子與鑿沉船隻,意謂不得勝就死,後世稱之為「破釜沉舟」,意謂決一死戰的意思。最後項羽九戰九勝,據《史記》記述,楚軍無不以一敵十,大破秦軍三十萬。其他反秦諸侯軍望風歸附,項羽轅門召見時,全部嚇得跪行,無一敢抬頭看項羽。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為各路諸侯軍隊的統帥。

秦將章邯其後率所部向項羽投降,項羽擔心降兵可能生變,於是命楚軍在一夜間在新安城南殺掉秦降兵二十餘萬人,但沒有殺章邯、秦長史司馬欣和都尉董翳。進入關中 項羽繼續向關中進軍,但沛公劉邦已經搶先一步佔領秦都咸陽,劉邦的部下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當時項羽統率四十萬軍隊,而劉邦只得十萬人。范增游說項羽鏟除劉邦,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但席間沒有殺他,劉邦平安離去,後世稱此宴為「鴻門宴」。 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自立為王霸王項羽自立為王 這時有人勸說項羽留駐關中,可成就霸業,但項羽沒有留在關中的打算。雖然項羽名義上是楚懷王的臣下,這時的懷王已不能約制項羽。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另自行分封天下,把一些有功的部下和其他反秦軍將領封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秦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人亦受封為王,各有其領土。項羽又改動以前六國的王的領土和封號。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 項羽不久把義帝徙至長沙郴縣,暗中命人在半途殺死他。 項羽改動六國封地的舉動,令一些人不服,齊、趙等國在分封不久便發生動亂。楚漢戰爭 前206年,漢王劉邦出兵佔領關中,項羽因在齊地用兵,沒有全力攻擊劉邦。前205年,漢軍趁此機會聯合五國諸侯軍隊共五十六萬人攻楚,佔領彭城,項羽聞訊自齊地率三萬精兵回救,在彭城之戰大敗漢軍,漢軍損失數十萬人,睢水中的屍體甚至堵住了江流,劉邦僥幸逃脫。

項羽率兵向西追擊,漢軍堅守滎陽,令楚軍無法再向西前進。前204年,滎陽危急,漢將紀信扮成劉邦出城投降,劉邦趁機西逃,項羽知道中計後大怒,燒死紀信,楚軍不久攻佔滎陽。

此後楚漢兩軍在今河南省地區成拉鋸局面,然而韓信所率漢軍在黃河以北地區屢勝,彭越也率領部眾侵擾楚軍後方,形勢開始對項羽不利。

前203年,楚漢議和,平分天下,以鴻溝為界,西歸漢,東歸楚。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不久背約,出兵攻楚。劉邦約定韓信及彭越合擊項羽,可是二人卻按兵不動,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以事成後裂土封王利誘韓信及彭越出兵,終於使他們帶兵會合劉邦。 烏江自刎 項羽之死 前202年初,漢軍三方共四十萬在垓下包圍了糧食不足的項羽軍隊,並讓士兵以楚地方言唱歌,讓項羽軍誤以為他們的家鄉已經被漢軍掌握。這「四面楚歌」心理戰術,使項羽的軍隊軍心渙散。項羽和他寵幸的虞姬在此際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後,項羽率精銳騎兵決定突圍。

項羽率八百餘人突圍,漢軍以五千騎兵緊追不舍。渡過淮水以後,項羽的騎兵只剩下百多人。項羽在陰陵迷路,向路邊的農夫問路,農夫謊報路徑,使項羽軍迷失在大澤當中。

項羽到達東城時只剩28騎,被漢軍騎兵追至。項羽思量自己不能脫身,於是對部下表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並非是自己作戰不力的責任,然後帶領自己的騎兵突擊,殺死了漢軍的一個將領,漢軍的騎將「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由於項羽把騎兵分成三隊,漢軍不知道項羽真正的位置,只能分散軍隊包圍。項羽又突然沖下去,殺死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傷近百人,自己的二十八人只損失兩個,以此作為自己強悍戰鬥力的證明。

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預備了船給他渡江,但項羽說他以前帶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如今竟無一人可以回來,沒有面目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渡江。項羽命令士兵全部下馬步戰,最後楚軍全部戰死,項羽獨自力戰漢軍,殺數百人,但也受了幾十處傷。這時他看到老朋友呂馬童,便說「聽說漢用千金的價格、萬戶侯的地位懸賞我的人頭,我就做個人情給你吧」,然後自刎而死。項羽的屍體為呂馬童等五人所得,他們各自得到獎賞。項羽死後,西楚其餘地方皆向漢投降,因項羽封魯公,故魯地遲不肯降,直到漢軍出示了項羽首級之後。

之後,漢王劉邦在谷城(在今山東省內)以魯公禮安葬項羽,

㈦ 歷史人物項羽的歷史典故

霸王舉鼎
項羽力能扛(讀音gāng,音「鋼」)鼎,氣壓萬夫。
背水一戰
巨鹿之戰時,項羽帶著部隊渡河。在渡河之後,項羽發表即興煽動演講鼓舞士氣,隨後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干糧,以示「不戰勝毋寧死」的大無畏精神。
霸王別姬
項羽戰敗回營,漢軍圍困數重,到了晚上,聞漢軍四面大營皆有楚歌聲,項羽大驚:「難道漢軍已佔了楚地么?為何楚人這么多呢?」滿懷愁緒之下,他起身在帳中飲酒。項羽有位很寵愛的妃子,叫虞姬,經常跟著他;有一匹駿馬,名字叫烏騅,經常騎乘。酒過三巡,項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我的氣概能壓倒當世,時勢不利啊,烏騅也不再飛馳,烏騅不再飛馳啊!我該拿它怎麼辦?虞姬啊虞姬啊,我該拿你怎麼辦?!)歌唱了數闋。虞姬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漢兵已經得到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聲,大王的意氣已經盡了,我還為什麼要活在世上呢?這首詩出自《楚漢春秋》不過後人多有懷疑,認為楚漢時期不會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歌罷,虞姬凄然自刎,項羽也流下熱淚,左右都不敢抬頭看他,這就是歷史上的「霸王別姬」(四面楚歌這個計策,成功的擾亂了項羽的心,使他做出了突圍的決定)
烏江自刎
項羽在東城的戰斗,重新鼓起他生存的希望,於是他想東渡烏江(烏江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烏江的亭長停船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然小,方圓也有千里,百姓數十萬,也足以稱王,願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臣有船,漢軍來到,無法渡過.」項羽聽到這話,才知道西楚沒有失陷,巨大的內疚、對過去殺戮的懺悔心理、還有為了捍衛「霸王」的榮譽,他最終選擇了戰死,而非過江,於是他說:「蒼天要亡我,我為什麼要渡江呢?而且當年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今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而尊我為王,難道我就不覺得愧疚么?」想到此,他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長者,我騎這馬五年了,所當無敵,曾一日行千里,我不忍殺它,現在賜給您」於是他命令騎兵都下馬拿劍戰斗,最後僅有項羽一人殺了數百人,自己也負傷十餘處。這時,他看到漢軍中有他過去的部下呂馬童,就對他說:「你不是我的故人么?」呂馬童一看,馬上對另外一個漢將王翳說:「這是項王!」項羽說:「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要我的頭,我就為你做件好事吧!」於是項羽自刎而死,時年30歲。項羽死後,王翳取了他的頭,漢軍為了爭奪項羽的遺體, 自相殘殺,死數十人,最後五個漢將分了項羽的遺體,都被封侯,一代西楚霸王,至此結束了他輝煌壯烈的一生!

㈧ 關於項羽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鴻門宴

公元前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項羽率軍攻破函谷關,駐在鴻門准備襲擊劉邦。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結交項羽的叔父項伯從中給予調解。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庄舞劍,意圖刺殺劉邦。但項伯拔劍掩護住劉邦,而劉邦的部將樊噲帶劍執盾闖入,這才讓劉邦得以脫險。

2、霸王舉鼎

秦朝末年,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氣揚地讓項羽舉鼎,項羽先讓桓楚的4名健壯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8)關於項羽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項羽的相關詩詞:《題烏江亭》

一、出處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二、原文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三、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先預料。有忍辱負重的胸襟氣度,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男兒。

當年的西楚霸王,如果能憑著胸懷壯志、才能出眾的江東子弟,重整旗鼓,卷土重來,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四、賞析

《題烏江亭》這首詠史詩,杜牧把這種浪漫的想像和虛寫表達出來,盡管暗含著無奈的抑鬱和痛苦,更浸透著濃厚的現實憂患意識和報國願望,表現出深深的愛國之情。

在這首詩中,杜牧告訴後人一個重要的人生哲理:要想成就大業,絕不可剛愎自用,意氣用事,不可為一時失敗所挫。要以平常心看待勝敗,「包羞忍恥」,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把握好機遇,必能「卷土重來」。

㈨ 有關於項羽的歷史故事

1、霸王舉鼎

秦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24歲的項羽和叔父項梁也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

桓楚趾高氣揚地說:「你能敵萬人,我們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把它舉起來」。

項羽先讓桓楚手下4名健壯的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像生了根似的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

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2、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京劇的一個經典劇,故事來源於在垓下被漢軍包圍的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生死離別的愛情故事。

當是百萬漢軍團團包圍了垓下,而項羽身邊只有八百名壯士了,項羽感嘆自己空有一身頂天立地的力氣,卻不能打敗敵軍,發出了一聲「虞姬虞姬,為之奈何」的悲嘆。

虞姬為了不託累夫君,希望他能夠殺出重圍,所以刎頸自殺。項羽與八百壯士在虞姬後,勇敢的殺出了百萬大軍的包圍,但項羽在最後准備渡過烏江時,卻選擇了放棄。

最終被漢軍所殺。許多人認為,項羽心中最終沒有放下死去的虞姬,願意與她一起赴死。

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悲劇,影響了後世無數人們,千百年來,為之嗟嘆。

3、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

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4、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並派兵把守函谷關,以對抗項羽西進。項羽率領40萬大軍到達後,攻破函谷關,進駐在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准備襲擊劉邦。

劉邦知道勢力懸殊,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結交了項羽的叔父項伯,希望從中給予調解,以作緩兵之計,並且親自到鴻門和項羽見面。

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庄舞劍,意圖刺殺劉邦。項伯已被收買,於是連忙拔劍起舞,用自己掩護住劉邦。而劉邦的部將樊噲帶劍執盾闖入,這才讓劉邦得以脫險。

這次宴會史稱鴻門宴。

5、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起義連連,秦國人馬包圍了趙國的巨鹿。楚王派兵解救,項羽在行軍途中殺了自私的將軍宋義,自己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渡過漳河後,項目讓士兵帶上夠吃三天的糧食,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破釜沉舟的來歷),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抱著必死之心,在項羽親自指揮下,經過連續九次沖鋒,大敗秦軍,解了巨鹿之圍,項羽經此役名動天下,成為真正的將軍。

㈩ 關於項羽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關於項羽的成語故事:

1、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准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2、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3、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 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4、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5、先發制人

秦朝未年,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推翻秦朝,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 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

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機,我們應該早點起義才是。」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於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並且打出滅秦的旗號。而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